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唐朝历史上最具智慧的三大能臣都是何人?

揭秘:唐朝历史上最具智慧的三大能臣都是何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643 更新时间:2023/12/31 16:15:17

一般人,只能看见已经发生的事,而不能预见事情的发展趋势;而聪颖的人闻言则能听出弦外之音,遇事则能明辨事情的本质。存世近290年的大唐不知有多少聪明人,因此这里仅提三位难免片面,只能算作一家之言,仅供探讨!

李世勣

李世勣,原名徐世勣,公元616年(隋炀帝大业十二年)17岁时参加义军,先后为翟让李密之将,618年被唐高祖李渊赐姓李;又因父亲被挟持,一段时间投靠过窦建德;后终为唐太宗所用,跟随太宗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唐太宗去世后,为避李世民之讳,又改名为李勣。他是大唐二十四功臣之一,他的显赫的功绩就不一一赘述了,且选几件事来看看其过人的鉴识与谋略。

公元649年,唐太宗临终嘱托太子李治时,如此评价与取断李世勣的:李世勣才智有余,但是太子对他无恩,恐怕以后很难让他怀服;现在我罢黜他,让他立刻出行,等到我去世以后,你就重用他征召他为仆射;如果他徘徊观望,就立刻处死他。读史者读到这,应记住太宗曾经燃自己的胡须给生病的李世勣做过药引子,而且在公元641年曾经将李世勣誉为大唐的万里长城(史载李世勣任并州大都督十六年,令行禁止,民夷怀服)。五月戊午日,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世勣为叠州都督,李世勣受诏后,连家都不回直接去叠州(叠州距离京城一千三百四十里)赴任。史书评价:“太宗以机数御李世勣,世勣亦以机心而事君。”

帝王看似随手的一步棋,其实立生凶险,如果出口怨恨或徘徊迟疑,就要被“当杀之耳”。因而此时若无过人的才智,若无拨开迷雾看清本质的能力,不能以机诈对机诈而一着不慎,就极有可能身死家亡。后人读史至此,也替李世勣捏一把汗;好在李世勣看透了太宗的用心,采取了最合理的方法得到了最好的结果。六年后,李世勣又面临着一个极难决断的选择。当时唐高宗一门心思地要立武昭仪为皇后,但是又遭到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大部分大臣的极力劝谏甚至明确反对,高宗李治也一筹莫展。有一天,李世勣觐见时,高宗问他:“朕欲立武昭仪为后,遂良固执以为不可。遂良既顾命大臣,事当且已乎!”李世勣回答“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

李世勣一定剖析过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尽管反对者居多,但是在武昭仪蛊惑下的李治立武为后的决心也同样坚定(只不过性格温和的高宗一时找不到突破口而已),李治毕竟是大唐皇帝呀!况且当时幕后的武昭仪也是动作不断且出言出手狠毒异常,李世勣一定听人说过躲在簾中(以后可要从簾后走出大开杀戒)的武昭仪对极力反对立她为后的褚遂良的咆哮“何不扑杀此獠”。因此李世勣在分析时势后,也只能说出此句;当然如果没有这句话,是否就没有武后,是否就没有后来差点颠覆大唐的武则天呢?当一个个顾命大臣或大唐忠臣被武则天用各种方式处死时,李世勣却能善其身,更能寿终正寝了。

而当司空、太子太师、英贞武公李世勣病危时,高宗将李世勣所有在外的子弟召回侍疾(高宗真的很感激他)。在其病重之时,只要是皇帝或太子所赐予的药,他就吃,要是自己的子弟迎医进药,他都一一拒绝。他说:“吾本山东田夫,遭值圣明,致位三公,年将八十,岂非命邪!修短有期,岂能复就医工求活!”然后对他的弟弟李弼说:“吾自度必不起,故欲与汝曹为别耳。汝曹勿悲泣,听我约束。我见房、杜平生勤苦,仅能立门户,遭不肖子,荡覆无馀。吾有此子孙,今悉付汝。葬毕,汝即迁入我堂,抚养孤幼,谨察视之。其有志气不伦,交游非类者,皆先挝杀,然后以闻。”从此不再说话,十二月戊申日去世。至于高宗如何悲痛,又如何将他的坟墓建成阴山、铁山与乌德鞬山的形状来表彰他破突厥、薛延陀的功绩,就不必多说了。

就其临终之言来看,既有看淡生死的从容,又有对其子弟的谆谆告诫。当然再聪明的李世勣也无法预料他死后的事,就是她孙子李敬业(又叫徐敬业)后来起兵造武则天反的事。李世勣曾经对人说:“我年十二三时为无赖贼,逢人则杀。十四五为难当贼,有所不惬则杀人。十七八为佳贼,临陈乃杀之。二十为大将,用兵以救人死。”这样的逢人就杀的“无赖贼”,不高兴才杀人的“难当贼”,临阵才杀敌的“佳贼”,到二十岁为大将时却用兵救人死,也颇耐人寻味。

