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除了各国君主外,战国时期还有哪些改变格局的人物?

除了各国君主外,战国时期还有哪些改变格局的人物?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533 更新时间:2024/1/16 23:17:48

说到战国,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战国,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精彩的时期之一,期间曾涌现出大量风云人物,如果要从中选出十大历史名人,难度其实相当之大。个人认为,要评选十大名人,不仅要看其名气和才能,还应该看其对战国格局的影响力,同时应该将各国君主全部剔除,毕竟这些君主的影响力实在有些大。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仅以活动时间为序】

1、商鞅:秦国变法,为秦国崛起奠定基础。姬姓,公孙氏,卫国人,又称公孙鞅、卫鞅。其年轻时便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曾师从尸佼学习杂家学说,先于魏国担任中庶子,后入秦国,在秦孝公的重用下,开始在秦国主持变法。其先后于前356年和前350年两次颁布变法法令,在秦国推行深彻变法,政治上,他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他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他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从而使秦国在经济、社会、制度、思想等方面确立了对山东六国的制度优势,为秦国崛起,并最终一统一天下奠定了制度基础。

2、孙膑:两败魏国,战国初期霸主魏国就此衰败。本名不详,为春秋军事家孙武后代。曾与庞涓同窗,后因庞涓陷害而惨遭膑刑和黥刑,在齐国使者帮助下逃至齐国。前354年,魏国攻打赵国都城邯郸,齐威王在段干朋建议下兵分两路救赵,田忌在孙膑建议下以“围魏救赵”之计,大败魏军于桂陵,致使魏国霸业动摇。前342年,魏国进攻韩国,齐国再度出兵救援,孙膑又采用“围魏救韩”之计,迫使魏军回援,同时以“减灶之计”诱使魏军进入埋伏圈,最终大败魏军主力于马陵。历经两战,魏军主力损失殆尽,战国初期霸主魏国就此衰败。

3、邹忌:改革强齐,基本奠定了齐秦争霸的格局。尊称“驺子”,初为齐桓公田午时大臣,后于齐威王田因齐时期,以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命为相国。担任相国期间,在齐国推行改革,通过鼓励进谏、革新政治、修订法律、选拔人才、奖励贤臣、处罚奸吏,从而使得齐国国力逐渐增强,一举奠定了魏国之后,齐秦东西称霸的格局。此外,稷下学宫便是在邹忌担任齐相期间修建完成,这为齐国招揽人才提供了极大便利。

4、公孙衍:身挂五国相印,首倡合纵抗秦。也称“犀首”,虽为魏国人,但自前342年便入秦国参军,并先后在秦攻魏岸门、秦攻韩宜阳和“雕阴之战”中立下大功,获封大良造,后因张仪深受重用,公孙衍心灰意冷之下出走秦国。为对抗逐渐强大的秦国,公孙渊首倡合纵,并促成了前318年的魏、赵、韩、燕、楚五国伐秦,此次伐秦虽然失败,但却使得秦国意识到了危险,于是短暂放弃东出,改将战略重心放于南北两端,对于山东六国则以外交为主。前311年,随着秦国再度东出,山东六国恢复合纵联盟,公孙衍出任纵约长,并同时担任齐、燕、赵、韩、魏五国相邦。合纵可以说是战国中后期,山东六国对抗秦国的主要手段,而公孙衍作为此策略的提出者,可谓功不可没。

5、张仪:以“横”破“纵”,为秦国崛起争取时间。张仪曾师从鬼谷子学习游说之术,后入秦国,先任客卿,在“濮阳之战”后,因劝说魏国与秦国交好立功,得以出任相邦。在公孙衍于山东六国推行合纵的同时,张仪倡导推行连横策略,以“横”破“纵”。尤其是第一次“五国伐秦”之后,秦惠文王担心山东六国合纵对秦国威胁太大而放弃东出,转而将战略重心放在南北两端,而张仪则主要负责破坏六国合纵,为秦国争取外交空间,从而为秦国赢得了难得的崛起时间。

6、匡章:攻破函谷关,联军伐楚,楚国就此衰弱。又称章子或者匡子,曾师从孟子,后于齐威王末年成为齐国将领。齐楚本是联盟,但张仪却以“商於六百里”说服楚怀王,楚国背盟连秦,齐国则与韩、魏联盟。前302年,质秦的楚太子横杀秦大夫后逃回楚国,秦楚联盟破裂。前301年,以齐军为主的秦、齐、韩、魏四国联军出兵伐楚,“垂沙之战”楚国惨败,楚都被攻破,与此同时内乱爆发,楚国就此衰弱。楚国衰败后,秦国又开始频繁向三晋用兵,齐、韩、魏恐秦继续扩张,于是在前298年再度发起合纵攻秦,由齐国大将匡章统率齐、魏、韩联军攻秦,后赵、宋两国也参与合纵,此战历经三年,匡章最终攻破函谷关,迫使秦国归还了魏、韩土地,此后秦国东出步伐再度被迫放缓。

