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方孝友是什么人?朱棣为何要杀他?

方孝友是什么人?朱棣为何要杀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984 更新时间:2023/12/7 3:20:47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方孝友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因建文帝朱允炆主张削藩,次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北平率军南下,“靖难之役”爆发。此战历经三年多,建文帝连续几次用人失误,导致胜利的天平向朱棣倾斜。

建文四年,朱棣从北平再次出发,准备最后一次南征,姚广孝(道衍)一直把朱棣送到郊外,告别之时,姚广孝跪在朱棣面前,向朱棣提了一个要求:

“南京有一个叫方孝孺的人,此人学问极深。您占领南京之后,他必定不会投降,我请您不要伤害他!因为他是天下读书人的种子。”

朱棣早闻方孝孺之名,听姚广孝这么一说,立即对他点头,答应了此事。

随后,朱棣成功渡过长江,攻下镇江,大军直逼南京。南京城内的朱橞、李景隆等人看大势不妙,立即倒戈,打开金川门,迎接朱棣入城。于是,北军杀入皇城,建文帝见大势已去,纵火失踪。

南京城破,建文帝的心腹大臣们都未能幸免,朱棣早已拟好了“逆臣”名单,让心腹将领按名单抓人。方孝孺在城破当天被抓进大狱。

接下来的事情果然如姚广孝所料,方孝孺宁死不肯投降,朱棣于是派了方孝孺的两个徒弟廖镛、廖铭到狱中去劝说方孝孺,没想到方孝孺却对徒弟们破口大骂:

“你俩跟着我这么多年,竟不知道什么是仁义是非!”

徒弟被骂得落荒而逃,再不敢劝老师投降。朱棣无奈,只得继续将方孝孺关押起来。

六月十六日,朱棣登基的前一天,登基前的准备一切就绪,就差一道即位诏书,大儒们都推举方孝孺来写诏书,毕竟,方孝孺是“读书人的种子”。朱棣连忙派人把方孝孺从狱中“请”来,只见,方孝孺“斩衰入见”,他穿着孝服来见朱棣,在大殿的台阶下痛哭建文帝。

接下来,朱棣和方孝孺进行一场“大辩论”,朱棣对方孝孺说:

“我是要效仿周公,来辅佐自己的侄子。”

西周时期,周成王年幼,其叔父周公呕心沥血辅佐幼帝,终成一代佳话。朱棣说自己是周公,方孝孺嗤之以鼻,他问朱棣:

“那你的侄子在何处?”

建文帝此时已经失踪,没有侄子的周公,就不是周公了,而是篡位者。朱棣回答:

“他自焚了。”

言下之意,侄子不在了,我这个叔叔可以直接治理天下了。

方孝孺对朱棣的回答充满不屑,继续问:

“那你为何不立你侄子的儿子呢?”

按照古代宗法,父死子继,断然没有侄子传位给叔叔的道理,建文帝的长子朱文奎已经失踪,次子朱文圭当时还在宫中,是完全可以被立为新君的。朱棣辩道:

“国家需要年长的君主,侄子的儿子太小了。”

朱文奎当时只有2岁,朱棣说他太年幼。方孝孺又问:

“那你为何不立你侄子的弟弟呢?他并不年幼。”

建文帝的弟弟吴王朱允熥当年25岁。若朱棣以年幼为理由拒绝,是说不过去的。朱棣被方孝孺问得哑口无言,只能回答说:

“此乃朕的家事,就不劳先生操心了。”

可以说,朱棣和方孝孺的这场辩论,朱棣的立场在古代宗法上是站不住脚的。因此,朱棣结束了这场辩论,给方孝孺纸笔,对方孝孺说:

“我的即位诏书,非先生来写不可。”

方孝孺将笔扔在地上,墨水四溅,骂道:

“死就死了,我绝对不会给逆贼写即位诏书。”

朱棣气急,问道:

“你不怕死,难道不怕我灭了你的九族吗?”

方孝孺哈哈大笑,对朱棣说了一句震惊后世的话:

“便十族奈我何?”(这句话出自《明史纪事本末》,译:就算你灭我十族,又能怎样?)

朱棣怒不可遏,让左右侍卫把方孝孺的耳朵割掉,然后把方孝孺的亲属朋友逐一绑来,当着方孝孺的面一一杀死。每杀一人,便问一下方孝孺写不写诏书,先杀方孝孺的妻子郑氏和他的几个儿子,然后杀方孝孺的母族林氏一族,再杀方孝孺的妻族郑氏一族。

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在自己面前,方孝孺始终不写诏书。史载:

“九族尽戮,亦皆不从!”

九族已经杀完,朱棣如方孝孺所愿,把方孝孺的门生廖镛、林嘉猷等逮捕到场,当场一个一个杀掉,至此,方孝孺的“十族”全部被杀。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倒在血泊中,这种凄惨和悲壮,连周围的官员都不忍直视。在杀方孝孺本族的时候,有一个人的表现值得一提,他就是方孝孺的弟弟方孝友。

方孝友被铁链捆绑着出现在方孝孺面前时,方孝孺内心是极其复杂的,没想到,方孝友主动在哥哥面前写了一首诗,曰:

阿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

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到家山。

然后,英勇地走到屠刀之下,准备接受接下来的屠戮。史载:

孝孺目之,泪下……不愧为孝孺之弟也。

方孝孺看着弟弟的诗,心中万分悲痛,泪流满面。这不愧是他方孝孺的弟弟,他对弟弟的表现非常满意,因此,这泪水虽然悲壮,但却充满欣慰。

而后,方孝孺就义,她的两个女儿联袂投河而死。方孝孺案,前后多达八百七十三人被杀,血流成河。

方孝孺的选择,值得敬佩,在儒家忠孝仁义的思想下,方孝孺选择忠于建文帝,斥责篡位者,从后人为方孝孺立忠祠,可以看出后人对他的认可。然而,也有人对方孝孺的选择表示质疑。

