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东林党人在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中与郑贵妃的斗争

东林党人在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中与郑贵妃的斗争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791 更新时间:2024/1/19 19:45:26

明朝的历史到了万历年间,进入了一个转折点。

万历前10年,张居政专政时期和万历亲政的头四年(万历11年到14年),朝政比较清明。士大夫的表现也没有什么可提的。

但从万历15年开始,酒色财气都占了的明神宗开始怠政,开始20多年不理朝政了。而晚明的党争也从万历中叶开始了。

万历后期开始的党争特点有三:一是党同伐异,彼此攻击,将本党的好恶变成判断是非的主要标准,二是对立的两个派别在分野之后,各自一直保持其基本阵容,直至明亡;三是融合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各种斗争。

万历时期的党争开始就是以所谓的正邪之争开始的。首先是争国本,万历因为宠爱郑贵妃,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迟迟不立自己的庶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因此朝臣们力争,经过15年,神宗最后被迫立朱常洛为太子。

国本之争的胜利,在士大夫中培植了正气。随后的几次京察(就是京官考察)和楚宗案,都是正邪之间的交手。他们之间的党争主要是争夺首辅和朝中的官员任命。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有一男子张差,手持木棍,闯进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击伤守门太监,太子内侍韩本用闻讯赶到,在前殿逮捕张差。在提审过程中,张差语言颠三倒四,常提到“吃斋讨封”等语。刑部提牢主王之寀认为事有蹊跷,觉得张差决不像疯癫之人。

东林党主张继续追查张差是否真疯癫,而浙党为保全郑贵妃,不主张继续追查了。但东林的王之寀去利用威逼利诱,套得张差口供。终于知道张差是受郑贵妃手下两个太监刘成,庞保指使。张差和两个太监都被处死,但调查也就此止住。梃击案,东林党获得了胜利。随后的辛巳京察中,五党大为得势,将东林党人大肆排挤出去。一直到万历死前,五党在朝廷中大占上风。

随着神宗去世,光宗即位。东林的势力重新抬头,因为东林在争国本和挺击案中对光宗的帮助很大,所以光宗大力起用东林党人。但光宗仅仅即位一月,就因为食红丸而死。

随着光宗的死,移宫案和红丸案又给东林党人提供了表现的机会。

移宫案是在光宗死后的第二天,左光斗,杨琏等人让既不是光宗正宫,也不是熹宗生母的李选侍移出乾清宫,不准他和熹宗一起居住乾清宫。因为司礼太监王安在东宫时就和李选侍不和,所以在移宫一事上王安也支持东林。《明史》中为了替东林说话,说李选侍和客,魏是一党,这是不正确的。从当时的情况看,李和客,魏并没有合作的基础。在左,杨等大臣在宫外促请,熹宗和王安在宫内催逼下,李选侍被迫移宫。虽然《明史》中说,李选侍不肯移宫是想以拥皇太子以自重,但东林逼李选侍移宫也是担心会出现武则天垂帘那样的事情(东林对李选侍在东宫时的为人和所为也有所了解,所以有此担心)当然最主要的,东林党是从维护自己集团的利益方面着想的。从当时的情况看,王安和东林在移宫中获得了胜利。

但从后面的历史发展来看,东林这些书呆子们输得很惨,因为光宗的皇后早亡,李选侍移宫后,后宫没有女主主持。熹宗因为年幼,所以只能依靠乳母客氏,客氏成了皇太后,魏忠贤成了监国。移宫这件事上,东林党鼠目寸光,只顾眼前的利益为后面自己集团毁灭张本。

移宫后,东林党人又继续清算红丸案。本来光宗的死因从现有史料看,也很难断定就是因为红丸致命,但刑部主事王之采更直指光宗之死与郑氏、光宗宠妃李氏等阴谋夺权有关。622年(天二年),明廷将崔文升发遣南京,李可灼遣戍边疆。“红丸”一案由于各派的争斗总算草草了解,但其中的疑点并没有弄清楚。后人为此曾进行过一系列的考证和争论,但最后也都没有结果。

