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清朝大臣陈廷敬的谥号是什么?对清朝的贡献有多大

清朝大臣陈廷敬的谥号是什么?对清朝的贡献有多大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3568 更新时间:2024/1/30 1:41:23

陈廷敬(1638年 12月31日―1712年5月23日),本名陈敬,字子端,号说岩、午亭,泽州府阳城县中道庄人。清代宰相、学者。这是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顺治帝下旨举行清军入关以来的第六次科举会试,这次科举的主考官是清朝第一位状元傅以渐。因为当年是农历戊戌年,所以这一年的科举又称“戊戌科”。

待到殿试后,顺治帝发现进士名单中有两人同名同姓。这两人都叫陈敬,一个来自山西泽州,位列三甲第113名;另一个来自顺天通州,位列三甲第185名。

于是,顺治便对山西的那位陈敬说,你和通州的陈敬同名同姓,又是同榜进士,以后难免混淆,不如朕赐你个“廷”字,从此你就叫陈廷敬吧。《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七》云:

是科馆选,又有顺天通州陈敬,上为加“廷”字以别之。

顺治或许没有想到,这个被他赐一个字的陈廷敬,以后会在朝堂上如雷贯耳。陈廷敬为官54年,清廉自守,成为康熙一朝, 最不可或缺的汉臣。

本文,笔者将分享陈廷敬,和大家一起了解这位为官半个世纪的“相国”对清朝的影响。

一、被顺治赐名

陈廷敬,本名陈敬,字子端,山西泽州府阳城县人。陈廷敬家族在阳城是望族,陈廷敬的六世祖、五世祖都曾做过明朝的地方官。但到了陈廷敬父亲陈昌期这一辈,已经家道中落。

明朝崇祯十二年(公元1638年),陈廷敬出生,7岁那年,明朝灭亡。

在父亲的严格管教下,陈廷敬没有关注王朝的兴衰,他只是刻苦读书,因为父亲告诉他,只有通过读书,才能光耀门楣。

顺治十五年,20岁的陈廷敬以举人的身份来到北京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虽然只是三甲,但也算光宗耀祖。不过,让陈廷敬(当时叫陈敬)没想到的是,顺治会给他的名字中加一个“廷”字。“陈廷敬”这个名字,不仅伴随了他一生,还留在了史册上。

中进士后,陈廷敬参加了庶吉士考试,因陈廷敬表现不错,被留在了翰林院,三年后散馆,陈廷敬被任命为秘书院检讨。也就是这一年,顺治驾崩,8岁的康熙登基。

曾有这么一个故事,说康熙刚登基的时候,陈廷敬担任户部尚书,康熙想到户部借点钱用,被陈廷敬拒绝。康熙大怒说:“国库都是朕的,你为什么不给?”陈廷敬回答:“国库有国库的规定,即使是皇帝,也不能随意支取!”康熙大怒,大骂陈廷敬看不起自己,扬言说:“等朕亲政后,一定要砍掉你的脑袋。”后来,康熙亲政后,陈廷敬对这件事耿耿于怀,康熙安慰他说:“那时候朕年纪小不懂事,你做得对!”

这个故事,能说明陈廷敬秉公敬业,同时也给少年的康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仔细推敲,这个故事有两个非常不合理的地方:

第一,《清史稿·陈廷敬传》明确记载:

寻授秘书院检讨。康熙元年,假归,四年,补原官,累迁翰林院侍讲学士,充日讲起居注官。

即,康熙登基之前,陈廷敬担任秘书院检讨,康熙登基后,陈廷敬先是告假回家休养了四年,后来又担任原官。陈廷敬到这段时间并没有在户部任职的经历。

第二,康熙刚登基的时候,陈廷敬踏入仕途不过三年时间,不可能被提拔为户部尚书。

所以说,陈廷敬被顺治帝赐名是真的,他被少年康熙记住,恐怕是后人杜撰。

二、被康熙注意

陈廷敬在康熙一朝为官51年,几乎陪伴了康熙的帝王生涯,他才华出众、恪尽职守,很早就引起了康熙的注意。

康熙在位期间,非常重视一种制度,那就是“经筵日讲”制度。所谓“经筵日讲”,是指翰林院每天都要派人去给皇帝讲课,可能因为康熙8岁继位的关系,他想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巩固自己的执政能力,所以在康熙一朝,很多饱学之士都做过康熙的侍讲,陈廷敬也是如此。

