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朝万历皇帝的斩日俘示威:跳梁者虽强必戮

明朝万历皇帝的斩日俘示威:跳梁者虽强必戮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593 更新时间:2024/1/15 21:36:46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四月,援朝明军总督邢玠在紫禁城午门进行了规模隆重的献俘仪式,明神宗朱翊钧一声钧旨,六十一个日军俘虏被斩首示众。随后,朱翊钧做“平倭诏”昭告天下,诏书上庄严写道:“我国家仁恩浩荡,恭顺者无困不援;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有明一代,皇帝亲临午门参与献俘礼,一共只有4次,都是出自万历皇帝。“跳梁者虽强必戮”!这是一个多么自信而强硬的皇帝!

万历皇帝毅然出兵,大明将士血洒三千里江山,拯救了朝鲜,让日本人的侵略铁蹄践踏中华整整推迟了三百年。明朝的出兵绝不仅仅是宗主国对藩属国的援助,而是关乎国运存亡的生死之战,所以《明史》称为“东洋之捷,万世大功。”但是,耗师糜饷,伤筋动骨,万历一朝终于成了国运浮沉的分水岭。《明史?朝鲜传》称:“自倭乱朝鲜七载,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中朝与属国迄无胜算。”万历三大征,特别是壬辰援朝战争,把张居正千辛万苦积攒起来的财政家底化为乌有,把辽东、西北、浙江的精兵折损大半。后面女真崛起和陕甘农民起义接踵而至时,明朝已如风中残烛,无财力,只能残民以逞加派边饷,无人力,只能拿有限的部队四处救火,就这样抱薪救火到最后,终于燃尽了朱家的天下。

清代史学家赵翼索性下了这样的定论:“明亡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再看看日本方面。撤回本国的日军诸将,在平户的那古邪受到了热烈欢迎,石田三成宣布了秀吉的遗命,对诸侯进行了慰问和论功行赏,然后各归其藩——在日本人普遍的思维里,虽然没有获得朝鲜一寸土地,但觉得这场战役战功显赫,宣扬了日本军队的荣耀。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明治维新时代,日本的“征韩论”再度喧嚣,发动了近代史上又一次不义的侵略战争。《明史?日本传》把战争的终结归结为:“秀吉死,诸倭扬帆尽归,朝鲜患亦平。”事实上从战局看,不管丰臣秀吉死不死,日军的失败都不可避免。

纵观整个战争,无论是文禄之役还是庆长之役,日军凭借战略和战术优势,总是能在战争初期势如破竹,但一旦进入相持阶段,小国对抗大国的资源劣势就暴露无遗。丰臣秀吉在临死前曾叹息说:“吾不幸生于小国,兵力不足,使我不能克遂耀武八表之志,奈何!奈何!”这句话说到了要害,七年朝鲜之战,“小国”对抗“大国”,最后的结局只能赢得仓皇北顾。战祸连绵,无数日本将士暴骨海外,国内人怨不断。《日本外史》这样总结:“趋七道之民,裹其未愈之疮痍,以入未知之地,连年无所成,致其力衰竭。”战争的挑起者丰臣秀吉更是第一个受到报应,正是因为壬辰战争中激化的文吏派和武功派不和,导致丰臣家内部分崩瓦解,最后被保存实力的德川家康取得了天下,丰臣秀吉的子孙也被杀得精光。

德川幕府吸取了秀吉的教训,熄灭了武力扩张的梦想,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躲进岛国成一统,闭关锁国整整两百年,直到“黑船”的炮声敲响了德川幕府的丧钟。朝鲜是最大受害国,壬辰战争中人口死亡近两百万,耕地损失大半,几乎在废墟中重建。整个国家大伤元气,以至于近代再次沦为日本侵略战争的牺牲品。不过,对于再造之恩的大明,朝鲜李朝视之为重生父母。满清崛起后,李朝上下皆视之为胡虏夷狄,仍然对明朝忠心耿耿,“奉明正朔”。《李朝实录》记载了朝鲜仁祖李倧写给皇太极的书信:“曾在壬辰之难,小邦朝夕且亡。神宗皇帝动天下之兵,拯济生灵于水火之中。小邦之人,至今铭镂心骨。宁获过于大国(满清),不忍负皇明。此无他,其树恩厚而入人深也。”这份感激之情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后,李朝还是在内部文书上坚持用崇祯年号。朝鲜孝宗李淏甚至以光复大明天下为己任,训练军队试图北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揭秘:历史上哪位皇帝因两字而杖击200多名重臣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在明、清时期,天安门至午门之间还是“廷杖”“献俘”的地方。“廷杖”是对朝中大臣实行的一种惩罚。那时,皇帝明面上也倡导文武百官以至平民百姓上书“进谏”。但是,敢于直言批评皇帝的少,歌功颂德、拍马屁者甚多。因为封建独裁者大多喜欢听颂扬,“劝谏”批评皇帝是要冒风险的。虽然皇帝标榜纳谏,但大臣在进谏时稍有不

