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亚父范增为什么叫亚父:是绰号并非是特殊尊称

亚父范增为什么叫亚父:是绰号并非是特殊尊称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816 更新时间:2024/2/6 19:59:50

《鸿门宴》中的范增又称亚父,一般对亚父的注释是:"项羽对范增的尊称,意思是尊敬他仅次于对待父亲。亚,次。"这个解释大约源自《史记集解》:"亚,次也。尊敬之次父,犹管仲为仲父。"

但是,对这条注释可以提出许多疑问:

一、范增当时是70岁的人了,而项羽只有24岁,如果项羽尊敬范增,依当时人辈分的岁差,应当称之为爷爷、祖父,称为"大父"才对,称范增为"父"不但不能算是尊敬,反而是小看了老爷子。

二、范增本是项梁的谋士,是项梁死后留给项羽的"遗产",如果让项羽自己选择的话,恐怕不会用范增。两个人的政治见解、脾气秉性大相径庭,总是别别扭扭的,直到弄得项羽怀疑亚父通敌,最后项羽硬是把范老头给气死了。两个人是这样的关系,项羽没有理由尊称范增为"亚父"。

三、项羽也确实没拿范增当父辈对待。鸿门宴上的坐次是: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如果亚父享受的是父辈的礼遇,应该和项羽的叔父项伯坐同等的座位,可实际上是项羽和左尹项伯爷俩坐在最高位,然后才是范增,可见项羽并没有把范增摆在父辈的位置上。

四、爹不是谁都可以叫的,项羽称为"父",别人不能也跟着叫。刘邦借口上厕所离开鸿门宴时,对张良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这时刘邦最恨的就是范增,却也用了"亚父"。《史记·项羽本纪》中,陈平用了个反间计,"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看到没有,刘邦的手下人也叫范增为"亚父"。

可见,说"亚父"是"尊敬之次父"是说不通的。

首先是"亚父"的"父"字把人引入歧路的,其实,在上古"父"不一定就是"父亲"。《史记·孔子世家》中,孔子死后,鲁哀公说:"呜呼哀哉!尼父,毋自律!"鲁哀公称孔子为"父",就看不出来有一点叫爹的意思。对这个"父",三国人王肃说:"父,丈夫之显称也。"古代人名之后加"父",又作"甫",只是男子之称,并没有父亲的意思。但是,说范增是姓范名增字亚父,也说不通。一、古人名和字多少应该有点联系,可是这"增"和"亚"却又看不出来有什么联系。二、司马迁说"亚父者,范增也",这也不是说明人名和字的正常语式。三、刘邦也犯不着用表示敬意的字称呼想要弄死自己的范增。

可以肯定"亚父"是人名,但不是尊称,也不是字,而文雅的自号那时又没时兴起来,"亚父"就只能是绰号了。《说文解字》:"亚,丑也,像人局背之形。""亚"的本义是人背上有包。从《史记·项羽本纪》看,因项羽一次一次地顶着干,范增一气之下,告老还乡,半道上"疽发背而死"。《说文解字》:"疽,久痈也。""痈,肿也。"看来,这范老头背上是有个大肿包,而且毛病还不是一天两天的,最后老人就是死在这个包上了。这么一看,这个肿包与亚父的"亚"正是名副其实了。人们是根据他的体形特点,才叫他亚父的。亚父是因背上有个肿包而得来的绰号。

现在学生给人家起外号,要挨老师批评,老师要找家长。当时可不是那样,以绰号呼人并非出于恶意。斗谷于菟、柳下趾、黥布、孙膑,都是以绰号名传千古。"如司马迁著《史记》,因称史迁,更因他受过宫刑,也称腐迁了。不过这些都不用于直接称谓,也不寓褒贬,仅仅附带认识印象而已。"(见萧遥天《中国人名的研究》)

《史记·项羽本纪》说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本是个隐逸之士,天下大乱时,才出来当了项梁的谋士。太公望、骞叔、傅说、接舆、老聃、鬼谷子黄石公,这些全是绰号。隐者出身多不以名字行世,而以绰号呼之。"亚父"的使用就应该是这种情况。范增隐而又出,所以用姓名与绰号并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项羽乌江自刎考:项羽根本不具备江东立足的条件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一直被看成是英雄壮举。《史记·项羽本纪》写到项羽不肯过江时,倾注了无比激情,成为《史记》最精彩的片段。《项羽本纪》是这样写的: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