陈廷敬最初担任经筵日讲的起居注官,到了康熙十四年,陈廷敬已经担任经筵日讲的讲官,每天都和康熙接触。当时正值三藩之乱,康熙虽然忙于政务,但仍坚持每天都听陈廷敬等人讲课。

当时,和陈廷敬一样受康熙重视的汉臣还有一位,此人就是张英(张廷玉之父),《清史稿·陈廷敬传》记载:

与学士张英日直弘德殿,圣祖器之。

根据《清史稿》记载,康熙对陈廷敬和张英的学识非常钦佩,经常赏赐他们东西,陈廷敬仅收到康熙赏赐的貂皮就有50多件。

也许,康熙少年时,把陈廷敬当做一位学识渊博的“主播”,每次听到亢奋处,便出手“打赏”。当然,这也能看出陈廷敬学识之渊博。康熙曾评价陈廷敬:

房姚比雅韵,李杜并诗豪。

意思是,陈廷敬的政治能力堪比唐朝名相房玄龄姚崇,陈廷敬的诗文堪比唐朝的李白杜甫

当然,这句话是康熙晚年时对陈廷敬的评价,可以看出,陈廷敬不仅政治能力出色,诗文也写得十分出色。在康熙朝,人们提及陈廷敬的诗文,无不称赞。例如,陈廷敬写过一首《晋国》:

晋国强天下,秦关限域中。兵车千乘合,血气万方同。紫塞连天险,黄河划地雄。虎狼休纵逸,父老愿从戎。

这首诗气势磅礴,一经传出,就曾让许多学子膜拜。

其实,康熙最欣赏陈廷敬的地方,并不是诗文,而是陈廷敬的思想。陈廷敬生于明末清初的山西,当时那里正是受程朱理学影响较大的地区,陈廷敬从小接受正统的儒学教育,因此很在意社会制度和个人的道德完美结合。康熙和陈廷敬接触较多,又多次听取陈廷敬授课,因此受陈廷敬影响较大。

康熙二十三年,陈廷敬担任左都御史,五年之后,陈廷敬先担任工部尚书,后来调任户部、礼部、吏部担任尚书。到了康熙四十二年,陈廷敬被拜为文渊阁大学士,正式被“拜相”。直到陈廷敬病逝,陈廷敬在朝廷中枢任职20余年,早已成了康熙的左膀右臂,辅佐康熙完成了许多政务和改革。

早在康熙二十三年,陈廷敬调任吏部侍郎,同时监管户部钱法,这一年,陈廷敬做了一件对康熙朝影响很大的事情:改革钱币。

《清史稿》记载:

疏言:“自古铸钱时轻时重,未有数十年而不改者。向日银一两易钱千,今仅得九百,其故在毁钱鬻铜。顺治十年因钱贱壅滞,改旧重一钱者为一钱二分五厘,十七年又增为一钱四分,所以杜私铸也。今私铸自如,应改重为轻,则毁钱不禁自绝。产铜之地,宜停收税,听民开采,则铜日多,钱价益平。”

陈廷敬的这段疏言很长,大概意思是:顺治年间,铜钱的重量逐渐加大,含铜量也高,很多人把铜钱毁掉铸铜,谋取更多利益。如此以来,市场上的钱币越来越少,严重影响帝国的经济。现在应该把铜钱的重量减小,铸造“轻钱”。另外,在产铜的区域,应该停止征收开采税,增加铜矿在市面上的流通。

陈廷敬这个建议最终被康熙采纳,后世看到的“康熙通宝”虽然小巧,但对康熙朝货币的流通、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三、陈廷敬反腐

《清史稿》对陈廷敬的评价是“清勤”。终陈廷敬为官的54年,他一直是一个清官。陈廷敬之所以能够闻名于史册,靠的是他刚正不阿、弹劾贪腐的精神和勇气。下面,我们就来说说陈廷敬的反腐。

康熙二十四年,陈廷敬担任左都御史,他多次向康熙上疏,表示对官场风气的不满。陈廷敬认为:现在官员生活、穿着都非常奢侈,衣冠、舆马、服饰、器用等都相互攀比,长此以往,会让老百姓和官员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同时,有些官员为了攀比,不得不贪污受贿,这反而让那些清贫的官员更尴尬。陈廷敬向康熙提出解决方案:

