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何千古贤君唐文宗企图中兴唐朝却被太监气死?

为何千古贤君唐文宗企图中兴唐朝却被太监气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2346 更新时间:2023/12/16 19:12:19

唐文宗李昂,曾被封为江王,他是以唐穆宗次子、唐敬宗二弟的身份继承皇位的,并不是正统的皇位继承人选。而他为什么能够承继大统呢?简单地说,乃是错综复杂的宫廷矛盾斗争的结果。

宦官刘克明与苏佐明等于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十二月初八日杀死唐敬宗后,伪造遗旨,迎唐宪宗之子绛王李悟入宫为帝。这样就惹恼了内枢密使王守澄、杨承和,神策军左右护军中尉魏从简、梁守谦,这四位被称为“四贵”的实力派大宦官。王守澄等密谋动用所掌握的禁军,将江王李涵迎入宫中,此举得到了元老大臣裴度等朝廷官员的支持。精锐的禁军将刘克明与苏佐明一伙全部诛杀,绛王李悟也死在乱军之中。由于没有先帝的遗嘱,江王应当以什么方式登基,王守澄搞不明白。他听从了翰林学士韦处厚的主张:先以江王的名义宣告平定了宫廷的叛乱,然后百官再三上表劝他登基,再以太皇太后的名义颁布册文,下令指定他为继承人(这是为了说明江王即位具有合法性),然后举行册立新君的大典。江王于宝历二年十二月十日在紫宸殿外素服与百官相见,十二日正式在宣政殿即位,十三日正式“成服”,也就是扮上了皇帝的行头,次日亲政。江王李涵即位后改名为李昂,是为唐文宗,改年号为“大和”。

唐文宗在位期间的行为举止,与唐敬宗相比,简直是有天壤之别。与敬宗每月上朝二三次不同,文宗每逢单日就上朝,每次上朝时间都很长。凡军国大事,从朝廷用人到国库储藏,从各地灾情到水利兴修,他无所不问。从大政方针到具体措施,他都详细地与宰相大臣讨论研究。他要求把各种节假日或者辍朝的时间尽量安排在双日,以便不影响单日的上朝。

唐文宗不仅倡导节俭,革除奢靡之风,他自己也身体力行。即位之初,就下令出放宫女,减削教坊乐工,停止各地额外进献和上贡奇珍异物,停废五坊的鹞鹰玩物和游猎之事。他的饮食从不铺张,特别是遇到各地发生灾荒的时候,他更是主动地减膳。他严禁臣下衣着豪华,有位驸马戴了很贵重的头巾,他提出批评。有位公主在参加宴会时穿的衣裙超过了规定,他就下令扣除驸马两个月的俸钱以示惩戒。有位官员穿着粗糙的桂管布做的衣服拜见皇上,唐文宗见他的衣衫就认定此人是个忠正廉洁的臣子。他自己也做了一件桂管布的衣服,文武百官纷纷效仿,致使桂管布的价格上涨很快。有一次他对臣下说:“我身上的衣服已经洗过三次了。”众人都赞誉皇上节俭的美德,只有中书舍人柳公权认为:皇上君临天下,应选贤任能,使天下太平,而穿洗过的衣服,只是生活末节而已。

唐文宗不在音乐歌舞和游乐上花费时间,他在理政闲暇时,十分注意读书。他曾对身边的人说:“若不能甲夜(初更)亲自处理政事,乙夜(二更)观览图书,怎么能够做人间君主呢?”所以,他每当退朝处理完政事以后,就手不释卷。他平时喜欢读史书,尤喜读《贞观政要》,并对先祖太宗皇帝与诤臣魏徵仰慕不己。

难怪老臣裴度在看到新皇帝的这些举措之后,激动得老泪纵横地对人就说:天下可以太平了,天下可以太平了。

一个皇帝光靠约束自己是没有用的,要远离宵小,选用贤才能臣治国才是硬道理。可是,自唐德宗以来,宦官典掌禁军已经成为制度,宦官势力的膨胀就有了充足的理由。又由于唐文宗本身就是宦官拥立的,所以,宦官的权势就更是不断地扩大了。

太和二年(公元828年)三月,唐文宗下诏制举,以贤良方正与直言极谏问策取士。进士出身的幽州昌平(今北京)刘蕡对策,直陈宦官专权的危害。认为天下倾覆、海内大乱、国家政治危机都是由于宦官的专权所导致的。他还论述了藩镇擅兵、奸臣当道的危害,在当时引起了极大震动。由于唐文宗刚刚即位,羽翼未丰,他任用了其他的对策者,惟独没敢用刘蕡。

