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纸上谈兵的赵括 其实是战国时期的名将

纸上谈兵的赵括 其实是战国时期的名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738 更新时间:2024/2/4 11:21:38

提到长平之战,几乎人人想到的一个词语就是“纸上谈兵”,而创造出这个成语的人就是赵括,几千年来,赵括一直被作为一个反面形象来教育国人,要大家知道,理论是苍白的,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中国的历史大抵如此,事实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能为统治者服务,能体现统治者的意志。因为中国的正史都是官家编著的。故意避重就轻的就不说了,翻开国人引以为豪的《二十四史》这样的篇幅可谓汗牛充栋。

更有甚者竟然完全无视现实,在事实实在无法为统治者说话的时候,他们就捏造事实,编出一本历史来,我不知道在正史中有多少这样的篇章是无耻的文人编撰出来的。反正玄武门事变的史实肯定是编的咯。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上才有那么一句名言,一句无耻但是正确的名言——胜者为王,败者寇,因为胜利的人才可以有权利编撰历史,掌握历史的话语权,来蒙蔽无知的后人。

网络配图

现在我就要根据一些现成的史实和一些简单的分析来为赵括这位悲剧英雄翻案。首先,来分析一下长平之战的原因和意义:

长平之战的起因实际上是秦军在完成强国路线之后,开始统一天下吞并六国的第一步。当时的山东六国要么国力过于衰弱,要么因为国内政治事件自我消耗。根据秦国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国力强盛的赵国成为了秦国的第一块绊脚石。具体的上党郡城池的事件就不分析了,就按照史记的说法,姑且听之吧。

其实从长平之战的规模和后来的影响看,实际上秦国扫清了赵国也就是取得了进攻其他山东六国的军事主动权,山东诸国中最强大的机动兵团一旦被扫灭,六国均暴露在秦军的军阵之下,无险可守。秦国逐步蚕食六国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交战双方的实力对比

兵力:秦军60万 赵军:45万

前期将领:王翦廉颇

后期将领:白起:赵括

网络配图

国力:秦国经过了商鞅变法,奖励农耕,积聚财富,国内政治清明,军队战斗力强悍,能征善战的名将极多。综合国力第一,加之秦国地处西北,民风彪悍,尚武精神极强。赵国以商业立国,在农耕时代综合国力得不到保障,没有丰满的战略物资供应,但是赵国经过了武灵王的军事改革,在军事上非常强悍,尤其是骑兵战术相当厉害,吸收了游牧民族的长处。因为赵国地处边疆,经常受到匈奴等凶悍骑兵的磨练,士兵实战能力不错。单兵作战能力完全有可能在秦军之上,最次也能混个平手。但是国力困乏,打不起消耗战。

在战争前期,双方成胶着状态,赵军据险不出,避其锋芒。廉颇的战法主要是看中了秦军属于劳师以远,后勤补给困难。廉颇的想法是大量的消耗秦军的国力,要知道60W大军的开销是相当巨大的,秦国的补给又属于远程补给,困难可想而知。待到秦军后勤出现了短缺,国内已经支付无力,秦军锐气自然受挫,说不定也来点兵变就更好了,二来,秦军长期远征必然疲敝,到时候自己尽出其精锐部队,可以一举荡平秦军。

这个想法固然不错。但是仔细分析,其实漏洞不少,1.赵国国力不济,跟秦国打持久战肯定不是明智的选择。虽然秦军消耗巨大,己方的45W大军也是赵国不小的负担。2.既然想好了正面据险不出,为何不派出小股的精装骑兵不断骚扰其后勤补给线,不求战果只求拖垮敌人。兵法说,正兵以对,奇兵制胜。廉颇光打消耗战,战术未免过于单一。3.战和不定,外交失败。

按照理由说,此次赵军对秦军的长平之战,乃是其他六国的前哨战,应该积极在外交上加以斡旋,争取其他诸国的支持,让他们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在物资上支援长平前线的赵军,然后可派一支联军有生力量只取咸阳,让秦军自顾不暇,长平之战不战而胜。(在邯郸之战中,赵国倒是采用了这一招,为何早早不用)。

竟然在开展前期,派出使者谈和,使得其他诸国误以为赵国不想做他们的挡箭牌,于是人人自保。4.低估了秦军的后勤保证力量和秦国的综合国力,本来廉颇以为会很快到来的补给困哪,军队哗变等事情一直没有发生,廉颇等待这个机会竟然等了三年。

网络配图

有了这四个致命的漏洞,再加上秦国的反间计,直接导致廉颇下台。至于新将领的人选问题,秦国的反间计当然是重要的条件,但是仍然是外因,而内因则是,赵国无人愿意接手这个烫手的山芋。赵国此时的名将尚有李牧、田完、乐毅、平原君赵胜

纵观整个历史,这几位也属于赫赫有名的将领了。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人都是在厚厚的史书中大放果光芒的。然而就是这个四位名将也无一人愿意接手。最后由他们中的三位联合推荐了赵括。

此时的赵括没有统帅过任何一支部队,可以想见,这样的一名年轻人,可以得到四位名留青史的名将的一致推荐,可以从侧面反映出,赵括不光不是个无能之辈,而且是个潜力巨大的千古名将。

