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小人物胡惟庸缘何被朱元璋拜相?胡惟庸发迹史

小人物胡惟庸缘何被朱元璋拜相?胡惟庸发迹史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82 更新时间:2024/2/6 16:05:17

小人物胡惟庸缘何被朱元璋拜相?

翻看胡惟庸的历史档案,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现象:这个人只有后半生,没有前半生。

公开的历史资料很少讲到他的身世,连生日都无记录。所以胡惟庸的年龄始终是谜。这说明什么呢?胡惟庸这个人没有显赫的家族出身,他是人到中年发迹后、才被历史留意的。

那么这个不起眼的胡惟庸,是怎样从被历史遗忘角落走上历史前台呢?

史书没有此人的出生年月,但却都清清楚楚地注明了此人的籍贯,他的老家——濠州定远县。濠州,位于今天安徽省蚌埠凤阳一带,定远县当然也归其管辖。可见,胡惟庸这个人没有显赫的家族,但却有着显赫的籍贯,他的老家比较有名。用过去的话来说,濠州属于龙兴之地,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很多义军教派都云集在这里,其中就包括朱元璋的明教红巾军。正是这支军队,后来从濠州打遍全国,成了大气候。

所以,可以说胡惟庸出生在革命根据地,这个老家注定要给他带来不平凡的经历,纵观其后半生的经历,他的好运和厄运果然都与这个籍贯有关。关于这一点,稍后的故事会展开。这里,我们还是先从胡惟庸早年身份说起。

那么胡惟庸早年是干什么的呢?一些野史和笔记小说偶然提上一笔胡惟庸早年身份,主要是两种说法,一说是个私塾先生,乡村民办教师,教书匠,二说此人是个元朝小吏,大概也就相当于宋江之流的“押司”文书。不管是哪种角色,可以说他在旧朝混得并不好,于是天下大乱,本乡本土出现朱元璋这支起义军后,胡惟庸也反了,投靠了朱元璋这支反元武装。

我们今天看胡惟庸举动,应该说,他也是个有想法有点胆量的文化人,参加反政府武装可是杀头之罪,你知道哪朵云彩下有雨?朱元璋这支队伍一定能成功?一旦失败了,谁也活不了。可见,胡惟庸也有搏一搏心理,不想一辈子混下去,参加起义军,就是希望在乱世一搏,改变自身命运。

然而,虽然胡惟庸有点文化有点墨水,但在朱元璋手下,起初并没有得到太多青睐。史料显示,元至正15年,即公元1355年,胡惟庸投靠朱元璋这支部队,得到了什么职务呢?元帅府奏差。给领导跑跑腿取点文件报纸什么的,相当于现在的通讯员。绝对属于小角色。

那么,早期胡惟庸为何没在朱元璋阵营显山露水?

因为此时朱元璋正处打天下阶段,他最稀罕的是两类人才:一是运筹帷幄的军师谋士,像刘伯温朱升那样的,能够提出高瞻远瞩、“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的伟大战略;二是冲锋陷阵的将军武士,像徐达常遇春那样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这两种人才,胡惟庸均不在其列。胡惟庸不懂军事,不会打仗,朱元璋这支起义军打了很多著名战役,没听说有一场是胡惟庸参与指挥的,甚至连参与都都没有。所以,这样胡惟庸是很难在早期朱元璋阵营冒出头来。

但是,老天饿不死瞎家雀,凡是称得上是奇葩人物的,一般运气都不错。胡惟庸也是这样的人。本以为这辈子没当大官命的胡惟庸,在投靠朱元璋的第十二个年头,突然时来运转。迅速从基层上调中央,不断被委以重任。

为什么胡惟庸会突然发迹?

