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自成侄孙李来亨抗清:三百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李自成侄孙李来亨抗清:三百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759 更新时间:2024/2/4 8:33:22

一个阴雨连绵的秋日,我来到湖北兴山县茅麓山区,凭吊南明坚持抗清斗争20多年,特别是在茅麓山区高举抗清旗帜,顽强杀敌13年,最后壮烈殉国的民族英雄李来亨的抗清遗址。

李来亨,原名懋亨,陕西清涧人,生年无考。他是明末农民军领袖李自成族兄之子李过的养子,也就是李自成侄孙。他在少年时即投身农民军,跟随祖父、父亲南征北战,在战火中成长为一名英勇善战的战将。李自成兵败山海关,先后撤出北京、西安,转战到湖北时,李来亨已崭露头角,与李自成麾下名将高一功、郝摇旗、刘体仁、袁宗第齐名,见载于历史文献。

网络配图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李自成在通山九宫山被地方反动武装杀害后,其妻高夫人召集农民军20余万人,实现战略大转变,与南明政权合作,共同反抗带有民族征服性质的满洲贵族集团建立的清朝。在江南、大西南残山剩水间建立起来的几个南明小朝廷,依然继承了明王朝腐朽的衣钵,奢侈腐化、宦官专权、党争犹酣,正如词曲大家吴梅在散曲中形容的那样,“江山如纸,宫门如市。小朝廷病入膏肓,经不起群雄狂噬。”

顺治五年(1648年),抗清队伍中的军阀、野心家孙可望悍然围攻由贵州入蜀的高一功、党守素、贺锦、李来亨部,只有李来亨力战得脱,高一功等均被杀,南明抗清大业岌岌可危。“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李来亨挺身而出,继续高举抗清大旗,召集所部数万人,经过多次血战,最后在方圆150余华里的茅麓山高山之上、密林深处,建立起抗清根据地。他实行屯田自给、予民休息的政策,关怀山中百姓疾苦,深得民心,都称他“小闯王”。他多次率兵出击,给清军以沉重打击。

康熙三年(1664年)清政府集中川、楚、秦三省清军和满洲八旗兵,共十万大军在靖西将军穆里玛的指挥下,围攻茅麓山。李来亨奋起迎敌,满洲兵在李来亨的炮火、檑木、滚石的打击下,纷纷坠崖落涧,伤亡惨重,高级指挥官贺布索、穆里玛之子苏尔马均被击毙。清军改变策略,对茅麓山所有出口,严防死守,长期围困,企图困死明军。

网络配图

双方相持数月,李来亨部物资消耗殆尽。李来亨在六月曾组织两次突围,虽拼死奋战,但寡不敌众,无法突出重围。他知道已到最后关头,决心与清王朝不共戴天,与明朝的最后一片河山共存亡。他处死了清方派来招降的叛徒李有实。8月4日,寨内弹尽粮绝。李来亨事先妥善安排了老母的生路,与妻、子等全家人扑向熊熊烈火,壮烈牺牲,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千秋正气歌。

从此,大明王朝的最后一盏明灯熄灭了,“应怜中土成荒寨,万里长风吹古愁。”(清初诗人宋曹诗句)“遗民泪尽胡尘里”,中土再无大明旗!历史的年轮,增加了一圈又一圈。346年过去了!大江东去浪千叠,三百年流不尽的英雄血。历史没有忘记李自成祖孙四代为抗清前仆后继,捐躯疆场的英雄业绩,更没有忘记他们所流的鲜血,在茅麓山区更是流传着很多歌颂李来亨的传说。

我们来到山上的百羊寨。这个寨原名王殿坪。李来亨来到茅麓山与清军的第一次战斗中,他下令驱赶尾巴上带着鞭炮冲向清军的几百只羊群,吓得清军抱头鼠窜,明军大胜。他将王殿坪改名百羊寨,庆祝胜利,寨名沿用至今。在百羊寨村公所的山下,是李来亨3万多部队驻扎屯田的营地,占地约3万平方米。

李来亨被永历朝廷封为临国公,在这里建立起庄严的帅府。我们向山下望去,虽然帅府早被清军夷为平地,但屋基犹在,散落着砖头、瓦片。透过蒙蒙烟雨,穿过历史的隧道,我仿佛看到了帅府上的大明旗帜高高飘扬,山风吹拂,战旗猎猎,李来亨坐镇帅府,指挥作战,从容若定。

网络配图

61岁的村支书告诉我们,当地人传说李来亨并没有牺牲,而是从一个不为清军所知的秘密小道逃走了。事实上,清初的一些史籍,也有类似记载。曾在永历朝廷任职的历史学家王夫之在所著《永历实录》中,记载李来亨部3万余人,除战死者外,均逃走,被清军抓住的仅有150人。

