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汉朝史上谁以仁德宽厚成就大汉帝王千古佳话

汉朝史上谁以仁德宽厚成就大汉帝王千古佳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593 更新时间:2024/1/16 22:52:24

刘邦的众子中,刘恒是最不引人注目的一个,这和他的母亲有关。母亲薄姬原是项羽所封魏国王宫的宫女,在刘邦打败魏国后,将许多宫女选进自己的后宫,后来便和薄姬生了文帝刘恒。但刘恒出生后,薄姬却遭到刘邦的冷落,地位一直是“姬”,没有升到“夫人”,所以,文帝刘恒从小就做事小心,从不惹是生非,给大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刘恒八岁时,三十多位大臣共同保举他做了代王。虽然地位没其他王子那样显赫,但这恰好帮文帝躲过了吕后的迫害,幸运地活下来,后来又幸运地登上了皇位。

公元前18O年七月吕后去世,九月,周勃陈平巧设计谋,灭了吕后所有亲信,迎来代王恒公,拥立为皇帝,即汉文帝,时年二十三岁。恒公即位后,以高祖邦公的既定方针为基础,推行了一系列治国利民政策,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文帝的仁德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废除了连坐法和肉刑。文帝认为,法令是治理国家的准绳,是用来制止暴行,引导人们向善的工具。既然犯罪的人已经治罪,就不应该株连他们无罪的父母、妻子、儿女和兄弟。而且法令公正,百姓就忠厚,判罪得当百姓就心服。后来齐国的太仓令淳于意犯了罪,应该受刑。太仓令的小女儿缇(音“提”)萦(音“营”)向朝廷上书说愿意入官府为奴婢,以免除父亲的刑罚。文帝怜悯缇萦的孝心,同时认为是自己的道德不厚教化不明,就下诏废除了黥、劓、刖等肉刑,改用笞刑代替。因为取消了严苛的刑罚,文帝时许多官吏能够断狱从轻,持政务在宽厚,不事苛求,因此狱事简省。

(二)让诸侯回到各自的封国。为了不劳苦百姓和节省财力,文帝二年(前178年)十月,下令居住在长安的列侯回到各自的封国。一方面可以省却百姓供应运输给养的劳苦,节约人力和财力;一方面列侯也可以教导和管理封地的百姓。次年,还把授兵权或调军队的铜虎符,和使臣出使所持的竹使符发给各封国丞相和各郡郡守。

(三)恭俭的作风勤俭的品德。文帝从代国来到京城,在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等,什么都没有增加。但凡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以便利民众。文帝曾打算建造一座高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值上百斤黄金,于是文帝便放弃了。文帝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对所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准她穿长得拖地的衣服,所用的帏帐不准绣彩色花纹,以此来表示俭朴,为天下人做出榜样。文帝规定,建造他的陵墓霸陵,一律用瓦器,不准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做装饰,不修高大的坟;要节省,不要烦扰百姓。文帝还下令撤销卫将军统辖的保卫自己的军队。现有马匹,只留下日常所需要的,其余的都交给驿站使用。

(四)慎于用法宽厚待民。文帝执政以来废除了法令中的诽谤朝廷、妖言惑众以及百姓批评朝政有罪的罪状,他认为,古代治理天下,朝廷设置进善言的旌旗和批评朝政的木牌,可以打通治国的途径,招来进谏的人。而这条罪状就使大臣们不敢完全说真话,做皇帝的也无从了解自己的过失。群臣中如袁盎(音,去声“昂”)等人进言说事,虽然直率尖锐,而文帝总是宽容采纳。

(五)发展农业与民休息。在治理国家方面,文帝更是以仁德为本,采取“无为”方式。文帝十分重视农业,他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因此即位后多次下诏重视农桑,并按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员,经常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同时还注意减轻人民负担,降低田租和赋税,减轻徭役。在对待匈奴的问题上,文帝或战或和,完全从百姓的利益出发。虽然匈奴多次背约入侵劫掠,而文帝却只命令边塞戒备防守,不发兵深入匈奴境内,不愿给百姓带来烦扰和劳苦。在对待臣子上,文帝也十分宽容,认为百官的过错,应当由自己一人承担责任。大臣中如张武等人接受别人贿赂的金钱,事情被发觉,文帝就从皇宫仓库中取出金钱赐给他们,用这种办法使他们内心羞愧,而不下交给执法官吏处理。吴王刘濞谎称有病不来朝见,文帝就趁此机会赐给他木几和手杖,以表示关怀他年纪大,可以免去进京朝觐之礼。

