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一代雄主苻坚为什么会从巅峰逐渐走向失败呢?

一代雄主苻坚为什么会从巅峰逐渐走向失败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211 更新时间:2024/1/4 10:45:55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军事案例。交战的双方一个是新兴起的少数民族政权秦朝,一个是汉族偏安政权东晋。交战双方的领导层来看,秦朝是以苻坚为首的政权,东晋是已经亲政的少年天子,主要是谢安主掌朝政。作为战争一方首领,苻坚原本算得上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著名政治家。在他的执政前期由于有著名政治家王猛的辅佐,使得他这个关中也就是今天陕西一带的地方割据势力,迅速发展壮大。他向东消灭了燕国,向北制服了代国,也就是后来北魏政权的早期政权,向西消灭了割据在今天甘肃、宁夏一带的汉族张氏凉国,并且派大将吕光征服西域也就是今天新疆一带。可以说,苻坚本人也算得上雄才大略,知人善任,并且取得了辉煌的业绩,统一了中国的北方。

然而,这样一个不失为一代有为的帝王,却在淝水之战中战败,自己的国家快速覆亡,北方重新陷入四分五裂。苻坚如何从一个成功的帝王一步步走向失败的呢?

苻坚政权的转折点是从一个人的死亡开始的,这个人就是王猛。王猛的辅佐下,苻坚对他非常信任,使得秦朝生机勃勃,一步步统一了北方。然而,王猛生病之后即将去世,在临终前给苻坚交了政治遗嘱。遗嘱主要有两点,一点是东晋现在国内统一,将相和谐,不能进攻东晋;二点是秦朝消灭了燕国,很多的鲜卑贵族都已经迁移到了关中,他们的首领以慕容垂为代表非常有能力,而且暗藏复国的想法,要想办法一步步去除这些有能力的鲜卑贵族。伴随着苻坚消灭了东方、西方的对手,制服了北方潜在威胁,就开始打算消灭东晋,完成国家统一了。

在行动之前,苻坚把本族也就是氐族人口从关中迁移到河南、河北重要的城市去,比如邺城。苻坚的本意是通过移民,加强对于东面地区的统治。然而,这个很好的本意却有非常大的弊端,这个弊端导致本族人口在关中地区大量减少,而鲜卑族在关中就相对多起来,一旦天下有变,很难在首都附近获得大量本族民众支持。从历史上看,刘邦建立汉朝之后,都是把东面的贵族都迁居到关中,增强关中实力。一旦东面有变可以迅速调集军队沿河东下。而苻坚属于少数民众,此举却造成了自己关中民众基础大大被削弱。如果没有淝水之战的失败,这个弊端还不会凸显,毕竟苻坚还有大量的中央正规军。只是,后来的命运却给苻坚开了玩笑。

苻坚这种想消灭东晋的想法一开始遭到了本族贵族的一致反对。反对的理由是秦朝连连征战,民众需要休养生息。同时,王猛强调的前面两点,大臣们都看到了,都不断提醒他。甚至包括他的妻子与儿子都劝谏他。支持苻坚的人也有,属于极少数,就是鲜卑族的慕容垂等其他民族的将领。其中慕容垂劝苻坚自己乾纲独断,后面证明此人一开始就心怀恶意,希望苻坚失败来获得复国的机会。