很多历史小说将胡惟庸的发迹归结到,他的人脉发生了质变。此间,胡惟庸结识到了一个大人物——朱元璋的大秘李善长。这个李善长从朱元璋起兵时就跟过来,做朱元璋的掌书记,是朱元璋的第一笔杆子,他与朱元璋胡惟庸三人同为濠州人,不过他与胡惟庸还近一层,不仅同州而且同乡,都是定远县人,纯老乡。在胡惟庸的巴结下,据说主要是送了黄金二百两,也有说是送了三百两黄金,总之是下了本,砸到老乡跟前,李善长一看,这人不错,会来事,于是就认下了这个老乡,成为胡惟庸的伯乐。这个原因纵然不差,但我认为却不是最重要原因。

那么,胡惟庸发迹的最重要原因是什么呢?

那是因为,此时中国,发生了两个重大历史转折变化——改朝与换代。

我们知道,朱元璋这支起义军,在公元1367年成了大事,完成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大业,灭了蒙元,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顺理成章成了开国皇帝。

就在此后,胡惟庸时来运转。不是他突然长本事了,也不仅仅是李善长的推荐之功,而是朱元璋的用人标准发生了变化。打天下之后要坐天下,改朝之后,便要换代,此时一个开国皇帝历史定律便残酷显现出来,什么定律?“兔死狗烹”。开国皇帝要杀功臣杀战友了。贫农出身的朱元璋当然也没摆脱这个历史规律,建国后他最需要的人才,已经不是打天下的谋臣武将,而是打掉这些功高盖主的谋臣武将的“棍子型干臣”了。什么叫“棍子型干臣”?那就是拥有奴才的忠诚、酷吏本领、没什么资历的臣子。胡惟庸恰在此时入了朱元璋法眼。

史料显示,公元1365年,已经在基层奋斗了十年的胡惟庸,只做到七品芝麻官——宁国知县。但自改朝换代的公元1367年起,原为知县的胡惟庸就成了火箭式干部,由地方进入中央,洪武三年,进入中书省,任参知政事。洪武六年,拜右丞相,洪武十年即公元1377年升任左丞相。

影视剧中的胡惟庸

这里我们要顺便说下明朝建制,明初时的建制与历代相仿,最高政府机构是中书省,中书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是丞相。如果说中书省相当于现代国务院,那么参知政事就是国务委员,丞相就是总理,而大明丞相分左右,左丞节制右丞,右相为副,左相为正,为百官之首。

也就是说,胡惟庸由一个地方官成为百官之首,用不到十年时间。

朱元璋在用胡惟庸前,曾征询过开国第一元勋刘伯温意见:你看老胡这个人怎么样,我打算把他提起来。刘伯温说了一句著名评语“譬之驾,惧其偾辕也。”你拿它当驾辕马,恐怕是要翻车。根据后来胡惟庸事发,人言刘伯温果然神算。但是我要说他不明就里,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难道朱元璋比刘伯温眼力差?

不管我们今天怎么评价朱元璋,甚至说他是暴君也不为过,但此人却始终有个长处:在看人上非常准,堪称用人大师,否则前期也不可能成就天下。当胡惟庸站在他面前,他一眼看出,这是根很好棍子,决定把这个“棍子”抬起来,用以打倒那些翘尾巴的开国功臣。

至于驾辕马翻车,朱元璋不担心。他想翻车,别忘了车老板是谁。我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部影片《青松岭》,讲述一个英雄车老板,专能驯烈马,别的车老板马毛了都惊慌失措,而他一鞭子就能把马抽服了。朱元璋就是这样的车老板。他用胡惟庸,是想用其长,至于其短,完全在车老板掌控之中。

事实证明,他没有看错胡惟庸。他虽然没有徐达那般横刀立马的武功,也没有刘伯温般运筹帷幄的谋略,但却有他人不及一些特长。哪些特长呢?

