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他的身上有哪些争议?

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他的身上有哪些争议?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420 更新时间:2024/1/25 0:47:48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杨炯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唐朝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高峰时期,唐诗的峥嵘从"初唐四杰"开始展露。

宋之问在《祭杜学士审言文》中提到"……后复有王、杨、卢、骆,继之以子跃云衢。"首开"王杨卢骆"并称的先河。及至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盛赞"王杨卢骆当时体,……不废江河万古流。""四杰"的文坛地位正式鼎定。

围绕着"初唐四杰"的赞誉之多,不再赘述,批评之多,也不胜枚举。然这四位之中最饱受争议的人物不是王勃,却是杨炯。

01

"四杰"横空出世本是一段佳话,但杨炯的一句"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令文坛沸议。

卢照龄比杨炯大了二十多岁,两人名虽并称,实乃前后之辈。杨炯若是由于年龄生出愧不敢当之感,尚可以理解。只是王勃森秀,一个"耻"字不仅显得杨炯轻狂,似乎还透露出一股厌憎之情。

于是在众多人的第一印象中——杨炯与王勃的关系不太好。

众所周知,杨炯乃是神童出身,年仅11岁就已在弘文馆中学习,但却等了16年才被"分配"。在杨炯待制弘文馆期间,王勃恰巧在长安担任侍读。一在官学,一在王府,年岁相当的两位俊才毫无疑问地相识结交了。

长安的短暂交往,令王勃对杨炯推崇至,"有弘农公者,日下无双,风流第一。仁崖知宇,照临明日月之辉;广度冲襟,磊落压乾坤之气。"

杨炯对王勃怎样呢?王勃因檄鸡文被逐出沛王府去蜀中游历,困境之中杨炯依然前来造访,为他带来心灵慰藉。王勃溺亡,杨炯在写作《王勃集序》时悲痛不已,潸然揽涕,"三都盛作,恨不序于生前;七志良书,空撰得于身后。"

因此,一个"耻"字的误会大了!后世文人纷纷站队——张说、崔融力挺杨炯,陆时雍、钟惺则推重王勃。其实王杨二人以平辈论交,"耻"字虽有争锋之意,不甘之情,却绝无轻视之嫌。区区一个"耻"字也决然阻挡不了两个人的互相欣赏、惺惺相惜。

02

酷政之争始于人品之争,而杨炯的人品之争始于张说。

张说在杨炯赴任盈川时写了一篇箴铭送别。文中的劝诫"才勿骄吝,政勿烦苛"在许多人看来似乎成为了杨炯为官残暴的铁证。

事实上,武则天为了夺权任用周兴、来俊臣等酷吏。当时的朝堂外松内紧、暗藏危机,作为至交好友的张说,写作此文的用意是为了警示杨炯不要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而成为酷吏。

自杨炯赴任后,不仅既无酷刑,也无暴政,反而为官清廉,深受爱戴。盈川县所在地现今仍然保存着百姓自发捐建的杨炯祠,并且香火鼎盛。甚至于流传出杨炯为了求雨,纵身跃入枯井而死,翌日枯井溢水,而其尸身浮于水上,面容如生的民间传说。

由此,《旧唐书》中"炯至官,为政残酷,人吏动不如意,辄榜杀之。"的说法就格外地耐人寻味了。

这就不得不谈唐朝的选官制度——虽有科举取士,但仍沿行荫庇之制。似杨炯这样的天才,在弘文馆磋磨了16年才能补任一届末品小官,而许多贵族子弟却能因荫庇而位居高官。

于是对那些尸位素餐、贪赃无能之人进行口诛笔伐便成为了杨炯天然的政治立场。

文坛大家杨炯打起口水仗来不仅绝不含糊,而且犀利得很,"将驴刻画头角、修饰皮毛便成了麒麟,但是脱掉了麒麟的外皮,其本质依旧是头蠢驴。"

可想而知听了这样的挖苦,那些朝官们该有多气愤。于是这些朝官也骂杨炯,"酷政、烂杀,还在府内的亭子里挂满匾额自卖自夸,周围的人都要笑掉大牙了。"

没错,杨炯就是这么刚,并且一刚到底了。就连宋之问都叹服道,"唯子坚刚,气凌秋霜。行不苟合,言不苟忘。"

除了个人性格与为政理念之外,杨炯被污蔑为酷吏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恐怕就是他的文学理念了。

在古代永远不要试图将文学与政治进行切割,须知文坛即政坛!

