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既然没了赤兔马 吕布为何还要杀丁原投董卓

既然没了赤兔马 吕布为何还要杀丁原投董卓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409 更新时间:2024/2/3 18:49:12

吕布杀害丁原投靠董卓,读者都非常熟悉。不过,有一点需要声明的是,因为赤兔马而导致吕布杀了丁原的说法只是出自小说,而并非历史的真实。既然没了这匹赤兔马,那为什么吕布还要杀了丁原去投靠董卓呢?让我们先来看看相关人员和当时的复杂背景。

网络配图

吕布,五原郡九原人,早年因为骁勇在并州官府当差。并州刺史丁原担任骑都尉屯兵河内郡时期,吕布被任命为主簿,这是史料记载中吕布所担任的第一个较为高级的职位。这个职务对吕布来说显得比较有趣。主簿是东汉三国时期中央和州郡长官所属属官,其职为主管文书,协助处理事务,是个文职。而我们从吕布一生骁勇善战、缺乏政治头脑的表现来看,这个职务似乎专业不对口,在这个岗位上吕布能发挥多大的能力尚属疑问。《三国志·吕布传》注引《英雄记》中是这样介绍丁原的:“原字建阳。本出自寒家,为人粗略,有武勇,善骑射。为南县吏,受使不辞难,有警急,追寇虏,辄在其前。裁知书,少有吏用。”从这段记载看,丁原基本上属一介武夫,能否做到知人善任也是一个疑问。虽然《三国志·吕布传》说丁原对吕布“大见亲侍”,但吕布态度如何值得怀疑。但不管怎么说,吕布迈入仕途不久,就算对丁原有点什么不满,也不会过早表露出来,因此,吕布对于丁原的“大见亲侍”感恩戴德吗?会不会存在这样的一种可能性:因为丁原没有重用吕布而导致吕布不满,最终在董卓的利诱之下杀害丁原呢?

献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董卓乱政。为消灭异己,董卓指使吕布把时任执金吾的丁原杀死,开始控制朝政,造成天下大乱的局面。董卓用了什么手段离间了原本关系亲密的丁原、吕布呢?陈寿的解释非常含糊。《三国志·董卓传》中说:“卓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并其众”;在《三国志·吕布传》中也只是说:“卓以布见信于原,诱布令杀原”。到后来南北朝范晔大概也没有相关资料作为佐证,因此在《后汉书·吕布传》也只能跟随陈寿的说法,写上了“董卓诱布杀原而并其兵”。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只能是说:“卓又阴使丁原部曲司马五原吕布杀原而并其众,卓兵于是大盛。”既然在正史中没有直接说明吕布诛杀丁原的直接原因,我们不妨通过这些正史和野史的记载中了解一下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寻找出一个大致的答案。

网络配图

董卓接到大将军何进的命令赶至途中时,洛阳形势已非常混乱。何进遇刺、宦官被杀、少帝及陈留王刘协仓皇出逃。董卓是第一个找到少帝及陈留王刘协并把他们带回洛阳的。此时的董卓是赫赫有名的封疆大吏、朝廷重臣。此次勤王有功,自然备受关注和推崇。面对洛阳的混乱局面(当时进京的部队共有八支之多),董卓展示了自己非凡的应变能力。《九州春秋》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卓初入洛阳,步骑不过三千,自嫌兵少,不为远近所服;率四五日,辄夜遣兵出四城门,明日陈旌鼓而入,宣言云“西兵复入至洛中”。人不觉,谓卓兵不可胜数。

董卓这个举动非常高明。虽然他暗藏祸心,但对稳定洛阳的局势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结果如何呢?何进、何苗的部下纷纷投靠董卓,丁原所率领的并州军队也随着吕布一起投靠了董卓。从表面上看,此时的董卓有功于社稷,并得到了部分朝廷官员的拥护。

丁原被杀,固然有当时复杂背景的因素,同时也有丁原自己在这场混乱中的态度有关。

无论丁原还是袁绍,都是促成董卓进京的关键人物。只不过当时两人都没有察觉出董卓巨大的政治野心。董卓进京之后,杀死丁原,等于除去了这支听命于袁绍的军队。同时,董卓又掌握了驻扎京城的何进、何苗所部,实力大增。

网络配图

如此错综复杂的局面,让吕布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真是难为了这个以武力见长而头脑拙劣的武夫,他的想法未必有袁绍、曹操等人那么清晰。更何况连大将军何进的部下都投靠了董卓,部分公卿也支持董卓。在吕布的心中,董卓很可能成为正义的代表,而丁原这个上司也就成为了叛逆,被董卓唆使去杀害丁原,自然变成了义举,属于弃暗投明。通过这次刺杀行动,吕布也获得了显著利益:受到董卓的重视,加官进爵,掌握了丁原的旧部。