既然要消灭东晋,那么就应该有好的谋划与周密的准备。事实上,秦朝没有了王猛,整个策略与准备就非常粗糙。秦朝准备将近一百万兵力,分为东西两个方向。东面就从今天的河南向安徽、江苏方向进军;西面从四川通过水军顺流直下。这种部署其实是有很大问题的。从西晋统一中国来看,北方进军江南都应该依靠大规模的兵力从宽阔的长江分几路打过去。后来的隋朝以及新中国都是如此。然而,秦朝在东面却只有一路。这种把五六十万甚至更多的军队从一路展开,军事行动非常低效。毕竟一路地方太窄,不适合大规律军队展开作战。而且从东面进军的同时,不派重兵直下武昌牵制中线,显然整个战争谋划是很有问题的。一旦中部有余力向北突进或者向东增援,都会使得整个战局向不利的方向发展。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苻坚八月采取征兵行动,九月就首先带领大部分中央军以及部分临时调集的军队开进江淮前线,其他征集的军队还远没有到齐。估计当时可能只要一半左右,也就是四五十万。西边战线尚没有开展行动,后来更不见有什么动静。由此可见,苻坚明显轻敌,单路率先出动。要知道,当时东晋因为桓温死后,东晋内部的军阀忧患没有了。以谢玄为代表的北府兵非常精锐,而且桓温弟弟桓冲带领他哥哥的部队,也是很有战斗力。在苻坚行动之前,东晋可能已经获得信息,察觉了秦朝动向,谢玄、桓冲就主动出击,攻占了秦朝一些地方,先取得了一些战略要点。这两个将领以及军队都是非常强悍的,而且统一受到了以谢安为首的东晋王朝的统一领导。应该说,这时的东晋政权整体实力都是之前的燕国所不能比的,而苻坚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更加恶劣的是,秦朝依靠前沿部队取得一些胜利后,他也甚至丢下了中央军的主力,带着八千轻骑兵自己就赶到前线去了。而且他派了先前东晋的将军朱序前去谢玄营中劝降。朱序原本是因为战败被逼投降的,苻坚因为敬重他,没有杀,而且任用他。朱序本身心中向着东晋,于是,就到了谢玄营中把苻坚这边的情况都告诉了谢玄。然后,朱序还给谢玄出谋划策,要谢玄趁秦朝军队甚至中央军主力都没有到齐,想办法首先打败秦朝的前沿部队,这样就可以扭转局势。否则,一旦秦朝征集的军队都到齐了五六十万甚至更多的军队,晋朝的军队就很难打败这么庞大的队伍。很明显,苻坚的这个行为一开始就错了,没有料到朱序会把自己这边的情况告诉谢玄,或者说根本不担心朱序这么做,显得很有把握。

于是,朱序与谢玄就策划了下面非常精巧的具体战役实施。谢玄先派刘牢之进军,击破前军部分前沿部队,与秦军前沿主力隔着淝水摆开战势。这个时候,双方的军队数量上应该是基本差不多的,否则谢玄不会这么主动进行面对面的作战,估计秦朝也就不到十五万人,晋军八万人。随后谢玄让人给苻坚送信,说既然你们孤军深入敌境,就应该速战速决,如果你们能够后退一点,我们就率军渡河与你们一绝高下。当苻坚看到这个信之后非常高兴,认为当谢玄军队走到河中间的时候就可以派军队迅速掩杀,兵法都说半渡而击,似乎是没有错的。而苻坚最重要的大臣苻融也同样。不过,其他将领反对,他们认为自己实力比他们强,无需这样做,只要他们不上岸,主力都到齐了再决战自然就万无一失。然而,苻坚觉得半渡而击没有问题,没有考虑到朱序的作用,就下令军队后撤一点。当秦军向后一撤退,朱序以及原凉国张天锡包括他们带领的亲信以及部分士兵就在后面大喊,秦军败了。估计还采取其他活动扰乱秦朝军队的秩序,比如,直接派人骑马很冲直撞,四处呼喊等等,使得秦朝军队人心慌乱起来。特别是队伍中还有临时征集的士兵,包括本身无心向晋朝进攻的汉族士兵更是毫无斗志,或者更加贪生怕死。整个军队一撤退,就立马产生巨大的混乱,无法再停止下来,即使苻坚这个时候派人制止,也无法控制局面。紧接着,谢玄带领军队渡过淝水进行追击,一路紧追不舍。可能由于晋军追击非常迅速,苻坚在淝水之战后一路逃跑,无法指挥留在项城的大军。这些军队可能听说前面战败也开始撤退,导致一败涂地无法进行有效的抵抗。加上东晋北府兵的彪悍,秦朝士气低落,整个战局全面恶化,以至于后面还没有来齐的军队听说前面失败就停止前进,甚至造反。

苻坚一路逃跑到洛阳,收集残兵,还有十多万。其中慕容垂的三万人没有任何损伤,毫无疑问,慕容垂在整个过程中没有进行任何抵抗,而是一路自己很有规律的率先撤退。这时慕容垂把自己的军队交给了苻坚,请求去安抚河北这一带的地区以免发生叛乱。苻坚再次犯了错误。按照常理,苻坚军事失败了,确实需要人去安抚河北地区,但是,不应该派慕容垂去。因为慕容垂原本就是河北燕国的吴王,他在这一带人望很高,安抚很容易,造反也很容易。而苻坚可能因为慕容垂把自己的军队交给苻坚,更加信任他,从而把慕容垂派出去。这一后果直接导致慕容垂一出去就叛变,夺取了整个河北,恢复燕国。

