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西汉历史上堪称最帅的一流皇帝是何许人也?

西汉历史上堪称最帅的一流皇帝是何许人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148 更新时间:2024/1/22 17:55:19

司马迁遭受宫刑耻辱,对刘家心怀愤懑。因此在编写《史记》的时候,或明或暗,诋毁刘邦为无赖、流氓、没文化。我们今天看到的《汉书·武帝纪》,它不但详细记载了汉武帝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事迹,而且在《赞》里给予高度的评价。司马迁的《太史公曰》,对刘彻没有一句好话。对于刘彻的祖先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司马迁也曾多处使用春秋笔法,皮里阳秋,把他刻画为小人嘴脸。就是这样,我们也仍然可以通过《史记·高祖本纪》看出刘邦的帅气来。

刘邦相貌英俊非同一般。“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鼻梁高挑,面部呈龙相,有一部漂亮的胡须,左大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撇去真命天子龙形异相不计,高鼻梁、美须髯总是属于帅的审美范畴的。至于《河图》所记刘邦“口角戴胜,斗胸,龟背,龙股”,可能是马屁拍过了头,反而变成丑化。《史记》没有说刘邦身材多高,《河图》说刘邦“长七尺六寸”。按照西汉古尺计算,在1米77左右。无论是汉代还是今天,都说得过去。说刘邦相貌英俊非同一般,有一个有力的证明:当年吕雉的父亲吕公之所以看中刘邦,把宝贝女儿嫁给他,就是因为他的英俊相貌。《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喜欢看相的吕公,“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

刘邦穿戴讲究性情率真。刘邦虽然出身下层,成年后做了泗水亭长一职。可是农忙时节,他还得请假回家,跟家人一起种田。可以说,刘邦不过是一个半脱产的农民。刘邦当然不是一个不修边幅的农民。他利用做亭长的权力,让手下仅有的两个兵卒中的一个,负责抓捕罪犯的姓薛的兵卒给他用竹皮做了一顶帽子。刘邦就经常戴着这顶帽子。做了皇帝之后,他还是常常戴这种帽子,因此人称“刘氏冠”。为了显示尊贵,他还煞有介事下了一道命令:诸侯、公爵以下不许戴这种竹皮帽。根据他喜欢戴这种特制的竹皮帽子这一点,可以推测,刘邦对于穿戴是很讲究的、且非常整洁。

刘邦性情率真主要表现在年轻的时候爱喝酒,好色,为人狂放(做泗水亭长的时候,朝廷官吏,他都敢跟他们开玩笑),爱说大话(萧何说“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看不惯儒生的派头,曾把儒生的帽子抢过去,往里撒尿;项羽抓住他爹,以炖了他爹相要挟,他却没事人一般悠然说出“我爹就是你爹,你一定要炖了你爹,那就请你分一杯肉汤给我尝尝”的话。做了皇帝,看着富丽堂皇的皇宫,得意地问当年经常责骂自己不如哥哥会经营的父亲,“现在我的产业跟哥哥比,谁更多些?”如此之类,例子很多。在历代帝王之中,刘邦是最不会掩饰自己喜怒哀乐的人。

刘邦文艺才华堪称一流。唐代诗人章碣一句流传甚广的诗,“刘项原来不读书”,多少有些冤枉了刘邦。刘邦虽然既不是博士,也不是学者,但他的诗写得的确不错。他流传至今的诗歌作品只有两首,《大风歌》和《鸿鹄歌》,但是这两首都堪称优秀之作,其中《大风歌》更是脍炙人口。除了作诗,刘邦还擅长唱歌、奏乐,他晚年跟宠姬戚夫人一起时,琴瑟和鸣、载歌载舞的情形,文献多有记载。刘邦的文艺才华,在历代帝王当中,堪称一流。毛泽东历数帝王中之“稍逊风骚”、“略输文采”者,“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成吉思汗,没有包括汉高祖,或许可算是一种承认。唐朝名臣魏征有名言曰“亡国之君,多有才艺”。刘邦虽为开国之君,却也多有才艺。

刘邦建立了史上最持久的强盛王朝。西汉王朝本身虽然只有两百多年,但是,加上刘氏后人刘秀建立的东汉王朝,就有近四百年。汉王朝存在的时间虽然不是最长的(周朝就比它长),但是,它的影响无疑是最深远的。同样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李唐王朝,就处处以汉朝为榜样,亦步亦趋,推崇备至。从高祖李渊开始,唐朝的历代统治者都很推崇汉王朝,津津乐道汉朝故事。李渊在位时,曾经敕建一座庙宇,将汉高祖与周武王一同供奉。唐太宗李世民向称唐代最杰出的帝王,史书有“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的赞词(《书》卷二太宗本纪赞)。就是这么一位本身就很杰出的帝王,对汉朝也是十分向往,屡屡在诏令口谕里赞扬汉朝,引用汉朝典故说事。至于唐朝的士大夫们,更是开口闭口,都是汉朝如何如何,汉朝人怎样怎样。以杜甫为例,他的诗歌中,拿汉王朝代指唐王朝,用汉朝帝号代指唐朝皇帝,将汉代人物比喻当代人物,等等,俯拾皆是。深究下去,还可能会发现,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廉政、最民主、最轻松、最有学问的王朝。而这跟刘邦,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汉朝江山,是他领着一帮人搞起来的。所以说大汉历史上堪称最帅的一流皇帝应该是汉高祖刘邦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慈禧太后为何越老越风骚:慈禧究竟有何倾世之貌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慈禧太后作为大清王朝的“无冕女皇”,不仅垂帘听政干预朝政,私生活也荒淫无比,越老越淫荡,67岁了还与29岁的英国情人风流快活!对于史上这样位具有影响力的女统治者,至今众人对其风流韵事都非常感兴趣,更是对其越老越淫荡好奇不已!慈禧太后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曾经控制过整个国家的女性之。从她15岁开始被选宫

