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汉灵帝刘宏:女人如衣服 太监如父母

汉灵帝刘宏:女人如衣服 太监如父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106 更新时间:2024/1/19 17:10:26

汉灵帝刘宏时期是整个东汉,宦官过的最舒坦的一段时间,他们在除掉太后和国丈之后,皇帝见着他们都需要敬礼,汉灵帝甚至称呼十常侍之一的张让为父、赵忠为母。然而正因为太监的这种专政,加剧了本就脆弱的矛盾,东汉最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爆发了,正因为这次起义,彻底断送了近两百年的东汉江山。公元157年,东汉最后一个像样的皇帝汉灵帝刘宏出生在河北深州,他的父亲是河间王刘苌(读 chang),刘苌和汉桓帝刘志的爷爷都是汉章帝的第六个儿子刘开,汉桓帝刘志继位后,刘苌成为新的河间王,可惜生下刘宏不久,刘苌就去世了。

网络配图

公元167年,汉桓帝刘志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天,刘志的第三个老婆窦妙开始垂帘听政。汉桓帝虽然死了,但是他除了三个女儿,一个儿子也没有留下,东汉历史已经看了大半,我们知道:遇到这种情况,太后只要再选一个王子继承皇位就行,而太后选择皇位继承人,肯定不会选成年人,至少从娃娃抓起。

汉桓帝的父亲叫刘冀,当年就是河间王,后来过继给汉和帝的大儿子刘胜(汉和帝就俩儿子。小儿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皇帝汉殇帝刘隆,满月称帝,一周岁没到就死了),然后刘冀成为了平原王,而刘宏的父亲刘苌就成了河间王,所以汉桓帝和汉灵帝属于同一个家族,汉桓帝死的时候,刘宏才10岁。

血缘关系那么近,年龄也合适,父亲又去世了,各种条件都符合,于是太后窦妙就和她的老爹窦武商议决定,建宁元年(公元168年)正月,刘宏正式成为东汉第十二个皇帝,汉灵帝。

汉灵帝时期发生的政变

窦妙虽然成为了垂帘听政的太后,但是皇宫中最大的势力不是窦妙和窦武的外戚集团,而是以清一色太监为核心的宦官集团。对于这群生理有残疾的老男人,所有读书人都看不顺眼,关键是这帮人还掌握了国家最多的权利。

因为这群宦官每次出现,随之而来的就是政变,比如汉顺帝刘保的皇位就是依靠几个太监拼命夺过来的,而汉桓帝刘志也是依靠太监,才能杀死跋扈将军梁冀,亲政的。所以虽然在老百姓中间,太监的名声不是很好,皇帝却都非常信任这群说话尖声细气的男人。

太监上台后,问题出现了,这帮人虽然也可以收养义子,但是对于身体被咔嚓一下的他们来说,最重要的还是钱,对于这种金光闪闪的东西,太监们完全没有抵抗力,于是卖官还有贪污,盛行,老百姓的日子更难过了。

汉桓帝时期,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游行事件,就是专门针对宦官的,参加的都是太学生(太学,是东汉时期的最高学府,类似于今天的北大清华),还有一批中下级当官的,他们更靠近百姓,认为太监是造成这一切,最大的毒瘤,所以一致要求皇帝降低对太监们的高规格待遇。但是,汉桓帝不这么认为,这帮宦官虽然平时要求多了点,可能是还贪了点,但是正因为这群宦官,汉桓帝才学会了如何治理国家,才能放心的去想玩什么,玩什么,对于汉桓帝来说,整个皇宫,最亲近的人,就是这帮从小就服侍自己的太监。

网络配图

所以对于这些太学生的游行示威,汉桓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参加游行的这批人不仅被押入大牢,白白挨了一顿板子,还被要求永世不得录用。就这样第一次反对宦官的行动失败了,事后开总结大会的时候,大家一致认为,光游行,太文艺了,皇帝已经被太监们控制,所以求皇帝这条路行不通。

