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末辽东生死悲局!袁崇焕最为倚重“复辽三大将”

明末辽东生死悲局!袁崇焕最为倚重“复辽三大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169 更新时间:2023/12/21 5:15:24

1627年8月年仅23岁的明熹宗朱由校病死,时年18岁的皇弟、信王朱由检继承皇位,是为崇祯帝。即位之初,年轻的崇祯帝意气风发,励精图治,他力图中兴大明王朝,在上台伊始就对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势力施以雷霆手段,朝野无不拍手称快,新朝顿时气象万千。

1628年4月崇祯帝下诏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7月袁崇焕抵达北京后,见崇祯帝年轻气盛,急于求治,便大胆提出“五年复辽”计划。同时他推荐三员大将,“臣自期五年,专藉此三人,当与臣相终始。届期不效,臣手戮三人,而身归死于司败。”

那么这三员大将是谁?随着袁崇焕的惨死,这三人的命运又有着怎么样结局呢?

1.祖大寿

字复宇,辽东宁远(辽宁省兴城市)人。祖大寿出身将门,他的先祖追随朱元璋起兵,后奉命镇守辽东,遂世代居住于此。祖大寿的父亲祖承训曾在辽东总兵李成梁、李如松麾下为将,曾参与万历三大征的“朝鲜之役”,因此祖家在辽东为名门望族。

祖大寿最初担任靖东营游击,广宁之战后,孙承宗担任蓟辽督师,孙承宗采纳袁崇焕的建议,命令担任参将的祖大寿在宁远筑城。最终经过一年的时间,宁远城“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址广三丈,上二丈四尺”。1626年1月城刚刚筑完,努尔哈赤率13万大军就兵临城下。袁崇焕没有遵守撤退的命令,他与祖大寿等将士誓师死守。

最终明军凭坚城、用大炮将后金军击退,几个月后,此前从未败北的努尔哈赤郁郁而终。1627年5月皇太极亲率大军围攻宁远、锦州。面对气势气汹汹的后金军,袁崇焕派祖大寿率领4千精兵,出其不意,从后面夹击后金军,后金军死伤数千人,败退而去,是为“宁锦大捷”。

有人说宁远之战、宁锦之战意义不大,其实自1618年后金与明交战以来,至宁远之战前的8年间,大小数百战,明军均以失败告终,应该说宁远之战打破了后金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它的意义和近代的某某关之战类似。战果不大,但意义十分重大。

言归正传,随着袁崇焕的举荐,祖大寿任前锋总兵,挂征辽前锋将军印,驻锦州。正当袁崇焕在辽东整顿军队,积蓄力量之际,1629年10月皇太极率十几万大军绕过辽东,从蒙古取道,突破龙井关、大安口一带的长城,陷遵化、破顺义,兵锋直抵北京城下。

袁崇焕闻讯后,派遣山海关总编赵率教率4千精兵驰援遵化,自己率祖大寿、何可纲等人,带着9千精兵昼夜疾驰北京。终于赶在后金军前一日抵达北京,次日与后金军在广渠门外展开激战,后金军败退。崇祯帝拒绝鞍马劳顿、历经血战的援军入外城休整,同时以商议军饷为名,召集袁崇焕等人入城。

在平台袁崇焕当场被捕,祖大寿对此非常不满,同时担心自己的境遇,而“辽兵素感崇焕恩”,于是祖大寿率部东走。崇祯帝万般无奈之下,让袁崇焕写信招回祖大寿,祖大寿的老上级孙承宗也遣使抚慰,让他立功为袁崇焕赎罪。祖大寿得书后,“受其感召,全军皆哭,奋勇杀敌,连克永平、迁安、滦洲,辽左乃安”。

事后祖大寿提出用自己的官爵为袁崇焕“赎罪”的建议,并没有被崇祯帝采纳,1630年袁崇焕(关于袁崇焕,请见小编【甜心即可】撰写的《另有隐情?一代名将袁崇焕为何凌迟惨死!》一文)被凌迟处死。1631年7月祖大寿奉命于大凌河筑城,但时隔不久皇太极率大军便兵临城下,将大凌河城团团包围。此时大凌河城尚未筑完,城内兵少缺粮。明军几次救援,都被打得大败而逃。

内无粮饷,外无援兵,大凌河城被整整围了三个月,城内到了人相食的地步。而城外的后金军不断劝降,刚开始遭到了祖大寿等人的拒绝,但随着援军越来越渺茫,祖大寿动摇了。10月28日祖大寿将不肯投降的何可纲杀死,打开城门向后金投降。

投降后的祖大寿向皇太极建议,趁锦州不知自己投降,自己返回锦充当内应,以夺取锦州,皇太极采纳了他的建议。但祖大寿一返回到锦州城,马上组织防御,抗击后金军。大臣们也向朝廷参奏祖大寿献城投降,但崇祯帝不仅没有降罪,却提升祖大寿的官职,驻领锦州。

