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荀彧传:三国历史上荀彧的一生为何处处是悲剧

荀彧传:三国历史上荀彧的一生为何处处是悲剧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789 更新时间:2024/1/4 20:55:49

荀彧(163-212),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在他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出了非凡的才干,所以南阳何颙不禁盛赞他乃“王佐才也”。他后来成为曹操麾下第一谋士,为曹操成就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从劝说曹操要“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到力主“迎天子都许”;从官渡之战中激励曹操斗志,使曹操明白“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到战后劝曹操乘胜追击,扫荡河北;从出谋划策,主持政务,到荐举人才等等,均有荀彧“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不世之功。此乃曹操之所以能战胜群雄,统一北方的重大原因之一,重大推力之一。但也正是这样一位屡立奇功,被曹操视为“吾之子房”的人物,最终却仅仅因为反对曹操进爵国公、加九锡一事,而被后者所逼,最终“以忧薨”,年仅五十。我们不能不说荀彧的结局甚为悲惨。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呢?本文试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动荡的时局决定了荀彧对政治集团的依附性

东汉末年,王朝统治腐朽,阶级矛盾激化。一方面是广大农民再也无法忍受这种痛苦生活,纷纷揭竿而起,爆发起义;另一方面是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层出不穷的勾心斗角和权力争夺,形成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民不聊生,而且像荀彧这样的世族名士的政治、经济利益也受到极大的冲击。他们生活已被打乱,急迫地希望尽快结束这种动荡的局面,找到一条能谋求生存、施展才华的出路。但无奈的是,他们手中没有军队,也没有权势,既不能像军阀一样割据一方,也不能像贵族那样擅权一时,更不可能参加到其对立面的农民阶级的斗争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得不选择一个自己认为可以“成大业”的人,在为之效力的同时,实现自己的愿望。但我们要认识到,此时名士所选之人必为割据一方且有实力的军阀。因为“此特求贤之急时”。这些军阀固然欢迎名士的到来,希望这些才能之士能为其献计献策,压倒异己;但他们并未把名士真正敬为师尊,而是将其控制在自己手中,凌驾其上。如果名士有令其不满者,就很可能遭到责罚甚至招来杀身之祸。如袁绍在向南方进军时,谋士田丰为其献策,而袁绍不从,反而“以为沮众,机系之”,将田丰囚禁起来。后来袁绍战败,又自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反而将田丰处死。可见,当时的名士也只是某一割据政权的附属。他们没有自主权,生杀权柄都掌握在控制他们的军阀手中。

当然,荀彧也不能例外,只能选择依附于曹操。虽然曹操在诸多方面都听取了荀彧的建议,并赞美荀彧“谋殊功异,臣所不及也”,但他并非将荀彧放在与自己同等的位置。在曹操心目中,不管荀彧如何智慧超群,劳苦功高,仍旧是自己的下属,其生死决定权依然在自己手中。因此,荀彧这种隶属性使他根本没有自主权,就连自己的生死也无法做主。如果自己能顺应“上级”的意思,那么他还可以“保性命之期”,否则就只能听凭发落。荀彧是有个性、有主见的人,他显然属于后者。因此,这种动荡的时代和名士这一特殊的身份,决定了荀彧只能依附于某一政治集团,没有自主权,并最终造成其人生悲剧。

二、荀彧根深蒂固的忠汉思想是其人生悲剧的最大症结

荀彧是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人,所以有着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当然,这里的“君”自然是指汉朝皇帝,史称荀彧“见汉室崩乱,每怀匡佐之义”。也正是由于有这样一种希望重新振兴汉室的想法,所以荀彧最终选择了弃绍从操。虽然袁绍“待彧以上宾之礼”,但荀彧以为绍不以汉廷为意,多有僭逆之举,并“度绍终不能成大事”,故弃而不顾。曹操却在反董斗争中表现出坚定的决心,让荀彧颇为赞许;加上荀彧认为曹有雄略,有拯救汉室之力,所以他最终作出投靠曹操这一重要决择。历史大全网