文的不行,来武的,汉灵帝时期,更大规模的一场针对太监当权的政变行动,开始了。

当然,对于铲除宦官势力,最热心的,是和宦官一样,希望掌握更多权力的,外戚集团。池子里,就这么多水,给太监的多了,留给外戚的当然就少了。窦妙上台后,作为她的老爸,窦武获得了最大的权力提升,升职加薪是肯定的了,可是在办事的时候,每个地方都有太监的身影,这哪受得了,于是窦武就去找参加第一次游行的那些太学生和官吏,准备推翻宦官的统治。

商量来商量去,最后的办法就是直接收集宦官们贪污的证据,然后一锅端了这批死太监(现在想想,还是太文艺了)。

窦武是个读书人,三国演义里有篇写汉献帝委托曹国舅,发动政变,想杀死曹操,让汉献帝亲政的,于是曹国舅四处找人,找到人怎么办呢,拿出一份文件,在上面签字,就是谁、谁、谁愿意参加刺杀曹操的行动,如果泄露,天诛地灭,云云。

一堆废话,为什么还要签呢,既然要一起干大事,首先需要确保的就是一条心,谁要是告密或者临时说,不干了,有了这份文件,要死大家一起死,这~真TM的人才啊。

窦武他们的办法是这样的,首先收集证据,然后依靠尚书令和太傅,直接把犯事的太监都抓起来,该怎么惩罚就怎么惩罚,事后再和汉灵帝一说,木已成舟,这事就成了。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如果要对付比自己强大的敌人,最重要的就是快,参与的人要少,要在对方还没察觉到的时候,迅雷不及掩耳,直接把敌人给办了,等到敌人的同伙反应过来,大势已去,谁也挽回不了了。

但是窦武们的行动太慢了,又要歃血为盟、又要商量具体步骤,还要收集证据,等事情都商量的差不多了,还要将结果汇报给窦武,这时候,出叉子了,文件中途被一个太监得到了,这个太监叫朱瑀(读 yu),当时的官职是长乐五官史。

宦官不愧是东汉最神秘的部门,讲究效率,连夜,所有的太监,歃血为盟,第二天他们就率先发动政变,直接把几个领头的,比如大将军窦武、尚书令尹勋、太傅陈蕃都抓了起来,最后灭族,没杀掉的,都流放到交州(现在的越南),太后窦妙也被废了,打入冷宫。这事发生在汉灵帝继位的第一个年头,公元168年的9月。

十常侍都有谁

十常侍是东汉末年被提到次数最多的一群人,这里有个误区,其实十常侍有十二个太监,分别是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等十二个太监,他们的职位都是中常侍。说到中常侍这个官,非常有意思,这是西汉才出现的官位,刚开始叫常侍郎,汉武帝时期的东方朔就是常侍郎,东方朔大家都知道,给汉武帝取乐的,但是到了东汉,中常侍只针对太监,而且职权也越来越大,比较著名的大太监,郑众、蔡伦曾经都担任过中常侍。到了汉安帝、邓太后时期,中常侍已经是一个可以权倾朝野的顶级官位,是每个太监们的终极梦想,中常侍的数量,也在太监们屡次立功之后,人数不断增加,汉明帝时期只有四个人,到了汉灵帝,就已经有十二个了。

网络配图

宦官是一个群体,就算官职再大,实力再牛,也需要老大,在十二个中常侍里,公认的老大哥只有两个,分别是张让和赵忠,这两人牛到什么程度呢,皇帝都自称为是他俩的孩子,汉灵帝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

其实,这帮人身世都很可怜(废话,谁没事给自己来一刀哇),太监们吃亏就吃亏在没有文化上,无法为自己申辩,公元168年的那次取代太监们的行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在民间、甚至在历史书上,一直都认为国家搞个这个样子,都是太监们害的,真的是这样吗。