7、司马错:攻占巴蜀,伐魏攻楚,为秦国夺取重要粮仓。司马迁八世祖,历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前316年,巴国、蜀国发生战争,皆向秦国求援,围绕是否攻打蜀国,司马错与张仪发生激烈争论,后司马错以“得蜀即得楚”之说说服秦惠文王。同年秋,司马错率兵攻打蜀国,同年十月攻灭蜀国,后又攻灭巴国和苴国,将蜀地纳入秦国。此后,司马错还曾率兵平定蜀地叛乱,稳固了秦国对蜀地的统治。夺取蜀地,可以说是秦国全面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司马错功不可没,此外,司马错还曾于前291年夺取魏国轵地、夺取韩国邓地,又于前289年与白起率兵夺取垣城和河雍等六十一城,于前286年迫使魏国献出安邑,于280年夺取楚国黔中郡,迫使楚国割让汉水以北和上庸之地。

8、乐毅:改革强燕,五国攻齐,齐国就此衰弱。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中山国人。燕昭王即位后,为图强而招揽贤士,乐毅入燕辅佐燕昭王,通过改革内政、整顿军队、改善吏治、赏善惩恶等措施,使得燕国逐渐强盛。彼时,齐湣王凭借国势频频对外用兵,惹恼了周围列国,又因攻灭宋国而与中原列国关系决裂,再加上暴政导致国内民怨四起,燕昭王遂派乐毅联络各国,意图合纵伐齐。前284年,燕昭王起倾国之兵,以乐毅为上将军,合燕、秦、韩、赵、魏攻齐,连下七十三城,齐国仅剩莒和即墨两城苦苦坚守,齐国就此衰弱,彻底退出争霸行列。

9、白起:连破山东诸国,赵国败后秦国一家独大。白起从军之时,秦国虽然已经极为强大,但面对山东诸国的合纵,秦国仍然难以大举东进,而白起担任秦将期间,接连大败山东六国,尤其是其“以歼敌有生力量”为目的的作战方式,导致山东六国元气大伤。白起平生大小70余战,无一败绩,仅史料明确记载歼敌数量的战役便有多场,如前293年“伊阙之战”斩首韩魏联军24万,前279年—前278年“鄢郢之战”攻破楚都、淹杀鄢城百姓数十万,前273年“华阳之战”斩首魏赵联军15万,前264年“陉城之战”斩首韩军5万,前262年—前260年“长平之战”坑杀赵军45万。据不完全统计,六国仅丧生于白起手中的军队,便不下百万,为此白起也得了“人屠”之名,而山东六国由于接连战败,再也难有抗秦之力,秦国开始一家独大。毛主席更是评价道,“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

10、魏无忌:两败秦军,延缓了秦国灭国步伐。因受封于信陵,因而也被称为信陵君,为“战国四公子”之首。“长平之战”后,赵国国力大损,秦昭襄王又于前257年发动“邯郸之战”,发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拼死抗秦的同时,接连向各国求援。信陵君窃取兵符之后,率兵救援赵国,与此同时,楚国也出兵十万救赵,结果秦军大败,秦将王纥被迫率军退往汾河,秦将郑安平投降。秦国恢复元气后,再度接连对魏国用兵,魏无忌于前247年派使者向各国求援,列国得知魏无忌出任上将军后,纷纷出兵救援,魏无忌率领联军于黄河以南大败秦军,秦将蒙骜战败而逃,秦军紧闭函谷关不出。此战之后,魏无忌声威震动天下。魏无忌两败秦军,可以说对秦国造成了极大震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秦国灭国的步伐。

虽说战国时期人才辈出,例如李俚、吴起、庞涓、苏秦、屈原、肥义赵奢、蔺相如、田文、田单黄歇、赵胜、廉颇、李牧、王翦、吕不韦等等,其中有些人的才能或许在以上十人之上,但就对战国格局的影响力而言,却略显不足。当然,李俚、吴起或许可以一争,毕竟这两位是战国初期魏国称霸的关键人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秦国重臣张仪、李斯、商鞅、范雎,他们四人中谁的结局最惨?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秦国重臣,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战国时期,秦国作为当之无愧的人才引进大国,在人才引进和任用方面表现出色,然而这些人才的最终下场却大多不好,卫人商鞅、魏人张仪、魏人范雎、楚人李斯便是其中典型,那么这四人之中,谁的下场最惨呢?第四名,张仪:武王嬴荡即位后

