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千古奇冤美周郎:因为三国演义被无数人曲解贬低

千古奇冤美周郎:因为三国演义被无数人曲解贬低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84 更新时间:2024/1/16 12:00:27

在人的精神领域中,英雄永远是心中永恒的话题,也是一面永不飘落的旗帜。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乱世是英雄的摇篮。乱世是残酷和血腥的,但也是最有吸引力的。纵观中国历史,毫无疑问,三国当属最迷人、最令人神往的时代。那是一个血雨腥风,乱世飘零的年代,也是英雄辈出的年代。周瑜就是那个时代的乱世英雄之一,遗憾的是,人们对他却是没有什么好印象。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为了衬托诸葛亮智慧非凡,才德卓越,对东吴名士周瑜做了大量的修改和贬低,使这样一位风度翩翩心胸开阔气宇轩昂的名士变为了一个心胸狭隘,嫉妒心极强的龌龊小人。《三国演义》里是怎么写周瑜的呢?据小说我们可知,当时曹操称雄一方,向北灭了大敌袁绍,统一了北方,之后几经辗转灭掉了大大小小数个诸侯。但与此同时,刘备为了自己的势力也在不断努力,但终不敌曹操而败北。谋士诸葛亮提出联吴抗曹之论,被刘备采纳了。果然,在说服了孙权后,凭借诸葛亮、周瑜之智,以及庞统、徐庶等人的协助终于在赤壁大败曹操。随即,孙刘联盟力图竭力灭曹,想不到于华容道上关羽义释了曹操。可怜的周瑜还不知道,原想要一举占据荆州,但却被聪明的诸葛亮抢了先。尽管他妄图强攻,但还是被赵云的部队挡回,而且自己还中了箭。周瑜不甘心,几次追要荆州总是无功而反。孙权爱惜周瑜,让鲁肃替他去要荆州,但仍是无功而返。情急之下周瑜想到了美人计,却又反被诸葛亮识破而使东吴落得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场。当周瑜再次与刘备谈判时,诸葛亮又以取下西川为约再度粉碎了周瑜的妙计。终于,他要和刘备翻脸了。他想借假道伐蜀之计,灭了刘备。但这个计谋还是逃不过诸葛亮的眼睛最终他还是失败了。即便如此了,诸葛亮却认为还是不够。因为他要去掉这个劲敌。于是乎诸葛亮又落井下石的在信中讥讽周瑜。终于,随着一声“既生瑜,何生亮”的叹息,周瑜去了……可能这是罗贯中自己也没有想到的。虽然很多人知道《三国演义》里的许多描述并不是真正的历史事实,但人们却一味盲目地相信,甚至有些记录历史的书籍都记载了这样并不真实的历史。

其实,历史中真实的周瑜“雄烈,胆略过人”,“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在陈寿所写的《三国志》中,他评价周瑜是“性度恢廓,大率得人,惟与程普不睦。”意思是说:周瑜雄姿英发,气度不凡,性情豁达,大体上是得人心的,只是与程普关系不和睦。难道说与程普不和就成了“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吗?其实不然,周瑜与程普不和,主要原因是在程普身上。东吴老将程普,早年跟随孙坚,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轻的周瑜。但位居周瑜之下,很不服气,他“数凌侮瑜”,而周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计较)。”最后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说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缪,不觉自醉。”由此可见,周瑜不仅心胸开阔,人品高尚,而且有教育人、影响人、令人信服的魅力。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对周瑜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在该书的《赤壁之战》中称周瑜为胸中带甲、胆识过人、智勇兼备的优秀军事家。

孙权与陆逊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子明……学问开益,筹略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

诸葛瑾步骘联名上疏曰:“臣窃以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于乌林,走曹仁于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虽周之方叔,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

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孙权谓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蒋干称瑜曰:“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闲。”

刘备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即便是在其他三国的史料中,也没有任何有关周瑜“量窄”的记载。

