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一代枭雄曹操是如何利用舆论走向仕途的?

一代枭雄曹操是如何利用舆论走向仕途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28 更新时间:2024/1/5 8:48:36

特殊的时代有特殊的游戏规则。汉代盛行品评人物之风,声名直接影响士子的仕途。要想使自己声名远播,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自我炒作。曹操就实践了一回,只是做得有些露骨,有些霸道,一旦求得名士的赞许,便心满意足大笑而去。或许这就是枭雄的独特之处吧。

汉代用人,非常重视舆论的评价,其职用的标准,主要是依据地方上的评议亦即所谓清议,实际上就是一种舆论方面的鉴定。被舆论称誉的士人,才有可能成为推举的对象。由于品评人物的风气很盛,有些人就成了清议权威、鉴定人才的专家,被喻为天下名士,他们对人物的褒贬,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左右地方上的舆论,因而影响到士人的仕途进退。士子们为了取得清议的赞誉,就不能不进行广泛的社交活动,寻师访友,以展示并提高自己的才学和声名,博取人们的注意和好感。特别注意博取清议权威的赞誉,以至有些清议权威终日宾客盈门,甚至还出现了求名者不远千里而至的情况。

网络配图

而在这一方面,曹操确实是体现了他的大智慧。首先,他对一些年轻的名士采取与之结交为朋友的策略;其次,是对一些年长的名士低下头向他们求教。这样有利于争取名士对自己的了解和帮助,借以提高自己的名声,扩大自己的影响。曹操在少年时就与袁绍相交,成年后两个人之间虽有一些隔阂但关系还是不一般。及至袁绍、袁术的母亲死后归葬汝南时,曹操还是不计前嫌地去参加了葬礼。颍川李瓒是“党人”领袖李膺之子,后来做过东平国相(如同郡守)。曹操同他交往,彼此了解很深。李瓒非常赞赏曹操的才能,临终时对儿子李宣说:“国家将要大乱,天下英雄没有一个人能超过曹操的,张盂卓(张邈)是我的朋友,袁本初(袁绍)是你的外亲,虽然如此,你也不要去依附他们,一定要去投靠曹操。”后来李瓒的几个儿子遵从父命,在乱世中果然保全了性命。

南阳何颐,字伯求,年轻时游学洛阳,与郭泰、贾彪等太学生首领交好,很有名气。好友卢伟高父亲临终时,何颐前去问候,得知其父有仇未报,便帮助卢伟高复了仇,并将仇人的头拿来在他父亲墓前祭奠,很是侠义。何颐和大官僚士大夫“党人”陈蕃、李膺相好。陈善、李膺被宦官杀害后,何颐也受了牵连,在被拘捕之列,于是更改姓名逃到汝南躲了起来。袁绍慕其名,私下与其交往。何颐经常潜入洛阳与袁绍计议,解救“党人”。曹操在这期间也同何颐交往,谈孔学,论百家,说《诗经》,讲兵法,头头是道。分析评论现实的派别斗争、党锢之祸,很有见地。表现了学识渊博而且有济世之才。何颐私下对别人说:“汉家将要灭亡,能够安天下的,必定是这个人了。”曹操听到后,非常感激。结交名士后,曹操在士人中的名声就大了,于是他谋求更大的名声。

网络配图

在当时的诸多名士中,许劭是一个非常有影响的人物,谁要是获得他的好评,则对自己的仕途十分有利。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人。以名节自我尊崇,不肯应召出来做官。善于辨别、评述人物,当时人们推举清议的权威,无不把他和太原郭泰作为代表。谁要是能够得到许劭的赞誉,谁就能够身价倍增。许劭常在每月的初一,把本乡的人物重新评议一番,叫做“月旦评”。曹操为了取得许劭的好评,先去拜访在评议界享有很高声望的大名士桥玄。桥玄,字公祖,粱国雅阳人。历任县功曹、国相、太守、司徒长史、将作大匠、少府、大鸿胪、司空、司徒、尚书令等职。桥玄谦恭下士,善于观察和品评人物,在清议界也享有很高的声望。曹操慕名前往,桥玄与之交谈后,感到曹操很不平常,说:“现在天下将要变乱,不是经邦济世的人才是不可能使天下安定下来的。能够安定天下的,大概就是你了。”停了一下,又说:“我见过的天下名士多了,没有一个是像你这样的。我已经老了,愿意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你。”曹操听了,非常感激,把这位老前辈引为知己。桥玄觉得曹操还没有什么名气,又劝他去结交许劭。