  • 王保保的历史原型是谁?他一生有何作为?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扩郭帖木儿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1368年,明朝正式建立,出现在了中国朝代序列当中。但此时,元朝并没有灭亡,元顺帝被元朝朝臣们拥护到了漠北,开始了北元时期。北元与大明的较量,没有停歇过,他们一直想着南下,收复丢失的山河。这期间,北元出现了一个战神,他

  • 徐达妻子谢氏,为何会被朱元璋下令杖毙处死?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徐达妻子谢氏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徐达是明朝的开国第一功臣,名列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及开国“六王”之首,他知晓朱元璋难改猜忌的本性,便谨慎行事,连年出兵,将一生都投身于戎马之中。他善于治军,因此在军队中颇有威信,曾为官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还被封为魏

  • 樊顺妃是何出身?她是如何从宫女上位成皇帝妃嫔?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这里是我爱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樊顺妃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明朝是我国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但在历史上颇有争议。有人说明朝昏君多,宦官干涉朝政达到封建王朝鼎盛时期,但也有人说,明朝是一个很硬气的王朝,对待外邦,从不割地赔款,从不采取和亲政策,也从不讲求议和纳贡。不是有那么一句

  • 蜀汉前期开法正,后期靠诸葛亮,事实真是如此吗?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蜀汉前期开法正,后期靠诸葛亮,事实真是如此吗?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建安十六年,刘璋听闻曹操要攻打汉中张鲁,为了防止曹操攻破张鲁后,将矛头对向他,他在张松的建议下,派法正邀请刘备入川,以协助他先曹操一步占据汉中,防止益州被夺,而法正与庞统则在此时劝说刘备趁机图谋

  • 王莽改制为何失败?最终却落得如此悲剧的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你真的了解王莽改制为何失败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在我国古代,出现了许多由统治阶层内部发起的改革,其中不乏效果立竿见影的案例,比如让魏国在战国初期称雄数十年的变法,使秦国改头换面并最终统一天下的商鞅变法;但更多的则半途而废、令后人扼腕叹息,比如昙花一现的吴起变法、难以扭转宋朝命运

  • 袁崇焕被杀的真相是什么?真的是他自己咎由自取吗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袁崇焕被杀。说到明朝的灭亡,袁崇焕可以说是个无法绕过的人物,而关于袁崇焕被杀,一直以来都充满了争议。不可否认的是,崇祯的确是个多疑的人,一旦他相信了某个人,那么可以说是无条件的信任,而一旦对某个人失望,却又往往痛下杀手,因此如果我们换个思路,站在崇祯的角度来看,

  • 典故鸟尽弓藏”讲述的是什么故事?与商圣范蠡有关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鸟尽弓藏下一句是什么,鸟尽弓藏历史典故,飞鸟尽弓藏是什么意思

    典故鸟尽弓藏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斗数年,除了诞生“卧薪尝胆”之外,还诞生一个著名的成语,叫“鸟尽弓藏”。而说出这个成语的人,就是著名的“商圣”范蠡。当年,范蠡和文种一起辅佐越王勾践,越国被吴国打败之后,勾践被俘,在范蠡的帮助下,勾践骗得吴王夫差信任,被放回越国,勾践卧薪尝胆,东山再起。这期间,范蠡制

  • 西汉开国功臣曹参,为何会说是真正的文武双全?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西汉开国功臣曹参,为何会说是真正的文武双全?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自古至今,我泱泱华夏人才济济,有文能治国者无数,武能安邦者不计,然而若论文武皆备者却是如凤毛麟角般稀缺,在秦末汉初那个荡气回肠英雄无数的年代,涌现出了一大批枭雄豪杰,但有这么一个人,文能提笔安

  • 杨怀和高沛守卫涪水关的目的是什么?他们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对杨怀和高沛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杨怀和高沛都是益州牧刘璋的嫡系将领,他们两位奉命守卫涪水关,主要目的不是防卫汉中张鲁,而是防备葭萌关的刘备大军。杨怀和高沛听闻刘备想要撤走,回到荆州,便来送行,结果自己身首异处。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呢?依据演义中相关内容,分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