总之,吕布的行为不论出自任何目的,都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同时也避免了京城洛阳再次陷入战火之中。因此,他的行为或许存在这样的可能性:这是吕布为顺应复杂局面以自保而采取的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揭秘历史上的女皇武则天真的暴戾无情吗?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武则天,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她的强势狠毒,暴戾无情。可是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果真如此不堪吗?当初又是谁将她推上那至高无上的皇位的呢?其实,国人一贯奉行非此即彼的做派,高宗李治在后人的口中大多就是“扶不起的阿斗”,懦弱无能,任人摆布。抛开世俗的眼光,我们可以发现,李治的性格确实有些优柔寡断

  • 年头最久的太上皇 这个位置还是他自愿当的?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太上皇,这名字听起来霸气,皇上之上,那得牛成啥样;但是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一个词看上去很美,但是实际上太骨感。历史上的诸多太上皇,没几个是自己愿意当的,比如唐高祖李渊,唐玄宗李隆基,基本上都是被逼让位;当然,还有朱祁镇这种想要皇位人家不还的太上皇。不过今天要说的这位,是自己哭着喊着要当太上皇,这丫有

  • 潘金莲初夜献给六旬老头为何还不讨好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后来主家婆知道后,与大户攘骂了数日,将金莲甚是苦打。大户知不容此女,欲赌气倒赔房奁,要寻嫁得一个相应的人家。大户家下人都说武大忠厚,见无妻小,又住着宅内房儿,堪可与他。于是潘金莲就成了武大的老婆。《金瓶梅》中,潘金莲在嫁给武大郎之前,即已将处子之身给了当地的一个财主张大户。事情的前因后果是这样的:网

  • 司马懿点评诸葛亮句句都是肺腑之言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司马懿与诸葛亮在祁山对阵时曰:“汝乃南阳一耕夫,不识天数,强要相侵,理宜殄灭!如省心改过,宜即早回,各守疆界,以成鼎足之势,免致生灵涂炭,汝等皆得全生。”这番话,其实乃肺腑之言,于蜀国大有益者。可惜诸葛亮已经听不进去了。网络配图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是个神机妙算的军师、统帅,他在草船借箭后对鲁肃讲了一

  • 毁墓掘尸轰动京城!多尔衮到底得罪了谁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1626年封贝勒;1628年,17岁的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因为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正白旗旗主;1636年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称摄政王;1644年指挥清军入关,清朝入主中原

  • 七十岁海瑞娶了一女人 为纳妾他花了十年工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按照清朝学者薛福成的说法,中国古代的清官中有四个人最为著名,他们分别是汉代的汲黯,唐代的宋璟,宋代的包拯和明代的海瑞。在这四个人里,汲黯和宋璟的名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比较陌生,如果真的要进行一次古代的清官选秀,那么包拯和海瑞肯定是承包了前两名,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家喻户晓的清官海瑞,究竟是不是如同我们

  • 中国史上被皇帝姐夫霸占的三个可怜小姨子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浩瀚五千多年的历史上,关于美女,永远都有着聊不完的话题,那些站在权力巅峰的帝王们,后宫粉黛三千,多则佳丽数万,所谓食色,欲也。然后宫之内波诡云谲,稍有不慎就死无葬身之地,姐妹俩共侍一夫,是相互扶持还是落井下石?今天举出其中的三个典型:网络配图赵氏姐妹共侍汉成帝刘骜:赵飞燕和妹妹赵合德是一对双胞

  • 揭秘历史上唯一没葬入皇家陵墓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自开国以来,从明太祖朱元璋传到明思宗朱由检(即崇祯皇帝),共传了16位皇帝。其中除了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葬在南京明孝陵,还有那个在靖难役中不知所踪的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外,其余14位皇帝中的13位,就连亡国之君吊死煤山的明思宗朱由检,都葬在了北京的明十三陵: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

  • 项羽最痛恨的人 竟是这个处处与他作对的冤家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秦末复辟的山东六国,基本都是那些凶悍勇猛的武将所自立或拥立的。项羽分封天下时,自立为王的,仍旧分封为王,拥立他人的武将,未战死的也封了王,像张耳。项羽手下武将封王的就更多了,英布、章邯、司马欣、董翳皆是。还有,一个不是项羽手下的臧荼,封为燕王,甚至一个“逃跑将军”陈余,他都给了他三个县,封了个邑侯。

  • 中国史上那些爱偷看美女洗澡的奇葩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来,汉成帝不过是喜欢悄悄地偷看女人洗澡,而他的后世子孙比起他这个先皇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晋代文人王嘉《拾遗记》中关于汉灵帝“裸游馆”的整段描写,就更像海外拍摄的色情大片。“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