毕竟,有人认为,八百七十三人丧命,责任在于方孝孺太过“倔强”。笔者认为,这么评价方孝孺,是不公平的。杀人者,是朱棣,并非方孝孺,这个事实不容否认。只是,朱棣把杀人的行为强行归咎于方孝孺身上,方孝孺本无辜,忠义亦无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嘉靖皇帝一生三个皇后,却没一个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瞻基的妃子,明世宗嘉靖皇帝,嘉靖是谁的儿子

    每次想到嘉靖皇帝和他的三位皇后,就不禁感叹,如果万历皇帝有他爷爷的手段,明朝万历年间就不至于有长达十五年的国本之争,堂堂皇帝也不用整天被一群大臣逼得没有办法,最后干脆躲到宫里不上朝了。要是在嘉靖一朝,大臣们敢做万历一朝大臣们做的事,朝堂都不知道会大换血多少次,带头的文官可能十族都诛没了。《明史》上对

  • 和朱元璋相守一生的马皇后是个怎样的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元璋到底多爱马皇后,朱元璋最喜欢的妃子,朱元璋最宠爱的三个女人

    皇帝有三宫六院,后宫佳丽三千人,但是这些人往往都是出于各种各样的政治考量纳进后宫,为的是制衡前朝大臣。《如懿传》中皇帝要如懿做他的皇后的时候,曾说过一句话:“万人之上,无人之巅,太孤独了”。皇帝就是处于这样一个位置,每天连枕边人都要提防着,毕竟他的喜好决定影响的是整个天下,所以谁都不能完全相信。我们

  • 乾隆为什么不喜欢继后生的儿子永璂呢?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大清历史上,在乾隆之前,从未有过嫡子继位的先例。到乾隆登基,国泰民安,四海升平,国力强盛,于是乾隆还想做些祖宗没有做到的事情,就是让嫡子登基。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立嫡立长”向来是正统,但是在清朝可能是皇子们都太优秀了,皇帝也不会只重点培养嫡子,所有皇子受到的教育都是一样的,而

  • 北魏皇姓拓跋改姓元,背后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北魏帝国的开国君主乃鲜卑人拓跋珪,由他建立的帝国,后世君主自然皆姓拓跋,但是自北魏第七任皇帝起就全改姓元了,对于没有深究这部分历史的人大概都认为,北魏帝国被某某元姓的人篡权了,所以改姓元,其实并非如此。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这一切都是因为北魏的第七任皇帝孝文帝拓跋弘,他自幼便接受

  • 能战胜关羽,那与马超单挑,庞德赢得机率有多大?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说起庞德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在三国名将中,关羽马超庞德魏延的武力值是难以估量的:关羽三十回合战平纪灵,纪灵被十个回合刺死;张飞数百回合战平马超,却把赤膊战马超的许褚挑落马下;庞德是马超的部将,但却能战胜并射伤关羽,那一箭直接导致了关羽打不过徐晃。关羽的败亡之路,是从中了庞德那一箭开始

  • 揭秘:唐代宗李豫真的能跟唐太宗李世民比较吗?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唐代宗李豫能跟唐太宗李世民相比吗?乍一看,这两个人还真有几分相似,毕竟都有容人之量。不过你仔细去瞧,就会发现,李豫只是学到了李世民的皮毛,而且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打算学的。李世民武力值爆表,看谁不爽一言不合就胖揍一顿,所以没人敢惹李世民。这个时候李世民表示,大家畅所欲言,言论自由的时代来了!谁越敢

  • 卫子夫自杀后,她的三个女儿分别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平阳公主特别注重和汉武帝的关系,为了让汉武帝高兴,在家里培养了很多美人、歌女。汉武帝即位第二年,汉武帝去霸上参加除灾求福的礼仪,顺便到平阳公主家。平阳公主就让自己家的美人,来见汉武帝。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汉武帝对这些美人都不感兴趣,平阳公主便让歌女卫子夫出场。当歌女卫子夫来唱歌

  • 秦始皇之所以恨樊於期,除了发檄文声讨之外还有什么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虽然在名义上是周朝的臣子,但是自武王分封之后,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对诸侯国的统治,国境内的一百余个诸侯国为了抢夺资源,增加实力,开始了针对其他诸侯国的兼并战争,实力弱小的诸侯国逐渐消失,成为了实力强大的诸侯国的组成部分。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

  • 嘉庆年间到底有多荒唐 小太监竟然在后花园养起了牛羊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你真的了解嘉庆年间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清朝时期出现了康乾盛世这样的局面,康熙帝、雍正帝和乾隆帝三位皇帝缔造了康乾盛世的局面。时至今日,人们对康乾盛世已经是非常熟悉的了。不过因为康乾盛世的知名度太高,在一些史学家的眼中,康乾盛世仅仅存在于史书中。不过后人对此并不关心,毕竟清朝时

  • 朱元璋为什么要恢复殉葬制度呢?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殉葬这事儿是朱元璋最先干的,他那会儿可没有什么有子的后妃不殉葬的说法,而是一股脑地全部带走了,“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除了宝庆公主年仅三岁,才特留其母张氏不死,其他妃嫔必须殉葬。且殉葬这件事是宫禁秘密,并没有明文规定,哪些人该殉,哪些人不该殉。但以朱元璋本人来说,他肯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