方今要务,首在督抚得人。为督抚者,不以利欲动其心,然后能正身以董吏。吏不以曲事上官为心,然后能加意于民。(出自《清史稿·陈廷敬传》)

意思是: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严格要求各省督抚,只有“一把手”以身作则,才有可能彻底扭转官场风气。

康熙对陈廷敬的建议非常认同,下旨推行。

陈廷敬担任左都御史期间,对百官进行监察,最先在他手中落马的封疆大吏是云南巡抚王继文。当初,王继文在平定三藩之乱时,为了方便中饱私囊,故意不用捐纳的粮草,而坚持使用库银。后来战乱平定,库银不剩,粮食谷米却有盈余,王继文怕事情败露,把谷米当做俸禄抵偿给下属官吏,但由于贪污太多,谷米和银两间的数额相差九十多万两。官吏们虽然知情,但敢怒不敢言。

陈廷敬得知这一情况后,多方搜集证据,一封奏疏将王继文之事捅给康熙,然后满朝哗然。有些人佩服陈廷敬的胆识,有些人则为陈廷敬捏了一把汗,毕竟,他弹劾的可是参与平定叛乱的功臣。

没想到,康熙看完陈廷敬提供的证据后,勃然大怒,立即派人问询王继文,最后,王继文被罢官。

陈廷敬弹劾王继文,可谓一炮打响,此后,被陈廷敬弹劾而罢官的封疆大吏不在少数,人人都知道陈廷敬是刚正不阿之臣。

有一次,陈廷敬给康熙讲课,讲到《君子小人章》时,正义凛然。课后,康熙问陈廷敬,你既然讲到“小人”和“君子”,那你一定有所指,你告诉朕,谁是小人?

面对康熙的质问,陈廷敬没有回避,他直言:“明相!”

明相就是纳兰·明珠,是康熙朝两大权臣之一(另一位是索额图)。康熙虽然知道明珠专权,但几乎没有人敢说明珠的不是,陈廷敬的表现让康熙另眼相看。不久后,明珠倒台,康熙对陈廷敬更加欣赏。

陈廷敬一方面反腐,另一方面也严格要求自己,他认为,一个官员能清晰读懂“贪”和“廉”二字,才是最合格的官吏。

陈廷敬任吏部尚书时期,很多人都想走他和家人的关系,陈廷敬就严厉警告家人,若有行为不端、送礼行贿的人登门拜访,不管职位有多高,都一律赶出门去。陈廷敬在礼部时,曾立下一个规矩:

“自廷敬始,在部绝请托,禁馈遗。”

正是因为陈廷敬有这种刚正不阿的品质,康熙才称他“宽大老成,几近完人”。从古至今,有几个人能接近“完人”呢,陈廷敬却做到了。

四、陈廷敬的两次“回炉”

陈廷敬的一生,经历28次升迁和调任,但是,他的仕途生涯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陈廷敬也经历过两次辞官,同时,他又经历过两次“回炉”。

陈廷敬为官清正,敢于硬碰硬,因此也得罪了很多权贵。康熙二十七年,湖广巡抚张汧因行贿被治罪,张汧为了减罪,在狱中胡乱攀咬,康熙身边的几位宠臣例如徐乾学、高士奇,都被牵连其中,陈廷敬因为和张汧有亲戚,也被同僚张玉书弹劾。

张汧最终被处死,陈廷敬为了避嫌,上书恳请辞职回乡守孝。康熙怜惜陈廷敬,许他回乡,但仍然让拿着朝廷俸禄,回家编书。《清史稿》云:

廷敬乃以父老,疏乞归养,诏许解任,仍管修书事。

这是陈廷敬第一次被辞职,不过,半年之后,他就经历了一次“回炉”。

半年后,高士奇和徐乾学陷入内斗,康熙烦不胜烦,将二人逐出京城,重新召陈廷敬前来,被康熙委以重任,先后在工部、户部、礼部、吏部担任尚书。

康熙四十二年,陈廷敬被“拜相”,成为康熙最信任的汉臣之一。不过,此时的陈廷敬已经65岁,他除了辅佐康熙处理政务外,还担任经筵讲官,同时主持编纂《康熙字典》。

康熙四十九年,陈廷敬第二次辞职,这一次他辞职的原因是年老体衰。陈廷敬本以为自己终于可以回乡养老了,没想到,仅仅过了6个月,康熙再一次召陈廷敬入朝。《清史稿·陈廷敬传》云:

