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他是最懂明朝政治的首辅 让明朝续命60年

他是最懂明朝政治的首辅 让明朝续命60年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364 更新时间:2024/1/24 20:01:54

万历皇帝执政的前十年,国家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变法,使吏治得到了很高程度的肃清,革除了不少财政上的弊端,特别是一条鞭法的推行,大大增加的国库的税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明朝经济一片繁荣,史称这十年的时间为“万历中兴”。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明朝二百多年来最具实力和责任心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被梁超称为整个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张居正作为首辅执政的这十年时间内,对于晚明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网络配图

张居正侍奉过明朝三代皇帝,他于嘉靖二十六年考上进士后,很快便得到了当时的内阁大学士徐阶的赏识,让他供奉翰林,熬熬资历。没过多久就提升他为国子监司业,为裕王朱载垕的侍讲侍读。在这个职位上,他认识了更多官场上的人,打开了人脉,深谙明朝官场上的各种蝇营狗苟。从此他和徐阶,高拱结成同盟,一同对抗当时权倾朝野的内阁首辅严嵩。严嵩倒台之后,徐阶进阶为首辅,张居正和高拱在徐阶的帮助下一同进入内阁参与朝政。

张居正在官场上的名声一直不好,有不少人背地里称呼他为“黑心宰相”。原因是他打击排斥政敌可谓不折手段。徐阶致仕以后,张居正为了和高拱争夺内阁首辅的位子,不惜编织罪名网罗言官弹劾高拱。高拱被迫致仕,告老还乡,并且终身不得回京。如果我们以传统的道德观念去约束张居正这样一个大政治家,无疑是妄自菲薄的。在明朝官场那样一个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深陷进去万劫不复的漩涡里,张居正如果不能保全自己获得地位,那么他的事业将无从谈起。

入阁以后的张居正,正值大明王朝流民四散,草译祸起,国家帑藏空虚,用度匮乏之际。并且北方鞑靼进兵中原,制造“庚戌之变”,南方土司争权夺利,岑猛叛乱,给明朝南方的边防带来重大威胁。同时东南倭寇骚扰沿海,劫掠村落州府,官兵武器羸弱,束手无策。张居正面对的,是一个岌岌可危的政治场面。然而张居正很明白自己要做什么,该怎么做。明朝此时已历二百余年,积弊太深。他知道如果不改革,恐怕就是改朝换代。如果改革,那么必须拥有自己在朝中有共同目标的党派。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网络配图

他首先想到的人是一个太监,这个太监不是别人,正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万历皇帝的大伴。冯保是内廷能够翻云覆雨的人物。结交了冯保,就等于抓住了皇帝。张居正明白,自己的改革宏愿少不了冯保的帮助,内阁和司礼监必须一条心。为了结交冯保,他派自己的亲信官员去给冯保送去大量礼物,让自己手下的人和司礼监大大小小的头目都保持友好的关系。冯保看在眼里,知道张居正有意结交自己,便也伸出了橄榄枝,让司礼监和东厂的人回赠张居正礼物。就这样,东厂成了张居正和冯保之间联通传讯的工具。张居正改革期间,但凡内廷的阻力,人事的调配,皇帝的周旋,冯保都能一一化解,给张居正腾开足够的空间去干大事。

张居正是深受儒家传统教育的儒者,它能够低声下气地结交一个宦官,这是十分难得的表现。从中不难看出张居正是一个成大事不拘小节的人。

张居正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那就是用人。嘉靖和隆庆年间的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还有李成梁,都是张居正一手提拔起来的。他知人善用,并且用人不疑。在戚继光抗倭期间,无论戚继光的方法多么难以令人接受,张居正总是能够在政治和经济上给予他最大的支持。抗倭期间,明朝最大的一个问题是东南沿海各省的军事调配权。戚继光武将出身,在组织抗倭事宜上经常受到地方政府的刁难和推诿。比如武器弹药的供应,粮草的供应和地方军队的调配等等。张居正任命谭伦为兵部尚书,总督东南各省,协助戚继光后勤事宜。戚继光终于有了直接可以倚重的封疆大吏。要是没有张居正这个在朝廷的忠实的靠山,戚继光的事业也不会进行地那么完美。

网络配图

有人说张居正表里不一,表面上大公无私,实际上贪赃枉法,收受贿赂,多次接受戚继光和李成梁的重金礼品。在接受贿赂这件事情上,张居正毫不掩饰。他对人说:“戚继光、俞大猷等部在外面作战,朝廷中已经有人密告他们拥兵自重,有不臣之心。如果我不接受他们的贿赂,他们的心里必定不能安稳。如果他们有所顾忌的话,又怎能安心地作战呢?”