由于桥玄的推荐,也由于自己对许劭慕名已久,曹操带着厚礼去见许劭,请求许劭对自己称誉一番。许劭一方面感到曹操与众不同,另一方面大概对曹操那些飞鹰走狗的行径有所了解,不大看得起他,因此拒不作答。曹操却是决不放松,坚持着自己的要求,许劭没有办法,只好说:“你是一个太平时代的能臣,动乱时代的奸雄。”曹操听了这个评语,感到非常开心,哈哈大笑着离去了。曹操在寻觅“知己”的过程中,也有碰钉子的时候。南阳宗世林,十分看不起曹操的为人。曹操二十岁时,多次登门,想同宗世林交个朋友,因宾客满座,没有说话的机会。后来,宗世林起身外出,曹操乘机上前将他拦住,握住他的手,表达了自己的愿望。谁知宗世林一点情面也不给,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曹操的要求。后来,曹操当了司空,总揽朝政,大权在握,又把宗世林请来,得意地问道:“现在我们可以交个朋友了吧?”宗世林却不动声色地回答:“松柏之志犹存!”可见,宗世林对曹操是始终抱有成见的。

网络配图

然而,曹操能够得到众多名士的推许,并不是偶然的。汉代清议的标准,虽然以名教为依归,即一个人必须读经习礼,砥砺品行,随时注意修饰自己的言谈风度。但一个人才能突出,也能得到清议的重视,特别是在经学日渐衰微的汉末,才能显示出了越来越高的价值。曹操在品行方面是没有太多的东西值得称道的。但他的才能在当时非常突出。他的观察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他的机警、智慧和谋略,他的干练和果敢精神,都是一笔令人羡慕的财富,在乱世非常有用。他手不释卷,但不读那些于世无补的书,特别不愿走成千上万的汉儒曾经走过的那条皓首穷经的道路。他不专读儒家的书,诸子百家的书他都要浏览一番,把有用的东西加以吸取。他特别喜欢兵法,在军事方面已经发表过不少独到的见解。这些,都是他获得清议好评的原因。此外,当然还跟他个人不懈的努力有关。曹操力图改变自己的形象和社会地位,打进统治集团中去,虽然一时还未占据优势但潜力却很大的士大夫集团中去,千方百计寻求同名士交往的机会,竭力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由于争取到了众多名士替自己激扬名誉,曹操引起了士大夫集团越来越广泛的注意,这对他仕途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关羽失荆州,真的是因为他的大意吗?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关羽真的是大意失荆州吗?荆州,是三国时期各方争夺的焦点,刘备集团失守荆州,直接导致了隆中对策略的无法完成,迫使诸葛亮只能通过崎岖的蜀道,在歧山一次一次图劳无功的拼耗蜀汉本就疲弱的国力。而关羽,作为失守荆州的第一责任人,长期为人所垢病,甚至留下了“关羽大意失荆州——骄兵必败”的歇后语。对于荆州失守的原

  • 晋武帝司马炎为什么要立傻儿为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泰始三年(公元267年)正月,弘农,渑池两地出现了两条白龙,白色,可是晋朝的国色。几天后,大晋迎来了它的太子,司马衷。这孩子后来说出一句名言,——“何不食肉糜”?这位皮蛋瘦肉粥的推荐者,脑子不太灵光,一直到青壮年,智商都比较接近正常值的下限。在司马炎的眼中,这点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他必须立自己的长子