03

初唐文坛继承了齐梁文风。什么原因呢?唐朝初建,位高权重的文人如魏征世南、许敬宗等都是梁隋文人出身,文坛之风不免为其左右。

齐梁文学早期提倡"丽而不浮,典而不野"的创作理念,随着几代研习又提出了"属文好为新变,不拘旧体"的主张。于是就诞生了有"新体"之称的宫体诗。

宫体诗偏好华丽的词藻与工整的对偶,着重追求声韵之美。随着不断发展,渐成精雕细琢、纤巧靡艳之文风。

杨炯天赋才华,却徒有名气,而无地位,又畅想着建功立业,心中自有一番不甘与豪情,因此自然瞧不上软绵绵的宫体诗。于是,在宫体诗尚属主流的时候,他就已经觉醒了改革文风的意识。

《王勃集序》可以说是杨炯反对齐梁文学的一面旗帜,集中阐述了他的文学理念与革新思想,"尝以龙朔初载,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龙玉凤,乱之朱紫青黄……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

守旧派对此自然十分反对,他们极力地否定杨炯的诗文,讥他"浮躁浅露""轻薄为文",并于史书丹青之中极力抹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时的杨炯,用他发自肺腑的刚健豪情奠定了整个盛唐的基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唐赛儿起义的后果有多严重?明成祖朱棣是如何解决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唐赛儿起义的后果有多严重,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在明成祖朱棣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三月,大明王朝的山东官场上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包括左布政使储埏、右布政使张海(山东行政部门最高领导),按察使王本、副使王璚、王肃(山东监察部门最高领导)在内的的布政司和按察司高级

  • 卢照龄的创作生涯,可以分为哪三个阶段?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卢照邻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唐高宗初期沿袭旧制“重儒抑文”,武后时期又偏爱阿谀奉承、歌功颂德的“颂体诗”,这一度使文学走到了死胡同里。以“初唐四杰”为代表的文学群体,在这文学演变的关键时期,觉醒了推动文学发展的责任感,纷纷阐述自己的革新理论,标示文学发展新

  • 探索陈子昂坎坷的人生与仕途,他的文学作品中包含着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陈子昂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初唐时期,文学的发展既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反而是经过了几代文人的摸索逐渐演变而成的。第一代文人是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体诗人,他们继承了六朝文风中对于美的极致追求,专攻声韵与声律,争构纤微,文词绮丽。第二代文人以"初唐

  • 秦始皇的龙袍为何不是黄色而是黑色?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秦始皇的龙袍为何不是黄色而是黑色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龙袍,即皇帝的朝服,上面绣着龙形图案。绣有龙形图纹的袍服。帝王的礼服。皇帝专用的袍。又称龙衮。因袍上绣龙形图案,故名。此外,龙袍还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古时候黄色是皇室的代表,李渊曾要求“严禁庶人不得以赤黄为衣

  • 为什么说骆宾王是初唐四杰中最复杂的一个?他的复杂体现在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骆宾王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作为"初唐四杰"中最为长寿的文人,骆宾王无疑有着更为跌宕曲折的人生经历,正是"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作为文人,七岁即《咏鹅》的骆宾王无疑是成功的,但作为政治家他的命运却是十分悲苦的,位卑才高、有志难伸、数起数落,几度浮沉。史

  • 楚汉战争如果项羽赢了,他会推行分封制吗?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说起楚汉战争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楚汉战争中,如果项羽打败了刘邦,他会推行周王朝时期那样的分封制吗?不大可能。即:假如项羽在楚汉战争中笑到最后,他也极有可能选择以郡县制为核心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当初项羽大举分封,不是受限于身份和眼界,而是形势所迫关于刘项两人的治国思路区别,时下有一种

  • 为什么说王勃的人生高开低走了?他的诗歌风格有着怎样的转变?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王勃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虽说大唐的文人才子辈出,但能被称为惊才绝艳的依旧屈指可数,王勃便是其中之一。虽然他的人生仅有短短二十余载,但依旧灿若星辰,辉照千古。作为"初唐四杰"之首,周时安赞他"子安高华最盛",崔融评他"文章宏逸",钟惺谓"王森秀,非三子可比

  • 唐玄宗执政时期为何会爆发安史之乱?根本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安史之乱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叛乱,这场持续长达八年的内乱,不仅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导致唐王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藩镇之祸也是由此而始。

  •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何规定不准向朝廷进献礼物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何规定不准向朝廷进献礼物,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建立明朝,年号洪武。从此之后,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君王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拉开帷幕。朱元璋在位30年,励精图治,是中国最杰出的君王之一。不可否认,朱元璋

  • 如果曹爽选择抵抗到底,能斗得过司马懿吗?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曹爽的故事。公元249年,沉寂了十年之久的司马懿,突然静极思动,依靠三千死士,发动高平陵之变,控制了郭太后、京城洛阳。他以郭太后的名义,下旨免去大将军曹爽本兼各职,并以洛水为誓,许诺曹爽,不要他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