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史上年龄最小黄后:上官皇后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史上年龄最小黄后:上官皇后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542 更新时间:2024/1/11 12:43:35

众所周知,在古代女人的地位是比较低的,自古就有三从四德的说法,夫死从父,夫死从子等等一系列的对女性不平等的条约,。就算是身份显赫的小姐公主,最后也会沦为政治的牺牲品。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就好比史上年龄最小的皇后——上官皇后,虽然6岁时在家人的帮助下登上后位,日后独掌后宫权威,但是她的一生浮浮沉沉,难说幸福。

后元二年(前87)二月汉武帝驾崩,年仅八岁的皇太子刘弗陵继位为汉昭帝。当年汉武帝为防止再出现吕后专政的问题,在册封刘弗陵为太子前,便决绝地下令杀掉其母亲钩弋夫人(当然这是其中一个说法),因此刘弗陵继任时,身边无父无母相助,唯剩先帝为他亲自挑选的托孤大臣霍光和上官等人。考虑到新帝年龄尚幼,不谙世事,仍需大人照顾,于是众大臣商量决定,用其名义下诏,尊鄂邑公主为长公主,入住皇宫以养护新帝。

刘弗陵十二岁时,鄂邑长公主拟为其选立皇后。消息很快便传到了朝中大臣上官安的耳中,野心勃勃如他,自然希望自己的女儿上官氏能成为当朝皇后,以此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其实上官安的父亲是上宫桀,岳父是霍光,按理说其身份已经十分可观,但却仍然想方设法继续向上走,足以见其野心。因此,当他恳求霍光施以援手后,便遭到了严辞拒绝。

在霍光这吃了瘪,上官安也不灰心,转而将求助目标变为鄂邑长公主。为了成功求得长公主的帮助,上官安找到她的情夫丁外人,并向丁外人保证,只要他肯帮忙,一定为他谋得一个体面的官职。条件很是诱人,丁外人大喜,当天便征得了长公主的同意。于是始元四年(前83)六岁的上官氏入宫成为婕妤,又一个月,便被封为皇后。

上官氏得到受封后,上官安再次到霍光府上为丁外人求封,可是再次吃了霍光的闭门羹。由于上官氏是霍光的外孙女,长公主认为上官氏成为皇后对他而言也有好处,但是霍光却拒绝封她的情夫。一气之下,长公主联合大臣桑弘羊和燕王,准备弹劾霍光。不过此时刘弗陵已经明白大多事理,所以识破他们的计谋,截下燕王的奏疏。一计不成,上官桀又为长公主再出一计,欲分别除掉霍光、燕王、昭帝,自为皇帝。然而消息败露,霍光起兵逮杀上官父子和丁外人,而燕王和长公主则畏罪自杀。

考虑到上官氏年仅8岁,从未参与父亲和祖父谋反的活动,加上又是霍光的外孙女,所以得以在保全性命的同时,也保住了凤冠。此事之后,霍光把持住了朝中大权,成为当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吸取此前的教训,霍光希望上官氏能够赶紧生下皇储,于是朝中大臣和御医受到他的暗示,纷纷上书昭帝,建议他除了上官皇后以外,少近女色以保龙体健康。在众人的努力下,终于为上官氏营造了专房擅宠的局面,然而上官氏太年幼,从未给刘弗陵生下一儿半女。

元平元年(前74)汉昭帝刘弗陵驾崩,霍光和众大臣商议,拥立汉武帝的孙子刘贺为帝,于是上官氏被尊为皇太后,移居长乐宫。可刘贺荒盈无道,不理朝政,仅做了27天皇帝便被废去。接替他的是戾太子刘据的孙子刘病已(后改名为刘询)为汉宣帝。论辈分,上官氏该是刘询的祖母,因此她才十五岁年龄便被尊为太皇太后。

纵观此时的汉朝,霍家的权力时常会让刘询感到芒刺在背,霍光算是忠臣不假,但他的夫人霍显却不知低调,为了让女儿霍成君成为汉宣帝的皇后,竟然下毒毒死了刘询的结发之妻许皇后,此举让刘询对霍家已是怀恨在心。后来霍光病逝,刘询和上官氏亲临祭奠,以极高的礼节下葬了霍光。霍家的顶梁柱倒下,刘询终于能够加大对此家族的打击,最终对其降下了灭门之灾。

于上官氏而言,8岁时父系亲属被母系亲属诛杀,15岁成为寡妇,24岁时母系亲属被当朝皇帝灭门,她在皇宫中再无依靠。不过兴许是早前看过了太多政治游戏,她不愿多蹚政坛这片浑水,只是在长乐宫中默默地度过余生。最后,建昭二年(前37)52岁的上官氏寿终正寝,终于结束了作为政治游戏牺牲品的不幸一生。

上官氏确实在6岁时就获得了全天下女子可望而不可得的荣华富贵,但是物质的富足不可能填补她的童年快乐,更不可能弥补她那在深宫中被幽怨和寂寞消磨掉的大好青春年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清朝大臣陈廷敬的谥号是什么?对清朝的贡献有多大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清朝的谥号,陈廷敬与张廷玉关系,历史上真实的陈廷敬

