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朗的为人如何?他的一生有哪些非凡的成就?

王朗的为人如何?他的一生有哪些非凡的成就?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66 更新时间:2024/1/29 8:27:37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王朗的故事。

诸葛亮不仅足智多谋,并且能言善辩,靠一张嘴活活气死王朗,这也成了演义中的经典一幕。相信很多朋友都看过这段故事的鬼畜视频,被诸葛亮所说的“厚颜无耻之人”给洗脑了。那在历史上,王朗真是一位厚颜无耻之人吗?实际上这只是杜撰出来的情节,王朗并非是被诸葛亮气死,这两人可能根本就没见过面。而且王朗修为也并非是那种被激怒就难以控制情绪的人,想要了解王朗的为人,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故事是这样的,在诸葛亮招降了姜维,连下魏国三城后,魏国君主曹睿有点坐不住了,赶忙问手底下的一帮大臣们,谁可与诸葛匹夫一战,击退蜀军。魏蜀征战多年,都知道诸葛亮不好对付,所以此时谁出战谁倒霉。大臣们都一言不发,场面一度很尴尬。

就在这时,文绉绉的司徒王朗说话了(放心,他不是要请缨出战),他保举(坑)大将军曹真出战诸葛亮,还说了一个让曹真无法推脱的理由——臣观先帝每用大将军曹真,所到必克。

一听这话,曹真当场就傻眼了,赶忙用“才疏智浅,不胜其职”来推脱。但王朗又发话了,说曹真身为社稷之臣,不可推辞,他还表示愿随曹真一起出征。

此时的王朗,可能早已把自己看做是管仲乐毅这样的大才了,但曹真就只能暗暗叫苦了,无奈之下,曹真只得拉上郭淮一起去对抗蜀军。

话说到了两军阵前,三人商议退敌之策,这时,王朗又发话了,他说自己一席话便可叫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自退。对于王朗近期的多次发话,只有这次,让曹真很是高兴,等到两军相迎,曹真和郭淮压阵,王朗乘马而出,点名要与诸葛亮对话。

诸葛亮一看王朗这阵势,必是有备而来,自己也就只能随机应变了。

果然,王朗一开口便说诸葛亮兴兵无名,还以“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来为曹魏政权正名,说曹魏是天命所归,而蜀汉之举属于“逆天理、背人情”,最后还不忘劝诸葛亮倒戈卸甲,以礼来降。

王朗想必对于自己的这番说辞很是满意,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诸葛亮不仅没有倒戈,反而以“朽木、禽兽、狼心狗行之辈、奴颜婢膝之徒”反唇相讥。

诸葛亮还说王朗身为汉室老臣,不思安汉兴刘,却助逆贼篡位,实在是天地不容,天下人都恨不得吃他的肉,死后也没有面目去见大汉的诸位皇帝。

听到这里,王朗气满胸膛,最终撞死于马下,诸葛亮轻松完胜。原本要一席话退敌的王朗却被诸葛亮反杀,不得不说,这样的王朗很逊色。而对于诸葛亮骂死王朗,后人还有赞诗一首:“兵马出西秦,雄才敌万人。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

王朗彻底成了一个笑话,但话说回来,演义毕竟是演义,与正史往往有所出入,真实的王朗可没有这么逊。

1

博学有才,温恭孝义

王郎,字景兴,东海郡郯县人,从小聪明好学,师从当时的儒学大家杨赐。

在那个还没有科举的年代,官吏选拔几乎被世家大族所垄断,王朗却因通晓经书而官拜郎中,出任菑丘县长。但是出任县长没多久,自己的传业恩师杨赐就去世了。王朗得知恩师去世的消息后,毅然弃官,穿孝服居丧,为恩师守孝。

王朗此举让当地太守深为感动,于是向朝廷举荐王朗为孝廉,但是王朗以守孝之期未满为由拒绝了。

王朗守孝期满后,徐州刺史陶谦举察他为茂才,官拜徐州治中从事。当时汉献帝在长安,关东有人起兵,王朗便与别驾赵显等人以“春秋大义”进谏陶谦,派遣使者进京接受皇上的命令。

陶谦采纳了王朗等人的建议,天子对陶谦此举很是欣慰,于是授予陶谦安东将军,赵显担任广陵太守,王朗担任会稽太守。

2

儒雅正直,不卑不亢

王朗任会稽太守四年,移风易俗,施政得当,深得当地百姓爱戴。

建安元年,孙策攻取会稽,王朗的下属们认为孙策所向披靡,会稽城很难守住,都劝王朗避其锋锐,弃城而逃。但王朗自认为自己身为汉吏,为皇上保住城邑是自己的职责,所以不纳众言,坚守城池。所向披靡的孙策数次渡水攻固陵,均被王朗击退。后在孙静的计策下,王朗才被孙策击败。

