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备受尊崇的诸葛亮,关于他的四宗罪是什么?

备受尊崇的诸葛亮,关于他的四宗罪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472 更新时间:2024/1/22 5:18:34

每当一提起诸葛亮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三国时期,诸葛亮是个极其光辉夺目的人物,几乎成了旷古绝今的军事战略天才,简直是神乎其神。然而就《三国演义》来看,诸葛亮的战略思想、谋略规划都有重大的疏漏和失误。以下就是他的四宗罪:

一、隆中对策,规划大略,有所偏颇,终难得志

《隆中策》是一个一厢情愿而不切实际的战略,诸葛亮把荆州作为经略中原的战略据点是难以得志的。

虽说诸葛亮巧妙地利用赤壁大战的有利形势,占领了荆襄九郡,并由此进伐西川,取得益州,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确实是英明之举。但是也必须看到,赤壁大战之后,荆州的归属已成为三国矛盾的焦点。魏、蜀、吴三国中,蜀的综合国力最弱,一支弱旅占据要地,东有孙吴北有曹氏两大强敌,一旦战争起来,岂不把自己置于敌人的夹击之中。

诸葛亮一直把持荆州,这种一厢情愿的做法,实是战略上的重大失策。《隆中策》是一个不完整的战略。“三分天下,联吴制曹,经略中原成就舫业”这一总战略规划,不仅要有许多“子战略”、“子规划”加以补充,特别要根据战争的发展变化,及时地进行战略调整。

历史上很少有一个战略规划是原版完整执行的。赤壁大战以后,战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三分天下”的格局已基本形成。为发展大好形势,诸葛亮也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战略,利用大战后相对稳定的时机,大力图治,富国强兵,待时机成熟再图大业;在外交上,一方面要对孙权曹操保持高度警惕,防备他们的联合夹击;另一方面,为了“联吴制曹’,总战略的需要,应精心修补孙、刘联盟的裂痕,尽可能地利用。在荆州问题上,可做适当的妥协。把“拳头”先收回来,然后再打出去。

诸葛亮并没有这样做,正是一个重大疏漏和失误。结果孙、刘的矛盾不仅没有缓解,相反积怨更深,联盟的裂痕日益扩大,这就为后来的荆襄战役的惨败埋下重大的隐患。

二、隐患暴发,荆襄战役,两面受敌,全军覆没

诸葛亮占据荆州,表面上是借,实际上是要以荆州为战略据点以图大业。当刘备得知曹操联合孙权进取荆州的情报之后,急传孔明商议。

诸葛亮对荆州严峻的局势失去警觉,没有深思,草率提出让关云长率荆州之兵北攻襄樊,抢先打响了荆襄战役。如此正好中了东吴之计!

此时关云长所控制的荆州,已不是九郡,而是只剩三郡了。以三郡之地和一支孤军,远距离而无后防进行攻坚作战,怎能敌挡魏、吴倾国之兵!

关云长北攻襄樊,主力已被曹兵拖住,荆州的空虚态势完全暴露在孙权的面前。关云长率孤军血战荆襄长达半年之久。

诸葛亮对荆襄战役瞬息万变的军事形势却没有进行跟踪谋略;刘备也未派一兵一卒前去救援,在孙、曹大军两面夹击之下,关云长进退维谷,终于未能摆脱全军覆没的下场。

荆襄战役是“天下三分”之后,刘备率先打响的第一个大战役。过去一直误传为“关云长大意失荆州”。然而从荆襄战役打响的前前后后所发生的事态来看,根本不是什么“大意”的问题,而充分暴露了诸葛亮在战略决策上的重大失误。