    陈廷敬(1638年 12月31日―1712年5月23日),本名陈敬,字子端,号说岩、午亭,泽州府阳城县中道庄人。清代宰相、学者。这是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顺治帝下旨举行清军入关以来的第六次科举会试,这次科举的主考官是清朝第一位状元傅以渐。因为当年

  • 曹参对汉朝有何贡献?为何没能成为三杰之一?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东汉三杰分别是谁,曹丕对刘协怎么样,汉朝存在的历史时期

    刘邦打天下时,手下文臣武将不计其数,其中萧何、张良、韩信居功至伟,被史学家称为“汉初三杰”。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然而,群臣眼里的最大功臣者,并非这三人,而是曹参。刘邦在给功臣排位次时,群臣指出曹参南征北战,身负70余处战伤,攻城掠地战功无数,应该排在第一,萧何

  • 吕留良是什么人?他死后为何会被开棺戮尸、满门抄斩?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吴府五代大父,老人去世开棺谁不能看,人死后还知道自己在哪嘛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清朝第五位君主,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年号雍正。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然而,雍正在位期间,却曾将一个已经死了50多年的人开棺戮尸、满门抄斩,这又是为什么呢?实际上,此案乃是清朝文字狱的代表——“吕留良

  • 清河公主为何要构陷自己的丈夫?她到底有多狠毒?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太平公主为什么不杀李隆基,公主下嫁,贾珠之死的可怕隐情

    清河公主沛国谯县人,魏文帝曹丕的异母姐,同母兄弟为曹操长子曹昂,曹操长女(按其与曹操长子曹昂同出于刘夫人,而刘夫人又早死, 故其年龄应长于曹丕等其他曹操诸子女,又按长公主亦有年最长之意, 故应为曹操之长女)。她是曹操与早年妻妾刘夫人所生之女,她的生母刘氏本是羸弱之人,而当时曹操正在打拼天下,居无定所

  • 14岁成大清皇后,15岁被废,此人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她14岁成大清皇后,15岁被废,最后结局成谜,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爱新觉罗福临,清朝入关后的第一帝,他的第一位皇后也自然而然成为了大清第一皇后,这位皇后来自蒙古科尔沁大草原,出身名门望族博尔济吉特氏。她是贵族,体内却流淌着草原儿女热情奔放的血液。她是福临的近亲表妹,却与他来自两

  • 曹操打仗带着几十万的大军 曹操最后为什么还是被打败了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赵云长坂坡杀了10万曹军吗,刘备被陆逊打败是什么战争,刘备屡战屡败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曹操战败,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三国时期身为中国非常的混乱时期,也涌现出了很多的出名人物,还有一些出名的谋士,发生了特别多的战争。曹操打仗领带这几十万大军,曹操是怎么输的?从最初来讲,这场战争的创造的人,应该可以说是曹操了,当时吕和袁的势力先后被曹操给消灭了以后,曹操就

  • 刘伯温早年为什么能断言朱元璋是一个皇帝 刘伯温是怎么看出来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元璋为什么打压刘伯温,朱元璋知道刘伯温死后,朱元璋为什么不重用刘伯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刘伯温和朱元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刘伯温早年遇到朱元璋的时候,刘伯温为什么预测出朱元璋会是一代皇帝?刘伯温是怎么看出来的?睡觉显现出天子二字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来自于一个民间传说的故事。在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故事,元代末年刘伯温考取到了功名却不满元庭而选择四处游历,在游

  • 刘伯温死前为什么送刘伯温一筐鱼 朱元璋知道其含义也太晚了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刘伯温给朱元璋的建议,朱元璋为什么不让刘伯温归养,刘伯温临死前留了一筐鱼

    很多人都不了解刘伯温送鱼,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赏识。刘伯温临死前为什么要送朱元璋一筐鱼,刘伯温这个鱼有什么含义?朱元璋有明白其中道理吗?但是像有的皇帝,他登上皇位之后,却从不掩盖自己的出身和来历,其中就有着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能够将明代建立起来,离不开当时非常有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

  • 吕布和关羽相比 两人谁的实力更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吕布和关羽,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吕布和关羽作为三国时期的佼佼者,关羽和吕布相比,两人谁更加厉害?吕布就是三国最厉害的武将吗?一、武勇最强的吕布。吕布的武勇最强是三国时期大家都公认的。在历史上,吕布作战一般都所向无敌。他在和张燕的作战中,就率领少数部下,冲入敌人

  • 吕布被称为三国第一猛将 关羽找吕布单挑能坚持几个回合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关羽怕不怕吕布,关羽和张飞能打过吕布吗,吕布单挑关羽谁厉害

    很多人都不了解关羽和吕布,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赏识。吕布作为三国第一猛将,关羽如果找吕布单挑的话,关羽能够支撑多少个回合?关羽实力又有多强?关羽,深深佩服吕布的武艺其实,在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中,关羽与吕布的关系最好。刘备,深恨吕布。在吕布偷袭徐州后,刘备长叹一声说,“得何足喜,失何足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