赵括得到任命之后,没有像其他几位名将一样为了保全自己不败的名声而退却。勇敢的接过了统帅的大印,以至于她的母亲要跟他断绝关系,史书上以此臆断赵括是个缺乏军事实践的人,因为他母亲都信不过他,其实,这只不过是母亲爱子的一种表现。那个母亲愿意自己的儿子去做基本要身败名裂的事情呢。其实人之常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纪晓岚身材魁梧粗壮 每天要吃肉数十斤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在人们通常的印象中,纪晓岚既是一位文人。当然是一副文弱书生的形象,其实不然。网络配图记载中的纪氏却是一个身材魁伟的粗壮汉子。在饮食方面,他也与一般书生大异其趣。清人昭梿在《啸亭杂录》卷十中这样记载纪晓岚。网络配图“今年已八十,犹好色不衰,日食肉数十斤,终日不啖一谷粒,真奇人也。”与纪晓岚同朝为官的协

  • 朱温竟然是“妻管严” 唯一能劝阻朱温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谈到朱温大家只有一个印象,残暴不仁。其他人杀人还有理由,他是想杀就杀,什么混账的事他都干过。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确是一个爱妻子的人。她的妻子是唯一能劝阻他的人。张惠,宋州砀(dàng)山人(今安徽砀山),后梁太祖朱温爱妻。张惠出生在一个富豪之家,父亲张蕤(ruí)曾是宋州刺史。在这样一家庭,张惠既

  • 清朝史上曾国藩的为官原则:只办大事专找替手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凡做大事者,易于善始,难于善终。曾师、鸿章位高权重,而终能平安降落,“锐”为根本,“藏”为手段。而“厚藏匿锐”之关键在于“替手”。“替手”实在就是最锐之“锐”,无论藏匿与否,有此“锐”护驾,何患鼠辈?此可谓荣辱与共、互为犄角。办大事,找替手,你办事,我放心。此乃鸿章所总结先师曾国藩的为官原则。

  • 宋高宗赵构为何会主动退位给自己的养子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宋高宗赵构是南宋王朝的创立者,是南宋对金战役中坚定的主和派,其一生当中最广为人知的事情就是杀害了主战派的代表性人物岳飞父子,因此留下了千古骂名,在许多的文艺作品中被描述成了一位十恶不赦的昏君。宋高宗赵构的一生都在积极地主和,在这一问题上从来是毫无动摇的。图片来源于网络宋高宗赵构生于皇室之中,是宋徽宗

  • 水浒传中的梁山官场潜规则:宋江竟爱听拍马屁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为官是神圣的,官场是肮脏的。说为官是神圣的,因为按照正常的逻辑,做官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是为了发财有道,不是为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而是为民众做实事、做好事,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应该说,许多为官者初入官场都是抱着这样的理想和抱负的。但时间不长,他们就改变了自己的初衷。原因在于官场有潜

  • 刘备手稿出土:三国名将赵云竟被说成是女儿身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一九九九年三月,中央政府的一支考古队伍将刘备墓出土,发现了一大批东汉未年的文物。当中最叫人咋舌的, 是发现了汉先主刘备的手稿, 揭开了二千年来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三国名将赵云,竟然是女扮男装的花木兰,而且与刘备有着不只是君臣的关系手稿中刘备多次提到与诸葛亮讨论赵云的名份问题。 可惜因为内部政策关系

  • 谁这么猛?被称为历史上的中华第一勇士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在遥远有秦朝,有一位将军曾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修筑西起陇西的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境内)的万里长城,征战北疆十多年,威震匈奴。传他曾改良过毛笔,是中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也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网络配图他不是别人,是被后世之人称为“中华第一勇士

  • 雍正王朝文字狱第一案:年羹尧案是怎么发生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雍正朝的文字狱始自年羹尧案。年羹尧是汉军镶黄旗人,进士出身而有用兵之才,在川藏一带平叛屡建功勋,康熙末年授定西将军、兼理川陕总督,一意依附当时还是雍亲王的允禛。胤禛即位后,年羹尧备受宠信,累授川陕总督、太保、抚远大将军,爵封一等公。年羹尧又因妹妹是雍正暴君的妃子,开始居功自傲,雍正忍无可忍,终动杀机

  • 为何赤壁一战后名士蒋干就踪影难寻了?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蒋干,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刻画的人物,九江(安徽寿县)人。三国时期的蒋干本是名不见经传的人物,但是经过《三国演义》的描述,三国蒋干成了非常有名的人。那么,三国蒋干的故事有哪些?图片来源于网络赤壁之战之前蒋干曾做过曹操的说客,试图劝说周瑜投降。曹操带领的北方士兵并不擅长打水战,所以幸亏有荆州降

  • 刘备难舍新野十万百姓之迷?真相竟是如此残酷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在《三国演义》中,花了很多笔墨,用了很多心思,去突显刘备仁德之君的光辉形象。但刘备仁德的背后,其实是一副枭雄的面目。在诸多刘备的光辉事迹中,不舍弃新野随从的十万百姓,是一个亮点。那刘备为何难舍随从十余万百姓,这些百姓的最终结局又如何呢?首先看百姓跟随刘备的起因。当曹操大军夺取荆州之际,荆州的刘琮竟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