狄仁杰

狄仁杰面对着绝对强势的武则天,那个动辄杀人、甚至为了自己的政治野心连儿子都杀的武则天,处处都得小心谨慎,处处都得动脑子保护李唐的最后几根苗。每当遇到疾风暴雨时,他都勇气百倍、智慧百出,而当时他所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武则天可以随时立武氏子弟为皇位的继承人。

武承嗣、武三思多次设法营求太子之位,公元698年,二武又多次派人游说,并且说自古以来从未听说立异性为国君的继承人,既然你姓武,那就应该立武氏子弟为太子,而狄仁杰从容劝告武则天:太宗栉风沐雨亲冒锋镝,才统一天下,高宗以二子托付给您;况且姑侄毕竟不如母子亲;若立子,您千秋万岁后,您的子子孙孙会承继无穷,若立侄,我还从来未曾听说侄子会把自己的姑姑附于太庙中去祭祀。武则天又说她曾经做了一个大鹦鹉两只翅膀都折断的梦,狄仁杰便适时地释梦:武是您的姓氏,两只翅膀是您的两个儿子,您若立子则鹦鹉会振翅高飞。据《资治》记载,此次之后,武则天才无立武承嗣与武三思的心思。而五个月后,太子太保魏宣王武承嗣就郁郁而终了。在其统治的后期,武则天越来越倚重于狄仁杰,经常称狄仁杰为国老。公元700年,狄仁杰去世,武则天甚至哭着说:“朝堂空矣!”每当朝廷有大事不能决断时,她便感叹着“天夺我国老何太早邪!”

所谓聪明人欣赏聪明人,聪明的武则天欣赏聪明的狄仁杰。在武则天眼中,冯小宝也只是孔武有力,却是一个实在的蠢人,杀了他也不足惜;张易之兄弟虽貌美如花青春无限,但也只能一慰晚年的寂寞;至于那些不劳而获又妄图复辟大唐的李姓男子也是愚蠢之极,既无十足的勇气,又无深远的谋虑,他们也只能自取灭亡。而大周则需要一帮贤能之臣治理,狄仁杰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个人。狄仁杰也没有辜负武则天的这番期望,在自己去世之前,便通过举荐一批才识俱佳的臣子完成了自己最大的愿望,那便是复兴大唐帝国。狄仁杰说:“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又举荐了夏官侍郎姚元崇(即后来的名相姚崇)、监察御史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几十个人,这些人后来大都是名臣,有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狄仁杰回答:“荐贤为国,非为私也。”而正是这些人在武则天病重之时,逼迫武则天让位于中宗李显,最终完成了狄仁杰废周复唐的宏愿。

郭子仪

公元757年,唐肃宗慰劳郭子仪“吾之家国,由卿再造”;公元779年5月,肃宗去世,遗诏以郭子仪摄冢宰;唐德宗即位后,下诏尊奉郭子仪为尚父。郭子仪可谓功成名就,位高权重,但是否就能不可一世横行无忌随心所欲得意忘形呢?有的人可能会这样,郭子仪绝对不会这样。他深知帝王越是这样,自己就越是有更多的危机;因为功高震主的臣子鲜有善终的,所谓“鸟兽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呀,史上绝对不乏如此之前辙,君不闻文种被勾践赐杀,韩信“生死存亡两妇人”吗?

郭子仪凭着自己的大智慧度过了人生的很多重大危机,年85岁而寿终正寝。这主要得益于其功高不矜!其子郭暧娶升平公主(唐代宗的女儿),有一次夫妻二人发生争吵,郭暧便口出不逊:你当你爸是天子吗,我爸都不屑做天子。言下之意是我爸要想做天子的话,早就可以取你们李唐而代之了,你以为你是谁呀!升平公主“恚(愤怒),奔车奏之(迅速禀告父皇)”;代宗便说:孩子呀,你哪里知道,他要真想做天子,这天下就不会是我们李家的了!于是劝慰升平公主回郭家。而郭子仪听说这事后,囚禁郭暧,自己进入宫廷待罪;唐代宗反过来还劝说郭子仪:“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小夫妻闺房中的话,哪里值得一听!郭子仪回家后,狠狠地用大板子教训了郭暧。

767年,有盗贼挖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墓,官府派人抓捕盗贼,结果又没抓获,有人就认为是一向讨厌郭子仪的宦官鱼朝恩派人做的。当时朝廷非常紧张,担忧郭子仪叛乱;郭子仪觐见代宗的时候,便流着眼泪说:“臣久将兵,不能禁暴,军士多发人冢。今日及此,乃天谴,非人事也。”史载,“朝廷乃安”。若说郭子仪的“杖子数十”,“乃天谴,非人事也”是为了安君王之心;那么公元769年那件事就是为了安有权势的且能随时置人于死地的宦官的心。那年春天,郭子仪进入朝廷,鱼朝恩邀请他游览章敬寺,当朝宰相元载害怕两人相结,就造谣言,鱼朝恩要谋害郭子仪。郭子仪没有听信谣言,就带着几个家童赴约,然后把所听见的话告诉了鱼朝恩,当时就把鱼朝恩感动得一塌糊涂,“非公长者,能无疑乎!”