后世关于祖大寿“诈降”的议论颇多,小编认为祖大寿应从袁崇焕事件吸取了教训,他诈降是为首先是为了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去而不返是担忧家人的命运。此后他拥兵锦州,以各种借口推辞入京觐见崇祯帝,另外还和后金既保持联络,但又并不投降,周旋于明、清两朝之间,以求自保。

1641年3月皇太极率兵包围锦州,崇祯帝派遣洪承畴率13万人驰援。皇太极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术,率清军截断明军粮道,导致明军大乱,各部纷纷溃逃。清军趁势发动冲击,将督师洪承畴等人围于松山。1642年2月,松山城破,洪承畴被俘后投降。断粮3月的锦州城难以为继,祖大寿再次出降。

皇太极在沈阳故宫的崇政殿召见明将投降一干人等,祖大寿顿首谢罪,皇太极为了为了招揽明朝大将,赦免了他,” 往事已毕,自后能竭力事朕则善矣”,将他封为总兵,但并不予以重用。1644年祖大寿随顺治帝入北京,1656年祖大寿在病死于北京。他的儿子祖泽清后曾响应吴三桂的“三藩之乱”。

2.赵率教

字希龙,1569年出生,陕西靖虏卫人。赵率教出身军旅世家,他于1591年考中武进士,担任甘州都司,此后屡著战功,任延绥参将。后来被人弹劾,免官赋闲在家。萨尔浒之战,明军惨败。万历帝下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因此赵率教再度从军,在辽东经略袁应泰的麾下担任副总兵,典中军事。

1621年努尔哈赤率军进犯辽阳,经略袁应泰自杀,明军溃败。赵率教也在逃亡之列,论罪当死,但当时溃逃的又何止赵率教一人呢,因此得以幸免。广宁之战后,关外诸城尽为无人防守的空城,赵率教向上司申请,率38名家丁前往辽东前屯卫城。他历经艰辛抵达前屯卫,“编次难民为兵,缮雉堞,谨斥堠”,此外他还将大兴屯田,亲自耕作。

此后赵率教升为总兵官,镇守山海关,宁远之战中他曾派兵援助。1627年3月赵率教移镇锦州,同月5月宁锦之战爆发,赵率教率兵守卫锦州24天,后金军伤亡数千人,败退而去。袁崇焕出任督师后,赵率教再度镇守山海关。

1629年10月后金军入关,赵率教奉命率4千精兵驰援。赵所部疾驰三昼夜抵达三屯营,但总兵朱国彦拒绝让援军入城,赵率教只得率部策马而西。11月4日赵率教所部在遵化遭遇后金军阿济格的包围,双方展开激战,最终赵率教中流矢阵亡,全军覆没。

3.何可纲

何可纲是辽东人,在天年间就担任袁崇焕的中军,“廉勇善抚士卒”,深得袁崇焕的信任,可以说是袁崇焕的心腹将领。先后参与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屡立战功,袁崇焕曾在给崇祯帝的奏疏中称赞“(何)可纲仁而有勇,廉而能勤,事至善谋,其才不在臣下。臣向所建竖,实可纲力。”

袁崇焕出任督师后,他的规划是:祖大寿仍驻锦州,何可刚与自己驻宁远,而移蓟镇赵率教于关门(山海关),同时采用“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策略。采用步步推进的方式,以解决辽东问题。

何可纲与袁崇焕到任后,裁定军制,一年之内为朝廷节省白银120万两。就在辽东形势逐渐好转的时候,皇太极的一次出其不意的出兵,摧毁了一切。前文已经多次提到,历史上称之为“己巳之变”,赵率教战死,袁崇焕下狱,不久被处死。何可纲与祖大寿一起逃回辽东,他们曾经希望以自己的功劳为袁赎罪,但最终化为泡影。

1631年7月祖大寿、何可纲于大凌河筑城,遭到后金军的围攻。经过三个月的战斗,祖大寿众将决定投降,只有何可纲一人坚决反对,祖大寿竟然命令手下人将何可纲拖出城外处死。临刑前何可纲“颜色不变,亦不发一言,含笑而死”。

后世有些人为了抬高崇祯帝,往往将袁崇焕斥为汉奸、卖国贼,但正所谓是非公道自在人心,至少我们能从袁崇焕选择的将领身上,感到到袁的真实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为何千古贤君唐文宗企图中兴唐朝却被太监气死?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唐玄宗晚年怎么那么昏庸,唐宣宗如何清除宦官,唐太宗晚年杀大臣

    唐文宗李昂,曾被封为江王,他是以唐穆宗次子、唐敬宗二弟的身份继承皇位的,并不是正统的皇位继承人选。而他为什么能够承继大统呢?简单地说,乃是错综复杂的宫廷矛盾斗争的结果。宦官刘克明与苏佐明等于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十二月初八日杀死唐敬宗后,伪造遗旨,迎唐宪宗之子绛王李悟入宫为帝。这样就惹恼了内枢密使