张居正行事极有分寸,他能够洞悉到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个常人难以观察到的细节。要不是如此,他的改革措施也绝对难以进行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最倒霉的荒唐皇帝 开棺才知道古人撒个大谎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随着江西海昏侯玉印的出土,历史的真相也浮出水面,墓主人就是昌邑王刘贺,当了27天的皇帝却干了1000多件坏事,被废后,史称汉废帝,后来被封为海昏侯。史书记载他是荒淫无道的代表。比刘贺暴虐、荒淫的帝王多了去了,只有他因此被废,而且他还真不是个荒淫的人!只能说,他实在是太弱势了,太倒霉了!然而今天考古学

  • 关羽的故事:历史上的关羽爱慕虚荣又好色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要谈关羽和三国的事情,陈寿的《三国志》应该是最重要的历史资料。而李存葆的《东方之神》(下称李文)却说,陈寿是“坚定的拥曹派”,因其父曾受诸葛亮的髡刑,在写《三国志》时掺进个人恩怨,具体到《关羽传》,则“惜墨如金,闪烁其词,语焉不详”。陈寿修《三国志》,确实以曹魏为正统,但这并非他拥护曹魏,而是身为西

  • 刘备去世他立马谋反 诸葛亮对他却毫不留情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演义》中,我们都读到过刘备去世后南蛮孟获作乱,诸葛亮亲率大军平定南方,七擒七纵孟获收服人心的精彩故事。而孟获叛乱之前,还有一人谋反的故事却被一笔带过,这个谋反者名叫雍闿,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雍闿为什么要叛乱,结果又是如何的。网络配图雍闿在南蛮中颇有声望,刘备入川后率部投靠,但他的野心一直隐藏在了

  • 汉武帝对臣子有多严酷?高官撇嘴就被处死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自春秋开始,就有“子产不毁乡校”的传统。然而,秦时设置“诽谤罪”,侯生、卢生非议嬴政“天性刚戾自用”,秦始皇以此罪名逮捕了“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秦代的“诽谤罪”也要说出来的方可称为“诽谤”。汉武帝后来居上,比秦始皇更擅长罗织罪名。于是,在汉武帝时代,我们看到有人仅仅是嘴唇略微翻了翻,相当

  • 明末袁崇焕的关宁铁骑创造了怎样的辉煌?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关宁铁骑是袁崇焕苦练出的一支兵力并不很大,但战斗力相当强的骑兵,是明末最精锐的部队,能与清八旗军正面交锋的不败之神。图片来源于网络我们知道,明朝实行的是文官带兵制度,故袁崇焕被作为军事将领被推向了战争的前台。按说,他是一介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何以会当上军队指挥官?好在袁崇焕竟是一位不世出的军事天才。

  • 揭秘古代皇帝平息政治危机的绝招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当他们三个回到秦国的时候,秦穆公竟然身穿丧服在郊外恭迎,他面对战败回国的将军哭泣着说:“都是因为我当时不听蹇叔的话才使你们蒙受耻辱,这次战败都是我的罪过呀!”秦穆公真诚的“罪己”不仅深深地打动了出征将军,而且也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众臣官僚。从有关的历史记载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经过这次“罪己”以后,秦国全

  • 一代枭雄曹操是如何利用舆论走向仕途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特殊的时代有特殊的游戏规则。汉代盛行品评人物之风,声名直接影响士子的仕途。要想使自己声名远播,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自我炒作。曹操就实践了一回,只是做得有些露骨,有些霸道,一旦求得名士的赞许,便心满意足大笑而去。或许这就是枭雄的独特之处吧。汉代用人,非常重视舆论的评价,其职用的标准,主要是依据地方上的评议

  • 关羽失荆州,真的是因为他的大意吗?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关羽真的是大意失荆州吗?荆州,是三国时期各方争夺的焦点,刘备集团失守荆州,直接导致了隆中对策略的无法完成,迫使诸葛亮只能通过崎岖的蜀道,在歧山一次一次图劳无功的拼耗蜀汉本就疲弱的国力。而关羽,作为失守荆州的第一责任人,长期为人所垢病,甚至留下了“关羽大意失荆州——骄兵必败”的歇后语。对于荆州失守的原

  • 晋武帝司马炎为什么要立傻儿为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泰始三年(公元267年)正月,弘农,渑池两地出现了两条白龙,白色,可是晋朝的国色。几天后,大晋迎来了它的太子,司马衷。这孩子后来说出一句名言,——“何不食肉糜”?这位皮蛋瘦肉粥的推荐者,脑子不太灵光,一直到青壮年,智商都比较接近正常值的下限。在司马炎的眼中,这点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他必须立自己的长子

  • 耶律璟:为长生不老每天杀一男人的残暴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耶律璟在睡梦中被人拥立做了辽国第四任皇帝,因此“睡王”之称当之无愧。这位嗜睡的皇帝还喜欢饮酒、打猎,当了近二十年皇帝,几乎天天都沉迷于这两件事。为了饮酒,他常常微服出宫,不仅到大臣们家中饮酒,还到市井百姓家中去饮。如果这位老兄活在今天,应该是一位出色的品酒大师和活广告。饮酒饮得有名,打猎也打得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