三、夷陵战役,漠然视之,火烧连营,兵败白帝

荆州陷落,关云长全军覆没,蜀汉国力由兴转衰,刘备为替关羽报仇,决意御驾亲征,最终却几乎全军覆没。夷陵战役虽是刘备统帅指挥,但是做为军师诸葛亮也应负有重要责任。

其一,“兵起于忿”,此乃兵法之大忌。刘备凭着满腔愤怒和狭隘的复仇意志,很不冷静,备战计划很不充分,仓忙出师。

就当时的局势来看,荆州丧失以后,三国的均势剧变,东征伐吴更是举足轻重,东征的胜败、不仅关系霸业成就,更是关系蜀汉兴衰存亡的大事。

诸葛亮应竭力以兵法家的最高智慧阐明战争的利弊,豁命苦谏阻止东征,免去这场战事。但是,当诸葛亮的奏章被刘备掷地之后,竟一言不发,淡漠视之。他的态度和赵云、秦睿的苦谏精神相比,应是无颜以对江东父老。

其二,东征大军出师之前,大本营对夷陵战役的整个战略策略部署,并没有认真研究安排,前线与后方也很少联络与策应。

刘备与陆逊两军对峙长达八月之久,诸葛亮对东征的战况也知之甚少。刘备一生没有打过多少胜仗,诸葛亮是了解的,怎能如此掉以轻心?怎能置几十万东征大军于不顾!岂有连营七百而可以拒者乎!

马良将刘备以山林连营结寨的图本呈送给诸葛亮时,他才大吃一惊,将图本掷之子地,自叹“汉朝气数尽矣!”

情报姗姗来迟,败局已无法挽回。如果能及时掌握情况,迅速进行跟踪谋略,告诫刘备修正战略部署,就是失败了,也许尚可能班师而回,不致于火烧连营,惨遭全军覆灭之祸。

四、六出祁山,国力疲蔽,空劳师旅,咫尺未进

为报先帝托孤之恩,急于完成汉室一统大业,自建兴5年至建兴12年间,诸葛亮亲自率军六出祁山,连年北伐。这里也充分暴露了诸葛亮战略思想的重大缺欠和失误。

绝对慎战的原则是《孙子兵法》的重要内核。准备不周或没有胜算时,决不可轻易战斗。北伐中原是诸葛亮与曹魏战略决战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就当时蜀汉各方面的条件来看、不甚具备。

两国交兵,实质上是一种国力、兵力、人才智慧的较量。诸葛亮是以一个益州去对付拥九州实力的曹魏和三州实力的东吴,长期作战,连年出征,这种巨大的消耗,已使蜀汉疲蔽不堪,难以支撑。

北伐中原终于是空劳师旅,咫尺未进。诸葛亮也由于常年征战,病段于五丈原前线军营中。因此,从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总的战略目标来看是失败的,是一场“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朱元璋指着猪蹄问沈万三菜名 沈万三是如何逃过此节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沈万三为什么被朱元璋杀了,朱元璋请沈万三吃猪蹄,朱元璋和沈万三聚宝盆的故事

    你真的了解朱元璋和沈万三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朱元璋,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这个开国皇帝可以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的人生精彩丰富多了,朱元璋从祖上三代起都是贫民,一丁点贵族血脉是都沾不上边的,他从小放过牛,后来因为自然灾害虽然当时的朝廷象征性的拨过款,但是经过一层一层的剥削之后基本

  • 太平公主出身尊贵,她为何会选择出家?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太平公主被赐死,李隆基太平公主的故事,太平公主的名字为什么没有被记载

    每当一提起太平公主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太平公主我们大家都知道,她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最小的一个女儿,而且也是李显和李担的最喜欢的一个妹妹。太平公主在平时特别的受父母兄长喜爱,尤其是母亲武则天对她的宠爱特别的多。那么为什么太平公主这么的受人宠爱,还会选择出家当

  • 朱标死后朱棣最有资格接位 朱元璋为什么会传位给朱允炆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标死后朱元璋大开杀戒,朱元璋为啥不传给朱棣,朱元璋传位给朱允炆

    对朱元璋传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1355年,朱元璋还是吴王时,立自己长子朱标为世子,朱标成为了朱元璋的继承人。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立刻立朱标为太子。朱元璋对朱标寄予众望,不仅给他请了众多的老师,还亲自教导他。而朱标的表现也让朱元璋非常满意,完全符合皇帝的标准。不

