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解密:世界佛教史上最伟大的翻译家到底是谁?

解密:世界佛教史上最伟大的翻译家到底是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926 更新时间:2024/1/19 2:08:27

中国乃至世界佛教史上,先后出现过许多优秀而杰出的翻译家,他们同时也是佛学大师、高僧;譬如东晋的法显,东晋后秦的鸠摩罗什,南朝的真谛,唐朝的玄奘鉴真、义律、不空等。那么,究竟谁是其中最伟大的一位?在我看来,非鸠摩罗什莫属。他在佛学上的崇高地位和巨大影响,就等同于“中国史学之父”司马迁在史学(及文学)上的地位和影响。

鸠摩罗什,出生于公元344 年,逝世于413年,原籍天竺(今属印度),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东晋后秦时期高僧、国师。他翻译了大量佛经(总计达35部294卷),其中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维摩诘经》、《佛说阿弥陀经》、《妙法莲华经》等最为著名;尤其《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即《金刚经》堪称万经之母,是最著名、最伟大、水平最高、质量最好、影响最大的一部佛经。

早在1600多年前,鸠摩罗什所翻译(其中还带着相当一部分再创作的成分)的《金刚经》,其思想和文笔竟然是如此准确、深邃、流畅、优美、简练、隽永,实在是令人赞叹不已。在我看来,他不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佛经翻译家,而且是古往今来、整个东西方国家的各种翻译家中最伟大的一位。因为至今我还没见过一部像《金刚经》这样内容和形式、理论和语言结合得十分完美的翻译著作。

在鸠摩罗什的一些传记文章里,人家这样评价道:“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高僧,是中国佛教史乃至思想文化史上一位非常杰出的人物。”“他译出的佛经,在内容的表达、词语的应用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译文非常简洁晓畅,妙义自然诠显无碍,所以深受众人喜爱,而广为流传,对于佛教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中国之佛教由鸠摩罗什而面目一新。”这些评价一点也不夸张溢美,而是非常客观中肯。

我对《金刚经》的看法非常之好、评价非常之高,而且也已经背诵和研讨过数百次了。去年11月在阅读《金刚经》整整100遍之后,我写了一篇体会《如是我闻》,现引用于此,供大家参考:

最早知道《金刚经》,那还是在中学上历史课时。老师说,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和书籍,就是1900年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发现的一卷印刷精美的《金刚经》,它印制于中国唐朝咸通九年,即868年,距今有1100多年历史了,后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我去年去敦煌时,还特地就此事询问过当地的工作人员。

《金刚经》全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万千佛经之首、之母,并被称为中国古籍五大经[即《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易经》、《诗经》、《金刚经》]之一。它先后有过多人翻译,但以鸠摩罗什的最好,唐玄奘次之。唐玄奘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翻译最好,《心经》被称为《金刚经》的压缩版、解释版、补充版,其实严格上说这是两部几乎完全不同的作品。在这两者中,毛太祖更看好《心经》,认为《金刚经》太长,不合适流传;《心经》简短,比较好读,是最好的一部佛教文本。其实不然,不管从哪方面说,《心经》又哪里比得上《金刚经》呢?这就说明,学问思想博大精深、堪称百科全书的毛太祖,在佛学方面的造诣亦略有不及。

《金刚经》几乎涵盖了佛教一切最基础、最本源的理论和学说,融宗教、哲学、文学、文化于一炉,内容丰富广博,思想深邃睿智,画面精彩,形象生动,情节圆满,语言优美,文字整饬,流畅通达,浑然一体,朗朗上口,完全可以媲美于西方宗教的《圣经》、《古兰经》,哲学的《理想国》、《查拉图斯拉如是说》等一流顶尖名著。

黄炎培读《道德经》,总结4字:“为而不争”;读《金刚经》,亦总结4字:“如石不动”。其实我的体会,却是刚好倒了过来:读《道德经》应是“如石不动”,读《金刚经》才是“为而不争”。为什么呢?其实,道家和佛家都讲“有”和“无”,但是,道家的“无”确确实实是没有,空空如也,把一切放弃,看破红尘名利,求得超脱和平定,这便是“如石不动”;而佛教讲的“有”和“无”本质上是指“多”和“少”,是让人丢掉“少”的,将来才会得到“多”的,丢掉次要的,将来才会得到重要的,先舍后得,有舍才得,这便是“为而不争”。

文中有大量类似“如来所说XX,即非XX,是名XX”的句子,很像《道德经》的开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说法,都极富有逻辑性和辩证法思想,那也正是这两部作品各自的特征:《金刚经》是让你把手头原本看得很大、其实并不大的东西看小它,从而去追求和获得真正大的东西;而《道德经》是让你将干脆该对象看穿、看破、看无。(记得毛太祖第一次见到赵朴初时,还跟他开玩笑说:“如来所说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

所以,人们曾经常说佛教宣扬的是四大皆空、一切虚无,这实在是误解了佛教。佛教其实是把道教的出世和儒教的入世结合了起来,就是说既要积极地对外做事,又要保持自身内在的清净修为。这两者必须同时存在,缺一不可。佛教并不是说什么都不要做,而是要放眼广大、不拘小节,丢掉烦恼、心胸豁达,不要固执、转移视线,打开心智、专注事业,干大事而舍小我,既为又不争;否则,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佛教事业,又怎会做得像今天这样巨大呢?至于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是发展到了禅宗的境界,有些类似于道教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解密王昭君:昭君出塞与其身居后宫的不幸有关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昭君出塞后过得怎么样,昭君出塞是哪个皇帝在位期间,王昭君死因