会大学士张玉书卒,李光地病在告,召廷敬仍入阁视事。

原来,陈廷敬辞官后,康熙身边仍有两名得力的汉臣,分别是张玉书和李光地,无奈,张玉书于次年病逝,李光地也生病告假,康熙因此不得不召稳重老成的陈廷敬“回炉”,再为朝廷出力。

陈廷敬这一次入朝,已经72岁,当时张玉书已经病逝,陈廷敬带着30多位学者最终完成了《康熙字典》的编纂,这部著作,共收录77035个汉字,并采用了笔画、韵母、声调等不同方式分类排列,成为中国汉字研究工作中最重要的参考文献之一,《康熙字典》的作用,不亚于《永乐大典》。

五、陈廷敬和康熙盛世

康熙朝有许多著名的大臣,陈廷敬的仕途生涯并没有太多的波澜壮阔,但细细品味,他对康熙朝的贡献却不容小觑。

康熙五十一年,陈廷敬病重,康熙派太医多次为其诊病,无奈回天乏术。当年四月十九日,陈廷敬溘然长逝,康熙闻讯后十分悲痛,亲自作挽联悼念这位跟随自己50余年的汉臣。《清史稿·陈廷敬》记载:

五十一年,卒,上深惜之,亲制挽诗一章,命皇三子允祉奠茶酒;又命部院大臣会其丧,赐白金千,谥文贞。

康熙不仅给陈廷敬谥号“文贞”,还派当时朝中年龄最长的皇子胤祉(皇长子、皇次子被幽禁)亲自去祭奠陈廷敬。

陈廷敬去世,灵柩前不仅有自己的儿子,还有皇帝的儿子,这种殊荣,不是谁都有的。

康熙在位61年,陈廷敬一共为官54年,除了顺治时期的3年,陈廷敬仕途的51年,都在陪伴着康熙。

康熙一生文治武功,清朝在康熙时期开始蒸蒸日上,逐渐步入盛世。在这期间,陈廷敬在翰林院当过编修,为康熙做过侍讲,他当过工部、户部、礼部、礼部尚书,更做过当朝“相国”。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早已让陈廷敬扎根于康熙王朝,对王朝的影响之大,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陈廷敬刚正不阿、清廉自守,他打击贪腐,整顿吏治,主张官吏贴近民生,不仅让康熙朝的吏治更加清泰,他本人也为群吏做出榜样,所以说,陈廷敬对康熙朝的政治、吏治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其次,陈廷敬主张改革钱币,免征铜矿开采税,不仅增加了铜钱在市面上的流通,更增加了社会经济的活力。对康熙朝经济影响也很大。

再次,陈廷敬文学功底扎实,不仅有诗词流传于世,更重要的是,他编撰了中国历史上最全面的字典——《康熙字典》,这是康熙朝的文化盛举。因此可以说,陈廷敬为康熙朝的文化发展添彩。

最后,陈廷敬长期担任康熙的经筵老师,长时间给康熙讲课,康熙在思想上受陈廷敬影响较大。

儒雅空阶叹,长嗟光润生。

陈廷敬辅佐康熙半个多世纪,在政治、经济、文化、帝王思想等方面的影响都足够大,因此笔者认为:若康熙朝没有陈廷敬,就没有康熙盛世,即使有盛世,也会大打折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曹参对汉朝有何贡献?为何没能成为三杰之一?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东汉三杰分别是谁,曹丕对刘协怎么样,汉朝存在的历史时期

    刘邦打天下时,手下文臣武将不计其数,其中萧何、张良、韩信居功至伟,被史学家称为“汉初三杰”。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然而,群臣眼里的最大功臣者,并非这三人,而是曹参。刘邦在给功臣排位次时,群臣指出曹参南征北战,身负70余处战伤,攻城掠地战功无数,应该排在第一,萧何

  • 吕留良是什么人?他死后为何会被开棺戮尸、满门抄斩?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吴府五代大父,老人去世开棺谁不能看,人死后还知道自己在哪嘛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清朝第五位君主,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年号雍正。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然而,雍正在位期间,却曾将一个已经死了50多年的人开棺戮尸、满门抄斩,这又是为什么呢?实际上,此案乃是清朝文字狱的代表——“吕留良