《明史奸臣传》记载,自洪武三年起,胡惟庸 “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这段史记,清楚说明胡惟庸受宠的原因——迎合朱元璋,同时也引出了他的政治作为与特长。什么特长?主要特长可以概括为两个字:整人。用明代史学家王世贞的话说,胡惟庸这个人“阴刻险鸷,众多畏之”。说胡惟庸就像凶猛的老鹰,群臣大都怕他。而我以为,用棍子比喻胡惟庸更为恰当。

纵观胡惟庸就任丞相后的主要政治作为,就是帮助朱元璋整人,作为朱元璋手里的一根“棍子”,朱元璋想整谁,胡惟庸就打谁。

那么,胡惟庸帮朱元璋整了哪些人,都是怎么整的呢?

我们知道,胡惟庸是朱元璋任用的最后一个丞相,胡惟庸之前,朱元璋任用过四个丞相。这四个人下场悲惨,或多或少都与胡惟庸有些干系。

先说第一个丞相。李善长。

我们知道,大明建国伊始,朱元璋就任命自己的大秘李善长为首任左丞相,但李善长没干多久,只做四年,就病退了。李善长病退时58岁,不是很老,得的也不是大病,后来回到家里养了不到一年就好了。

这和胡惟庸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关系。李善长在任左丞相时,胡惟庸是参知政事,地位仅次于丞相。李退下来就有可能轮到胡接班。虽然李善长是胡惟庸的恩人伯乐,胡惟庸对李善长也是毕恭毕敬,但朱元璋却有自己盘算。

不少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打天下时的朱元璋队伍,主要靠两大地方派支撑: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派,李善长为首的淮西派。建国后,这两派各自形成两大党争集团——浙东集团和淮西集团。本来,胡惟庸、李善长这批人和朱元璋是一伙的,都是淮人,所以在朱元璋弱化浙东集团时,胡惟庸李善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浙东集团势弱,尤其是李善长独揽相权时,朱元璋又不能容忍李善长独大了。

朱元璋深知,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道理。所以他想分化淮党,让胡惟庸挤走李善长、避免二人绑在一起,从而让胡惟庸专心为自己卖命。朱元璋的设计得到乖巧的胡惟庸配合。李善长在丞相这个岗位干得正欢时,身体闹点小毛病,大概也就是头疼脑热什么的,朱元璋就不断劝李善长,注意身体啊,不行就住院吧。胡惟庸也不停安慰伯乐,您放心病退吧,这里有我呢。最终目的达到。

再说第二个丞相,右相徐达。这位徐达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朱元璋手下第一军事统帅,开国前任征虏大将军,消灭蒙元的最后临门一脚就是他干的,是他率领北伐军攻占了元大都。建国后,他被朱元璋任命为右丞相,但时间很短不到两年就下来了,理由是调整工作岗位。徐达从丞相岗位下来,与胡惟庸没有直接关系,但胡惟庸也确实设计过徐达。据称是与徐达套近乎不成,反施杀手,买通徐达家人福寿,刺探徐达生活起居意欲图之,所幸这个福寿良心未泯,思来想去,对主人下不去手,最后和徐达坦白了。徐达于是向朱元璋状告胡惟庸:说这个家伙口是心非,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您也小心点吧。朱元璋听了,没有反应,胡惟庸未遭处罚。这说明什么呢?徐达这种超重量级的开国元勋,没有朱元璋的默许谁敢动他一根寒毛。后来,这位开国第一武将虽然没被胡惟庸搞死,但还是没逃出朱元璋暗算。那就是民间的“赐蒸鹅”之说。说徐达生了毒疮忌食发物,而朱元璋偏偏赐蒸鹅逼徐达吃,徐达含泪咽下,结果毒发而死。对于民间传说,不可全信,但也不可不信,总之胡惟庸敢挑战徐达,谁给了他熊心豹胆,是不言而喻的。

