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莽女儿嫁汉平帝后守寡:被父亲安排相亲大怒

王莽女儿嫁汉平帝后守寡:被父亲安排相亲大怒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1597 更新时间:2023/12/4 17:52:55

公元13年某日,汉平帝遗孀、史称孝平皇后的王氏正在寝宫休息,忽有侍者传报:医生来了。待觐见毕,王氏发现,来者并非医生,而是成新公孙建的世子孙襐假扮的,名为问疾,实如相亲,不由大怒,当着孙襐的面,将身边的人挨个鞭笞,惨叫声中,孙襐只好灰溜溜告辞。问题来了,孙襐的贼胆子为何这么大?王氏发飙,是杀鸡儆猴吗?这一切还得从王莽的畸形父爱说起。

王氏,王莽之长女,八岁时,由父亲包办,嫁汉平帝为后。有人可能要质疑了,皇帝娶妻,大臣包办,骗谁呢?确实,一般情况下这事儿不会发生。然则汉平帝很不一般,从遥远的中山国来到长安即皇帝位时,他才九岁,母亲、舅舅一概不准随行,估计奶妈也没让带,几乎孑然一身。在长安,内有王政君垂帘称制,外有王莽秉政弄权,他一小娃儿焉能婚姻自主?

包办就包办吧,汉平帝再傀儡,名义上还是皇帝,王莽此举也还是为了女儿的归宿考虑,起码看起来父爱拳拳。虽然史书揭露道:“莽欲依霍光故事,以女配帝,……因以自重”,意指王莽将女儿当成了政治权重的一枚棋子,但是善良的人多半不信,一个父亲怎能这样对待自己的亲生女儿?从婚礼来看,参与权要之多,赏赐朝野之厚,史书记录之详,也是绝无仅有的,足以彰显王莽之如山父爱了吧!别急,请继续往下读。

《汉书》载曰:“后立岁余,平帝崩。”也就是说,王氏八岁结婚,不到两年,老公死了。怎么死的?又是一段公案!如果确如《汉书》所言,是死于心脏病复发,倒也罢了,说明王莽没有做对不起女儿的事儿;偏偏《资治通鉴》又说:“冬,十二月,莽因腊日上椒酒,置毒酒中;帝有疾。”联系到次年发生的“孟通浚井得白石丹书”一事,王莽下毒的嫌疑,诚然不小。——毕竟汉平帝斯年15岁了,如果有大臣提出让他亲政的动议,王莽还真不好对付。

是不是王莽毒杀的汉平帝,我们暂且不去纠结,反正王氏还小,还不到十岁,还谈不上未来、前途、幸福等,对她而言,父爱或许很廉价,给块糖,她就能扑过来甜甜的叫爸爸,什么老公、皇后等角色,她大概是不会在乎亦无知无觉的。做了不到两年的皇后,然后孺子刘婴当太子,王莽称摄皇帝,她又莫名其妙且非常荒唐地做了三年皇太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的,许多事情,她明白了,原来父爱离自己真的很远,很不对劲。

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受大位,改国号为“新”,王氏的末代皇太后也做到头了,降为定安公太后。她的心情如何,对父亲的态度如何,《汉书》有句话值得琢磨,“自刘氏废,常称疾不朝会。”她年纪虽小,身份贵重,伪朝廷开个大会小会,需要她撑门面,但她经常诈病不去。这种行为,既是对畸形父爱的无声抗议,又是对伪朝廷篡汉的极度不满。父女间如此僵持数年,王莽对女儿也没辙,“莽敬惮伤哀,欲嫁之”。敬,源于女儿的身份;惮,是害怕畏惧之意,可见王氏的刚烈;伤哀,对一个父亲来说,包含了后悔的意思,女儿少年守寡,闺房寂寞近十年,完全拜他所赐,该做出补偿了,他想重新给女儿选个婆家,于是就发生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王氏其年十八,用今天眼光看,她与平帝的婚姻,一如小孩过家家,恐怕不能当真,改嫁也应该;但是古人重礼仪,三媒六证,上过花轿就得算数,年龄大小并不重要,此谓守节,何况她还是前朝皇后、皇太后?!王莽能够有这样的想法,能够有改其封号为黄皇室主的做法,主动物色推荐佳婿,无疑也是出于父爱,可惜他选错了人,更看低了女儿的固守!

孙建是王莽的故交加拥泵,新朝建政功臣之一,其长子孙襐,仪表不俗,风流俊俏,王莽认为门当户对,是女儿之良配。然而此君品行十分不端,纨绔之名,早著于长安,此其一也;其二,即便他是个好小伙子,王氏也不会同意改嫁。鞭笞侍御,不过是巧妙表达,传递给父亲的也就一句话:生是刘家人,死是刘家鬼!所谓知女莫若父,如此不懂女儿,王莽这个父亲做得实在不咋地!