会稽失守后,王朗准备逃到交州,但是船出海到东冶时,遭到孙策追击,无奈之下只得投降。孙策因敬重王朗儒雅正直,且有名望,所以对他只是责问了几声,并未加害于他。他还派张昭劝王朗为他效命,但王朗坚决不肯,孙策只得放了王朗。

王朗开始了四处流浪的生活,处境困厄,朝不保夕。即便如此,他还是收容、体恤亲友旧属,做了很多有道义的事。

后曹操向汉献帝上书征召王朗入朝为官,王朗从曲阿辗转江海,几年后才到了中原。曹操任命王朗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

曹操曾问王朗,孙策其人如何。王朗虽然被孙策打得落荒而逃,但他却公允正直,不在背后说人坏话,以豪杰评价孙策,还说孙策日后必成大器。

3

交锋诸葛,文坛盛事

正史中的王朗与诸葛亮确有交锋,但不像演义中的那样于两军阵前,而是通过书信往来。

据《三国志·许靖传》记载,王朗和蜀汉大臣许靖是旧交,他曾写信规劝许靖等一帮蜀汉大臣归魏,但许靖等人却不予理睬。于是王朗纠集了华歆陈群等一帮魏国写作好手,联名向诸葛亮发起挑战。

信中以天意为主题,分析魏蜀两国之局势,其文逻辑严密,气势磅礴。其中萤火虫和月亮、腐草和鲜花等比喻也用得恰到好处,令人叹服。

诸葛亮收到信后,也回了一篇为蜀汉正名的文章。文中以君臣伦理为切入点,严厉批评王朗等人身为汉臣,却助曹魏篡汉的不忠行为。层层分析,并得出只有汉室正统才能一统天下的结论。两方皆是逻辑清晰、文采斐然。

而王朗和诸葛亮的这次交锋被罗贯中写进了《三国演义》,于是便有了“武乡侯骂死王朗”的故事。

故事中王朗以“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将朝代更替归于天数轮回,认为天下之主历来都是有德者居之。所以,在王朗看来,“黄巾倡乱,董卓造逆,傕、汜继虐;袁术僭号于寿春,袁绍称雄于邺土;刘表占据荆州,吕布虎吞徐郡”这些都是大汉气数已尽的征兆,以此引出“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的时下危局。

而诸葛亮认为造成此危局的原因,是“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即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

单从这一方面来看,王朗可以说比诸葛亮看得开明,毕竟桓灵二帝确实非有德之君。

紧接着,王朗以曹氏两代君主的功绩来阐述曹魏得天下乃天命所归,其中“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非以权势取之,实天命所归也”颇为大气。而诸葛亮选择王朗汉室旧臣的身份予以回击,说他身为汉臣,“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

这“一功一过”之间,难分胜负,所以接下来就需要拿实力来说话。王朗以“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腐草之萤光,怎及天心之皓月?”劝诸葛亮倒戈来降。诸葛亮则以蜀汉正统的身份正出师之名,以“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反击王朗的“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一说。双方各有辩词,难分伯仲。

之后又有过多次这样的书信交锋,每次交锋,都堪称文坛盛况,不过最后都不了了之。公元228年,诸葛亮开始北伐,而王朗于同年去世,两人未曾谋面。

4

曹魏重臣,经学大家

王朗归魏后,深受曹魏集团的器重。曹操称魏王后,王朗执掌魏国律法,务在宽恕,罪疑从轻。

曹丕继魏王后,王朗右迁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当时魏国已征战三十余年,士兵疲敝、百姓赋重、民生多艰。王朗上书劝育民省刑,详细阐述了魏国国情,希望曹丕为魏国长远发展计,减轻刑狱、扶助幼弱,帮助人民休养生息,得到了曹丕的大力支持。

曹丕称帝后, 改御史大夫为司空,进封王朗为乐平乡侯。后王朗多有谏言,且多被采纳。他还曾将自己的职位让出,举贤任用。明帝即位后他升任司徒,位列三公。

王朗自归魏以后,前后事三位君主,皆对其颇为倚重。后与曹真等人因功得以配享曹操庙庭。

不仅如此,作为一生致力经学研究的经学大家,他还校注了很多儒家经典,如《周易》《春秋》《孝经》《周官传》等。魏国朝廷还以王朗所著的《周易传》作为学习《易》的标准。曹丕更是以“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来评价王朗。

