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宋朝名将岳飞勇武无双为什么考取不了武状元?

宋朝名将岳飞勇武无双为什么考取不了武状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540 更新时间:2024/1/3 20:51:43

《说岳全传》里面,有岳飞枪挑小梁王、轻松夺取武状元的桥段。其实,这桥段是假的,岳飞本人从未参加过武举考试。而且,从曾经发生在岳飞身上的一件事来看,以岳飞的性格,是根本不可能考得上武状元的。

岳飞在老将宗泽帐下效力,宗泽很欣赏这个年轻人才华、勇气和资质,将他升为统制官,经常和他彻夜长谈。有一次,宗泽语重心长地对岳飞说:“以你的勇智材艺论,堪称一流良将。但你偏好于野战,而对古战阵法极为轻视,这样是不行的。现在嘛,作为一个偏将还可以,但要成为统率三军的大将,岂可不习兵书阵法?!”为了提携后进,他特意以几本阵图兵法相授,这其中有宋太宗赵光义绘制的《平戎万能全阵图》和宋仁宗赵祯在位期间所编写的《武经总要》。

当初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赵光义呕心沥血,费尽心机专门针对辽人的骑兵军团研究出了一套步兵的布阵图。骑兵骑在马背上奔驰驱策可以形成巨大的冲击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速机动的骑兵部队就是冷兵器时代的机械化部队,具有大规模杀伤力!

但是,中原马匹奇缺,即使有,也本地圈养的,这些马匹比较矮小,速度慢,耐力不足,爆发力也欠佳,和辽人的马匹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因而和辽人作战就不得不考虑如何以自己的步兵优势去对抗骑兵。

和辽人相比较,宋军的优势是掌握了高超的锻造技术,武器精良,战甲一般用铁制造,防护性能好,如果能组成科学的步兵方阵,就能在正面作战中所向无敌。赵光义和他领导下的军事团体经过反复的推演和刻苦的研究,在古人留下的八阵图的基础上,结合了宋朝特有的神臂弓、子母弩等特种武器,由弩兵、盾牌兵、长槊兵、重步兵、骑兵和机动步兵等多样兵种排成大阵,画成图形,在实际中操练,层层叠叠,变化无穷。宋仁宗赵祯的《武经总要》,把“古阵法”、“大宋八阵法”都绘图说明,并在《阵法总说》中强调说:“孙武云:‘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混混沌沌,形圆而不可破’,不用阵法,其孰能与于此乎?”

也从仁宗一朝开始,《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靖问对》等七部经典兵书被汇编在一起,宋神宗于元丰三年(1080)命令当朝最高学府国子监司业朱服等人组织力量校定、汇编、出版上述七书。

武学博士何去非参与了此项工作。校定这七部兵书,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到元丰六年(1083)冬才完成了刊行的准备工作。校定后的这七部兵书命名为《武经七书》,共25卷。这是北宋朝廷从当时流行的三百四十多部中国古代兵书中挑选出来的,作为武学经典。《武经七书》和《武经总要》从此成为了各地方军事学校的必修课程。

得到这样的奇书,岳飞如获至宝,欢喜不尽。然而,才粗读一遍,岳飞便将书束之高阁,置之不理。为什么会这样呢?宗泽觉得非常纳闷,问他,“那些行兵布阵之法,你读得怎么样了?”岳飞回答道:“按图布阵,属于拘泥不化,兵无常形,所以不必深究。”宗泽听了,非常不高兴,说道:“照你说的,太宗的阵法是没有什么用处了?”岳飞认真回答道:“布下阵势,然后交战,是战场上最常见不过的战争模式,但这阵法的布置不应该一成不变,而应该在于统帅对天时、地利、人和的充分利用和灵活调度,所谓运用之妙,存于一心,请留守明察。”

宗泽一愣,看着岳飞,没说话。岳飞又解释道:“留守所赐的阵图,都是清一色的固定格局。试想,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季,同一季节,又有雨雪风雾,不同的地点,又分广狭险易,两军对垒,难道都照搬书上的阵图?兵者,诡道也。用兵之要,贵在出奇制胜,两军相遇,敌人还没摸清我的虚实,我已取胜,那还用得着布置阵势?现在我兵力不足,布阵反而让敌人得知我军的虚实,弄巧成拙。”沉默了良久的宗泽,最后说道:“你说的是对的。”

说到这儿,就得插说几句宋朝的武举制度了。宋武举与唐武举不同,宋武举一改唐武举只片面追求武艺的做法,考试时既考武艺,又考军事理论,文武并重,注重考察武举子的军事理论与军事技术,将武举授官与军队建设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了显示对选拔武备人才的重视,朝廷还首开武举殿试之先河,制定了解试、省试、殿试的三级考试制度。武艺考试以弓马为主,理论考试则先答策问,后考由朝廷专门编制了军事教材《武经七书》,“以弓马定高下,以策问定去留”。

