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张廷玉退休延迟引发君臣对峙:张廷玉为何被抄家

张廷玉退休延迟引发君臣对峙:张廷玉为何被抄家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1990 更新时间:2024/1/10 15:56:11

乾隆年间,有位老干部叫张廷玉,安徽桐城人。张廷玉是军机处的第一批成员,又是总理事务的大臣,不仅负责抓吏部和翰林院的工作,还负责几条战线的工作,老干部身上的担子不轻。而且,他这样操劳也不是一两年的事了。

他给康、雍、乾爷孙三代打工,从雍正时就开始一直坚持在几个部门上班,尤其在担任军机处机要秘书期间,基本上是二十四小时全天候值班,随叫随到,哪怕是刚刚躺下,雍正一个口令下来,他马上又得到宫里去听指示、写报告。每天二更睡,下班途中,坐在车里还要批阅文件,到了家里,还得处理公事,至于睡觉,那只是工作的另一种方式而已,头脑基本上还在工作的事情上转,一想起什么,马上起床写文件。

张老干部长期超负荷工作,居然六十多岁了还能挣扎着主持当时最浩大的文化工程:修《明史》。等到第三任老板乾隆上台的那一年,老张已经63岁,《明史》也修完了,辛苦工作几十年,也该歇歇了。

迫切想退下来休息的张廷玉,知道不能一下子把工作都辞了,怕把皇上给刺激到了,于是慢慢来,在65岁那年的十一月,先辞了总理事务的职位,计划一步一步抽身而退。

为退休,任劳任怨几十年的张廷玉不再忍让

朝廷方面也似乎充分考虑到张老干部的身体状况,乾隆毫不含糊地批准了他辞掉总理事务的申请,并主动示好,释放善意。1742年,乾隆指示:张老干部已年过七十,热不起,冷不得,没必要大清早就到宫里刷卡报到,大热天大风雪的日子,也没必要硬着头皮来上班,在家里休养为佳。

乾隆十一年,74岁的张廷玉遭丧子之痛。上级充分考虑到张老干部的悲痛心情和身体状况,给予他可以由人搀扶上朝的优待,并且解决其家属的工作问题,安排他的次子进入南书房上班。南书房是军机处成立之前的机要秘书办公室,虽然权力不大,但每个星期却能见着皇上。

从65岁那年开始,张廷玉与朝廷之间的这种良性互动,使他产生了一种认识:我做了这么多年事,朝廷又处处照顾我,离退休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赶紧打报告吧。加之张廷玉与乾隆据说在一些大典的工作方面,有些意见不合,老张觉得该抽身而退了。

于是,在乾隆十三年,已经76岁高龄的老张,终于给皇上递交了离退休申请。依照情理来看,一个76岁的德高望重、任劳任怨的老干部申请离退休,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从法定年龄来看,古代高级干部的离退休年龄是70岁,此时的张廷玉已经超过退休年龄6年。

应该可以退了吧?然而,乾隆却没有答应。收到老张的离退休申请后,乾隆这样批示:老先生是两朝天子的重臣,咱皇室早把您看成自家人了,百年之后,您的牌位将光荣地放在我们皇家的祠堂里,陪皇家列祖列宗一起光荣,您还见什么外呢?居然还要辞官归田?没这个理。不准!

原来,早些年,为了表示对张廷玉工作业绩和忠心的肯定,雍正特批将来把张廷玉的牌位放在皇家祠堂里。这种事情现在看起来很浮云,在当时却是莫大的光荣。乾隆的批示让张廷玉大跌眼镜,他做梦都没想到自己误判了形势,于是猴急了,老着脸,与天子展开了一来一回的辩论。