百羊寨四面环山,形势险要,易守难攻。其周围分布有李来亨建圣帝行宫碑、瞭望台、点灯台、炮台、七步半台阶等多处遗址。我带着相机、摄像机冒雨踏着李来亨走过的、修建的山路、战壕、栈道,凭吊了多处遗址。这是李来亨率部誓死抗清的见证,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李来亨不死——他抗清御侮的英雄气概、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杀身成仁的民族气节,永远活在后来人的心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成吉思汗临终前留下哪些遗嘱?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每个人临终之际都会有未完的心愿和对现实的不舍。尤其在古代,对于帝王而言,临终遗嘱是至关重要的事情。成吉思汗一生战果累累,那么他在临终之前留下了哪些遗嘱呢?第一道遗嘱:选窝阔台为继承人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因花剌子模帝国(乌孜别克撤马尔罕)一再挑衅,连续杀掉了他所派的一百名商队人员及多名使者,

  • “千古圣君”隋炀帝为什么被扭曲?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一提到隋炀帝我们想到的就是他沉迷酒色,不理朝政。总之就是一个昏君的形象。可是历史中的隋炀帝确不是这样的,他也做过许多丰功伟绩,并且留下了许多治理国家的良策。那么为何隋炀帝会被扭曲成这个样子呢?隋炀帝杨广是隋朝的第二任皇帝,唐时谥炀皇帝,其孙皇泰帝杨侗谥为世祖明皇帝,夏主窦建德谥闵皇帝。即位之后

  • 刘阿斗:一个被诸葛亮束缚成傻子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刘阿斗,这个名字千百年来,被大家当做傻子的代名词,千篇一律的认为他傻,可他真的傻吗?这个问题还真值得我们研究一下。刘阿斗年幼时可以说是九死一生。公元208年9月,曹操派曹纯领精骑五千在长坂坡大败刘备,刘备弃其妻子而逃,刘禅在赵云的保护下得以幸免。儿子有这样的经历,哪个父亲不会去珍惜这个劫后余生的儿子

  •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皇帝为什么在煤山吊死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崇祯皇帝为什么吊死?崇祯皇帝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是明朝的亡国之君,在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破明朝的都城北京的时候,明朝灭亡,崇祯皇帝自觉没有颜面去见地下的列祖列宗,于是在煤山取下皇冠,披发遮面,上吊而亡,可以说崇祯皇帝是殉国而死的。图片来源于网络崇祯皇帝生于1611年,1627年登上皇位,当时的

  • 司马懿信守托孤之诺 却反成窃国之“贼”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司马昭是谁?司马懿与张春华的儿子,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父亲。网络配图司马懿为了信守托孤之诺,诛杀曹爽,从此司马氏独掌魏国大权,正因为司马懿的信守承诺,反倒把自己陷进了窃国贼之列,他虽然没有窃国,但所作所为为其子窃国打下了坚实的基

  • 名将赵奢率兵与秦作战 抢占制高点大败秦军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兵书《百战奇略》据说是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的著作。这本书汇集了历代的兵法精粹和战史资料,清朝谋略丛书《帷幄全书十四种》和《攻守战略秘书七种》均收有这部著作。这本书对影响战争胜负的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极为重视,很多篇章就如何利用天时、地利、人和打胜仗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论述。网络配图《百战奇略·山战篇

  • 努尔哈赤为何能做到唐太宗都做不到的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外族人常常发现,用任何直接方式统治蒙古人都是极其困难的。在清王朝之前,没有一个民族做到这一点,如果有例外的话,突厥和契丹等北方其他游牧民族在成吉思汗之前也许做到过,那时蒙古人数量极少,无足轻重。满族在这方面获得了成功,清王朝对蒙古人的态度的前后变化即为明证:起初蒙古人问题是一个外部问题,但到1911

  • 姚广孝从默默无闻的僧人到辅佐燕王成就帝王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姚广孝演义》一书记录了姚广孝一生,从出生开始,到他成为一名僧侣,再到得到机会辅佐燕王,帮助朱棣起兵“靖难”称帝,一直到他老死在庆寿寺。图片来源于网络姚广孝是一个奇怪的人,他十四岁的时候就出家当和尚,一辈子没有结婚,姚广孝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小小年纪就已经成了全国通缉的犯人,他在出

  • 三国刘琦到底是死于酒色还是死于谋杀呢?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刘琦是荆州牧刘表的长子、母为陈氏,谏议大夫刘琮的兄弟。刘表初以刘琦的相貌与自己甚为相像,十分宠爱他,可是后来他的父亲就开始喜爱刘琮多余刘琦。官至荆州刺史,于建安十四年的时候病逝了。图片来源于网络自从刘表的第二个儿子刘琮娶了后妻蔡氏的侄女为妻子,而蔡氏也是因此喜爱刘琮,非常的讨厌刘琦,还常常向刘表说一

  • 刘邦夫妇杀掉战神韩信的真实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刘邦能够打败当时数倍于自己武装力量的项羽,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源于得到了韩信这个人才的缘故。韩信本来是满腹韬略,可惜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在项羽的帐下混了个“执戟郎”,说白了就是给项羽打杂的,所以终日郁郁寡欢,和下面的兄弟们只能是厮混度日!直到他机缘巧合,在萧何的大力引荐下,重新投到刘邦门下,才有了施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