历史是谁写的?民间的那些神话小说都是谁写的?当然是读书人啊,那么,读书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是谁给的呢,这里有个故事,汉灵帝很爱玩,曾经非常迷恋驾驶驴车,然后整个社会的风向认为,能驾驶驴车,是一种非常体面和高档次的享受,吸引了所有人争相模仿。

当然,太监们本身也不争气,一旦有了权势之后,就希望有更多的钱,别的不会,欺负欺负老百姓还是有这个本事的,这样太监的名声就更臭了,到了清朝,甚至明文规定,太监不能参与朝政,这是祖训!

张角的黄巾起义

在太监、官吏、朝廷的三重压迫下,老百姓的日子没法过了,辛辛苦苦一整年,刚收上来的粮食,都交给大老爷,还嫌少,饭都吃不上,还欠朝廷一屁股债。其实,老百姓没有那么多的高尚情怀,谁能让自己过上好日子就行,但是现在饭都吃不上了,他们就不愿意了。

老百姓不愿意的结果就是抢劫官府粮仓,饿啊,但是跟官府对抗,那就是造反,好不容易吃了几顿饱饭,朝廷的军队就来了,平乱么。一群老百姓哪是正规军队的对手,没办法,家是回不去了,那就真造反了,刚开始只是一个村一个村,但是时间久了,终于爆发了东汉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

关于黄巾起义的详细信息,中国历史名人会专门在《张角》这一章里写,这里简单介绍一下,黄巾起义的导火线是因为天灾,连日干旱,老百姓的庄稼没收成,朝廷不仅没有赈灾,该交的赋税一分钱也不能少,这是把老百姓往绝路上逼啊,路边到处是饿死的百姓,这个时候,巨鹿人张角号称天公将军,揭竿而起。

至于为什么会被称为黄巾起义,主要是因为张角的军队喜欢头扎黄巾,打仗的时候,完全不怕死。因为吃不饱饭的人太多了,大家对当官的一肚子的怨气,而张角提出的口号,就是消灭所有官吏,所以一下子黄巾军发展成了几十万军队。

这是东汉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正因为他的爆发,每个地方太守都可以合法的组织军队,成为军阀,手里有兵了,就开始有想法了,对中央政府、对皇帝,也没那么听话了,最后导致了东汉末年的大混战,三国演义中我们的主角,刘关张,仨兄弟,不就是在黄巾起义中,打出名气,最后依靠三英战吕布,一举成名的么。

汉灵帝是怎么死的

公元189年5月13日,汉灵帝刘宏在不断的起义风波中死了,刘宏留给下一代皇帝的是一片支离破碎的江山,刘宏的大儿子刘辩成为东汉少帝。对于汉灵帝,历史上说最多的是关于他的贪玩和好色,其实汉灵帝还是一位文学爱好者,擅长辞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曹丕做了什么事情 被母亲骂为不如猪狗?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有许多皇帝自己作恶多端,总还想把子女培养成人。例如草莽英雄朱元璋就很注意对太子和皇太孙的培养。网络配图曹操自己不讲道德,只要权术。有时候竟然直接拉子女来作残酷斗争的工具,只要自己用得顺手,完全不为子女的前途着想。他一共有多少女儿,史无明文,难以详考。我们只知道在公元213年秋,他一次就把三个女

  • 汉章帝刘炟:舅 我真的想封你做大官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做了皇帝,无法回避的话题就是如何处理与舅舅们的关系,整个东汉,除了皇帝之外,出现了两股最大的势力。一个是皇帝的舅舅们,一个身边的太监们,他们甚至可以影响谁来当皇帝。而从汉章帝的儿子汉和帝刘肇开始,皇帝要么是小孩,要么皇帝做的太短,直到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外戚和太监统治了整个东汉一百多年的时间。公元5

