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乾隆八年曾现超级三伏天:京师有热毙者

乾隆八年曾现超级三伏天:京师有热毙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996 更新时间:2024/1/19 8:37:11

伏天已至,又逢炎夏。今年7月13日,入伏了。即便本周二开始,山西境内多地降雨,但雨停过后,那片刻的凉意就被迅速蒸发殆尽,人们感到的还是热,热,热。

热浪滚滚,席卷半个中国,“三伏天”“酷暑”“温室效应”一类的话题成为媒体关注焦点。那么问题来了,打着“温室效应”鲜明烙印的今天,是不是历史上最热的一个阶段,以后还会继续热下去吗?与现代相比,古代夏天有多热?那时没有摄氏度这样的符号,古人又是如记录的?历史上关于气温最热的记载都说了什么?有一年仅京城居然热死了一万多人!用网络词语来形容就是——细思极恐!

网络配图

A气象记录以来,山西高温极值为42.1℃

伏是隐藏的意思,据《史记》字记载,“伏者,隐伏避盛夏也”。“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大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今年的入伏天是7月13日,恰恰山西老百姓通过体表温度感受酷暑也是在这几天开始的。我国华北、华南等地上周末起开“烧烤”模式,山西也不例外,除朔州外,全省各地均有高温出现,最高气温超过35℃的县市有34个,其中孝义为省内最热,达37.2℃,这也是我省入夏以来范围最大的一次高温天气过程。

山西高温天气一般出现在5月至8月,最早可在4月中旬出现,最晚出现在9月中旬,5月下旬到8月下旬是高温天气的多发时期。其中,6月下旬高温日数最多,7月下旬次之。有气象记录以来,太原历史上最热的一天出现在2010年7月30日,最高气温达39.6℃。全省高温的历史极值为42.1℃,出现在2005年6月23日,运城的平陆。

我省地处大陆东岸中纬度的内陆,东距海岸虽只有300-500公里,但由于省境东部山岭阻挡,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弱,在气候类型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总的特征是:冬季漫长,寒干燥;夏季南长北短,雨水集中;春季气候多变,风沙较多;秋季短暂,天气温和。全省日照充足,热量资源较丰富,但灾害性天气较多,“十年九旱”;境内南北狭长,山峦起伏,地势北高南低,南北气候差异显著,昼夜温差也较大。

网络配图

据截止到2010年的资料统计,全省11市的年平均气温在6.55~13.19℃之间(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出现在朔州市和运城市),11市的年平均气温均呈极显著升高趋势。从上世纪60年代起,50年里全省气温升高了1.475℃左右,年降水量近些年呈现出下降趋势,大部分地区降水量都减少,主要减少地区在太原、阳泉、榆社、长治、阳城。

山西气温一年比一年高,这是公众感受比较明显的。山西的气温有年代际变化特征,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处于偏冷时期;80年代后期至今,气温总体呈偏高态势。

为什么我们会感到越来越热,专家普遍认为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温室效应。何为温室效应?百度百科上解释是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具体说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短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相应增多,同时森林被大量砍伐,大气中应被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没有被吸收,由于二氧化碳逐渐增加,温室效应也不断增强。专家提出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地球像是呆在一口倒扣的铁锅下面,吸热速度远大于散热速度,如果汽车尾气排放继续扩大,森林绿地规模持续缩减,温室效应只会加重,人们感觉到越来越热,就是必然,无法逆转。

B古代没有温度计,但会形容“七月流火”

在气象学上,一般以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作为高温的标准,如果多天在35℃及以上高温,称为“热浪”,属于气象灾害,古人称为“热灾”。摄氏度这个概念,也就百十来年吧,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怎么知道古代有多热?尽管古代夏季气温资料极为缺乏、简单,直到明清之后才略微丰富详细起来,但古代文人笔下有关“天太热”的记述,多少弥补了气象史料的短板。

古人形容夏天炎热最出名的一句话,是“七月流火”。此说出自《诗经·国风》中的《七月》一诗,诗歌开头即是,“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有人认为七月流火是指天文现象,但此古语现在已被通俗形容暑热)。

网络配图

周代历法中的第一个月与夏历(阴历)不同,是夏历中的十一月份,比夏历正好提前两个月,也就是说“七月流火”,实际是形容夏历的“五月天”,相当于现在公元阳历的夏季六七月。从“七月流火”来看,西周时期的夏季气温确实不低,可能比现代要热。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来看,《诗经》中原意的确是指天热,表示“七月还很炎热,九月就已秋凉”。《诗经》成书于周代,其收录诗歌的创作时间可能更早至殷商,而自殷商到春秋时期,除了在西周早期有过短暂的寒冷期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比较温暖,夏季气温比现在约高2℃。