  • 齐景公为齐国做了什么?他在位期间有什么功绩?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齐景公是个什么样的人,秦国公,齐景公活了多少岁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齐景公的故事。齐景公是春秋时期齐国国君,史上对于齐景公的评价其实并没有太突出的地方,齐景公有远大的抱负,但平日又贪图享乐。齐景公在位一共58年,期间齐国国情算是有好转,国内相对比较稳定,并没有发生过大的战

  • 宋朝最专情的皇帝:揭秘宋英宗与高滔滔的旷世奇恋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宋英宗赵曙皇后,唐太宗李世民晚年昏庸,宋仁宗千古一帝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皇帝的老婆可以说是最多的了,皇帝身为一国之君,九五之尊,那可谓是后宫佳丽三千,莺莺燕燕数都数不清,古代皇帝坐拥后宫嫔妃无数,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男人的花心,但是历史上的男子并不是所有的都这样,就像宋朝时期的宋英宗,他就是一位十分专情的男子。宋英宗赵曙是宋朝时期的第

  • 策反两大枭雄灭掉黄巢,揭秘唐朝最牛的宦官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黄巢简介,灭掉日本,李世民雁门关救隋炀帝

    我们说起宦官,头脑里往往会想起魏忠贤、刘瑾这样的大奸臣,实际上,宦官当中自然也有好人,唐末的杨复光,可以说就是最牛的太监,他在唐朝最危难的时刻,立了大功,从而为大唐续命了20年。唐朝后期,宦官基本来源于福建,唐玄宗时期,杨复光来到长安,成为一名小宦官,他知道,有个强大后台是很重要的,因此杨复光投靠了

  • 商鞅是因为变法才死的 那么商鞅死得到底冤不冤枉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商鞅变法的目的,为什么商鞅死了变法却仍实行,商鞅为什么被自己害死的

    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商鞅变法。大多数熟悉历史的人都清楚,在历史上商鞅变法是非常著名的,正是由于商鞅变法才让秦国真正的强大起来,而商鞅变法的主张者便是商鞅,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思想家,还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是卫国人,并且还是卫国国君的后裔,乃是姬姓公孙氏,一开始称公孙鞅

  • 赵匡胤灭了五代十国哪些国家?那些后宫妃子下场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960年,当年洛阳夹马营中的香孩儿赵匡胤在陈桥被手下黄袍加身,建立了后来文风蓊郁的北宋王朝。赵匡胤是一个负责任的领导人,称帝后,他很自觉地发动了扫灭五代十国残余势力进而统一天下的战争。那么,赵匡胤都先后灭掉了哪些国家呢?有三个。第一个,后蜀。公元964年,赵匡胤派大将王全斌率兵灭蜀。当时的后蜀已

  • 揭秘:赵光义为什么要射杀花蕊夫人?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上阴丽华的结局,阴丽华的真实历史身份,赵匡胤的花蕊夫人简介

    五代十国时期出现了三位花蕊夫人,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后蜀皇帝孟昶的贵妃花蕊夫人。后蜀灭国之后,花蕊夫人在赵匡胤面前写下著名的《述国亡诗》,成为赵匡胤的贵妃。两朝贵妃,何等荣宠,然后,花蕊夫人的结局却并不怎么样,一种说法认为她是被赵光义射死的,也有说法是郁郁而终。而世人大多认可的观点就是花蕊夫人死于赵光

  • 他是五代十国的昏君,一句话竟成千古名言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慈禧太后说过一句千古名言是什么,五代十国时期的昏君,南北朝时期的昏君

    在几千年的古代历史中,有一种人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力之大,无与伦比。这种人就是皇帝。皇帝处在古代社会权力金字塔的顶端,手握天下大权,一言一行足以决定千千万万人的安危祸福。因此古代老百姓们,无不渴望能碰上一个有道明君,而对无道昏君则人人痛恨,避之唯恐不及。昏君和明君的出现,都有其相对固定的规律。一般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