公元23年,王莽被诛,新朝玩完,王氏“自投火中而死”,年二十七岁,临死前遗言:“何面目以见汉家!”我个人以为,她完全对得起汉家,身为玩偶而知道义,已属不简单,身为女流而重节操,更愧煞须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人父者,当铭记这段历史,避免悲剧再次重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海昏侯刘贺:当皇帝27天劣迹累累 却炒红了"尚书"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海昏侯刘贺的一生,海昏侯刘贺最新消息,海昏侯刘贺和汉武帝的关系

    2015年以来,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挖掘进行得如火如荼,到目前为止,已发现大量珍贵文物,而墓主人身份到底是不是西汉史上那位只当了27天皇帝的刘贺呢?目前尚不能确定。可以确定的是,第一代海昏侯是刘贺,是史书赞为“倾国倾城”的李夫人之孙。刘贺可以说是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成年皇帝,他不是个合格的皇帝,但

  • 汉平帝刘衎:史上第一个临幸皇后受阻的傀儡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汉平帝被王莽毒死,窦太后让汉景帝把皇位传给梁王,汉平帝下一位皇帝是谁

    在皇宫这边宫墙那边,有一群皇帝佬,他们庄重又专权,他们英明又神武,他们斗智斗勇生活在那阴森的大宫殿,他们攀比争抢相互残杀。哦,可怕的皇帝佬;哦,可怕的皇帝佬,他们离心离德开动脑筋斗败了可怕人心,他们做作血腥畸形多虚伪。皇帝大都如此,但也有例外。他不好女色,他专爱男宠,他身为傀儡,他听人摆布,被时代的

  • 朱祁钰痴心不改立杭氏之子为太子 怎奈天意弄人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朱祁镇娶了也先的女儿,朱祁钰立谁为太子,朱祁镇为什么传位给朱祁钰

    八月十五日,明英宗回到京师,从东安门入宫。景泰帝迎拜,英宗答拜,兄弟二人相抱哭泣,对于传授皇位,两人推让了很久。于是,英宗被送到南宫,百官随之进入,行朝见礼。这个南宫,就在今北京故宫东南角北池子一带。 但是,此后十一月辛亥,礼部尚书胡请令百官贺太上皇万寿节,十二月丙午,又请求明年百官朝见太上皇于延安

  • 隋文帝:史上第一个公开与“刑讯逼供”作对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隋文帝开创的盛世叫什么,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什么,隋文帝和隋炀帝的关系

    古代办案对“口供”特别重视,于是“刑讯逼供”成为办案特别是打击政敌时的不二法宝。而且为了口供还发明了一些“合法的”逼供刑具,唐朝使用的是“囚杖”,宋朝使用的是“荆子”,清朝使用的是“竹板”或“夹棍”,在审讯犯罪嫌疑人时使用这些刑具是合法的。每个朝代就出了一些被重用的“刑讯逼供师”,汉朝有张汤、王吉,

  • 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太上皇是如何度过余生的?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太上皇年方二十三岁,太上皇要跪皇上吗,历史上最浪漫的皇帝

    亲王嬴政打败了六国,统一了天下,为了显扬自己的功业,将其传给子孙后代,他将帝号定为皇帝。他认为,上古有号而没有谥,到了中古才根据帝王生前的品行事迹给予谥号。这样做的结果,实际上是儿子议论父亲,臣子议论君主,有违君父臣子的尊卑关系,因此废除了谥法。他将自己定为始皇帝,从他开始,后代就成为二世、三世直到

  • 汉文帝的治国之道:克己欲抑己恶 旧兼新尽臣才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汉文帝的治国思想,汉武帝治国措施,汉景帝的治国理念

    “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之一,文帝时期更是备受称颂,司马迁曾描绘这一时期的人民生活:“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社会安宁,政治清简,人民安乐,生活幸福,俨然一幅桃源盛世图。它的产生,司马迁认为源于汉文帝本人“德至盛也”、“岂不仁哉”

  • 明英宗被俘之后 于谦是如何收拾这个烂摊子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如果没有于谦明朝会怎样,明英宗为什么被俘,明英宗被俘

    朝中前期,蒙古的瓦剌部兴起,其首领也先统一了蒙古各部。瓦剌部统治着西起阿尔泰山,东到辽河,北至贝加尔湖,南抵明边的广大地区。这个野心勃勃的蒙古汗王一心想再建一个大元。正统十四年(1449),也先派2000人,诈称3000人到明王朝贡马,宦官王振嫌他以少冒多(因要按人头赏赐),减其马价。也先便以此为借

  • 后周换地郭威:其遗嘱竟是用纸做衣服瓦片当棺材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我就算被钉在棺材里,也要用腐朽,冯子材抬棺出征

    后周皇帝郭威开兵变及黄袍加身之先例说起“陈桥兵变”这则典故,都知道是宋太祖赵匡胤所为。出身军将世家的他,在五代乱世中成长崛起,通过施展权谋,最终黄袍加身,走上最高权力的宝座,建立了大宋王朝。其实,开此先例的不是赵匡胤,而是后周皇帝郭威。唐末五代,群雄纷争,生灵涂炭,中原五代八姓十三君如走马灯交替,南

  • 北魏孝文帝时期一场姐妹宫斗:姐姐被废竟因妹妹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宫燕为什么披头散发,北魏孝文帝汉化措施,北魏孝文帝是哪个民族

    北魏最初的后宫制度非常简单,也没有什么名称和尊号,一般是按照每个女人来到皇帝身边的先后顺序来排列。后来慢慢地有了皇后,皇后之外的,统统称呼为夫人。再以后,后宫中的人员越来越多,除了皇后,又有左、右昭仪、贵人、椒房等名称。到了孝文帝时代,才开始给后宫的妃嫔们排列品级,比如左昭仪、右昭仪大致相当于大司马

  • 解密:明朝权倾朝野的太监王振最惧怕的人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男主是权倾朝野的大臣,明朝太监权力为什么这么大,历史上权倾朝野最厉害的是谁

    众所周知,明朝的宦官(太监)极其猖獗,王振、曹吉祥、刘瑾、汪直、魏忠贤等人前仆后继,擅权乱政,把大明帝国搞得乌烟瘴气,最终悲壮地亡了国。这样的惨痛结局,大概是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生前所无法想象的。应该说,朱元璋很有危机意识,特别是对宦官专权问题非常敏感,“既定江左,鉴前代之失,置宦者不及百人”,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