  • 清河公主为何要构陷自己的丈夫?她到底有多狠毒?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太平公主为什么不杀李隆基,公主下嫁,贾珠之死的可怕隐情

    清河公主沛国谯县人,魏文帝曹丕的异母姐,同母兄弟为曹操长子曹昂,曹操长女(按其与曹操长子曹昂同出于刘夫人,而刘夫人又早死, 故其年龄应长于曹丕等其他曹操诸子女,又按长公主亦有年最长之意, 故应为曹操之长女)。她是曹操与早年妻妾刘夫人所生之女,她的生母刘氏本是羸弱之人,而当时曹操正在打拼天下,居无定所

  • 14岁成大清皇后,15岁被废,此人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她14岁成大清皇后,15岁被废,最后结局成谜,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爱新觉罗福临,清朝入关后的第一帝,他的第一位皇后也自然而然成为了大清第一皇后,这位皇后来自蒙古科尔沁大草原,出身名门望族博尔济吉特氏。她是贵族,体内却流淌着草原儿女热情奔放的血液。她是福临的近亲表妹,却与他来自两

  • 曹操打仗带着几十万的大军 曹操最后为什么还是被打败了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赵云长坂坡杀了10万曹军吗,刘备被陆逊打败是什么战争,刘备屡战屡败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曹操战败,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三国时期身为中国非常的混乱时期,也涌现出了很多的出名人物,还有一些出名的谋士,发生了特别多的战争。曹操打仗领带这几十万大军,曹操是怎么输的?从最初来讲,这场战争的创造的人,应该可以说是曹操了,当时吕和袁的势力先后被曹操给消灭了以后,曹操就

  • 刘伯温早年为什么能断言朱元璋是一个皇帝 刘伯温是怎么看出来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元璋为什么打压刘伯温,朱元璋知道刘伯温死后,朱元璋为什么不重用刘伯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刘伯温和朱元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刘伯温早年遇到朱元璋的时候,刘伯温为什么预测出朱元璋会是一代皇帝?刘伯温是怎么看出来的?睡觉显现出天子二字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来自于一个民间传说的故事。在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故事,元代末年刘伯温考取到了功名却不满元庭而选择四处游历,在游

  • 刘伯温死前为什么送刘伯温一筐鱼 朱元璋知道其含义也太晚了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刘伯温给朱元璋的建议,朱元璋为什么不让刘伯温归养,刘伯温临死前留了一筐鱼

    很多人都不了解刘伯温送鱼,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赏识。刘伯温临死前为什么要送朱元璋一筐鱼,刘伯温这个鱼有什么含义?朱元璋有明白其中道理吗?但是像有的皇帝,他登上皇位之后,却从不掩盖自己的出身和来历,其中就有着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能够将明代建立起来,离不开当时非常有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

  • 吕布和关羽相比 两人谁的实力更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吕布和关羽,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吕布和关羽作为三国时期的佼佼者,关羽和吕布相比,两人谁更加厉害?吕布就是三国最厉害的武将吗?一、武勇最强的吕布。吕布的武勇最强是三国时期大家都公认的。在历史上,吕布作战一般都所向无敌。他在和张燕的作战中,就率领少数部下,冲入敌人

  • 吕布被称为三国第一猛将 关羽找吕布单挑能坚持几个回合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关羽怕不怕吕布,关羽和张飞能打过吕布吗,吕布单挑关羽谁厉害

    很多人都不了解关羽和吕布,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赏识。吕布作为三国第一猛将,关羽如果找吕布单挑的话,关羽能够支撑多少个回合?关羽实力又有多强?关羽,深深佩服吕布的武艺其实,在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中,关羽与吕布的关系最好。刘备,深恨吕布。在吕布偷袭徐州后,刘备长叹一声说,“得何足喜,失何足忧”

  • 朱棣攻进南京,剩下的几十个藩王没人反对吗?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朝朱棣最后一次打仗赢了吗,为什么朱棣打下南京就成功,朱棣敢反朱标吗

    朱元璋一共有二十六个儿子,后来朱棣打败朱允炆,自己当了皇帝。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在这里,有人不禁要问,朱元璋一共有二十六个儿子,朱棣不过就是其中一个藩王。可为什么朱棣打败朱允炆的军队,攻占南京后,就可以登基当皇帝。难道朱元璋的其他儿子都没有意见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朱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