就是这么一位指点江山、指挥若定、鞠躬尽瘁的文武全才,在《三国演义》中却被罗贯中描写成了处处算计刘备和诸葛亮的小人,实在令人心痛。

另外,在民间也有很多关于周瑜的传说和故事。从这些故事和传说上看,在元朝以前,人们还都是很喜欢周瑜的。

比如说“曲有误,周郎顾”,说的就是周瑜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和文人气质。周瑜不但足智多谋,善于作战,而且精于音律,有很高的音乐欣赏能力。《三国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意思是周瑜听人演奏的时候,即使多喝了几杯酒,有些醉意了,如果演奏稍有一点儿错误,也一定瞒不过他的耳朵。每当发现错误,他就要向演奏者望一眼,那意思是说:“喂,你错了。”唐代诗人李端的《听筝》诗,有两句道:“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为了让心爱的人多看我几眼,老是故意地弹错),诗中用的就是这个典故。

再比如说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意思是说:“长江向东流去,波浪滚滚,千古的英雄人物都随着长江水逝去。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候周瑜作战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直刺天空,大浪拍击着江岸,激起一堆堆雪白的浪花。江山像一幅奇丽的图画,那个时代汇集了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当年的周瑜,小乔刚嫁给他,他正年经有为,威武的仪表,英姿奋发。他手握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此时此刻,我怀想三国旧事,凭吊古人,应该笑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早早地都变白了。人生在世就像一场梦一样,我还是倒一杯酒来祭奠江上的明月吧!”通篇描述了周瑜的盖世豪情和赤壁之战的恢弘场面。尤其这一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更是千百年来被人们津津乐道,广为传诵的名句。在这里,作者没有直接写周瑜的胯下马、掌中枪,而是武官文写:以美人、服饰、容貌、神态、战后的场面来烘托周瑜的年轻英俊、气概俊伟、雍容娴雅、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充分显示出周瑜的杰出指挥才干和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能使一代文豪为其吟咏千古绝唱的人,表明周瑜真不愧是千古风流人物。

然而自元代往后,周瑜的形象逐渐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对他的形象进行了丑化,一路不断升级,到《三国演义》成书时达到颠峰,这时的周瑜仿佛变成了另一个人。“三气周瑜”,“既生瑜,何生亮”,“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等一出出精彩的但并非真实的片段,使人们一提起这位三国名士,首先想到的,就是周瑜的小心眼和小肚鸡肠。

“三气周瑜”应该算是表现周瑜气量狭小的最出名和最精彩的段落了。

一气:赤壁大战后的第二年,周瑜去夺取荆州,被诸葛亮抢先夺去。“一气周瑜”发生在南郡城下,吴军与曹军交战,周瑜中毒箭,他诈死麻痹敌人,终于打败了曹仁。而等吴军辛辛苦苦追赶曹军后再回到南郡时,城已被赵云所得;与此同时,在诸葛亮授意下关羽张飞又轻易取得了荆州和襄阳,于是周瑜气得“金疮迸裂”。

二气:周瑜本想借把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将刘备扣下,逼诸葛亮交出荆州,不料诸葛亮用计使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和“二气周瑜”有关的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成语,“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无异于是“偷鸡不成蚀把米”的同义词。这件事引起小说家发挥的欲望,先是周瑜给孙权上书,请他分开刘关张三人,用美女、宫室娱刘备之耳目,然后把三人各个击破,于是大事可定。但孙权认为当时还有曹操在北,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总之,事未如愿,周瑜又难免气大伤身。

三气:周瑜向刘备讨还荆州不利,又率兵攻打失败,结果病死了。“三气周瑜”则发生在荆州城下,周瑜假托攻取西川,以借道荆州为名想趁机夺回荆州。可此计被孔明识破,等吴军到了荆州城下,赵云却不放入,而四下里千军万马向城下奔来,“皆言要捉周瑜。”于是周瑜就此气死。临死前,他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慨叹。

那真实的历史又是怎么样的呢?