张任劳任怨几十年,工作期间从来没有任何怨言。说千句,道万句,不如一句也不说,可如今不让他离退休了,几十年的沉默忍让全退一边去,谁不让我退休我跟谁急。

张廷玉马上写信反驳乾隆:早在宋朝、明朝已有官员的牌位位列皇家祠堂,却仍可以退休的先例,而且官员70岁退休,是自古以来就天经地义的事。

乾隆回复:老张,退休的事不能完全照搬历史,也要变通,您老是想着70岁退休的清闲,干吗不再熬几年,工作到80岁,享受拄杖上朝的荣誉呢?我觉得您要向诸葛亮学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张廷玉针锋相对地回信:人家诸葛亮是在乱世,肩负匡扶汉室、统一国家的大任;我生活在太平盛世,没什么不可卸下的大任,这能比吗?

乾隆跟老干部杠上了,他又强词夺理:虽然你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工作任务不同,但你们一心尽忠的精神是一样的。我的爷爷、老爹对你那么好,提拔你、照顾你、给你权力和荣誉,看在祖宗的面子上,你不能退休;我又这样照顾你,看在我的面子上,你也不能走。

更离奇的是,乾隆还把自己与张廷玉关于退休事项进行争辩的记录,在朝廷上全程公示,让全体文武大臣评理,等于是搞了一次听证会。当然,在几次交锋后,乾隆作了一定的让步,取消了张廷玉在吏部的工作任务。皇上让一寸,张廷玉也不敢进一尺,于是没有再递交离休报告。

写《清史稿》的人说了一句公道话:“老张确实又老又病,已经不适合担任中央的任何工作了。”

乾隆又通融了一步,在老张77岁那年正月,又批示:张廷玉可以每隔十天去一趟办公室,每隔四五天去一趟皇宫和皇上商量工作;到这年冬天,恩准养病。到这份上,老张更加不好意思谈退休的事了。

在张廷玉养病期间,乾隆特意派军机大臣前去慰问,嘘寒问暖中,张廷玉讲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咱当着皇上的面实在不好意思提退休了,不过我这私心想着,还是暂时退了好。张廷玉的话讲得很保守,说是暂时退休,好像随时准备被返聘的样子。其实意思很明白,实在想退了。

乾隆扛不住了,批准退休,并且对张廷玉的归家程序作了具体指示:等来年河流里的冰块化了,坐船回乡。除此之外,还写了三首诗相赠。

张廷玉离退休的事到此应该完美画上句号,他可以回家抱孙子颐养天年了。可这事还没完呢。

一生谨慎的张廷玉却连走“臭棋”

公元1749年,对于张廷玉来说,应该是欢天喜地的一年,经过和乾隆斗智斗勇、斗蛮斗狠的“大战”后,他总算成为离休干部了,赶紧准备行李回家去,其他的什么都不要想。

偏偏他顾虑太多,一面欢喜,一面却想起另外一件事。他想起了自己百年之后能不能进皇家祠堂太庙。他心里是这么琢磨的:现在领导答应让我退休,会不会事后报复我,让我百年后牌位进不了皇家祠堂呢?这个念头一提起来,就再也放不下了。张廷玉慌慌张张跑到乾隆那里,很着急地说:“皇上,前几年我申请退休的时候,您说老臣是皇家祠堂的人了,不能还乡。如今您批准我退休,会不会因此不让我的牌位进皇家祠堂呢?因此恳请您给老臣写个保证书,保证我百年后牌位能安安稳稳挪进太庙。”

作为领导的乾隆,听了很不受用,但情绪还是比较稳定,很有修养地克制着,居然给老张写了张保证书,保证他的牌位在百年后一定进入皇家祠堂,这个由先帝制定的政策,坚决不动摇,坚决执行,请老张放心。

张廷玉就这么走错第一步,紧接着走错第二步:居然不去面谢,而是派了二儿子代表自己去感谢。到了这一步,乾隆的情绪再也没法稳定了,没见过这么不给上级面子的,当即草拟圣旨,准备对张廷玉傲慢的态度进行通报批评。还好,皇上身边还有老张的学生,一面为老师求情,一面暗中通知老师赶快过来道歉。

没想到,这是张廷玉走错的第三步:张廷玉慌慌张张进宫请罪道歉,结果乾隆的情绪完全失控:“圣旨还在我办公室抽屉里锁着呢,你凭什么就事先知道领导要批评你了?你是不是在我办公室安插了耳目?!”