因为在移宫案中熹宗对东林有好感,所以从天启元年到天启4年,明朝朝政处在东林党的掌控之下。东林党继续打击浙,楚等五党,将朝中的“邪派”多数清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亚父范增为什么叫亚父:是绰号并非是特殊尊称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鸿门宴》中的范增又称亚父,一般对亚父的注释是:"项羽对范增的尊称,意思是尊敬他仅次于对待父亲。亚,次。"这个解释大约源自《史记集解》:"亚,次也。尊敬之次父,犹管仲为仲父。"但是,对这条注释可以提出许多疑问:一、范增当时是70岁的人了,而项羽只有24岁,如果项羽尊敬范增,依当时人辈分的岁差,应当称

  • 项羽乌江自刎考:项羽根本不具备江东立足的条件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一直被看成是英雄壮举。《史记·项羽本纪》写到项羽不肯过江时,倾注了无比激情,成为《史记》最精彩的片段。《项羽本纪》是这样写的: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

  • 古代历史上无聊给宠物封官的史上第一混账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的封建王朝每到亡国的关口时,总会冒出一两个特别混账的皇帝,大行亡国之道,搞出一些只有外星人才能想出的招数折腾老祖宗传给自己的江山。这些皇帝多半都是高智商、低素质的矛盾混合体,他们天资聪慧,或是国画圣手,或是诗坛巨匠,在业余爱好方面是博士后的水平,但在自己的主业-- 治国方面却是小学生的水平。譬如

  • 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最厉害的“四杰”与“四狗”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博尔忽:以智勇著称。原附属主儿乞部,南宋庆元三年主儿乞败亡后,被月伦收作养子,充当“那可儿”,随从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并与汪古儿等同典御膳,五年,受命与博尔术等援救克烈部王罕,战败乃蛮部曲薛吾军。嘉泰三年,在合兰真沙陀中,与克烈部对垒,只身营救汗子窝阔台于危难中。四年,以蔑儿乞首领带儿兀孙降后复叛。

  • 发人深省!盘点历史上巅峰级的4次君臣斗心之战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名言,比如“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比如“天家无父子”,比如“狡兔死,走狗烹”,无不显示着皇帝们的寡恩薄情。但也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在皇帝的高压下虽历经千险却能够排除万难,给自己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这些君臣间的斗心,其中情志交织,精微玄妙,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萧何忍辱负重得善终萧何、张

  • 心慈手软?宋太祖为什么没有大肆屠戮开国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采用陈平“伪游云梦”的计策,将西汉开国功臣、楚王韩信逮捕。韩信言道:“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之后韩信贬为淮阴侯,但他最终没能逃脱厄运。公元前196年吕后与萧何设计将韩信诓骗入宫,斩于长乐宫钟室。此后历代封建王朝都不

  • 天真的清朝官吏:两广总督叶名琛何以客死印度?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叶名琛(1809年~1859年),湖北汉阳人,清朝科举体制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26岁中进士,38岁任巡抚,43岁擢总督,46岁拜相国。我们认识他,是在中学历史课本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他以昏庸形象为人所熟知。1857年底、1858年初,英法联军攻打广州之势日益急迫,僚属“请调兵设防,不许;请招集团练

  • 刘邦杀掉那么多开国功臣 为何独独对萧何最放心 !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刘邦手下有很多大臣,这些开国功臣,有的是六国旧部,有的是以前在一起闹革命的穷哥们,还有的曾是刘邦早年的上司。刘邦杀韩信、屠彭越、斩英布,连那个足智多谋的张良也退避三舍,居然装神弄鬼,搞起了隐居。倒是有一个安安稳稳地做起了大汉丞相。此人是谁,就是萧何。萧何这个人早年是刘邦的上司,刘邦在泗水亭做亭长的时

  • 清朝历史揭秘:从西太后坐火车看慈禧的权力意识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大清的改革师西人而制西人,这是改革的初衷,大清并不是想真正改革制度。到了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西太后等高层太领悟到光靠学西人的技术、武器是没有用的。面对八国联军,兰儿,这个大清帝国的最高统治者醒了,她终于明白光是西人的技术,船坚利炮改变不了大清国的落后,制度层面的变更才是根本。但是这有个前提条件,那就

  • 历史上的狼爸张献忠,变态杀人手法堪称冠绝古今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这个张献忠,稍微正面点的认证,叫“农民起义领袖”。只不过,他主要的活动,是在明末。这哥们起兵的时候,明朝政府早已自顾不暇,这不,清兵厉兵秣马,要入关了嘛。后来,张献忠打到了四川这块地方,干脆称了帝,建国号“大西”,以成都为西京。四川这个地,自古出了很多的割据政权,比如,三国时期的蜀汉政权,在各代的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