  • 古代历史上无聊给宠物封官的史上第一混账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的封建王朝每到亡国的关口时,总会冒出一两个特别混账的皇帝,大行亡国之道,搞出一些只有外星人才能想出的招数折腾老祖宗传给自己的江山。这些皇帝多半都是高智商、低素质的矛盾混合体,他们天资聪慧,或是国画圣手,或是诗坛巨匠,在业余爱好方面是博士后的水平,但在自己的主业-- 治国方面却是小学生的水平。譬如

  • 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最厉害的“四杰”与“四狗”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博尔忽:以智勇著称。原附属主儿乞部,南宋庆元三年主儿乞败亡后,被月伦收作养子,充当“那可儿”,随从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并与汪古儿等同典御膳,五年,受命与博尔术等援救克烈部王罕,战败乃蛮部曲薛吾军。嘉泰三年,在合兰真沙陀中,与克烈部对垒,只身营救汗子窝阔台于危难中。四年,以蔑儿乞首领带儿兀孙降后复叛。

  • 发人深省!盘点历史上巅峰级的4次君臣斗心之战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名言,比如“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比如“天家无父子”,比如“狡兔死,走狗烹”,无不显示着皇帝们的寡恩薄情。但也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在皇帝的高压下虽历经千险却能够排除万难,给自己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这些君臣间的斗心,其中情志交织,精微玄妙,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萧何忍辱负重得善终萧何、张

  • 心慈手软?宋太祖为什么没有大肆屠戮开国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采用陈平“伪游云梦”的计策,将西汉开国功臣、楚王韩信逮捕。韩信言道:“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之后韩信贬为淮阴侯,但他最终没能逃脱厄运。公元前196年吕后与萧何设计将韩信诓骗入宫,斩于长乐宫钟室。此后历代封建王朝都不

  • 天真的清朝官吏:两广总督叶名琛何以客死印度?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叶名琛(1809年~1859年),湖北汉阳人,清朝科举体制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26岁中进士,38岁任巡抚,43岁擢总督,46岁拜相国。我们认识他,是在中学历史课本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他以昏庸形象为人所熟知。1857年底、1858年初,英法联军攻打广州之势日益急迫,僚属“请调兵设防,不许;请招集团练

  • 刘邦杀掉那么多开国功臣 为何独独对萧何最放心 !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刘邦手下有很多大臣,这些开国功臣,有的是六国旧部,有的是以前在一起闹革命的穷哥们,还有的曾是刘邦早年的上司。刘邦杀韩信、屠彭越、斩英布,连那个足智多谋的张良也退避三舍,居然装神弄鬼,搞起了隐居。倒是有一个安安稳稳地做起了大汉丞相。此人是谁,就是萧何。萧何这个人早年是刘邦的上司,刘邦在泗水亭做亭长的时

  • 清朝历史揭秘:从西太后坐火车看慈禧的权力意识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大清的改革师西人而制西人,这是改革的初衷,大清并不是想真正改革制度。到了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西太后等高层太领悟到光靠学西人的技术、武器是没有用的。面对八国联军,兰儿,这个大清帝国的最高统治者醒了,她终于明白光是西人的技术,船坚利炮改变不了大清国的落后,制度层面的变更才是根本。但是这有个前提条件,那就

  • 历史上的狼爸张献忠,变态杀人手法堪称冠绝古今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这个张献忠,稍微正面点的认证,叫“农民起义领袖”。只不过,他主要的活动,是在明末。这哥们起兵的时候,明朝政府早已自顾不暇,这不,清兵厉兵秣马,要入关了嘛。后来,张献忠打到了四川这块地方,干脆称了帝,建国号“大西”,以成都为西京。四川这个地,自古出了很多的割据政权,比如,三国时期的蜀汉政权,在各代的口

  • 张良为何能躲过刘邦发动的“剪除功臣”运动?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统一天下以后,刘邦开始打击功臣。张良懂得"卸磨杀驴"的规律,便经常托病,借口练气功,装出对政治不感兴趣的样子,渐渐淡出权力圈。侠客胸怀的谋略大师张良字子房,战国末期韩国贵族,祖父和父亲都担任过韩国的宰相。当韩国被秦灭掉以后,张良便一心想复仇,因此才有博浪沙刺杀秦始皇的举动。虽然身体不好,张良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