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纪晓岚的一生是怎样的?历史上的纪晓岚到底是怎样的?

纪晓岚的一生是怎样的?历史上的纪晓岚到底是怎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56 更新时间:2024/1/19 19:02:24

说到纪晓岚,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十五,纪晓岚生于河间府(今河北沧州)。名昀,日光的意思。岚意为山林中的雾气,晓岚即拂晓山林中的雾气。整个名字意为蓬勃的朝阳射出万道金光穿透山林中的雾气。

四岁开蒙读书,十一岁正月十五出去观灯,买了个玩具,老仆遂向其母告了一状,公子今晚出去玩,买了些玩具。钱倒是不可惜,就怕耽误了学习。明天老师上课,他今晚是要学习呢,还是要玩呢。

21岁中秀才,为河间府第一名。24岁中举人,为顺天府第一名。25岁考进士落第,纳妾郭彩符,郭氏时年13岁。三十岁转变治学方向。

三十以前,专攻考据,考据要查很多资料,“所坐之处,典籍环绕如獭祭”。写过历史文章的人都知道,考据是非常耗人的。查资料枯燥无味,百分之九十下的全是无用功。查个史料翻十几本书没一句有用的司空见惯。我最早给杂志社撰稿,一个月整不了一万字,工夫全下在查资料上了,这还依赖于现在非常先进的搜索技术。因此古人玩考据必须家有浩如烟海的藏书作为资料库,否则一切白瞎。

三十之后,专攻文章,经常“彻夜构思”。玩考据和写文章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方向,玩考据需要查资料,写文章需要找“灵感”,需要角度和思路。如果没有思路,便一个字写不出来,只能“彻夜构思”。考据相对来说就容易点,无非多翻几本书找,玩的是辛苦。唐朝诗人李商隐写诗喜欢用典故,用典故就得查资料,所以他也“所坐之处,典籍环绕如獭祭”。

31岁考中进士,二甲第四名。如果第一名,便是“连中三元”,即乡试省试殿试都是第一名。考官陈世倌,即《书剑恩仇录》中陈家洛父亲,据传言是乾隆生父。纪晓岚考完,住在朋友董文恪家等消息,席间遇到一个测字先生,随手写了“墨”字,测字先生说,大事不妙,你考不了第一名。里字拆开为“二甲”,下作四点,难道你是二甲第四?放榜果然应验。

33岁授翰林院编修,意气风发,每天跟一帮狐朋狗友饮酒唱和,座无虚席,度无虚日。因编修《热河志》得到乾隆赏识,闻“天语嘉奖”。

34岁负责撰写乾隆皇帝《起居注》。《起居注》顾名思义,就是记录皇帝起(来上班)居(家生活)的点滴日常。宫中由太监记录,朝中由专人记录,两个记录会集到纪晓岚这里,整理取舍,遂成《起居注》。史官根据《起居注》编《实录》,根据《实录》编史书。

从此纪晓岚一直在翰林院上班,除了编史书就是写文章,用乾隆皇帝话说,“俳优畜之”。李白当年深得李隆基赏识,入翰林院上班,也是被“俳优畜之”,干了三年没意思提出辞职,被“赐金放还”,给了笔遣散费回家了。何谓“俳优畜之”?俳优就是唱戏跳舞的艺人,专门哄皇帝开心的。纪晓岚和李白跟俳优一样,都是哄皇帝开心的。只不过取悦方式不同,俳优唱歌跳舞,他们赋诗作词。李白有《清平调》三首,就是夸杨贵妃长得美,哄李隆基开心的。

38岁被同事嫉妒,流言蜚语背后中伤,幸亏好友挺身而出为他辩白,否则小命不保。

45岁,吏部想放他外任贵州知府,乾隆说,纪晓岚“学问素优,予以外任,恐不能尽其所长”,这种书呆子放他出去啥也干不了,还是老老实实“蓄”着吧。当年六月,他就出了事。亲家盐运使卢见曾犯罪被抄家,死在狱中,他因给卢见曾“漏言传信”,被革职为民,发往乌鲁木齐军中效力。