太和四年(公元830年),唐文宗任用宋申锡为宰相,要他秘密铲除宦官势力,但因时机不成熟,计谋破产。后来,唐文宗又重用郑注、李训,并开始翦除宦官。郑注以精通医术得以进用,而李训出身名门,以精通《周易》得以进用。郑、李二人都善于揣度人心,思路敏捷,口才极佳,唐文宗把二人视为“奇才”。郑注几番死里逃生都得益他的擅辩,他本来是因大宦官王守澄的推荐,治好了唐文宗的中风病而得到重用的。可到了太和九年(公元835年)时,他却建议唐文宗,剥夺了王守澄的实权并将他毒死。同时,李训建议唐文宗,将担任山南东道监军曾杀死唐宪宗的陈弘志召回京城,并派人将其杖死于回京途中。翦除宦官的行动进行得异常顺利,唐文宗似乎有点忘乎所以了。但随后而来的,却是震惊朝野的“甘露之变”。

本来,郑注和李训计划在下葬王守澄的时候,要求所有宦官都为王守澄送殡,然后以所率亲兵怀藏利斧将其全部砍杀。但李训求功心切,决定抢先下手。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唐文宗上朝,李训指使手下官员奏称,左金吾大厅后的石榴树上天降甘露。李训说这是祥兆,就带领文武百官向唐文宗道贺。文宗命李训率领百官去察看,李训回来又说这不象真的甘露,文宗故意表示惊讶,命仇士良、鱼志弘带领众宦官去复看。李训事先已经在左金吾衙门埋伏了了亲兵几百人,当仇士良等宦官在李训同党禁卫军将军韩约的陪同下,走到左金吾门口时,韩约显得神情很紧张,脸色都白了,这使仇士良产生了怀疑。这时,恰巧一阵风吹动了门边的布幕,仇士良等见里面埋伏了许多兵士,知道不妙,立即往回跑,返回大殿后,将文宗推入软轿抬着就走,有皇帝就有话语权。李训追上去,拉住轿子不放,被一个宦官当胸一拳,打倒在地,仇士良等便簇拥着轿子逃入宫内。宦官缓过神来之后,立即派兵关闭宫门,对宰相和朝廷官员痛下杀手。李训见计谋败露,便化装逃出京城,一路假装疯癫逃进终南山的寺院。仇士良指挥禁军大肆搜捕,并在终南山追杀了李训。郑注闻变,引兵退回风翔,也为监军张仲清所杀。这就是史称的“甘露之变”。

在“甘露之变”中,朝廷官员有上千人被杀。这次事变后,宦官更加盛气凌人,对待皇帝也很不礼貌,常常出言不逊,唐文宗羞惧难当,从此也不再做声。据说,只是在独居无人的时候,唐文宗才会自言自语:“须杀此辈,令我君臣间隔。”他还留下了一首“辇路生春草,上林花发时。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的诗,此诗正是这一凄凉无奈神情的写照。

开成四年(公元839年),唐文宗在一次延英殿召对的间隙,退坐思政殿,悄悄地问当直学士周墀:“在你看来,朕是什么样的君主?”周墀再拜:“此事不是臣所能够有资格评价的。不过天下都说陛下是舜一样的君主。”唐文宗苦笑道:“朕的意思是,如果与周赧王、汉献帝相比如何?”周墀惶骇跪奏:“陛下之德,周成王周康王和汉文帝、汉景帝也难与相比,怎么要自比那二位亡国君主呢?”文宗道:“周赧王、汉献帝不过是受制于强臣,今朕受制于家奴,自以为远远比不上他们。”说罢,不免又一阵伤感。宦官对待皇帝尚且如此,宰相更是不在话下。天下大事从此都由宦官的北司决策,南衙宰相机构只是“行文书”而已。

似乎上天也不眷顾唐文宗,开成四年六月,久旱无雨,派往各处祈雨的使者却没有带来多少值得鼓舞的消息。唐文宗一度对宰相表示,如果上天再这样不下雨,他就将退居南内兴庆宫,再另选贤明之主,自己不做这个皇帝了。开成五年的新年,唐文宗没有接受群臣的朝贺。正月初四,唐文宗病死在大明宫太和殿,抑郁的皇帝,无奈地走完了他三十二岁的一生。

历史对唐文宗留下了这样的一句评价:有帝王之道,而无帝王之才。可见,用人是关键,皇帝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当好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岳飞所犯何罪因此必须死?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岳飞所犯何“罪”?千古之下,人们在嗟叹之余,发现诸如干涉立储,犯上抗命,反对议和,坐拥重兵这些理由似乎没有一条能单独证明“岳飞必须死”这一结论。在冤案存在多处疑点,历史细节已经不可能还原的情况下,多重因素合力成了人们能够接受的唯一解释。对岳飞的死,史书多有记载,且正史野史几乎一致地认为是秦桧害死岳飞