至于第三个丞相杨宪,他的垮台、死亡,与胡惟庸有直接关系。

这个杨宪资历比较老,也是很早就投奔朱元璋的一个幕僚,是浙东派的重要一员,因为他办事干练,善于搞情报工作,所以很受朱元璋器重,建国后,杨宪也进了中书省,徐达离职后,朱元璋让杨宪接班,做右丞相,和李善长搭班子。这个人呢,有一定的水平,但也有天生的性格缺陷。拿刘伯温的话来说,是“有相才无相器”,心胸狭窄,独断专行。这种性格不仅与李善长是冲突的,更要命的是,与朱元璋也是冲突的,从而引起朱元璋的不满。

于是,和李善长绑在一起的胡惟庸,抓住时机,向杨宪发起攻击。这个杨宪也活该倒霉,他的一个小辫子被抓到了。说杨宪有个外甥在科考中因抄袭当场被抓,杨宪为了遮丑亲自审理此案,试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料,这个情报被胡惟庸搞到了,联合李善长举报杨宪,朱元璋令胡惟庸接受此案。于是胡惟庸大显身手,将杨外甥一通皮鞭子沾凉水,老虎凳辣椒水,你想,一个作弊者有什么坚强意志,结果很快招了:后台是我舅。胡惟庸上报皇上审理结果,建议严惩。

朱元璋更不含糊,马上宣判:判处杨宪死刑。

可见,胡惟庸在杨宪之死上,充当的是催命判官角色。

再说第四个丞相,汪广洋

这个汪广洋是江苏高邮人,既不是淮西派也不是浙东派。他小时候是个神童,长大后成为著名诗人,论才学远近有名,所以他的出道和前几位丞相不同,不是主动投靠过来的,而是朱元璋慕名请来的。朱元璋起初拜其为相时,是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期望值,谁知经过现实一验,方知此人不是诸葛亮,而是白面书生孙乾。汪广洋本质是个纯文人,胆小怕事。为相后一直战战兢兢,凡事不敢做主,所以在丞相岗位上三起三落。到了第三届任期,胡惟庸做了百官之首左丞相,汪广洋沦落到给胡打下手,为右丞相。在胡惟庸全面主持中书省工作期间,汪广洋基本上是尸位素餐,天天饮酒作诗,比美国副总统还闲还没用。但就这样,胡惟庸也闲他碍手碍脚,朱元璋也嫌他“无所建树”。汪广洋倒台事由“占城入贡事件”。洪武十二年,说占城国入贡大明,中书省未及时奏闻皇帝,私下就把贡品分了,朱元璋没捞着。得知此事的朱元璋怒不可遏,什么事不让他知道哪行,于是追查责任,胡惟庸装糊涂:不知道啊,礼品这事都归老汪负责。汪广洋有口难辩,被撤职查办,流放。朱元璋不依不饶,最后派人追上汪广洋,赐死了事。

就这样,在朱元璋挥舞下,胡惟庸这个棍子战无不胜。君相二人珠联璧合,进入了长达七年的“蜜月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中国最变态的公主:拥有面首30竟然最爱自己姑父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对于女人来说,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人有两个,一个是周朝女皇武则天;另一个就是南朝山阴公主刘楚玉。这两个女人有一个共同点,她们都在为女性争取平等权利。武则天如愿以偿地登上帝位,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刘楚玉则为女性争取到三十一个丈夫的权利。如果继武则天之后,中国历史能够出现像英国伊丽莎白、维多利亚那

  • 中国历史上在历代文人眼中最唯美名妓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没见过苏小小的照片,只有她的墓,在杭州西湖边。据说她是美的,只从那些慕名去见她的公子文人即可看出。这个南齐钱塘的名妓,与别的青楼女不同的是,除了会吟诗作赋之外,她成了历代文人的一个梦想。可还是觉得奇怪,不过是个青楼女子,虽然会写几句诗,怎至于拔高到这样的境界。看看她传下来的诗作:“妾乘油壁车,郎跨青