  • 首辅张居正的临终恩荣:历史上加封三公荣誉衔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张居正终于支撑不住了,万历九年(1581年)七月,他病倒了,看起来只是身体虚弱,而非大病,但病毒已经严重侵蚀了他的肌体。不久病愈,照常入阁办事,十一月,他任一品官满十二年(京官六年一考察),皇帝对他大加赏赐,亲笔敕谕:“卿亲受先帝遗嘱,辅朕十年,四海升平,外夷宾服。实赖卿匡弼之功,精忠大勋,朕言不能

  • 荀彧传:三国历史上荀彧的一生为何处处是悲剧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荀彧(163-212),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在他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出了非凡的才干,所以南阳何颙不禁盛赞他乃“王佐才也”。他后来成为曹操麾下第一谋士,为曹操成就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从劝说曹操要“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到力主“迎天子都许”;从官渡之战中激励曹操斗志,使曹操明白“此用奇之

  • 刘备最放心不下的大将是谁?答案竟然是关羽!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东汉末年,刘备与张飞关羽在涿州一带起兵,经过多年的转战,最后逐步发展壮大。刘备是个很有本事的人,后来投靠刘表,暂时驻扎在新野,在那里,请出了年轻的诸葛亮作为自己的首席谋士。从此刘备如咸鱼翻身,事业上更进一步。不久诸葛亮前往东吴,拜见孙权,促使孙刘结盟,然后在赤壁,一把火把曹操烧的丢盔弃甲,狼狈而逃。

  • 明朝重臣邹元标:被朝廷廷杖打觉醒的大明愤青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在“江陵夺情”(古代避牛人名讳,以籍贯代称某人,张居正是江陵人)这一超级公共事件中,还有一个年轻人被廷杖。这个人简直就是飞蛾扑火,偏要去得罪一下当朝相爷和皇帝。他叫邹元标,字尔瞻,江西吉水人。这人打小就是个神童,《明史》说他“九岁通《五经》”。且没有成为年幼聪颖、长大平庸的人物,考试的道路上一路绿灯

  • 三国时代被忽略的雄主,为夺荆州连用十大妙计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荆州的归属一直是孙刘联盟的一块软肋,因为荆州的战略地位重要,所以成为孙刘矛盾的焦点,刘备凭借荆州进军巴蜀,孙权欲据荆楚成帝王之资,最后孙权乘关羽后方空虚轻而易举袭夺了荆州,为夺荆州,孙权用了十年的时间进行筹划,那么他到底都用了哪些计谋呢?第一计,借尸还魂建安十三年荆州刺史刘表去世,孙权采取鲁肃建议往

  • 祸国女妖精:纣王喜欢的妲己到底是个什么人物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妲己是纣王的妃子,皇甫谧曰:“有苏氏美女。”索隐国语有苏氏女,妲字己姓也。《国语》云:“有苏氏女,妲字己姓也。”文献记载,殷纣王曾伐有苏,迫使有苏氏献出妲己。可见妲己配纣王本是无奈之举。由于封神演义的传播,大家一致认为她是狐狸精转世。是女娲娘娘因为恼怒纣王的轻薄,而让狐狸精祸害纣王,从而夺取纣王江山

  • 秦始皇长子扶苏为何不夺位?竟心甘情愿接受赐死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公子扶苏的每一次出镜,都是站在他爹的对立面。只要是他爹要杀人放火,他都会站出来,“以数直谏上”。这为他赢得了,仁德、贤明的光圈,也让他那个靠着杀伐打下一片江山的爹很光火。扶苏为什么处处跟他爹唱反调?是他生来就性格仁慈?显然不是。《史记.赵高列传》中,赵高说: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作为最了解

  • 皇帝的命运:中国历史上得以善终的十位亡国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自秦始皇称帝到清末宣统帝退位,在这段漫长的2000多年岁月里,但凡亡国皇帝,大都被后来的统治者杀掉,要么赐死,要么毒死,要么勒死……说到这里,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得以善终的亡国皇帝呢?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有。共计以下十位,大家一起来见识下吧!一、建世帝刘盆子建世帝刘盆子,生于王莽始建国二年庚

  • 古代巨贪秦桧刘瑾与和珅:到底哪只老虎贪最多?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宋朝“第一贪”当推权相秦桧,明朝“第一贪”当推要算权阉刘瑾,清朝“第一贪”则是领班军机大臣和珅和大人了。现在就来计算这三只“大老虎”各自贪了多少钱。有个写清朝帝王小说的历史作家断言:“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腐败的朝代。”我相信,任何严肃的历史研究者对这种“信口开二月河”的论断都会一哂置之。因为,如果你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