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扶不起的阿斗?“昏君”刘禅为什么能在位41年

扶不起的阿斗?“昏君”刘禅为什么能在位41年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4669 更新时间:2024/1/25 16:14:57

导读:从我们现今掌握的资料来看,刘后主并非是昏庸之君,也不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刘禅就任蜀汉皇帝共计41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君主。其中,诸葛亮辅佐刘禅11年,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还在贤臣的辅助下做了30年的皇帝。

三国时蜀汉为何不置史官

历代研究三国历史的学者中,向者不乏有“蜀汉不置史官”之说,论者盖源于陈寿的《三国志.蜀后主评传》中的一段评语:“…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於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寿据此以批评诸葛亮虽长于政务,但在著史事上还是做得不周到。

于是刘知几就跳出来反驳陈寿了,他在《史通.曲笔》里举了陈志中“史官言景星见”的例子,还有诸如“黄气见于种归,群鸟堕于江水;益州言无宰相气”等文字记载,煌煌然反驳陈寿之评不确,并认为寿之所以这么说,“盖由父辱受髡,故加兹谤议者也。”平心而论,刘知几考据功夫那是一等一的,后世反驳寿之论者多采用其论述。但是其轻率下的结论,又有点想当然耳。

且刘知几引述陈寿评语又与今日我们所见有别。他在《史通.曲笔》是这么说的,“陈氏《国志?刘后主传》云:蜀无史职,故灾祥靡闻”。哲不知刘知几当时所见《国志?刘后主传》和我们现今看到的这个版本是否不同,待有识之士考据。以现有材料看,哲推断刘知几存在误读的可能,他引述的不是陈寿原话,是经他自己加工的语言。陈寿并没有明确说过“蜀无史职”的话,而刘知几却在《史通.曲笔》里活生生把它给“坐实”了。后世之人又将刘知几“先入为主的判词”奉为了真理,皆以为“蜀汉不置史官”是出自陈寿之意,故又跟着刘郎误读。

然哲以为,陈寿轻率评刘后主之言;刘知几误读评语,且讥讽陈寿有报私之怨、曲笔之心;后人复以刘知几“坐实”陈寿之言,据此而传习“蜀汉不置史官”之说;三者连环错,皆误也。

遍搜典籍,言蜀汉“国不置史,注记无官”之说,在三国同时代的记载中几无。虽北史中有“孔明在蜀,不以史官留意,是以久而受讥。”(北史卷四十,列传第二十八),然此论属后出,也无非是以讹传讹。始作俑者,唯寿也。

然寿之评刘后主之论,失之确凿,后人即有非议。针对陈寿评后主“然经载十二而年名不易,军旅屡兴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婓松之则认为,“赦不妄下”,诚为可称,至於“年名不易”,犹所未达。案建武、建安之号,皆久而不改,未闻前史以为美谈。意思是说,“赦不妄下”论有所据;然“年名不易”未闻历史上有据此以为美谈的。且认为寿之评是自相抵牾,他提出后主的“建武、建安之号,皆久而不改”,延熙之号,更是超过了二十多年未改。为何又有“兹制渐亏”之论呢,可谓是同一件事情得出了相反的两个评论。

就寿评刘后主“继位则改元,有违古义”之说,哲以为也有评论过于绝伐之惑。考古之帝皇继位事,当年改元者也不乏其人。如北宋末年,宋高宗赵构即位于建康,借口以慰民望,即以靖康二年五月为建康元年。其他诸如唐玄宗加尊号为开元神武皇帝。于是年十二月就改元为“开元”也记载在史,未闻后人对此有何异说。且国家在非常时期,行权宜之计也未尝不可。刘备死,托孤于诸葛亮。以亮务实之作风,为安民心,定国家根本,绝”管叔”之流言,避周公之嫌,于当年改元,也是事所必至,理所当然。奈何寿“以古而非今”,以此责备诸葛亮考虑欠周呢。哲以为,“犹有未周焉者,非亮也,实寿耳”。

再者,言及寿评“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之句。哲观之,寿此论又有自相抵牾、以偏概全之惑。

首先,要确定这个“灾异靡书”中的“靡”字为和解?世所论者,多理解为“灾异靡书”是说灾异、瑞应都不记载于书,哲以为不确也。靡,在说文里,解释的也较为潦草。说文是这么解释的,“靡,披靡也。从非麻聲。”哲以为“靡”字应作“多”解。奢靡;靡货(奢侈品);靡靡(华丽而堂皇);靡丽(奢华,美盛)均有多且浪费之义。故,刘知几考据出蜀国灾异祥瑞不绝于书也就很好理解了。