据说卢见曾贪了很多钱,乾隆决定严加惩处,以儆效尤。纪晓岚闻得风声,赶紧给卢见曾寄去一包盐和茶,包在信封中,卢见曾思索半夜,恍然大悟,原来信封中包茶盐隐意为“盐引亏空,立案侦查(茶)”。

纪晓岚被关入大牢,一个狱卒每天照顾他。这位狱卒会拆字,姓董,纪晓岚便写了董字让他拆。狱卒大吃一惊,你会被流放到千里之遥的草原上(董拆分为千里草)。纪晓岚又写了“名”字,问道,我还能回来不。狱卒说,名字像君,又像召,能回来。纪晓岚又问,啥时候回来。狱卒说,口字为四字缺两笔,应该不到四年。后来果然应验。

纪晓岚一辈子没出远门,这次去乌鲁木齐,心情并不坏,写了好多诗。诸如:依依红柳满滩沙,颜色何曾似绛霞。若与绿杨为伴侣,蜡梅通谱到梅花。再如:秀野亭西绿树窝,杖藜携酒晚春多。谯楼鼓动栖鸦睡,尚有游人踏月歌。还如:万家烟火暖云蒸,销尽天山太古冰。腊雪清晨题牍背,红丝砚水不曾凝。又如:榆槐处处绿参天,行尽青山未到边。只有垂杨太娇稚,纤腰长似小婵娟。

乐观豁达跃然纸上,全无哀怨惆怅之气。

48岁回到京城,继续干老本行。圣人云,五十知天命。纪晓岚年届五十,经此一劫,心灰意懒,在砚台上刻了一首诗:万里从军鬓欲斑,归来重复上蓬山。自怜诗思如枯井,犹自崎岖一砚间。又在学生给他画的《幽篁独坐图》中写了首长诗,中有“人生快意果有失,一蹶万里随戎旃。孤城独上望大漠,泱漭沙气黄无边。少年意气已萧索,伤禽宁望高飞翻。文章虽愧日荒落,江淹才尽非从前。弹琴长啸悬明月,相从但恐终无缘”等句,可见这次被贬对他造成的创伤有多大。

50岁奉命编修《四库全书》。52岁纳侍妾沈明轩,沈氏时年也是13岁,便是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杜小月”原型。

58岁,《四库全书》编成。63岁,有人弹劾和珅奴才刘全“恃势营私”,乾隆怀疑纪晓岚为幕后主使。64岁,乾隆发现《四库全书》错误很多,和珅查出书中引用了明末降臣钱谦益的观点,乾隆让纪晓岚自己花钱,把印错的书全部改正。

66岁,纪晓岚奉命前往承德避暑山庄校对《四库全书》。他是总纂修,手下四千多号人,好多杂活不用亲自动手,只需下属报上来签个名就行。闲来无事,想起过去种种,随想随记,既没有体例,也没有章法,取名《滦阳消夏录》。68岁,《如是我闻》成书。69岁自作挽联: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70岁,《姑妄听之》成书。75岁,《滦阳续录》成书。

77岁,《阅微草堂笔记》刊行。《阅微草堂笔记》就是把《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姑妄听之》《滦阳续录》等结集成书。阅微即“阅世微言”的意思,遍阅世道浇漓,人心险恶,遂写下洋洋几十万字,警醒后人以之为戒。阅微草堂是纪晓岚给自己一处别院起的名字。

82岁二月初七,纪晓岚偶感风寒,哮喘复发。十三日下午,好友朱珪登门探视,他握着朱珪的手说,“昀无他病,苦痰涌耳”。我别的毛病没有,就是痰多咳嗽。次日下午,纪晓岚撒手人寰,谥号“文达”。“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

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里,纪晓岚嘴皮子很溜,每天跟和珅唱对台戏。实际上纪晓岚是个结巴,“口吃善著书”,跟战国韩非一样。其实人活着各有所长,能说的一般不能写,比如好多说相声的,本子都是别人写的,自己写不了,“能认下来就不错了”。能写的一般不能说,鲁迅贾平凹莫言王小波,都是沉默寡言之人。能说会写都是天纵奇才。反正我认识的写字的都不怎么说话,语速很慢,毋庸讳言,我也是这种人,一天说不了十句话。