  • 耶律璟:为长生不老每天杀一男人的残暴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耶律璟在睡梦中被人拥立做了辽国第四任皇帝,因此“睡王”之称当之无愧。这位嗜睡的皇帝还喜欢饮酒、打猎,当了近二十年皇帝,几乎天天都沉迷于这两件事。为了饮酒,他常常微服出宫,不仅到大臣们家中饮酒,还到市井百姓家中去饮。如果这位老兄活在今天,应该是一位出色的品酒大师和活广告。饮酒饮得有名,打猎也打得出色,

  • 康熙灵前的惊人一幕:十四爷为何与雍正叫板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1722年12月,当康熙驾崩的消息传到西北军营时,前线主将、十四阿哥允禵听后真是五雷轰顶,方寸尽乱。半年前,胤禵还曾和父皇共商平定西北大计,自己也满心希望能够承继大统,可如今,却已是斯人已去,换了人间。捧着谕旨,,三十五岁的允禵的手不停的颤抖,一个巨大而悲怆的念头向他压来:他失败了,而且是一败涂地,

  • 趣谈:盖世英雄曹操的“可爱”与“奸诈残忍”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曹操呢,只要在中国如果有谁不知道这个“家伙”那是会让人笑掉大牙的!当然曹操留给我们国人的印象,就如《三国演义》里的那个奸诈阴险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了,近年来有“挺曹”和“黑曹”两派,我呢,偏向于“挺曹”一类的吧!或许最早的黑曹派就是罗贯中吧!呵呵!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嘛,国人应该抱着一种公正客观的心态

  • 袁崇焕之死的罪名争议:三条罪名均属牵强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冤案主角袁崇焕(1584~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广东东莞人,明末著名军事家、抗清(后金)名将。他曾多次以少敌多击败强敌,被皇太极称为15年来从未有过的劲敌。崇祯三年(1630年),崇祯帝被后金的反间计迷惑,以通敌谋叛罪将袁崇焕凌迟处死。冤案特点袁崇焕一生在保卫明朝、抗击后金的战场上无一败绩,

  • 揭秦军强大的根源:从养马部落到一统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前230年,一支来自西北方的军队开始横扫天下。在中国第一次创建了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秦帝国。然而,多年以来,人们对它的了解并不多,它真实的形象一直模糊不清。秦军强大的根源在哪儿?它靠什么建立了空前的丰功伟业?图片来源于网络5000多年前,文明的曙光开始照耀中国大地。在黄河流域的原始部落中,第一个国

  • 刘阿斗不用人扶 一位被历史扭曲的大气君主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史载:刘备生前,诸葛亮曾感叹刘禅“非常聪明,超过人们的期望”。刘备也谦虚地说“审能如此,吾复何忧!”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晋书.李密传》载,李密认为刘禅作为国君,可与春秋首霸齐桓公相比,齐桓公得管仲而成霸业,刘禅得诸葛亮而与强魏抗衡。对于刘禅不战而

  • 什么仇什么怨?开国帝王被丑化成贪杯好色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传统京剧中涉及刘秀的剧目有《上天台》、《草桥关》(又名《姚期》)、《打金砖》、《汉宫惊魂》等数本。综合起来看,大致的情节如下:网络配图刘秀登基后,命开国功臣姚期镇守草桥关,日久思念姚期,又命马武、杜茂、岑彭三人替回姚期来随朝伴驾。姚期回到都城后,刘秀又因为姚期之子姚刚立功,封为猛烈侯。仗势欺人的太师

  • 康熙称赞哪个大臣为“天下廉吏第一”?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康熙最器重的大臣,康熙皇帝的大臣有哪些,康熙重用的大臣

    从一个贫困之地的县令起家,一步步升迁为皇帝倚重的封疆大吏,于成龙所演绎的传奇故事,倚仗的并非什么背景和奇遇,而是近乎苛刻的廉洁自律,这让他在贪腐之风盛行的清代鹤立鸡群。康熙皇帝称赞于成龙为“天下廉吏第一”,大力表彰,屡次破格提拔,把于成龙树为廉政典型。事实上,于成龙不仅是个廉吏,更是个能臣,绝对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