可怜张老干部,几十年官场全白混了,三步臭棋把自己的形象毁得稀巴烂。他被通报给全体朝廷官员,进行公开批评,昔日的政敌们蜂拥而上,纷纷表态:张廷玉不停打招呼,死乞白赖要退休,居然要挟上级写保证书,我们全体官员义愤填膺,强烈要求撤销张廷玉的一切职务,其牌位不得进入太庙!

这之后,张廷玉基本消停了,他战战兢兢地待在北京,一心等着河里的冰块融化了,赶紧坐船回老家去。第二年,看看河里的冰融化了,张廷玉立即打报告申请回乡,没想到,又是一步臭棋。就在这一年,乾隆的长子定安亲王病死,他是张廷玉的学生,这学生尸骨未寒呢,家长乾隆正在伤心,张老师就递交上来一封冷冰冰的申请报告,乾隆的情绪又一次无法稳定,他严肃地批评了张廷玉,你好歹也是我儿子的老师,我这个做家长的还沉浸在丧子之痛中,你这个做老师的居然撂挑子走人,你怎么可以这样一而再、再而三伤害朕脆弱的感情?而且用词前所未有的严厉。

于是,张廷玉能否进太庙的事情进一步提上日程,乾隆马上就此事召开大范围会议,会上达成一致共识,张廷玉不配进太庙陪皇上的列祖列宗。张廷玉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自己进行了狠狠地抨击,主动打报告要求取消自己入太庙的资格。

命运跟张廷玉开了个玩笑

带着满心的伤痕,老张回到了家乡。远离是非之地,总没事了吧?别急,乾隆心里还惦记着呢,就在这年九月,逮着个机会,又给张老前辈开了张罚款单:罚款15000两白银,北京的住所抄家。理由是张老师的儿女亲家与反清知识分子吕留良有密切往来。

可怜77岁的张前辈,三朝重臣,被少东家乾隆吓得一惊一乍的,居然还能顽强地活到83岁。大概,他是带着灵魂不能进入皇家祠堂的遗憾,走向了生命的尽头。

然而,命运又跟他开了个玩笑,少东家乾隆改变主意了,批示:准许张廷玉的牌位进入皇家祠堂。活着的时候给你一个不确定,在你死后却给你一个肯定的答案。死者已经带着精神折磨走了,生者却感恩不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张廷玉从不挨批的秘诀是什么:清代文臣张廷玉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终雍正一朝,始终受宠而从未挨批的汉臣唯张廷玉一人。《啸亭杂录》记一事,说雍正五年五月时,张廷玉偶有小疾,请了几天病假。数日后,雍正对近侍们说:“我这几天连日臂痛,你们可知道?”众人惊问其故。雍正说:“大学士张廷玉患病,此人如朕手臂,岂能不臂痛?”仔细推敲,雍正如是说亦非矫情,一则其勤政过度,二则彰显

  • 田文镜升官的奥秘:外有雍正撑腰 内有高人相助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田文镜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被刻画成忠君爱民的实干家形象,而其幕下的绍兴师爷邬思道也被说得神乎其神。这一情节倒也不是凭空构撰,其线索主要来自清人笔记《春冰室野乘》,不过故事与电视剧中稍有差别,其中说:邬先生被田文镜收罗门下后,经常为之代写奏折,表现甚佳,田对其极为信任。某日,邬先生对田文镜说:“大人