在跟随曹操以后,荀彧更是尽忠尽责,为操出谋献策,推荐人才。在他的心目中,助操打败群雄,获得胜利,就是为汉天子扫除乱军,平定天下。也就是说,助操乃是忠汉。但他这一想法错了。曹操最初在讨伐董之时是有匡佑汉室的想法,但随着他对汉廷现状的进一步了解,以及其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他的政治野心也就进一步膨胀,并不满足于仅为人臣,而是希望自己也能称王天下。可是荀彧的想法却从未改变过。他认为操兴义兵是为“匡朝宁国”,理应“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所以当董昭等人说曹操应进升爵位为国公,赐予他象征朝廷威仪的九锡时,这位忠实的汉臣便立即说出了“不宜如此”的话。曹操“由是心不能平”,二人从此失和。曹操此时已充分地认识到他的这位“子房”与他并不是同道中人。他绝不能让这样一个一心为汉室的人留在自己的身边。可见,荀彧被曹操逼上绝路,正是由于其忠汉思想为曹操所不能容而铸成的悲惨结局。

三、荀彧率直的性格特点也促成了他的人生悲剧

荀彧是一个待人率直、讲求原则的人。这一性格,从《三国志·荀彧传》中不难看出。这样的性格使得荀彧能伸展才华,为曹操所重。每当曹操有何疑难之处询求荀彧的意见,或荀彧自己认为有何不妥时,荀彧都直言不讳地向曹操进言。在反对曹操进爵国公之前,荀彧所进之言多未触怒曹操。他也因此排除阻碍,将正确的谋略进达曹操;而曹操也倚重荀彧,屡建奇功,终成霸业。

然而,这样的性格也有极大的负面影响。荀彧在曹操进爵国公、加九锡之事上,仍表现出直率与坚持原则的一面,以“不宜如此”直接回绝董昭,自然招致曹操的嫉恨。如果他能隐忍不发,而像董昭那样与世沉浮、像贾诩那样“权以济事”,明哲保身,一味地迎合曹操,兴许还不至于遭此劫难。试想,像荀彧这样聪明的人会不知道曹操的想法吗?肯定不会,况且他还亲眼目睹了曹操是如何对待祢衡孔融等名士的。但是他那种坚定的信仰和坦诚率直、讲求原则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像董昭、贾诩之流,随波逐流,而是坦率地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就导致了他被曹操所逼,未能善终。因此,荀彧的这一性格特点是导致其人生悲剧的另一重要原因。

四、曹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处事观直接导致荀彧的人生

曹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处事观早在他起兵以前就已经表现出来了。裴注《三国志·武帝纪》引孙盛《杂记》记载道:曹操在逃奔途中,因误认为吕伯奢家人图害己,因此杀死吕氏一家。但当他后来知道自己错杀以后,竟然“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在此之后,他这种荒诞的处事观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有所加强。比如他诛杀孔融、处死华佗、赐死崔琰、罢免毛玠等,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他的这种处事态度。而荀彧之死,也与他的这种极端个人主义紧密相关。本文来自历史大全网

荀彧作为曹操手下的一号谋士,“行义休整而有智谋”,又“好推贤进士”,其功劳是时人有目共睹的,曹操对此也感受颇深。但对这样一位在当时曹营中德高望重、立功无数的谋臣,当触犯到自己切身利益时,曹操照样不会有丝毫手软。当得知荀彧反对自己进爵魏公时,曹操认为荀彧有负于己:他给了荀彧身份、地位、名望,自己的好事却遭到荀彧的阻挠;既然你荀彧对我不义,就别怪我曹操对你不仁了。从事实来看,曹操最后干脆地“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并给荀彧送去一空食品盒,示意一场空,使荀彧忧惧自杀而死。可见,曹操最后对待荀彧的态度仍然是其一贯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处事观使然。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荀彧的人生悲剧,既与东汉末年特殊的历史大背景和名士这一阶层的特殊性有关,也与荀彧的个人因素及其上司曹操的处事态度有关。荀彧的不幸是多种原因合力的结果,倘若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因素,他的人生命运或许就会有所改变。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刘备最放心不下的大将是谁?答案竟然是关羽!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东汉末年,刘备与张飞关羽在涿州一带起兵,经过多年的转战,最后逐步发展壮大。刘备是个很有本事的人,后来投靠刘表,暂时驻扎在新野,在那里,请出了年轻的诸葛亮作为自己的首席谋士。从此刘备如咸鱼翻身,事业上更进一步。不久诸葛亮前往东吴,拜见孙权,促使孙刘结盟,然后在赤壁,一把火把曹操烧的丢盔弃甲,狼狈而逃。