“行事多遗,灾异靡书”也很符合古人的文字习惯,前句应是说记言记事类的记载多有遗漏,后句是说灾异类的记载却充斥书籍。也等于强调了前面所说的“注记无官”的说法。在这里,陈寿也顺带表明了史官的责任,那就是既有记录“行事”,也有记录“灾异”的责任。东汉时,天官(历官)、史官分野亦已趋向于定型,而直至南北朝之前,“史官”之称都是指历官,而以“著作郎”称撰史之官。

观三国各种史料,蜀国记载类主要在于刘备起兵至称帝的事迹多有遗漏,而其后记载却并不比魏、吴两国缺乏。应是刘备前期颠沛流离,资料多无记载,直至称帝后才设置史官,故此蜀汉后期资料还是算完备的。由是观之,陈寿所言“国不置史”非所谓世人理解的“蜀汉不置史官”,而是抱怨蜀汉没有修史。非这么理解就不能解开陈寿的自我抵牾之处。

作为蜀汉丞相,诸葛亮设观天文的历官,因为这与农时、天象、礼仪密切相关;而不设记录史官,那是所谓“正朔”的意识形态之争,对他而言,实在无关宏旨,经理王业才是当务之急,不暇及此。在诸葛亮看来,蜀汉是自认承继汉统之国,而当时的国家“汉”正处于分裂状态,没有哪个王朝会在国家尚处于大分裂状态时去修史。这个时候如修蜀汉书充其量也就地方志而已,徒然沦为笑柄。

可笑某些砖家学者居然连这些封建常识都不懂,还以此做文章大放厥词。说什么蜀汉不修史是为了压制言论,说什么蜀汉不修史是刘备、诸葛亮担心自己的言行被记录在籍,更有甚者将「国不置史」作为诸葛亮的七宗罪来看待。这帮吃饱了撑的家伙嘴巴里放的厥词比屁还臭,只可怜见天下父母养大个孩子不容易,拜托这些个砖家教兽们不要再误人子弟了啊。

始作俑者,唯寿也。从我们现今掌握的资料来看,刘后主并非是昏庸之君,也不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刘禅就任蜀汉皇帝共计41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君主。其中,诸葛亮辅佐刘禅11年,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还在贤臣的辅助下做了30年的皇帝。在那个群雄割据的动乱时代,能执政这么久,刘禅肯定有其过人之处。哲以为刘禅有容人之量、头脑清楚且能知人善任,陈寿在《三国志.蜀后主评传》所评三论皆误也。裴松之评价刘禅“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此论近乎公允。

陈寿者,生于巴蜀,而迁于魏都;在蜀曾任“东观秘书郎”,在晋则为“佐著作郎”、“著作郎”;曾和诸葛亮同事数年,且离蜀汉亡国未久,按理蜀国风物在其私撰《三国志》中,应该资料详尽、厚实有余。然蜀书仅薄薄一卷,记传人物多有遗漏,却被其推诿为蜀汉“国不置书”,致使其收集资料困难。然哲观蜀汉志中,蜀汉国后期重要将领的廖化,志上仅寥寥数语带过,若为前期人事,还可以推诿记录遗失,而后期廖化与寿同朝为官,寿焉能不清,传记如此,委实可恨!

时人有讥讽陈寿大段抄袭王沈的魏书、韦昭的吴书,致使寿之《三国志》中魏、吴纪传多翔实,而蜀汉文字多遗脱,想不是空穴来风,大概因为蜀国无书可抄。由此观之,陈寿史才也局限矣,史论也多有不当之处。但寿以蜀汉「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来掩饰自己修史的不足,拟或是突显其书《三国志》的优秀,这种“欲藏还露”的表现手腕,确实高明奥妙。只是委屈了刘后主、诸葛丞相,用刘知几的话来说,确实是厚诬了诸葛亮,且连累了后世学者皆误以为蜀汉不曾置史官,皆陈寿之过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张廷玉退休延迟引发君臣对峙:张廷玉为何被抄家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乾隆年间,有位老干部叫张廷玉,安徽桐城人。张廷玉是军机处的第一批成员,又是总理事务的大臣,不仅负责抓吏部和翰林院的工作,还负责几条战线的工作,老干部身上的担子不轻。而且,他这样操劳也不是一两年的事了。他给康、雍、乾爷孙三代打工,从雍正时就开始一直坚持在几个部门上班,尤其在担任军机处机要秘书期间,基本