  • 揭秘:史上被国人当成诸葛亮第二的人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如西汉开国名臣张子房和蜀汉丞相诸葛亮一样,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刘伯温,也是个被神化了的人物。民间不仅传说刘伯温“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他应答朱元璋的“烧饼歌”,就是一个神话故事。这故事说,一日朱元璋正在大殿上吃烧饼,忽报刘伯温求见。朱元璋心血来潮,便将咬了一口的烧饼放回碗中,将碗盖上,待刘伯温进来

  • 朱棣为何要把京都迁往北京?迁都的目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一般来说,开国皇帝建都在何处,后来的皇帝也都跟随着一直在哪里设都。唯独明朝却不是这样。朱元璋开国时,建都在南京,直到朱棣手上才把京都迁往北京,其中原因何在?基于什么考量?此问题虽然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却饱含深意。分析已有资料,剖析朱棣心迹,纵观当时形势,我们可以看到明成祖做出此决策,并非心血来潮一时之

  • 不亚于关羽的赵云为何不是五虎将?五虎将潜规则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元氏县西北)人。先从公孙瓒,时刘备亦在,与赵云深自结纳。公孙瓒为田楷击袁绍,派刘备出征,赵云为骑将,后因对公孙瓒失望托词兄丧,离去前与刘备曰:“终不背德也。”后刘备奔袁绍于邺与云相遇,随从至荆州,战博望,出长阪,迁为牙门将军,仅为一名护卫偏将,随刘备南定诸郡后,方升为偏

  • 秦帝国背后的面孔:三寸之舌动天下的纵横家张仪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张仪的连横之术,奠定了秦帝国之后半个世纪的外交策略,也成为秦帝国霸业的重要基石之一,正如李斯所说:“惠文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公元前337年,对于张仪来说,是个充满不得志与屈辱的时光。这位战国隐世奇才鬼谷子的高足,魏国公室之后,由于家道中落,正屈就在楚国首都郢,充当楚

  • 揭秘:明朝第一巨富沈万三究竟是不是明朝人?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提及沈万三,在不同的史书和文学作品中,都有记载。可谓是大名鼎鼎,影响巨大。《金瓶梅》中的主要角色之一潘金莲,不止一次说过:“南京沈万三,北京枯柳树,人的名儿,树的影儿”,可见沈万三的大名在明代市井中的普及程度;江浙闽皖等地,至今也还有将巨富们喻为“沈万三”的习俗。《明史》里也有好几处提到沈万三,其中

  • 元朝历史上忽必烈皇后也在宫廷搞大生产运动?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察必,弘吉剌氏,元外戚济宁忠武王按陈之女、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后。察必生性仁明,随事讽谏,多裨时政,同时又勤俭自律,事事用心。史称“其性明敏,达于事机,国家初政,左右匡正,后有力焉”。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病逝,死后追尊昭睿顺圣皇后。一位简约而不简单的环保专家察必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后。这位皇后出自弘

  • 揭秘:梁山将董平和吴三桂哪个更让人烦?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冲冠一怒为红颜”是清朝诗人吴伟业讽刺吴三桂勾结清朝反击李自成大顺军进而被清朝封为平南王的诗句,原以为是吴三桂的专利――为了自己的女人而不顾历史名誉、不顾全家38人的性命,毅然决然地选择投降敌人,绝对是用情之专一的“ 大情种”!不过看了《水浒》后竟然发现双枪将董平也是一位“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好汉”

  • 乾隆香妃原名伊帕尔汗 名字为“香”非身上有香味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位于西长安街的中南海正门——新华门,在清代是一道红墙,红墙之内是一栋上下各七间的两层小楼,名叫宝月楼。袁世凯窃取大总统职务后,以中南海为总统府,将宝月楼改成了大门。宝月楼建成于清朝乾隆二十三年。《北京传统文化便览》中关于宝月楼建造的原因是这样写的:(宝月楼)是乾隆帝为讨香妃的欢心所建。香妃,回族和卓

  • 年贵妃凭什么与皇后同一等级?光有哥哥还不够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康熙帝的景陵,据说里面葬了48位妃嫔,开创祔葬皇贵妃等的先例。雍正帝也沿用这一做法,对于皇帝来说,能多几个妃子和生前一样侍奉自己,那也是不错的,而对于妃子们来说,生得荣宠,死后哀荣,能与帝王在一起,不但是自己的福气,更是家庭的荣耀。那么,是什么决定皇妃祔葬皇陵的条件呢?第一,当然是百年不变的是不是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