纪晓岚生性诙谐幽默。有次一个老太监出了上联:小翰林穿冬衣拿夏扇,一部春秋曾读否?小翰林就是纪晓岚,老太监讥笑纪晓岚没文化。纪晓岚反唇相讥,老太监生南方来北地,那个东西还在吗?老太监当场气晕。

一位王姓翰林给母亲拜寿,纪晓岚献寿词:八旬老太不是人,南海观音下凡尘。五个儿子都做贼,天宫偷桃献母亲。一惊一乍,心脏不好的人能被他吓死。

纪晓岚高度近视(长年累月趴在灯下搞考据,不近视才怪),经常戴副西洋金边眼镜。有诗云:“暗中摸索敢相夸,未老先看雾里花。眼作琉璃君莫笑,尚愁人道是红纱”。

纪晓岚“自称野怪转世,以肉为饭,无粒米入口,日食肉十斤”。

纪晓岚“日御数女。五鼓如朝一次,归寓一次,午间一次,薄暮一次,临卧一次。此外乘兴而幸者,往往多有”。“一日不御女,则肤欲裂,筋欲抽”。纪晓岚有一次编四库全书,加班好几天没回家,双眼充血,颧骨深红。乾隆过来看他,吓了一跳,问他是不是生病了,纪晓岚也不隐瞒,直接说了自己的苦恼,乾隆马上发给他两个宫女,一名卉倩,一名蔼云。纪晓岚久旱逢甘露,如鱼饮水,逢人便说自己“奉旨纳妾”。

纪晓岚不能多饮酒,有诗云:“平生不饮如东坡,衔杯已觉朱颜酡”。跟苏东坡一样,喝点就上头,面红耳赤。

纪晓岚开朗豁达,身体倍棒,“年八十犹强健如常”。

纪晓岚嗜烟如命,他的烟袋能装烟3~4两,每装一次,“可自家至圆明园,吸之不尽”,遂有“纪大烟袋”外号。

和珅新修一所府第,请纪晓岚题一匾额。纪晓岚提笔写了“竹苞”二字,说是“竹苞松茂”之意。和珅高兴地把它悬在正厅,乾隆皇帝见了,对和珅说:“卿被纪晓岚捉弄了!把‘竹苞’二字拆开来,不就变成‘个个草包’四个字吗?”和珅哭笑不得。

《阅微草堂笔记》跟《聊斋志异》一样,都是借鬼神狐妖等奇闻异事给世人作药,引起“疗救”的注意。兹录两则,供诸君欣赏。

饮卤汁者血凝而死,无药可医。里有妇人饮此者,方张皇莫措,忽一媪排闼入,曰:可急取隔壁卖腐家所磨豆浆灌之,卤得豆浆,则凝浆为腐而不凝血。我是前村老狐,曾闻仙人言此方也。语讫不见,试之,果见苏。

有孙天球者,以财为命,徒手积累至千金,虽妻子冻饿,视如陌路,亦自忍冻饿,不轻用一钱。病革时,陈所积于枕前,一一手自抚摩,曰:尔竟非我有乎?呜咽而殁。

魏忠贤之恶,史册所未睹也。或言其知事必败,阴蓄一骡,日行七百里,以备逋逃;阴蓄一貌类己者以备代死。后在阜城尤家店,竟用是私遁去。乾隆初,县学中忽雷霆击格,旋绕文庙,电光激射,如掣赤练,入殿门复返者十余度。训导王著曰:是必有异。冒雨入视,见大蜈蚣伏先师神位上,钳出掷阶前,霹雳一声,蜈蚣死而天霁。验其背上,有朱书魏忠贤字。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阅微草堂笔记》给予很高的评价:“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

意即“传奇志怪”小说除了《聊斋志异》就数《阅微草堂笔记》,别的书都不咋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明朝皇帝朱瞻基到底有多厉害 为什么说朱瞻基差点毁了明朝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朱瞻基,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提到明朝皇帝,相信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是许多人心中最英明神武的两个,至于其他皇帝,则没有那么大的伟业和贡献。其实,朱棣去世后没多久,明朝就在仁宗、宣宗父子的治理下迎来了"仁宣之治"。不过,因为仁宗在位时间只有短短十个月,所以这一治世的主要功劳

