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慈禧除去擅权的最大障碍:解密慈禧如何除去慈安?

慈禧除去擅权的最大障碍:解密慈禧如何除去慈安?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889 更新时间:2023/12/14 15:02:00

慈安之死之所以在当时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因为在此之前闹病的是慈禧,朝野上下都以为死的是慈禧,结果恰恰是没有生病的慈安突然死了。

同治驾崩,已经为结束三人同治、慈禧走向独裁铺平了道路。

在慈禧的主持下,咸丰的几个兄弟——恭亲王奕与醇亲王奕、钟郡王奕、孚郡王奕,以及出继给王绵恺(道光的弟弟,孝静成皇后之子)为后的老五奕都来到养心殿西暖阁来议立嗣君。

既然是为同治立继承人,却没有同治皇后的份,对此居然没有人质疑,足以反映出尚未议储,慈禧已经主宰了议储会议。

无论在一些正史著述还是在野史传说中,都盛传慈安手中保留着咸丰临终前给她的手谕,并对皇后说道:叶赫那拉氏“今即生皇子,异日母以子贵,自不能不尊为皇太后,惟朕不能深信其人。

此后如能安分守己,则已,否则汝可出此诏,命廷臣传遗命除之”。

如果真有那份手谕,也不可能是临终前写的,那时咸丰连“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都是口述由臣下记录的,除非咸丰在肃顺的提醒下早就写好了这份遗诏,在临终时交给皇后。

据说慈安为了表明对慈禧的信任,把遗诏拿给慈禧看,并当着慈禧的面把遗诏焚烧,才使得慈禧愈来愈跋扈专横。

从名分上说应该由慈安主持此次立储会议,同治的死已经使得慈禧失去母以子贵的基础,但以慈安的心计绝斗不过慈禧。

深通权术的慈禧已经在一年前的圆明园风波中把恭亲王奕置入毂中,这一次是慈禧同奕联合起来……此后,两宫垂帘就纯粹是个摆设了。

在咸丰的几个弟弟中为同治选下一辈的继承人也很困难……阿鲁特氏可以不贪图太后的名分,可慈禧却把太后垂帘听政看得同生命一样重,她早就盘算好了,立醇亲王奕同自己妹妹生的载(tian)作为咸丰的继承人。

当慈禧把早就胸有成竹的安排说出来的时候“诸王皆谔”,毫无思想准备的醇亲王奕竟然当场昏了过去,只有恭亲王奕神态自若,不仅斥责醇王失礼,还“令侍卫”把醇王“扶出”,显而易见恭亲王是慈禧的同谋,因而“诸王不敢抗后旨”,当时载4岁,慈禧也才40岁,光绪时代就此开始。

也许恭亲王并没有意识到正是由于他的支持,三人同治的局面开始被打破,慈安在政坛上已经行同傀儡。

论才智、权变慈安都比不上慈禧,但她以前还坚持着同慈禧一起抑制恭亲王、又同恭亲王联合除掉安德海,那都是为同治亲政做准备,她不能让同治受制于他人。

好不容易支撑到同治大婚、亲政,她自以为可以对得起先帝临终时的重托了,偏偏同治又青春早逝……关于同治在重病时被母亲“断医药饮食”——以及同治皇后连同腹中的孩子也就是同治的惟一骨肉,被慈禧活活逼死,这些她也是在事后才听到的一些传闻……虎毒尚且不食子……在这点上慈禧太像武则天了,为了权可以把亲生骨肉置于死地……到头来慈安却是白发人反送黑发人……她每天都要同一个比虎还要狠毒的女人一起垂帘听政,又焉能不退避三舍……再说光绪是慈禧立的,又不是先帝的骨肉,还用得着她去操心……然而慈禧并不因为慈安的退让而善罢甘休,慈安毕竟是咸丰的皇后,只要慈安还存在,在后宫就不可能形成慈禧独尊的局面。

光绪虽然是慈禧的亲外甥,但只要有慈安活着载就会像载淳一样把慈安当亲妈……她绝不能让光绪成为第二个同治,倚仗慈安和自己作对……除掉慈安,已经成为慈禧的下一个目标……据(美)恒慕义主编的《清代名人传略》孝钦显皇后传中写道:“1881年4月7日(即光绪七年三月十一日)孝贞皇太后突然去世,染病仅一日”,而该文译者王澈在这段的文字后面还特意加了这样一条注“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上谕档》,孝贞从发病到死亡不到两个小时”。

在当时就“传言四起,说孝贞是被孝钦毒死的”,而萧一山在其著作的小标题中就赫然写有“慈安被弑”,书中也有“慈禧悍然弑之”的表述。

慈安之死之所以在当时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因为在此之前闹病的是慈禧,朝野上下都以为死的是慈禧,结果恰恰是没有生病的慈安突然死了。

关于慈禧的病,在萧一山先生著作中也有如此一段描述:“光绪七年,慈禧忽患疾甚剧,征中外名医治之,皆无效。

盖由误认血崩所致。

惟薛福辰(福成兄)诊其脉,知为小产,乃投以疏瀹(yue)补养之品,奏效如神。”笔者引用这段材料绝无褒贬之意,慈禧是太后,但她同其他女人一样也有七情六欲,更何况她在27岁就开始守寡……武则天到了七八十岁还需要面首,别说才四十六七岁的慈禧了。