  • 唐代末年出了个小唐太宗:唐宣宗少有的文治武功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李忱是唐王朝最好的帝王之一。《旧唐书》称他:“使权豪敛迹,奸臣畏法,宦官收敛,刑政不滥,贤能致用,十余年间,颂声载路。”可以说,极尽赞扬之能事。做为史书,对于前代皇帝的评价除了极少数被全黑,大部分还是会做个中肯的评价的。尤其是末世皇帝 ,得到的恶评会更多,但是唐宣宗,还是得到了当时人民和后世人称赞的

  • 和珅之谜:为何都知道他是贪官而乾隆一直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都知道和珅是个大奸臣、大贪官,乾隆皇帝是个比较明智的君主,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又能肃清雍正时代的流弊,为何在晚年不动和珅,难道乾隆不知道和珅是个贪官吗?江湖以为,乾隆知道,和珅是个贪官,而且是个大贪官,但乾隆还是要重用他,这是官场之道:其一,一个朝廷的安定,需要正邪两派的互相斗争,只有这样,乾隆

  • 诡异:统一王朝首位皇位继承人都有的千年悲剧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秦--扶苏赵高李斯篡改始皇遗旨,胡亥矫诏继位,为塞天下悠悠之口,逼死驻边的太子扶苏。中国史上首位皇太子的悲惨生活,也许预示着此后众多统一王朝的首位正式太子的不幸吧?西汉--刘盈汉高祖死后,太子刘盈继位,是为惠帝。惠帝生性柔弱,吕后专权,虐杀戚夫人,惠帝因此惊恐万分,不久即驾崩。惠帝是得以善终,同侪中

  • 曹丕的军事才能一般:谈曹丕三路伐吴的战略布署!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曹丕伐吴之战,曹丕甄宓,曹丕伐吴第几集

    历史是比较好玩的,比方说,有的人不想坐皇帝,最后偏偏一定要被架上皇位,南唐后主李煜就是一例,李煜为李璟第六子,前面有五个哥哥,二哥到五哥一个跟着一个死,最后大哥不到三十岁,也一命呜呼,李煜就这样轻轻松松的登上了帝位。可是坐皇帝最后留给李煜的唯一感受就是: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句词写的好啊,作家张心远

  • 所谓圣君是背信弃义行家里手?毁诺斩杀降清将领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在皇权至上的年代,保持皇位的稳定是最大的道德,在此之上不再有什么别的道德。于是,“宁杀三千,不放一个”就成为中国皇帝最执著的信条。康熙无疑也是一个利益至上的实用主义者。靠不住的康熙曾有一篇关于吴三桂的长散文《无处收留》,我十分喜欢这篇散文。在这篇散文中,宏杰将康熙与吴三桂的冲突归结为二者道德原则的冲

  • 清史解密:乾隆为何选择在执政六十年时禅让皇位?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乾隆执政的时间以及寿命,雍正的新政乾隆继承了吗,乾隆为什么推翻雍正的新政

    乾隆六十年,已是八十五岁高龄的乾隆皇帝决定将皇位禅让给第十五子永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帝,自己退位称太上皇帝。乾隆为什么要选择在他执政六十年的时候做出如此举动?在这一举动的背后是否有一种压力笼罩着乾隆帝呢?在这千古罕见的权力交接中,究竟发生了哪些波折?永琰终于通过了父皇乾隆帝长达二十二年的考察,最终登

  • 雍正秘密立储的用意:因为其父的立储的失败教训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康熙帝经过反复比较,最终属意于皇十四子允禵。为了吸取两立两废皇太子的教训,康熙帝决定在册立之前,不再公布储君人选,实行秘密建储。今北京昌平区有个郑各庄,清代称郑家庄。乾嘉时期的礼亲王昭梿曾写道:“理亲王府在德胜门外郑家庄,俗称平西府。”他说的这个理亲王,即康熙帝之孙、废太子允礽的长子弘晳。有清一代,

  • 上官仪:唐朝时期宰相,他为何被下狱处死?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上官仪是什么意思,宰相是现在的什么官,武则天杀了上官仪

    上官仪,字游韶,唐朝时期宰相、诗人,才女上官婉儿的祖父。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上官仪早年曾出家为僧,后以进士及第,历任弘文馆直学士、秘书郎、起居郎、秘书少监、太子中舍人。他是初唐著名御用文人,常为皇帝起草诏书,并开创“绮错婉媚”的上官体诗风。龙朔二年(662年),上

  • 刘禅投降时魏延还活着的话 蜀汉的结局又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魏延真实历史结局,魏延不死蜀汉不亡,魏延为什么不是五虎将

    对刘禅和魏延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禅投降时,倘若魏延还活着,蜀汉还能延续吗?魏延不死,蜀汉的灭亡就更快了。一国之战,绝非单纯的武力,而是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原因,魏延的英年早逝,对蜀汉来说,是一件幸事。诸葛亮死后,蜀汉无政治、经济、军事、威望,蜀汉的动荡渐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