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综合卷》的统计分析来看,热灾相对其他自然灾害并不是太多,与“霜灾”并列,约占总数的1%。历史资料上看,从隋唐到北初年,夏季极端高温天气较多。

唐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春夏大旱,粟麦枯槁”。《旧唐书·德宗纪》上称“夏,热甚”。通俗说来,就是这个夏天太热了。

五代后梁开平二年六月辛亥(公元908年7月17日),《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四》记载,这天是“亢阳”,意思是太阳太厉害了,也就是老百姓说的“毒太阳”。

三伏酷暑的极端天气在两宋期间较多,而且宋代诗中多有描写。如孔武仲《伏中作二首》“酷暑已旬日,熏炙势自如”;陈造《立秋日》“酷暑如酷吏,顷刻不可对”……

网络配图

公元1400年以前,高温热浪天气涉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发生于南宋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今河南、安徽、江苏、湖南等省份均遭受热灾。这一年又恰逢大旱,灾情严重。《宋史·五行志二》上有这样的记载:“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

“燠”的本意是温暖,史书上称“大燠”,则是“太热了”。因为对水的需求过于旺盛,《宋史·五行志二》上还说“行都斛水百钱,江淮杯水数十钱”。放在眼下,这一杯水能值十多块人民币了,搁到现在也是饮用水中的奢侈品,那时老百姓收入低,哪能喝得起“贵如油”的水?以致“渴死者其众”。

C乾隆八年的超级三伏天

老百姓喝不起一杯水的嘉定八年,并不是中国历史上最热的夏天,史上最热的夏天出现于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从《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第三卷“清代气象记录(上)”中可以看到,这一年高温几乎涉及半个中国,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等整个华北地区异炎热,可以说是超级酷暑。有关乾隆八年极端炎热记录,在所涉地的史志上均有记录,其中就有来自山西浮山的县志记载。

“夏五月大热,道路行人多有毙者,京师更甚,浮人在京贸易者亦有热毙者。”这是乾隆年间《浮山县志》里说的。反映同一事件的官方记载,还有“五月苦热,土石皆焦,桅顶流金,人多热死。”(《天津县志》)、“(五月廿八(7月19日)至六月初六日(7月26日)熏热难当,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日中铅锡销化,人多渴死。”(《高邑县志》)、“大旱千里,室内器具俱热,风炙树木西南辄多死。六月间,自天津南武定府逃走者多,路人多热死。”(《青城县志》)……

由此可见,当时的整个华北地区完全进入“烧烤模式”。《续东华录》中使用了“威暑”来记录当时的高温,天气热得像发了威要吃人的老虎,来势凶猛。

网络配图

这一年夏天,以北京的情况最糟糕。当时法国教士宋君荣正在北京,他在日后寄往巴黎的目击报告中写道:“北京的老人称,从未见过像1743年7月这样的高温”“7月13日以来炎热已难以忍受,而且许多穷人和胖人死去的景况引起了普遍的惊慌”。

当时北京总共热死多少人呢?宋君荣引用当时朝廷官员的统计称,“7月14日至25日,北京近郊和城内已有11400人死于炎热。”实际被热死的人数当不止这些,加上其他地区,死人之众可想而知。形势紧迫,乾隆皇帝命令有关官员采取救助措施,在北京的“街上和城门发放药物”,以减少中暑和死亡。

根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古气候研究室专家的研究换算,乾隆八年(1743年)7月20日至25日下午的气温值,均高于40℃。其中以7月25日的温度值最高,达到了惊人的44.4℃。这一极端高温纪录至今未被超过,1942年,华北出现了极端高温纪录42.6℃、仍低乾隆八年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苏轼诗作曾提“炸牡丹”:明清时炸花片成流行小吃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网友在微博中戏谑地列举苏轼的“代表作”,有东坡肘子、东坡肉、东坡羹、东坡烧卖……引来一片会心的笑声。大约没有哪一位文豪像东坡居士这样,在身后,被附会成那么多种美食的“发明人”。其实,有一样梦幻色彩的雅食也不妨借用一下东坡的名号,名之曰“东坡炸牡丹”。把鲜花的花瓣扯下,一片片的加以油炸,当作赏春应景美