在《三国志》中,虽然周瑜在战争中“亲跨马掠阵”时的确中了一箭,曹仁听说他卧病不起,便“勒兵就阵。瑜乃自兴,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仁由是遂退。”《三国志》中并未提及南郡为诸葛所得,况且赤壁之战以后,周瑜还领南郡太守。“一气”之事,从何说起?在《三国演义》中,周瑜的计策是当真实施,却被孔明识破而留下“周郎妙计安天下”的笑柄。试想在当时,刘备羽翼尚未丰满,周瑜的计策若当真被吴侯采纳,恐怕整个历史都得改写了。在《资治通鉴》中的记述是,刘备后来知道了周瑜的这封上疏,叹曰:“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而孔明“谏孤莫行,其意亦虑此也。孤方危急,不得不往,此诚险涂,殆不免周瑜之手!”可见他自己也不大放心呢。孙权把妹妹嫁给了刘备倒是真有其事,这种政治婚姻可以说是任何朝代都不稀罕的事,历史上的孙夫人,应该是一个值得同情的牺牲品。而在《三国演义》中的孙夫人完全是一个不明大义,不顾家国父兄之人,如此夫人,“赔”了倒也罢。

所以说,小说终归是小说,并不是历史。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舌战群儒和草船借箭纯粹是作者虚构的,而赤壁之战根本是周瑜和鲁肃的功绩,和诸葛亮则毫无瓜葛。而借东风更是算不得什么。因为11月起东风是常事,不仅诸葛亮知道,周瑜也知道,曹操也知道,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个生活常识,说不上是诸葛亮通晓天文的缘故。羽扇纶巾也并不是诸葛亮的专利,这种白羽扇是当时名士的必备之物。依年龄、级别来说,白羽扇更应是像周瑜鲁肃这样的人的标志性物件,而不是如今诸葛亮一个人的专属。

陈迩冬在《闲话三分》中说,周瑜“这个人对孙氏忠;对朋友谅;划策有绝招;风头足;名声好;加上人漂亮;夫人更是美人……那些碌碌之辈自惭形秽之流难免不生嫉妒之心。瑜威声远著,故曹公刘备咸欲疑谮之。”

袁枚《随园诗话》谈及有人因在诗文中说了一句“既生瑜,何生亮”的话被人一生讥为笑柄;又有人在奏折中用了这句话被清帝免了职。这实在令人哭笑不得,因为,分清历史和小说这个要求并不过分。

鲁迅、胡适这样的文学巨匠在评论《三国演义》时都为周瑜说过叫屈的话。

在历史上周瑜较诸葛亮年长寿薄,成名也更早,两人实际根本没什么关系,更谈不上什么三气周瑜了。其实历史演义小说和历史有所出入乃是常事,但像《三国演义》这样千古流传,人人开卷有益,以致完全取代了正史而被当成确凿可信的历史记载,从而改变了整个民族对那一段历史的认识。关于这一点,可能是罗贯中自己也始料未及的。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所取得的文学成就是不容质疑的。但对于历史,人们应该抱着正确而严谨的态度。华夏五千年中乱世动荡,群雄纷争不断的时代有很多。但只有三国时代获得了最高关注和最多的争论。时至今日,三国的浪潮还在不断影响着后世的人们。所以,我们要实事求是来看待历史,理应还周瑜一个本来与清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三国15大谋士最新排名:诸葛亮和司马懿谁是第一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一场战争的好坏除了指挥者的指挥外,谋士的出谋划策在战争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诸候的成功与不成功关键就在领导者对谋士的运用。三国中谋士星罗棋布众多,从而使长达百年的战争显得更加波澜壮阔。曾在网上看到了一篇有关三国大谋士的排名:孔明、司马懿、周瑜、陈登、贾诩、郭嘉、田丰、杨修、徐庶、陆逊。对这个排名笔者难

  • 唐朝历史上的猛将来瑱:收复失地却被赐死抄家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来瑱是邠州永寿县人。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改豳州为邠州,治所在新平(今彬县),辖境相当今陕西省彬县、长武、旬邑、永寿四县地。永寿县有“秦陇咽喉”之称,乃“古丝绸之路”第一站,来瑱是这个县的历史名人,当地人不应该忘记他。来瑱的父亲来曜出身行伍,因军功升迁,开元十八年(730年)以鸿胪卿同正员的朝衔,

