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名将蒙恬为何不造反?斩断龙脉只是借口

名将蒙恬为何不造反?斩断龙脉只是借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99 更新时间:2024/1/26 14:18:45

作为大秦帝国后期最重要的将领,蒙恬手握秦国最为精锐的三十万长城军。这支部队,北击匈奴,立下赫赫战功,是一支战斗力超强的部队。这支部队,跟谁蒙恬多年,中高级将领几乎都是蒙恬的人马。只要蒙恬假托皇帝诏令,拥护太子扶苏,打回京城,赵高胡亥必定死路一条。

可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明明知道是假传诏令,太子扶苏自杀了。明明知道是假传诏令,蒙恬也拱手交出了兵权。实在让人不可解。

扶苏的缘由,我们另外再说。本文单说蒙恬。

网络配图

蒙恬被赐死时,自己对自己做出了一番评价: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

蒙恬说,我的罪过本就应当被处死。为什么呢?因为我修建了一条横跨东西,长达万里的长城。修建长城的时候开山凿河,这中间或许有伤及大秦龙脉的地方?或许,这就是我蒙恬的罪过吧。

龙脉之说,虚无缥缈。况且,大秦只是将六国长城连贯起来,长城的主体工程,早在大秦一统天下之前就已经修成了。

很明显,这是蒙恬的托词。

在《史记·蒙恬传》中其实已经约略透漏蒙恬真正的死因。

司马迁评价蒙恬说:“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彊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司马迁说,我到过北疆,从大秦时代修建的直道回归。沿途观看蒙恬修筑的长城关隘。发现工程确实浩大。这体现的,是大秦王朝对百姓的奴役不遗余力。在秦国刚刚平定天下的时候,各地百姓还没有真心归附。在那个时候,,身为大将的蒙恬,本应当向秦始皇进谏,让百姓休养生息。可是,蒙恬“阿意兴功”,如此,才落得兄弟被诛杀的下场。

那么,司马迁说得阿附秦皇获得功勋是什么事情呢?当然是说北击匈奴。

网络配图

当时的匈奴很强大,但是,并没有强大到需要秦朝倾国远征的地步。我们结合历史就可以发现,匈奴在冒顿单于时达到极盛,开始犯边。在前几十年,匈奴还不足以威胁到大秦帝国。

蒙恬掌管大秦兵马的时候,天下已经接近一统。身为一国统帅的他,没有一场拿得出手的灭国级战役。这样蒙恬和前代诸如白起王翦比起来自惭形秽。于是,当小部匈奴扰边时,蒙恬建议修竹长城,大举征讨。一来满足秦始皇好大喜功的脾气,二来也可以趁机建立功勋。

而修竹长城,大举征讨,正是激起天下民变的导火索。

史书有这样一段记载:(秦二世)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

当使者来到长城大寨,宣读诏令要赐死扶苏时,蒙恬或许很吃惊,却并没有怀疑之心,也就是反抗之心。等到扶苏已经死了,他听说使者也要杀死他,这才有所怀疑,并且上书朝廷询问缘由。也就是说,在蒙恬看来,即便秦二世时伪造诏令称帝,杀掉太子扶苏,也必须仰仗他蒙恬。于是,扶苏死的时候他没有动手。等到自己有危险了,他才着急了。

蒙恬一着急,情况很可怕。使者不敢下手了,连忙请示秦二世。秦二世接到了蒙恬的上书,“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还真的想要释放蒙恬。是赵高从中作梗,害死了蒙恬。

胡亥为何原谅蒙恬,赵高又为何要还是蒙恬呢?

因为蒙恬还有一个弟弟叫做蒙毅,两人一内一外,深得秦始皇信任。两人都是将军,掌握京城和地方的主要兵力,于是“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既然兄长扶苏已经死了,蒙恬也表示了诚意,于是,秦二世胡亥想要召回蒙恬,委以重任。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担任宰相。可那样一来,赵高精心设局想要掌控朝政的计划就要泡汤。

网络配图

于是,赵高诬陷蒙恬,说当初始皇本就想让胡亥继位,是蒙恬劝阻才立扶苏为太子。胡亥想到最近几年蒙恬和大哥的关系都很亲密,就怀疑蒙恬在欺骗自己。最终,胡亥下达了赐死蒙恬的诏令。

到这时,蒙恬还不肯死。他告诉使者,要面见二世,并且强调”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自己为什么没有背叛呢?就是因为顾念先帝厚恩,并且举了周公辅佐周成王的例子,表示自己一定会对新君效忠。