  • 上官婉儿墓志引发的身份之谜:昭容还是婕妤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大唐奇女子上官婉儿的墓志志盖上阴刻篆书,志石则阴刻楷书,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志盖和志石上对这位唐代诗人、女政治家的称呼却大相径庭,志盖上称其为“大唐故昭容”,但志石上其墓志铭的开头则称其为“大唐故婕妤”,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志盖与志石上的称呼截然不同呢?她究竟是大唐的“故昭容”还是“故婕妤”?图片来源于

  • 王莽篡汉:皇帝轮流做 今年到我家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王莽,字巨君,他是新朝唯一的皇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通过禅让的方式继承皇位的人。关于王莽的评价有两个极端:有人说他像岳不群,伪君子,假装大圣人,最后自己却做了皇帝;也有些人说他是最早的社会主义,胡适还要为他平反王莽是典型的官二代,虽然王莽的爸爸和哥哥很早就死了,但是王莽的亲戚各个位高权重:他的姑姑叫王

  • 宇文护:杀了三任皇帝的顾命大臣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上一话讲了宇文泰如何建立西魏和高欢抗衡,第一是依靠胡汉民族联合,建立了八柱国府兵制度,延续了两百年,士兵们平时耕地,战时打仗,兵器马匹自备,关键是免税;第二是外交搞的好,当时高欢很强大,但是除了西魏,周边虎视眈眈的,还有南朝和柔然以及另一个强大种族突厥。这里稍微有点神秘感的,就是突厥了,突厥是匈奴别

  • 李治上台的第一件事:把亲姐姐和叔叔送上断头台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皇太子李承乾因为地位受到威胁,计划刺杀自己的亲弟弟李泰,图谋武力夺权,然而还没等行动展开,齐王李祐第一个举兵造反,征发封地内成年男子,对抗兵部尚书李绩。李绩从17岁开始就在战场上厮杀,经历隋末乱战,到了唐太宗时期,无论经验还是兵法,都已经炉火纯青,加上李祐是仓促起兵,不到一个月,李祐就被抓到了长安。

  • 成吉思汗西征途中的两次屠城为何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随后,成吉思汗挥军指向花剌子模国新都撒麻耳干。五月,蒙古各路大军兵临城下,对方守军不堪一击,撒麻耳干很快被蒙古军占领。成吉思汗下令屠城,撒麻耳干同样变成一片废墟。成吉思汗为何在灭金中途发动西征?公元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族,并在斡难河(也就是今天的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嫩河畔)被推举为全蒙古的大汗

  • 三国名帅陆逊竟因莫须有罪名死于政治斗争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孙权对武将能推心置腹,文臣就远远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如同房间里的花盆,虽然也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但更多的是为了美观,是种摆设,最重要的是:请靠边站。来看看文臣之首,孙权的开国功臣张昭和几任丞相的命运。网络配图孙权在武昌称帝的时候,大封功臣,但有一个名人成了被遗忘的角落,那就是张昭。同事们开始见到张昭

  • 揭秘;嘉庆为何不查和珅四个美女管家?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晚清外交家薛福成所著的《庸庵全集》里面有一节叫《查抄和珅家产清单》,数字挺吓人的,已经估值的为两亿六千四百万两白银,加上没有估值的,总计约11亿两白银,而当时清朝每年的国库收入才7000万两白银。这本书可不可靠?没法定论,不过咱们还是回到原始文件上来吧,《清朝档案史料选编》里有一节名为《查办和珅案》

  • 朱元璋严格要求百姓种树 不达标发配云南充军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眼下正是植树的好时节,其实,对于植树的重要性,古人早有深刻认识了。明太祖朱元璋就有“植树皇帝”的头衔。历史上,大概很难找出像朱元璋父子这样喜欢种树的皇帝了。网络配图朱元璋喜欢种树,原因很多。一是他幼时几乎饿死,后来因吃了树上的柿子而捡回了小命,这让朱元璋意识到,乱世中果树是可以救饥的;二来,朱元璋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