  • 乾隆皇帝玩具箱为多宝格:层迭放47件奇珍异宝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本来以为只有小朋友有玩具箱,没想到皇帝也有“玩具箱”,乾隆皇帝的“玩具箱”就精巧得让人目瞪口呆。一件长30.5cm、宽30.3cm、高16.5cm的方盒,里面可以放得下多少件珍玩?答案是47件。装下这些珍玩的盒子,准确说法应该是清乾隆紫檀云龙纹多宝格方盒,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数十件清宫多宝格之一。多

  • 楚汉之争惊天之秘:刘邦和项羽曾经联手“屠城”?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项羽嗜杀,为人残暴,尤其是“屠城”(杀尽一城)一事,最为后人诟病。但是,人们只记住了项羽“屠城”,似乎忘记了刘邦也有“屠城”的记录。《史记·高祖本纪》载:“使沛公、项羽别攻城阳,屠之。”这条历史文献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刘邦和项羽曾经联手“屠城”。对于这条文献记载,人们好像得了集体失忆症一样,都淡忘了

  • 赵匡胤深谋远虑要迁都 赵光义一句“不要脸”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960年,赵匡胤称帝,建立北宋王朝,并因后周之旧,仍然以东京开封府作为都城。但在赵匡胤的心中,地势平旷的开封并非合适的都城,他认为建都长安是上策,建都洛阳是中策,建都开封是下策,因此他一直希望把都城迁到洛阳或者长安,但因建国之初,需要稳固政权,所以暂时搁置。直到十几年后,这个问题再次被赵匡胤提起,但

  • 揭秘宋太祖赵匡胤之死 赵光义嫌疑重重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宋太祖赵匡胤后唐明宗天成年间(927年3月21日)生于洛阳夹马营,祖籍涿郡,父亲赵弘殷,母亲杜氏。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其后郭威废汉建周,得任东西班行首,始入宦途。后从征南唐,多有功绩。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于北征回京后不久驾崩,逝世前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次年(

  • 努尔哈赤为什么死时命大妃殉葬?其中有何隐情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努尔哈赤(公元1559-1626年)共有后妃14位,而值得一书的有两位。一位是孝慈高皇后,一位是大妃乌喇纳喇氏。孝慈高皇后原本是叶赫部酋长杨吉努的女儿,14岁时由哥哥纳林布禄送与努尔哈赤完婚,四年后生皇太极,夫妻感情甚笃。网络配图1603年九月,杨吉努女因病死去,年仅29岁。努尔哈赤十分悲伤,斋戒一

  • 朱棣身边的红人才子解缙 为什么会被活埋?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在1415年的今天中国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解缙被锦衣卫帅纪纲活埋于雪中而逝世,解缙这个人是从小就被称为神童的,到了最后进入仕途之后,更是得到了朱元璋与朱棣的一致好评,朱棣甚至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可见对其之器重。但是,就是这么一个传奇的人物,最后是被活埋于雪堆而死,这简直让人惋

  • 这个汉人 辅佐四代清朝帝王打下大明江山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是不是很好奇?为何当年满清还只是占据东北的时候,基本都是目不识丁,是如何治理好国家的呢?还越来越强盛?这当然不是女真人的能力,而是努尔哈赤重用汉人的结果。1618年的时候,努尔哈赤率领八旗攻下抚顺,当时年仅21岁的范文程与兄范文寀主动求见努尔哈赤,投降后金。网络配图后来的范文程一路跟随努尔哈赤南征北

  • 刘邦灭秦平楚建大汉 功劳簿上萧何第一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汉书·卷十六》载:“汉兴自秦二世元年之秋,楚陈之岁,初以沛公总帅雄俊,三年然后西灭秦,立汉王之号,五年东克项羽,即皇帝位。八载而天下乃平,始论功而定封。讫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大概列举那么几个排名,排名第一萧何,排名第二曹参,排名第三张敖,排名第四周勃,排名第樊哙。。。排名第二十一韩信。。。

  • 真实历史上 高俅竟然是苏轼给推荐上位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在《水浒传》中,高俅是于蔡京、童贯、杨戬并称为北宋末年四大奸臣,玩弄朝政,蒙蔽圣听,但《水浒传》终究只是小说,来看看真实的高俅真是什么样的人?很显然,高俅并不是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是靠一手漂亮的蹴鞠而赢得皇帝开心成为太尉的,古代皇帝有昏庸的,但是真正傻的还是没几个,靖康年间的宋徽宗只能说不理朝政和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