  • 刘备不肯重用赵云背后的难言之隐:竟是因为这!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中的刘备识人、知人、用人,远胜诸葛亮,远胜蜀汉阵营中的任何人。一身在人才方面慧眼如炬的刘备决无可能对常年跟随的赵云看走了眼,不重用的理由只有一条:不堪大任,做保镖到很称职。三国所以能为人津津乐道,多多得益于半真半假的名著〈三国演义〉。众人咸云:要破除演义迷信,拉诸葛亮下神坛。其实演义中神化的何止

  • 为何说曹操和刘备谁是值得推崇的真英雄?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曹操是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我讨厌“有争议”三个字。这是某些所谓的历史学家在政治动机下玩的把戏。戏曲里的曹操总是白脸,奸雄,不是好人。后来就有人为曹操翻案,肯定曹操的历史地位,拿曹操与刘备一比,总是把刘备比下去。理由很明朗:一是曹操的业绩大,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曹操是建安七子之一,是文学家,是诗人。曹

  • 东晋第一任皇帝晚年如“囚徒” 47岁被大臣气死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王敦至今都留下了一个谜,那就是:他到底想不想改朝换代?在权臣和皇帝之间,他似乎摇摆不定。皇座曾经触手可及,然而他掉头离去。可惜转眼一生,转身一世。等他再次回首,才发现荆棘密布,云遮断归途,建康已是咫尺天涯。他只有站在长江边仰天悲歌,奔腾不息的江水卷走了他的万丈雄心,却没能冲洗得了对他的万世骂名。司马

  • 揭秘“连横之父”张仪:戏弄一国之君如戏弄小儿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张仪(?—前310年)是战国时期魏国大梁(今开封)人,和河南老乡苏秦一起成为势不两立的纵横两家的“带头大哥”。纵横家的核心技能是能忽悠会忽悠,口舌功夫相当过硬,被称为“连横之父”的张仪,水准更是超一流。年轻时的张仪就不安分,喜欢跨国跳槽,第一站是南方的超级大国楚国。一番钻营后他成功混入楚国二当家令尹

  • 奇葩皇帝周宣帝宇文赟:21岁为何就当了太上皇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古代史上奇葩的帝王不乏其人,鲜卑族宇文氏建立的北周政权传至宇文赟,这个荒淫无度的皇帝成为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其父宇文邕杀权臣宇文护亲政,改革旧习、整治吏治、励精图治,国力渐强。宇文赟作为宇文邕的长子在14岁那年被立为太子。这位太子哥在深宫高墙内长大养成了喜欢别人阿谀奉承的毛病,整天与一帮趋炎

  • 宇文邕与宇文赟的父子情:宇文邕为何毒打宇文赟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有一句名言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并且从古至今被中国父母们奉为教育后代的圣经。甚至就连皇帝也会遵照这个方式来教育孩子。而起效果却是很难达到所谓的预期效果。北周武帝宇文邕就是这个圣经的信奉者也是受害者。北周武帝宇文邕是一位很有政治能力,同时也是一位建有巨大功业的皇帝:第一除权臣:现在对于那些喜欢辫

  • 诸葛亮人生路上的贵人:政治婚姻成就一代贤相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在襄阳当地流传着这么一句顺口溜:“莫做孔明择妇,只得阿承丑女”,就是说“不要像诸葛亮那样选老婆,只娶了黄承彦的丑女儿”。史书上形容诸葛亮“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总而言之就是一个字:帅!他怎么会娶一个“丑女”为妻呢?这是沔南名士黄承彦主动找上门来的。黄承彦和庞德公一样,也是荆州当

  • 清朝乾隆皇帝:中国历史上最高产的垃圾写手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乾隆是清代一位有作为的君主,在“康乾盛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维护国家统一、推动文教发展、保持稳定方面,有一定贡献。然而,作为专制君主,长期被阿谀奉承所包围,难免自视甚高,身处笑话中而不自知。乾隆一生写诗4.3万多首,比全唐诗(4.2万多首)还多,假设他从生下来就会写诗,平均一天也要写1.34首。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