  • 大汉朝历史上的白马王子刘去为何变成摧花狂魔?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西汉广川王刘去,本是风度翩翩的一位白马王子,喜欢诗词歌赋,才艺出众,可最终却化身摧残女性的魔王。事情究竟如何呢?男人爱美女,女人爱帅哥,这是千古定律。如果说这位帅哥,不但长相英俊,风度翩翩,还家财万贯,地位高贵,那是宅女最爱,估计出门不带保镖不行。西汉帅哥刘去,正是这样一位白马王子。刘汉出身高贵,正

  • 卫长公主究竟有多受宠?汉武帝为何宠爱卫长公主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作为汉武帝和卫子夫的长女,卫长公主得到的宠爱超过了其他任何同辈。但是她人生的结局却让后人一再感叹,因为她是史上第一个被腰斩的公主。她 的出生给汉武帝带来了巨大的喜悦和利润。汉武帝7岁起做太子九年、即位二年一直没生孩子子,武帝的舅父田蚡甚至在建元二年淮南王刘安来朝后和他说:“方今 上无太子,大王亲高皇

  • 诗仙李白的酒量到底有多大?李白到底能喝多少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一说李白,人们就会想起饮酒作诗的场景,一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感动了多少代中国人。通常的印象,仿佛古代的诗人都挺能喝酒,特别是李白,他的《将进酒》中说“将进酒,杯莫停”,杜甫也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可见李白是很爱喝酒的,但是他是不是真的能够喝很多酒,是不是一喝就是“一斗”呢?

  • 历史上圣人孔子家族中的女人为何结局多悲惨?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孔子在中国封建社会被奉为圣人,孔子的弟子后学被称为贤人,但从今天的观点来看,孔门圣贤在人伦上并不完美。在阅读先秦文献时,我发现孔子、孔子的弟子曾参、孔子的孙子思都曾有休妻的经历。孔子的原配夫人来自宋国,《孔子家语·本姓解》记载:“孔子年十九,娶于宋之亓官氏。”一年之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曾派人送鲤鱼表

  • 曹操手下大将:曹操军营那些被历史湮没的将军们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当我们谈论曹魏的名将时,总能信手拈来,无论是五子良将还是二夏侯曹,亦或是李典、李通、文聘、许褚、典韦等,吧里各位大神总能够滔滔不绝谈论个三天三夜,但是曹魏建国,数十万的军队,统帅的将军多如牛毛,除了上述这些长驱直入、攻城拔寨、威震海内的常胜将军外,很多当时统军随征、克定平乱的将军,淹没在陈寿简略的三

  • 扶不起的刘皇叔与扶得起的刘阿斗:谁是有道明君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猛然看到这个题目,读者也许会产生怀疑。因为众所周知:诸葛亮辅佐刘皇叔(刘备)在成都登上了帝位,成为蜀汉的开国之君,这应该说是扶起了的。刘阿斗(刘禅)是由他父亲向诸葛亮托孤,由诸葛亮长期辅佐,最后还是不免当了亡国之君,这应该说是扶不起的。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不是说起颠倒了,不是。要让这父子二人一比高低,刘

  • 扶不起的阿斗?“昏君”刘禅为什么能在位41年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从我们现今掌握的资料来看,刘后主并非是昏庸之君,也不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刘禅就任蜀汉皇帝共计41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君主。其中,诸葛亮辅佐刘禅11年,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还在贤臣的辅助下做了30年的皇帝。三国时蜀汉为何不置史官历代研究三国历史的学者中,向者不乏有“蜀汉不置史官”之

  • 张廷玉退休延迟引发君臣对峙:张廷玉为何被抄家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乾隆年间,有位老干部叫张廷玉,安徽桐城人。张廷玉是军机处的第一批成员,又是总理事务的大臣,不仅负责抓吏部和翰林院的工作,还负责几条战线的工作,老干部身上的担子不轻。而且,他这样操劳也不是一两年的事了。他给康、雍、乾爷孙三代打工,从雍正时就开始一直坚持在几个部门上班,尤其在担任军机处机要秘书期间,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