郭子仪在纷繁的政治纠纷中,能迅速地认清形势,做出正确的选择,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资治》评价:“子仪为上将,拥强兵,程元振、鱼朝恩谗毁百端,诏书一纸征之,无不即日就道,由是谗谤不行。”郭子仪月入俸禄二万缗,金银财宝堆积如山,家中仆人三千,八个儿子七个女婿都是朝廷高官,孙辈几十,每次晨昏定省他都不能完全辨认清楚;但是“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疾,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李世勣有谋善断,狄仁杰虑事深远,郭子仪功高不矜。他们既于国于君忠贞,又能在险恶浑浊的政治中善其身;遇事善于分析预判,处变从容不惊,经常能变被动为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康熙爱小细节识人:废皇太子缘于包裹捆绑不严实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第二次亲征葛尔丹时,对留守京城的皇太子送往军中奉他的物品一一亲自检验,发现那些包裹存在捆绑不严实的问题,为此他在奏折的朱批中郑重指出:“所有送到朕处之物,须谨敬包裹后,经皇太子亲自验视才好,所送鹿尾包裹松散,想是发送前并未经皇太子验看,送到时均已残破。凡朕送往京城物品,俱经朕亲自看

  • 诸葛亮和曹操的对比:谁是三国最出色的丞相?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通观诸葛亮与曹操两人的事迹,子将认为:孔明言过其实,至多仅是一过人的谋士;曹孟德才真为帅才。事先声明:子将一向对诸葛亮之人品深表敬佩。《三国》之中,最知名的两位丞相,莫过孔明与曹孟德了。此二人均以谋略著称,不过“鞠躬尽瘁”的孔明名声要比“汉贼”孟德好得多。由于二人大展雄才时,并不在同一个时期,未曾正

  • 赵云武艺那么厉害又忠心耿耿 刘备为何不重用赵云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这里是我爱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赵云的故事,欢迎关注哦。赵云文武双全忠心耿耿,为何刘备不重用他?三国时期,刘备的身边从不缺少文武全才。而这些人才都被刘备委以重任。就像我们常说的关羽、马超、张飞等人都被授予了军权,让他们在前线上冲锋陷阵,建立了赫赫战功。然而,有人却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文

  • 明朝平庸的皇帝那么多 明朝为什么还有276年的国祚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对明代皇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明代有不少皇帝的能力平庸,为何却有276年国祚?从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代开始,到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于煤山,明代一共传有16位皇帝,国祚276年,从皇帝的能力来看,明代真正称得上英主的只有六位皇帝,分别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

  • 年幼的溥仪和成年的载沣相比 慈禧为何会选择溥仪做继承人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对慈禧和溥仪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慈禧为何立年仅3岁的溥仪为帝,而不立成年的载沣?1908年38岁的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去世,随后3岁的溥仪被慈禧太后立为皇帝,溥仪就是宣统皇帝,一天之后,74岁的慈禧太后也去世了,仅仅3年之后,由于辛亥革命的爆发,6岁宣统皇帝

  • 刘秀和刘邦有没有血缘关系 刘秀家族是怎么从皇族成为平民的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这里是我爱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刘秀和刘邦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刘秀跟刘邦是什么关系,刘秀的家族是如何从皇族沦为平民的要说刘秀,还是先说刘邦吧,刘邦一统天下成为皇帝后,有8个儿子,分别是:庶长子刘肥、嫡子刘盈、三子刘如意、四子刘恒、五子刘恢、六子刘友、七子刘长、八子刘建。刘邦去世后,嫡子刘

  • 同样都是篡位夺权 曹丕和司马炎骂名为何完全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对曹丕和司马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曹丕篡汉,司马炎篡魏,为何司马氏骂名更大?曹丕推倒汉献帝,和司马炎踢飞曹奂,是三国时期的两大分水岭。曹丕篡汉,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三国时代来临。而在此之前的那些金戈铁马,就只能称之为汉末时期了。只不过由于这种划分太过无情,许多人

  • 同样都是有小皇帝 东汉和曹魏为什么完全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对东汉和曹魏小皇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为什么东汉频出小皇帝却能维持190多年,而曹魏只出了一个小皇帝就大权旁落了铁打的士族,流水的皇位。士族之所以能够世代富贵,那是因为他们不会轻易去触碰皇权。这就是士族们的聪明之处。因此就算东汉出了很多小皇帝,士族们也不会轻易

  • 历史上朱高燧的真实结局是什么?是否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朱高燧,明朝第一代赵王,明成祖朱棣第三子,明仁宗朱高炽的同母弟,生母是仁孝文皇后。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随着《大明风华》的热播,大家开始对朱棣一家子产生了浓厚兴趣,原来历史上还有这样“相爱相杀”的一家人。虽然电视剧对史实有所改编,但事件、人物大致的脉络是基本

  • 元末起义领袖张士诚,最后无缘统一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张士诚,元末义军领袖,他是灭元的盖世功臣。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张士诚同朱元璋一样,是元末枭雄之一,但他在对待民众方面却比朱元璋好得多,深得普通老百姓的拥戴。既如此,为何最终夺取天下的是朱元璋,而不是他张士诚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同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张士诚原本是江浙一带的盐贩子,家里几口人都靠着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