  • 明朝重臣邹元标:被朝廷廷杖打觉醒的大明愤青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在“江陵夺情”(古代避牛人名讳,以籍贯代称某人,张居正是江陵人)这一超级公共事件中,还有一个年轻人被廷杖。这个人简直就是飞蛾扑火,偏要去得罪一下当朝相爷和皇帝。他叫邹元标,字尔瞻,江西吉水人。这人打小就是个神童,《明史》说他“九岁通《五经》”。且没有成为年幼聪颖、长大平庸的人物,考试的道路上一路绿灯

  • 三国时代被忽略的雄主,为夺荆州连用十大妙计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荆州的归属一直是孙刘联盟的一块软肋,因为荆州的战略地位重要,所以成为孙刘矛盾的焦点,刘备凭借荆州进军巴蜀,孙权欲据荆楚成帝王之资,最后孙权乘关羽后方空虚轻而易举袭夺了荆州,为夺荆州,孙权用了十年的时间进行筹划,那么他到底都用了哪些计谋呢?第一计,借尸还魂建安十三年荆州刺史刘表去世,孙权采取鲁肃建议往

  • 祸国女妖精:纣王喜欢的妲己到底是个什么人物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妲己是纣王的妃子,皇甫谧曰:“有苏氏美女。”索隐国语有苏氏女,妲字己姓也。《国语》云:“有苏氏女,妲字己姓也。”文献记载,殷纣王曾伐有苏,迫使有苏氏献出妲己。可见妲己配纣王本是无奈之举。由于封神演义的传播,大家一致认为她是狐狸精转世。是女娲娘娘因为恼怒纣王的轻薄,而让狐狸精祸害纣王,从而夺取纣王江山

  • 秦始皇长子扶苏为何不夺位?竟心甘情愿接受赐死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公子扶苏的每一次出镜,都是站在他爹的对立面。只要是他爹要杀人放火,他都会站出来,“以数直谏上”。这为他赢得了,仁德、贤明的光圈,也让他那个靠着杀伐打下一片江山的爹很光火。扶苏为什么处处跟他爹唱反调?是他生来就性格仁慈?显然不是。《史记.赵高列传》中,赵高说: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作为最了解

  • 皇帝的命运:中国历史上得以善终的十位亡国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自秦始皇称帝到清末宣统帝退位,在这段漫长的2000多年岁月里,但凡亡国皇帝,大都被后来的统治者杀掉,要么赐死,要么毒死,要么勒死……说到这里,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得以善终的亡国皇帝呢?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有。共计以下十位,大家一起来见识下吧!一、建世帝刘盆子建世帝刘盆子,生于王莽始建国二年庚

  • 古代巨贪秦桧刘瑾与和珅:到底哪只老虎贪最多?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宋朝“第一贪”当推权相秦桧,明朝“第一贪”当推要算权阉刘瑾,清朝“第一贪”则是领班军机大臣和珅和大人了。现在就来计算这三只“大老虎”各自贪了多少钱。有个写清朝帝王小说的历史作家断言:“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腐败的朝代。”我相信,任何严肃的历史研究者对这种“信口开二月河”的论断都会一哂置之。因为,如果你要

  • 千古奇冤美周郎:因为三国演义被无数人曲解贬低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在人的精神领域中,英雄永远是心中永恒的话题,也是一面永不飘落的旗帜。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乱世是英雄的摇篮。乱世是残酷和血腥的,但也是最有吸引力的。纵观中国历史,毫无疑问,三国当属最迷人、最令人神往的时代。那是一个血雨腥风,乱世飘零的年代,也是英雄辈出的年代。周瑜就是那个时代的乱世英雄之一,遗憾的是,

  • 三国15大谋士最新排名:诸葛亮和司马懿谁是第一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一场战争的好坏除了指挥者的指挥外,谋士的出谋划策在战争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诸候的成功与不成功关键就在领导者对谋士的运用。三国中谋士星罗棋布众多,从而使长达百年的战争显得更加波澜壮阔。曾在网上看到了一篇有关三国大谋士的排名:孔明、司马懿、周瑜、陈登、贾诩、郭嘉、田丰、杨修、徐庶、陆逊。对这个排名笔者难

  • 唐朝历史上的猛将来瑱:收复失地却被赐死抄家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来瑱是邠州永寿县人。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改豳州为邠州,治所在新平(今彬县),辖境相当今陕西省彬县、长武、旬邑、永寿四县地。永寿县有“秦陇咽喉”之称,乃“古丝绸之路”第一站,来瑱是这个县的历史名人,当地人不应该忘记他。来瑱的父亲来曜出身行伍,因军功升迁,开元十八年(730年)以鸿胪卿同正员的朝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