  • 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岳飞所犯何罪因此必须死?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岳飞所犯何“罪”?千古之下,人们在嗟叹之余,发现诸如干涉立储,犯上抗命,反对议和,坐拥重兵这些理由似乎没有一条能单独证明“岳飞必须死”这一结论。在冤案存在多处疑点,历史细节已经不可能还原的情况下,多重因素合力成了人们能够接受的唯一解释。对岳飞的死,史书多有记载,且正史野史几乎一致地认为是秦桧害死岳飞

  • 唐代末年出了个小唐太宗:唐宣宗少有的文治武功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李忱是唐王朝最好的帝王之一。《旧唐书》称他:“使权豪敛迹,奸臣畏法,宦官收敛,刑政不滥,贤能致用,十余年间,颂声载路。”可以说,极尽赞扬之能事。做为史书,对于前代皇帝的评价除了极少数被全黑,大部分还是会做个中肯的评价的。尤其是末世皇帝 ,得到的恶评会更多,但是唐宣宗,还是得到了当时人民和后世人称赞的

  • 和珅之谜:为何都知道他是贪官而乾隆一直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都知道和珅是个大奸臣、大贪官,乾隆皇帝是个比较明智的君主,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又能肃清雍正时代的流弊,为何在晚年不动和珅,难道乾隆不知道和珅是个贪官吗?江湖以为,乾隆知道,和珅是个贪官,而且是个大贪官,但乾隆还是要重用他,这是官场之道:其一,一个朝廷的安定,需要正邪两派的互相斗争,只有这样,乾隆

  • 诡异:统一王朝首位皇位继承人都有的千年悲剧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秦--扶苏赵高李斯篡改始皇遗旨,胡亥矫诏继位,为塞天下悠悠之口,逼死驻边的太子扶苏。中国史上首位皇太子的悲惨生活,也许预示着此后众多统一王朝的首位正式太子的不幸吧?西汉--刘盈汉高祖死后,太子刘盈继位,是为惠帝。惠帝生性柔弱,吕后专权,虐杀戚夫人,惠帝因此惊恐万分,不久即驾崩。惠帝是得以善终,同侪中

  • 曹丕的军事才能一般:谈曹丕三路伐吴的战略布署!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曹丕伐吴之战,曹丕甄宓,曹丕伐吴第几集

    历史是比较好玩的,比方说,有的人不想坐皇帝,最后偏偏一定要被架上皇位,南唐后主李煜就是一例,李煜为李璟第六子,前面有五个哥哥,二哥到五哥一个跟着一个死,最后大哥不到三十岁,也一命呜呼,李煜就这样轻轻松松的登上了帝位。可是坐皇帝最后留给李煜的唯一感受就是: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句词写的好啊,作家张心远

  • 所谓圣君是背信弃义行家里手?毁诺斩杀降清将领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在皇权至上的年代,保持皇位的稳定是最大的道德,在此之上不再有什么别的道德。于是,“宁杀三千,不放一个”就成为中国皇帝最执著的信条。康熙无疑也是一个利益至上的实用主义者。靠不住的康熙曾有一篇关于吴三桂的长散文《无处收留》,我十分喜欢这篇散文。在这篇散文中,宏杰将康熙与吴三桂的冲突归结为二者道德原则的冲

  • 清史解密:乾隆为何选择在执政六十年时禅让皇位?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乾隆执政的时间以及寿命,雍正的新政乾隆继承了吗,乾隆为什么推翻雍正的新政

    乾隆六十年,已是八十五岁高龄的乾隆皇帝决定将皇位禅让给第十五子永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帝,自己退位称太上皇帝。乾隆为什么要选择在他执政六十年的时候做出如此举动?在这一举动的背后是否有一种压力笼罩着乾隆帝呢?在这千古罕见的权力交接中,究竟发生了哪些波折?永琰终于通过了父皇乾隆帝长达二十二年的考察,最终登

  • 雍正秘密立储的用意:因为其父的立储的失败教训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康熙帝经过反复比较,最终属意于皇十四子允禵。为了吸取两立两废皇太子的教训,康熙帝决定在册立之前,不再公布储君人选,实行秘密建储。今北京昌平区有个郑各庄,清代称郑家庄。乾嘉时期的礼亲王昭梿曾写道:“理亲王府在德胜门外郑家庄,俗称平西府。”他说的这个理亲王,即康熙帝之孙、废太子允礽的长子弘晳。有清一代,

  • 上官仪:唐朝时期宰相,他为何被下狱处死?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上官仪是什么意思,宰相是现在的什么官,武则天杀了上官仪

    上官仪,字游韶,唐朝时期宰相、诗人,才女上官婉儿的祖父。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上官仪早年曾出家为僧,后以进士及第,历任弘文馆直学士、秘书郎、起居郎、秘书少监、太子中舍人。他是初唐著名御用文人,常为皇帝起草诏书,并开创“绮错婉媚”的上官体诗风。龙朔二年(662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