  • 张廷玉从不挨批的秘诀是什么:清代文臣张廷玉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终雍正一朝,始终受宠而从未挨批的汉臣唯张廷玉一人。《啸亭杂录》记一事,说雍正五年五月时,张廷玉偶有小疾,请了几天病假。数日后,雍正对近侍们说:“我这几天连日臂痛,你们可知道?”众人惊问其故。雍正说:“大学士张廷玉患病,此人如朕手臂,岂能不臂痛?”仔细推敲,雍正如是说亦非矫情,一则其勤政过度,二则彰显

  • 田文镜升官的奥秘:外有雍正撑腰 内有高人相助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田文镜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被刻画成忠君爱民的实干家形象,而其幕下的绍兴师爷邬思道也被说得神乎其神。这一情节倒也不是凭空构撰,其线索主要来自清人笔记《春冰室野乘》,不过故事与电视剧中稍有差别,其中说:邬先生被田文镜收罗门下后,经常为之代写奏折,表现甚佳,田对其极为信任。某日,邬先生对田文镜说:“大人

  • 刘备不肯重用赵云背后的难言之隐:竟是因为这!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中的刘备识人、知人、用人,远胜诸葛亮,远胜蜀汉阵营中的任何人。一身在人才方面慧眼如炬的刘备决无可能对常年跟随的赵云看走了眼,不重用的理由只有一条:不堪大任,做保镖到很称职。三国所以能为人津津乐道,多多得益于半真半假的名著〈三国演义〉。众人咸云:要破除演义迷信,拉诸葛亮下神坛。其实演义中神化的何止

  • 为何说曹操和刘备谁是值得推崇的真英雄?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曹操是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我讨厌“有争议”三个字。这是某些所谓的历史学家在政治动机下玩的把戏。戏曲里的曹操总是白脸,奸雄,不是好人。后来就有人为曹操翻案,肯定曹操的历史地位,拿曹操与刘备一比,总是把刘备比下去。理由很明朗:一是曹操的业绩大,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曹操是建安七子之一,是文学家,是诗人。曹

  • 东晋第一任皇帝晚年如“囚徒” 47岁被大臣气死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王敦至今都留下了一个谜,那就是:他到底想不想改朝换代?在权臣和皇帝之间,他似乎摇摆不定。皇座曾经触手可及,然而他掉头离去。可惜转眼一生,转身一世。等他再次回首,才发现荆棘密布,云遮断归途,建康已是咫尺天涯。他只有站在长江边仰天悲歌,奔腾不息的江水卷走了他的万丈雄心,却没能冲洗得了对他的万世骂名。司马

  • 揭秘“连横之父”张仪:戏弄一国之君如戏弄小儿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张仪(?—前310年)是战国时期魏国大梁(今开封)人,和河南老乡苏秦一起成为势不两立的纵横两家的“带头大哥”。纵横家的核心技能是能忽悠会忽悠,口舌功夫相当过硬,被称为“连横之父”的张仪,水准更是超一流。年轻时的张仪就不安分,喜欢跨国跳槽,第一站是南方的超级大国楚国。一番钻营后他成功混入楚国二当家令尹

  • 奇葩皇帝周宣帝宇文赟:21岁为何就当了太上皇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古代史上奇葩的帝王不乏其人,鲜卑族宇文氏建立的北周政权传至宇文赟,这个荒淫无度的皇帝成为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其父宇文邕杀权臣宇文护亲政,改革旧习、整治吏治、励精图治,国力渐强。宇文赟作为宇文邕的长子在14岁那年被立为太子。这位太子哥在深宫高墙内长大养成了喜欢别人阿谀奉承的毛病,整天与一帮趋炎

  • 宇文邕与宇文赟的父子情:宇文邕为何毒打宇文赟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有一句名言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并且从古至今被中国父母们奉为教育后代的圣经。甚至就连皇帝也会遵照这个方式来教育孩子。而起效果却是很难达到所谓的预期效果。北周武帝宇文邕就是这个圣经的信奉者也是受害者。北周武帝宇文邕是一位很有政治能力,同时也是一位建有巨大功业的皇帝:第一除权臣:现在对于那些喜欢辫

  • 诸葛亮人生路上的贵人:政治婚姻成就一代贤相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在襄阳当地流传着这么一句顺口溜:“莫做孔明择妇,只得阿承丑女”,就是说“不要像诸葛亮那样选老婆,只娶了黄承彦的丑女儿”。史书上形容诸葛亮“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总而言之就是一个字:帅!他怎么会娶一个“丑女”为妻呢?这是沔南名士黄承彦主动找上门来的。黄承彦和庞德公一样,也是荆州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