慈安不会听不到风声,在慈禧病好后,曾备酒宴与其推心置腹谈心。

本来慈禧就有心病,生怕被慈安给点破,更何况咸丰临终前同钮祜禄氏的密谈,对慈禧来说是个永远摆脱不了的禁锢。

当年,肃顺就曾劝咸丰效仿汉武帝立昭帝赐死赵钩弋的做法,慈禧愈发动了杀机。

一个是有杀人之心,一个是毫无防范之意,凑在一起不出命案才怪呢!慈安之死对恭亲王不啻当头一棒,在宫内惟一能对慈禧进行制约的人不复存在。至此,慈禧走向了当时掌控中国权力的最高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秦淮八艳中最好命女人:最痛苦没能生出个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在秦淮八艳中,顾媚算是下场比较好的一个女人,年轻的时候被男人爱,嫁人后,依然受宠,虽然一生无子是最痛苦的事情,但好歹最后也算是衣食无忧了。关于顾媚,她是怎么成长的,童年是怎样的一个女孩子,并没有很多的记载,但能够知道的是,她是一个不缺钱的人,是青楼中有着自己资产的人。喜欢顾媚的“男粉丝”似乎特别多,

  • 曾国藩曾日夜盼着死:害怕亲眼看大清王朝覆灭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就是说,现在天下统一已经很久了,势必会渐渐分裂,不过由于皇上一直很有权威,而且中央政府没有先烂掉,所以现在不会出现分崩离析的局面。但据他估

  • 中国史上十大被冤死的名人:竟有曹操 陈世美!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可谓名人辈出!这里所言的名人指的是于后世有好的事迹被人传扬的人。毕竟,没有哪个人会为自己的臭名远播而感到光荣。然而,历史也是不公的!总有一部分英雄会被历史所遗忘,被世人所误解,甚至于臭名昭著。同样是英雄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大的偏差,或有如下原因:其一:也是最重要的,即文人墨客评书家的

  • 努尔哈赤向大明宣战的最强理由:没送自己小老婆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初一,这注定是一个不是很平凡的日子,对于大明来说,这一天以后面对的将不再是一个只是为了抢点什么而奋斗的小部落,而是一个野蛮而强大的国家,金。努尔哈赤在经过了几年的苦心经营,终于实现了女真各部的再一次统一。那一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喇即位,自称金国汗,定国号为金,年号

  • 大明第一牛人的荒野求生:王阳明蜗居云贵山村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荒野求生》很多人可能都看过,是美国探索频道制作的一档写实电视节目,由英国冒险家贝尔·格里尔斯主持,节目中,贝尔每一集都会去一个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地方,比如夏威夷火山、亚马逊雨林、撒哈拉沙漠、大沼泽地等,每到一地,他就要想法设法让自己生存下来,最终找到返回文明世界的路,可以说是惊险又刺激,让人惊叹。

  • 中国历史上的悲剧皇帝:九五之尊却为何下场悲惨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和西方的帝王不同,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天子高于法律。九五之尊的皇帝,言论就是圣旨、法律。皇帝开金口,一言既出,就是令出如山。像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把保卫国家的朝廷重臣袁崇焕(1584-1630)逮捕下狱,不经审判,不让他抗辩自白,便处以磔刑(千刀万剐,惨无人道的凌迟极刑)。史学家把袁崇焕之枉死,视为旷

  • 为国家统一做过贡献的人:清朝紫光阁功臣相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中南海紫光阁在明清时期是皇家演武的场所,明朝的皇帝在这里观看射箭比武,到了清朝,这里又成为皇帝殿试武进士和检阅侍卫大臣的地方,名曰平台,后来废台建阁,取名“紫光阁”。清乾隆年间,为了加强国家的统一,清朝中央政府曾多次派兵出征,平定边疆地区的叛乱。为了宣扬“十全武功”,每次军队凯旋归来,乾隆皇帝都要下

  • 八帝权臣一朝悲喜长剧:清朝历任总督的悲喜人生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在直隶总督署大门两侧,一副黑底金字对联分外引人注目。上联是:北吞大漠,南亘黄河,中更九水合流,五州称雄,西岳东瀛一屏障;下联是:内修吏治,外肄戎兵,旁兼三口通商,一代名臣,曾前李后两师生。历任直隶总督在总督署留下了很多亲自执笔的对联和匾额,但大门前的这副对联却是今人所作。上联点明了直隶贯通南北的重要

  • 康熙与路易十四开启中法交流:未谋面互生好感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1678年,一封来自中华帝国的书信在欧洲引起了轰动。这封信是当时正为康熙皇帝效力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写给欧洲耶稣会士们的,他在信中说,中国皇帝强烈希望了解世界,并且尤其喜欢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因此他呼吁欧洲各国能派遣更多的传教士来华。令人鼓舞的是,没过几年,在欧洲正如日中天的“太阳王”路易十四便派出

  • 曹操一生最危急的时刻:被好友背叛 后方被占据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叛变东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夏,曹操发动了第二次徐州战役,一路攻城略地至琅邪,东海,所过之处,血流成河,鸡犬不留。郯城的陶谦被曹操的血腥屠杀吓的屁滚尿流,以至打算逃到丹阳去避难。正当曹操准备彻底打垮陶谦,占领徐州的时候,后方却传来令人震惊的消息:陈留太守张邈造反,并且伙同陈宫一起拥护吕布,占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