按照岳飞这种不拘泥于兵书的做法是很难通过主考官这一关,更遑论夺取武状元了。不过,宗泽却强烈地感觉到,面前的这个年轻人,颇具军事天赋,能够在复杂形势下,作出正确的判断,将来,前途不可估量。也正因如此,宋人在评论宗泽时道:“虽身不及用,尚能为我宋得一岳飞!”而岳飞在其短暂一生中虽然没有时间专门著述过系统的军事著作,但他在实战过程中留下的战例,在和幕僚闲谈时涉及到的军事思想,足以与历代军事家的军事理论并媲美。武状元的虚名,对岳飞来说,又有何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天上掉皇位!历史上最轻松当上皇帝的竟是杨坚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皇帝是王朝最高统治者,但当上皇帝绝对不是件容易事!从起兵到称帝,汉高祖刘邦用了7年,光武帝刘秀用了3年,李渊用了7个月,赵匡胤用了3天,朱元璋用了16年。但时间并不能衡量一切,刘邦、刘秀、朱元璋一直在刀尖山游走,可谓历经生死;李渊、赵匡胤虽然时间短,但他们是苦练了几十年的“内功”,才最终脱颖而出!

  • 揭秘历史:楚霸王项羽没过乌江是不肯还是不能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寥寥数句,传神描绘了一代霸王项羽的慷慨悲壮,突显了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如是英雄,当年为何不选择渡过乌江,以图东山再起,而是选择了自刎呢?真的仅仅是因为无脸面再见江东父老,还是其中存在着其他的一些原因?楚汉战争中,刘邦和项羽僵持不下,“

  • 细数中国历史上国宝级人物 他第一当之无愧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本篇是对中国历史的人物进行分析,依据自己的见解和历史知识笼统为之,所列出的仅仅是我个人心目中认为较有影响力的100位中国历史人物。纯属自娱自乐,望请网友批评指教!在这里不涉及对人物的功过和定论,只对其人在历史的影响力进行评说,并用最少的文字进行完整的表述。所谓影响力,不是考虑谁的声名显赫、意义重大、

  • 薳子冯:因不想当官而躲进冰窖冬眠的楚国奇人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前552年的夏天,楚国的令尹(相当于后世的宰相)子庚去世。时任国家一把手的楚康王,虽然对于这位国家栋梁的去世感到非常的伤心,但有一件事情却比他为之伤感更加重要——那就是接下来选谁来补这个重要的缺位呢(是啊,国家的二把手走了,必须要马上找个合适的人选来补这个缺,毕竟群官无首于国于己都是不利的)。于

  • 揭秘皇太极死因 不是多尔衮和庄妃合谋将其毒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正当大清国国运如日中天,中原江山已唾手可得,北京的金銮殿向皇太极频频招手的时候,皇太极的身体却一天天垮下来了。公元一六四三年八月初九,皇太极像往日一样上朝下朝,处理国政,没有表现出任何异常的征兆。晚上,也如同以往一样,端坐在清宁宫东暖阁内的火炕上处理政务。亥时即九至十点钟左右,死神却骤然降临在他身上

  • 历史上有那么多贪官 为什么却没有贪腐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过几百个皇帝,以与其所处时代相适应的标准来评价的话,有的是明君,有的是昏君,还有的是暴君。皇帝是数得过来的,大臣恐怕就数不过来了。在历朝历代数不清的官员中,真正有名的、被人记住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名,分为美名和恶名,都可以成为被记住的理由。这些人有的被称为忠臣,有的被称为奸臣,有的被

  • 战至26人弹尽粮绝不放弃 大东汉的铁血英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耿恭,字伯宗,是东汉开国猛将耿弇之侄,“慷慨多大略,有将帅才”,于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任西域戊校尉,屯驻后车师金蒲城(今新疆奇台西北)。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2月,北匈奴的军队进攻车师。耿恭作为大汉帝国安置在车师后国的戊校尉,有责任、有义务帮助车师国(车师国有后王、前王,二王是父子关系,

  • “木匠皇帝”朱由校其实是个励精图治的铁腕明君?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来去匆匆明光宗万历皇帝驾崩后,当年“争国本”案中的焦点人物,太子朱常洛终于成功上位,即执政只有一个月的明光宗。但即使这短暂的执政生涯里,短命的明光宗依然获得了一个高大上的评价:万年有道圣人。自从登基以后,先是火速补了各地缺位的官职,任命了一批能臣,同时又雷厉风行,解决了闹腾好些年的边镇军饷拖欠问题。

  • “吸烟仪式”上李鸿章的举动让俄国总理震撼!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1896年5月沙皇尼古拉二世举行了一个声势浩大且隆重无比的加冕典礼。李鸿章曾被派前往庆祝。但是李鸿章在加冕典礼的两个星期就因为中东铁路的事情抵达了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尼古拉二世特意授命其总理大臣谢尔盖·尤利耶维奇·维特全程接待。这是俄国史无前例的一次接待。维持为了与李鸿章建立良好关系,为了对两国的长期

  • 梁红玉:出身青楼是韩世忠至爱 为何最终惨死?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妓女出身的将军——梁红玉,其实,梁红玉这个名字,是后人说书讲古的附会,正史里,只粗略地记载她叫“梁氏”。梁氏在酱缸一样的妓院里摸爬滚打,她见过大世面,可以说阅人无数。安排自己的终身大事,果然是好眼力!她把“红绣球”果断地抛给了一个灰头土脸的陕北小子。当时,韩世忠神情沮丧,四处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