除此之外,王朗被后人所称道的还有他那独到的眼光。他选中司马氏,将自己孙女王元姬许配给了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二人生下了司马炎这位一统三国的晋朝开国皇帝。

到了这里,想必大家已经明白,这个在演义中被活活骂死的人,其一生却成就非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廖立是什么人?被重用的他却埋下关羽被杀的祸根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廖立是什么人,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诸葛亮不仅人很聪明,而且他还有很高的识人本领,他所看重的马良、蒋琬、姜维等人,能力十分出众,日后都成为了朝中的重臣,可是再聪明的人也有失误的时候,诸葛亮曾经就看错了一个人,开始的时候称赞他才华比肩庞统,因为刘备也十分器重他,没想到却

  • 陶渊明才思敏捷,他的五个儿子没一个随他的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陶渊明是一代诗文大家,在东晋末年到南朝初期都很有名气,诗歌、散文、辞赋样样精品。曾经做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虽说不是朝廷重臣,却也是名利双收了。辞官归隐更是自由自在,可以说时间能像他获得如此逍遥自在的,还真没有几人,在当代社会更是奢望啊。可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像陶渊明这

  • 刘备在夷陵之战后,为何让诸葛亮自立为成都之主?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夷陵之战的故事。夷陵之战后,蜀汉元气大伤,精锐部队几乎全灭,刘备几乎是“只身逃亡白帝城”,后多亏赵云率增援赶到,方使得东吴撤军,经此巨大打击后,刘备不久后便在白帝城病逝,去世前他托孤诸葛亮,甚至让其

  • 溧阳公主:贵为皇室公主,一生却无比凄凉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对溧阳公主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了相关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黑暗的南北朝时期,家破人亡的惨剧比比皆是,即使身为皇家儿女,有时也难以幸免。尤其是女性,在那个时代的遭遇极为凄凉。有这么一位女子,贵为公主,却宁愿身在百姓家,她一生的经历,实在令人怜惜。溧阳公主,是梁武帝萧衍的孙女,她精通音律,喜

  • 关于霍去病的轶事典故有哪些?他在历史上是什么地位?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西汉名将、杰出的军事家、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轶事典故无以家为霍去病生为奴子,长于绮罗,却从来不曾沉溺于富贵豪华,他将国家安危和建功立业放在一切之前。汉武帝曾经为霍去病修建过一座豪华的府邸,霍去

  • 后唐末代皇帝李从珂是什么出身?他的皇位是怎么得来的?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每当一提起后唐末代皇帝李从珂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历史演变的过程当中,每一位皇帝都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他们自身拥有的地位很高,在登上皇位之前基本上都会经过激烈的斗争。也正是如此,才使得他们逐步的走上了最高位置。可以看得出,这些人基本上都曾经面临过很危险的时刻。最

  • 刘询的知名度为何不如汉武帝?流落民间对他来讲意味着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汉宣帝,原名刘病已,后改名刘询,他的一生非常传奇,他爷爷刘据在巫蛊之祸中自杀,这一脉活下来的只有刘病已,从此流落民间。据《剑桥中国史》,这一脉被称为以卫子夫、卫青、霍去病为代表的卫氏家族,刘病已的前任昌邑王刘贺是以李夫人、李广利为代表的李氏家族,两个家族明争暗斗了很多年后,以刘贺被废、刘病已被立标志

  • 曹操对关羽处处留情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何要这么做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曹操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曹操是一位枭雄,他极端自私,但唯独对关羽却处处留情。即便关羽被东吴杀死,也非常悼念他。最开始曹操是想找刘备共谋天下,结果后面更欣赏关羽,期间又是什么转变?曹操曾邀请刘备青梅煮酒

  • 魏文帝曹丕死后,他后宫嫔妃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曹丕死后,为何把妃子放回娘家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魏武帝曹操和魏文帝曹丕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英雄父子,二人生于乱世,不仅在政谋上领先于同时代的天下英雄,而且父子二人都是才华横溢的大文豪,留下了许多传世作品。除了这些璀璨的光芒之外,曹操和曹丕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两个人的风

  • 亡国之君崇祯帝,为何没有背负骂名还在历史上赢得了好名声?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亡国之君崇祯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明王朝的统治长达近三百年,最终亡于崇祯帝之手。然而,让人觉得非常奇怪的一个现象是:崇祯并没有像历史上众多亡国之君那样,被世人大加挞伐,反而有很多人非常同情他,连取代他的清朝统治者(比如康熙)都为他说好话,帮他开脱亡国之罪。放眼中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