到此,蒙恬邀功贪生的嘴脸已经一清二楚了。

可是,使者告诉蒙恬,皇帝不可能见你,你死定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蒙恬才慨叹自己挖了龙脉,不得不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忙碌的隐士孟浩然:身在江湖,心系仕途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孟浩然与王维被并称为“王孟”,被推为书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宗主。他们的“隐逸”很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可谓钱钟书“围城”一词的唐代解说版。王维是终生为官,人在官场、心在山林;孟浩然至死都是布衣,却是身在江湖、心系仕途。网络配图孟浩然的字是浩然,名不详,湖北襄阳人。相貌儒雅,风神散朗,友善警敏,宽厚

  • 年少风流孙策:小霸王凭什么雄踞江东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孙策是三国时期很厉害的角色,在世时仅用了八年的时间,席卷了江东大部分土地,不愧是江东势力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作为东吴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孙策能独霸江东,也是一个不可小觑的人物,连曹操都说:狮儿不可与之争锋。袁术感慨道: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那么年少的孙郎靠什么能得到天下豪杰的推崇?归纳江湖传闻,这里

  • 揭秘正史中完美的周瑜为何遭后世狂贬?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在史书《三国志》里,陈寿对于周瑜的评价很高,多次以“英隽异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盛赞之,并评价其:政治上高瞻远瞩,忠心耿耿;军事上“胆略兼人”,智勇双全;人格修养上,“性度恢廊”,情趣高雅。周瑜(公元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东汉末年东吴

  • 揭秘:楚霸王项羽在兵败后为什么要自杀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项羽最终没有选择过江而拔剑自刎而死,那么项羽为什么自杀,在一定程度上可谓是性格悲剧。骄傲、唯我独尊、专断、意志力不够坚定,也是导致他最终走上灭亡道路的主要原因。他的死虽然在后人来讲慷慨激昂,且被李清照等人广为吟诵,但一代霸王就此了却人生却也让人不免喟叹。项羽被打败后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

  • 司马懿到底靠什么本事 能与诸葛亮双雄并立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有句老话“既生瑜何生亮”,指的是周瑜感叹自己生不逢时,对诸葛亮羡慕嫉妒恨的表达。实则上历史上周瑜并未说过这话,纯属虚构。然其实伴随诸葛亮一生的欢喜冤家并非周瑜,而是被曹操称为有狼顾之相的司马懿。甚至我们可以说“既生诸葛何生司马”。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智慧的象征,不管在文学作品里,还是在民间传说都是充满

  • 揭秘:明太祖朱元璋从小立志反腐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很小就给地主放牛。1344年,他家乡安徽凤阳一带发生了严重的旱灾、虫灾、瘟疫。朱元璋的“父母兄相继死于旬日之内”。十七岁的朱元璋无依无靠,就到附近的皇觉寺当了和尚。不久,寺庙打发他以“化缘”为名去乞讨。在三年的“游方僧”生涯中,他走遍了安徽、河南许多地方。亲眼看到元朝末年贪

  • 汉初第四杰陆贾:明哲保身 智慧可比张良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陆贾在汉初的名人榜上,算是不太出名的人,很多读者都不会了解这个人。但是后世人对他的评价却很高,刘邦评价自己能得天下,因为有三杰的帮助,管后勤的萧何,出谋略的张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韩信。这就是有名的汉初三杰。在后世的史学家的眼中,如果要在评出第四杰,那就非陆贾莫属了。陆贾刘邦起兵逐鹿中原时,就以宾客

  • 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有苦衷?国家依然太平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的大顺军把北京城围得如同铁桶一般,大明王朝气数已尽,崇祯见大势已去,便走上煤山上吊身亡。从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登极,到1644年3月崇祯自杀,存世276年的明朝退出了历史舞台。崇祯不幸做了亡国之君。但历代史学家对他多有同情,认为他的一生是“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明

  • 曾国藩三千步里惊天识人秘术 已基本失传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晚清名臣曾国藩颇有用人之明,曾提拔了左宗棠、李鸿章等名臣。某次,李鸿章带了三个人请曾国藩任命差遣,当时曾国藩刚吃饱饭正在散步。他有饭后缓行三千步的习惯,所以那三人就在一旁恭候。散步之后,李鸿章请他接见那三人,曾国藩却说不必了。李鸿章很惊讶,曾国藩说道:“在散步时,那三个人我都看过了,第一个低头不敢仰

  • 最坎坷的名将之路 太多倒霉事都被他遇上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俞大猷是明朝的抗倭名将、民族英雄,他与戚继光齐名,并称为“俞龙戚虎”。然而,俞大猷的名将之路却并不顺利。网络配图俞大猷出身将门,深通兵法,并练就了一身绝世武功。文方面也不差,从小学习仲尼之道,十五岁中秀才,熟知《易经》,常与人赋诗论学。二十岁那年,俞大猷接了父亲的班,袭世职百户,随后中武进士,升任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