  • 宋朝大将狄青:出身微末因平定侬智高叛乱而成名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北宋的边患不仅来自北方剽悍的游牧民族,甚至南边少数民族首领也想据地自立。拒宋称王。名将狄青本是戍边士卒,曾在西北边疆做军官,善攻善守。经略判官尹洙赏识他的才能,将他推荐给韩琦和范仲淹。韩琦、范仲淹召见狄青,和他谈到战略,他说得头头是道,两人把他看作膀臂,并劝他读书。狄青发奋读书,但凡秦汉以来将帅的兵

  • 雍正皇帝上台后为什么要首先打曹家这只老虎?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从清兵入关到民国成立,满清总共统治中国268年。若算上入关前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雍正算是大清朝的第五代皇帝。雍正登基的时候,正值45岁的盛年;雍正的父皇康熙在位61年,是个长寿的君王;接雍正皇位的乾隆活了八十八岁,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但年富力强的雍正却仅仅当了十三年的皇帝,在57岁时

  • 揭秘:南明朝最后的皇帝永历沦陷缅甸悲剧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顺治十八年七月十八日(1661年8月12日),缅甸国王莽白给逃到缅甸境内的南明永历帝朱由榔捎来口信,让他明日过河,同饮咒水盟誓,以结友好。朱由榔及一些大臣皆看出其中有诈,但寄人篱下,又不敢不去,只好命大学士马吉翔、大臣沐天波等部分文武官员前去赴约。次日上午,马吉翔等人来到缅军驻地塔下,即被三千缅军团

  • 中国古代历史上被扒墓掘尸遭施刑的四位帝王?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古代,帝王乃万民之主,一国首领,拥有至高无上的生杀大权,金口一开,无人敢违逆。即便他们在百年入藏陵墓后,也没人敢去骚扰,因为这都是株连的大罪。然而凡事都有例外,历史上遭骚扰的帝王陵墓还是有的,而且也不少,但是其间被扒墓掘尸遭施刑的帝王却为数不多,历史上共出现了以下四位:一、楚平王楚平王(?―公

  • 中国古代历史上寿命超过百岁的两位帝王都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诸多帝王大都以寻求不死神药、炼制仙丹等等方法来使自己获得长生不老,从而统治千秋万世。可是最终都事与愿违,可见长生不老之想,那只是他们镜花水月的幻想,不切实际的。然而其间长寿者还是有的。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三皇、五帝除外,因为他们仅是远古部落的联盟首领,不是真正的“帝

  • 盘点:中国古代历史上那些被溺水身亡的帝王们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在我国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贵为九五之尊的帝王们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不仅受到万人敬仰,而且还有近身随从、侍卫时时刻刻随行在侧保护着,尽管如此,也未能避及死亡事例的出现。其被杀的起因各异,式样也是五花八门。下面笔者为大家介绍以下四位溺水身亡的帝王们,一起来见识下吧!一、周昭王周昭王(?—公元前97

  • 揭秘:中国古代历史上因为自焚而死的两位帝王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关于帝王的死法,可谓各式各样均有,不一而足。但是要说到自焚而死的帝王,那就比较少见了,历史上仅有两位:一位是商朝末代君主纣王;另一位就是后唐末帝李从珂。一、商纣王商纣王,即帝辛(?—公元前1046年),商朝最后一位君主,世称殷纣王、商纣王。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商纣王是

  • “小太宗”归天:唐朝失去了最后个能挽救他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唐宣宗初年,回鹘因内乱而势力衰微,而吐蕃也同样由于内乱而无主,所以唐廷没费吹灰之力就收复了曾被吐蕃占领的河湟地区。当时,当宣宗想要进兵吐蕃的时候,吐蕃的秦州、原州、安乐州以及石门关、萧关等七关都前来投降。宣宗将他们一一收复后,改安乐州为威州,且令人将河陇的千余老幼百姓送到京城。宣宗亲自登临延熹门楼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