文帝在位23年,常常自省。他认为如果君主不贤德,施政不公平,那么上天就显示出灾异现象,告诫他治理得不好。也就是说天下的治与乱,责任在我一个人,你们众位执掌国政的大臣好比是我的左膀右臂。我对下不能很好的治理抚育众生,对上又牵累了日、月、星辰的光辉,以致发生日蚀,我的无德实在太严重了。文帝还告诫大臣说;“你们都要认真想想我的过失,以及你们知道的、见到的、想到的我做得不够的地方,恳请你们告诉我,并要推举贤良方正,能直言进谏的人,来补正我的疏漏。”公元前159年,天下干旱,发生蝗灾。文帝施恩于民:诏令诸侯不要向朝廷进贡,解除民众开发山林湖泊的禁令,减少宫中各种服饰、车驾和狗马,裁减朝廷官吏的人数,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百性,允许民间买卖爵位。文帝一心致力于用仁德感化臣民,因此天下富足,他所在位的23年,以仁德宽厚成就了大汉皇帝的千古佳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西汉历史上堪称最帅的一流皇帝是何许人也?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司马迁遭受宫刑耻辱,对刘家心怀愤懑。因此在编写《史记》的时候,或明或暗,诋毁刘邦为无赖、流氓、没文化。我们今天看到的《汉书·武帝纪》,它不但详细记载了汉武帝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事迹,而且在《赞》里给予高度的评价。司马迁的《太史公曰》,对刘彻没有一句好话。对于刘彻的祖先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司马迁也曾多处使用

  • 慈禧太后为何越老越风骚:慈禧究竟有何倾世之貌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慈禧太后作为大清王朝的“无冕女皇”,不仅垂帘听政干预朝政,私生活也荒淫无比,越老越淫荡,67岁了还与29岁的英国情人风流快活!对于史上这样位具有影响力的女统治者,至今众人对其风流韵事都非常感兴趣,更是对其越老越淫荡好奇不已!慈禧太后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曾经控制过整个国家的女性之。从她15岁开始被选宫

  • 揭秘:史上被国人当成诸葛亮第二的人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如西汉开国名臣张子房和蜀汉丞相诸葛亮一样,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刘伯温,也是个被神化了的人物。民间不仅传说刘伯温“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他应答朱元璋的“烧饼歌”,就是一个神话故事。这故事说,一日朱元璋正在大殿上吃烧饼,忽报刘伯温求见。朱元璋心血来潮,便将咬了一口的烧饼放回碗中,将碗盖上,待刘伯温进来

  • 朱棣为何要把京都迁往北京?迁都的目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一般来说,开国皇帝建都在何处,后来的皇帝也都跟随着一直在哪里设都。唯独明朝却不是这样。朱元璋开国时,建都在南京,直到朱棣手上才把京都迁往北京,其中原因何在?基于什么考量?此问题虽然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却饱含深意。分析已有资料,剖析朱棣心迹,纵观当时形势,我们可以看到明成祖做出此决策,并非心血来潮一时之

  • 不亚于关羽的赵云为何不是五虎将?五虎将潜规则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元氏县西北)人。先从公孙瓒,时刘备亦在,与赵云深自结纳。公孙瓒为田楷击袁绍,派刘备出征,赵云为骑将,后因对公孙瓒失望托词兄丧,离去前与刘备曰:“终不背德也。”后刘备奔袁绍于邺与云相遇,随从至荆州,战博望,出长阪,迁为牙门将军,仅为一名护卫偏将,随刘备南定诸郡后,方升为偏

  • 秦帝国背后的面孔:三寸之舌动天下的纵横家张仪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张仪的连横之术,奠定了秦帝国之后半个世纪的外交策略,也成为秦帝国霸业的重要基石之一,正如李斯所说:“惠文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公元前337年,对于张仪来说,是个充满不得志与屈辱的时光。这位战国隐世奇才鬼谷子的高足,魏国公室之后,由于家道中落,正屈就在楚国首都郢,充当楚

  • 揭秘:明朝第一巨富沈万三究竟是不是明朝人?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提及沈万三,在不同的史书和文学作品中,都有记载。可谓是大名鼎鼎,影响巨大。《金瓶梅》中的主要角色之一潘金莲,不止一次说过:“南京沈万三,北京枯柳树,人的名儿,树的影儿”,可见沈万三的大名在明代市井中的普及程度;江浙闽皖等地,至今也还有将巨富们喻为“沈万三”的习俗。《明史》里也有好几处提到沈万三,其中

  • 元朝历史上忽必烈皇后也在宫廷搞大生产运动?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察必,弘吉剌氏,元外戚济宁忠武王按陈之女、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后。察必生性仁明,随事讽谏,多裨时政,同时又勤俭自律,事事用心。史称“其性明敏,达于事机,国家初政,左右匡正,后有力焉”。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病逝,死后追尊昭睿顺圣皇后。一位简约而不简单的环保专家察必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后。这位皇后出自弘

  • 揭秘:梁山将董平和吴三桂哪个更让人烦?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冲冠一怒为红颜”是清朝诗人吴伟业讽刺吴三桂勾结清朝反击李自成大顺军进而被清朝封为平南王的诗句,原以为是吴三桂的专利――为了自己的女人而不顾历史名誉、不顾全家38人的性命,毅然决然地选择投降敌人,绝对是用情之专一的“ 大情种”!不过看了《水浒》后竟然发现双枪将董平也是一位“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好汉”

  • 乾隆香妃原名伊帕尔汗 名字为“香”非身上有香味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位于西长安街的中南海正门——新华门,在清代是一道红墙,红墙之内是一栋上下各七间的两层小楼,名叫宝月楼。袁世凯窃取大总统职务后,以中南海为总统府,将宝月楼改成了大门。宝月楼建成于清朝乾隆二十三年。《北京传统文化便览》中关于宝月楼建造的原因是这样写的:(宝月楼)是乾隆帝为讨香妃的欢心所建。香妃,回族和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