    王昭君,字嫱,西汉时期南郡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她的故事在《汉书》和《后汉书》中均有记载,几经民间文艺和野史小说的描写和传播,“昭君出塞”的故事代代相传,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王昭君出塞之举,已使她成为人们心目中为了国家安定,民族团结的友好使者的化身,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怀念。然而,王昭君

  • 汉武帝也没有放弃和亲:残忍的乌孙“美女外交”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和亲”政策,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军事上打不过人家,就在外交上做手脚。尤其是刘邦被匈奴围困了一回,心里实在是吓怕了。西汉,所谓弊大于利的“和亲”,越来越红火。文景期间,依旧延续这一国策,可惜,效果不理想。到了汉武帝时,派到西域的张骞带回了重要的军事情报,建议朝廷和西域那些国家联合起来,一块儿对付气焰嚣

  • 王昭君真的美到落雁吗?史书并没有说元帝后悔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传说王昭君有落雁之貌。话说其去匈奴时,天上大雁边飞边往下看,见美人,竟然看呆得忘了扇翅膀,于是一坠而下,一命呜呼。人有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这色大雁若能投胎,会被发配到哪里去呢?昭君之所以出塞,自是为了与匈奴和亲。她之所以会被派去,最著名的说法,就是她不肯贿赂画工毛延寿等人,把她画得不那么漂亮了。

  • 古代抗击匈奴的第一名将是谁?李牧远胜卫霍二人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李牧是战国时期赵国北部边境的良将,长期驻守雁门,防备匈奴。作为领兵在外的将领,李牧享有极大的自主权,譬如,他有权根据需要设置官吏,防地内城市的租税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为军队的经费。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士兵,教士兵练习射箭骑马,小心看守烽火台,多派侦察敌情的人员,对战士待遇优厚。订出规章说:“匈奴如果入

  • 名将悲歌:手握三十万精兵的蒙恬为何不举兵反抗?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蒙恬是秦始皇时代的人,从他祖父那一代开始,他们家就一直为秦国服务。到了蒙恬这一代,他们家在秦国拥有了相当高的知名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任命蒙恬为将军,率领三十万大军对抗匈奴。蒙恬是秦始皇最坚定的支持者,更是秦国数一数二的奇才,长期与匈奴角逐于大漠之上,使他对怎样赢得胜利有了直观的认识。为了彻底御敌于

  • 王昭君为什么被毛延寿画丑?两人之间有何纠葛?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汉元帝建昭元年(公元前38年),昭君16岁被选入宫为宫女;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汉请求和亲,昭君自愿应诏远嫁匈奴;两年后,呼韩邪单于去世,昭君依照匈奴风俗改嫁新单于(呼韩邪与前妃水阏氏之子)。昭君出塞,曾牵连到一人,就是西汉元帝的宫廷画师毛延寿,并

  • 汉武帝的根本特质不是外交家,而是“战争霸王”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从春秋、战国、暴秦直至秦末战争和楚汉战争,中国经过其间连续近600年的战乱、毁坏、凋敝及暴政,处于构建一个统一、安宁、繁荣和长寿的新帝国的极重大历史关头。其时,有一项最重大的要素,决定初生的华夏汉帝国对匈奴帝国的战略和外交:与匈奴相比,汉的战争实力显著羸弱。从高祖到武帝在位初期的约70年里,汉帝国大

  • 岳飞“谋反”证据:岳飞未必对宋高宗无限忠诚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岳飞为什么会被处死,秦桧夫妇跪像为什么光着上身,岳飞手下十大猛将排名

    淮西之战后,岳飞与张俊、韩世忠同时接到了大本营的召见令。当时的宰相张浚试图收回各大将的兵权,因为这些人久握重兵,而且常常不听皇帝的命令,这是为了保宋朝江山考虑。要知道,当年的宋朝立国就是因为宋太祖手握重兵,逼迫孤儿寡母得来的。张浚的做法是表示一个臣子的忠心,而岳飞却迟迟不肯来朝,来了之后也不愿意交出

  • 明成祖朱棣:抢占建文忠臣妻子 活剐三千宫女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派遣郑和下西洋的“永乐大帝”明成祖朱棣,是明朝数一数二的暴君,比起老爹朱元璋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无不及。夷十族,送教坊,手段卑鄙1402年,他夺了亲侄子的皇位,导致了几十万人的战死沙场;建文帝宫中的宫人、女官、太监被杀戮几尽;他一次性枉杀1万4千多人。他还将忠于建文帝的旧臣如方孝儒等人全部杀死;仅方

  • 明朝历史解密:朱棣篡位后是如何迫害政敌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科学研究表明,一个家族的男人往往在天性上和思维方式上有着惊人的相似。看来这话不假,朱元璋的残忍在他的子孙身上如同密码一样流传着。他的儿子永乐帝是在燕王位上通过造反,推翻了建文帝而登上宝座的。这个皇帝对历史的唯一贡献大约只能算是修了《永乐大典》,而其残忍与阴损刻毒,和朱元璋相比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