  • 蒲松龄的一生是怎样的?他为自己平凡无奇的生活找了另一种精彩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蒲松龄,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正月二十二日凌晨,初阳薄晓,76岁的蒲松龄照常起来,虽然由于前几天偶感风寒有点气喘,肋下有点疼,但是毫无大碍。他独自洗漱完毕,吃了早饭,拄着拐杖去百步之外拉屎,儿孙怕他出意外,想让他就近方便,但

  • 袁绍有四个儿子,为什么一个都没有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袁绍(?-202年6月28日),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商水县)人。东汉末年诸侯,司空袁逢的儿子。袁绍出身“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在东汉末年,袁绍起家大将军(何进)掾,历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参与指挥诛杀宦官。怒斥董卓,出任渤海太守,册封邟乡侯。初平元年(190年),袁绍担任关东联军首领,带兵讨伐

  • 王阳明的一生是怎样的?他留下了哪些传奇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王阳明,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大明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黄昏,残阳如血,已经多日卧病不起的王阳明慢慢睁开眼睛,此时的他肺病已经严重到不能呼吸,浑身因中了热毒而溃烂脓肿,随行医生早就跑回了老家。弟子们跪在床边,泣不成声。王阳明轻轻

  • 曹雪芹的一生是怎样的?他的妻子为他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曹雪芹,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大清乾隆二十八年(1764年)除夕之夜,家家爆竹声声,处处欢歌笑语,北京西山郊外一间四面漏风的破屋中,曹雪芹躺卧在冰冷的土炕草席上,独对孤灯,桌上放着邻居送来的一壶酒和几碟小菜。他满面沟壑,拖着一条灰白夹杂凌乱不堪的长辫

  • 要说起宋朝最有名的战役,为何要数田重进的飞狐峪大捷?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要讲的这位,真正能拿得出手的大手笔,还真是寥寥无几,但时至今日再提及飞狐峪的故事,“田重进”这个名字仍然星光闪耀。飞狐峪,是今天河北省的一条山谷,放在今天可能没什么用处,只能妨碍交通罢了,然而在中原地区和塞外犬戎交锋不断的古代,那可就是咽喉之地了,寸土寸金,重兵把守。因此,汉人和北

  • 宋光宗赵惇究竟做了什么事?太皇太后下诏宣布让他内禅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曾经说过,南宋高宗朝有恢复之臣,无恢复之君;孝宗朝有恢复之君,无恢复之臣;宁宗朝既无恢复之君,也无恢复之臣。这话说得恰如其分。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即使发动是是战争,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后果只能覆师折将,身死国衰。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自古和

  • 我死之后,大明必亡 魏忠贤死前有没有说过这句话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对魏忠贤遗言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圈内流行起一股为古代名人“翻案”的潮流。在这股潮流之下,诸葛亮、岳飞等忠勇之士被造谣抹黑;秦桧、严嵩等奸恶之徒被强行洗白。明朝大太监魏忠贤,就享受了被洗白的待遇。不少网络文章称,魏忠贤忠于皇帝,为国家和人民

  • 王继勋是个有勇无谋的武夫,为何却在北宋初年担任将领?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王继勋,陕州平陆(今属山西运城)人,五代末年,北宋初年将领,是个有勇无谋的鲁莽武夫,因作战时经常使用铁鞭、铁槊、铁楇[guō]等兵器,故而号称“王三铁”。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王继勋最初为河中府亲兵牙校,后汉隐帝在位时期,河中节度使李守贞割据陕西,发动叛乱,命王继勋

  • 在古代历史上县令是什么官职?他们是如何管辖的?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对古代县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职官典·郡县》:“县令者,政令之长也,正五品;县丞者,文教职官也,从五品;县尉者,军事长官也,次五品”。在古代历史上,一个县的衙门工作人员真的不会像如今这么多人,但绝对不会像大家心里想象的那种十几个官吏就将一个县的事都给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