在苻坚军事失败的刺激下,连连征战之后没有得到休养生息的人民开始造反,慕容垂等鲜卑族贵族谋划复国或者割据一方。丁零等少数民族将领也开始叛变,开始进行军事割据。整个秦朝的国内叛变到处发生,苻坚之前的错误决定的恶果都显现出来。如果这个时候有得力的将领进行镇压尚可以收拾,但是,此时秦朝缺乏这样的人才,更无法对付慕容垂这样有能力的人。于是,刚刚统一北方的秦朝迅速四分五裂,最终苻坚也被叛将杀死,秦朝灭亡。

可以说,苻坚的一生是一个充满荣耀与悲剧的一生。这位原本是应该属于雄才大略的帝王,由于自己的不谨慎,不虚心,从而在王猛死后出现了一系列的错误,最终导致国破家亡,身首异处。其情其景,可怜可叹。后来人应该吸取教训,做事情需要谦虚谨慎,善始全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孙权64时33岁太子去世 揭开东吴大乱的序幕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241年,对于步入60岁的孙权来说,是极为悲痛的一年,因为他的长子孙登死了,才33岁。老年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本已伤心欲绝。而孙登又是他耗尽大量心血培养的接班人,寄托了无限的希望。他的死如同一把尖刀刺过孙权胸膛,痛得难以言说。更令孙权意想不到的是,太子的死是东吴大乱的序幕。孙登对下属很尊重孙登

  • 真实存在的武林门派:当今中国各大门派及掌门人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武侠小说中常会提到什么七大门派、九大门派的说法,据说这是中原武林中的名门正派,实力最强代表武林正道的七大(九大)武学社团组织势力,是江湖上第一流的武林大派。此是小说家言,固不可信,只存在于虚构的武侠世界里,虚拟的江湖中。那么,在现实社会里到底有没有所谓的几大门派呢?还真有。经过官方认可,确有武术研习

  • 刘禅的“另一面”:礼贤下士 深谋远虑的明主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刘禅:(207-271)即蜀汉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刘禅这个人大家都知道,而且都觉得他是个昏庸无能之辈,不管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上都把他写成了一个昏庸的亡国之君。后来还有一句话叫:“扶不起的阿斗”,甚至还有人说刘禅是:“亡国之昏君,丧邦之庸人”。阿斗真的扶不起吗?他真的是个昏庸、愚钝甚至有

  • 奇特的皇帝汉文帝:皇帝不贪享受却以勤俭著称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汉文帝刘恒(前202年—前157年),汉高祖第四子,母薄姬,汉惠帝之庶弟。前196年刘邦镇压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高祖死后,吕后专权,诸吕掌握了朝廷军政大权。前180年,吕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汉文帝即

  • 令宋太宗胆寒的寡妇萧氏:一力支撑起庞大辽国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在契丹男人的手里,这个王朝没能成为太平盛世。于是,历史把这个重任赋予了契丹的女人。赋予了年仅20多岁的萧燕燕。民间广为流传的评书《杨家将》中,有一个大名鼎鼎的萧太后。她的原型,就是契丹历史上举足轻重、风光无限的承天皇太后。萧太后,名萧绰,小名燕燕,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与《杨家将》等戏剧、小说中杀伐决

  • 赵光义继位之谜:到底其继位是否有历史依据?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古代皇帝们一般在临终前,身边仅有几个贴身大臣,有的皇帝更是暴毙,而身边无一人,所以有些皇帝的临终遗诏不知是真是假!无从考证!更是扑朔迷离!尤其是仅有的几个托孤大臣一旦故去,宫廷内幕就更成为不解之谜了!在没有第一手确切资料的情况下,只有凭“其他”资料来推测其来龙去脉,真真假假,难以琢磨,所以历史

  • 宋高宗皇后吴氏为何升迁快:擅处理婆媳关系是法宝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吴氏还擅长搞好婆媳关系。高宗的母亲韦太后从金国还朝后,由吴贵妃侍奉起居。吴氏体贴周到,“顺适其意”,饱受惊吓之苦的婆婆非常受用,对这个知冷知热的媳妇也非常满意。高宗赵构的皇后吴氏,开封人,14岁被选入宫侍奉高宗赵构。1143年吴氏被正式册立为皇后。经历高、孝、光、宁四朝,在后位(含太后)长达5

  • 汉武帝一生的功过评说:文治武功出色 瑕不掩瑜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前87年,汉武帝在立了刘弗陵为太子,任命了霍光等五个顾命大臣后,终于安心地走了,他七十年的人生尘埃落定。汉武帝在位的五十四年里,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重用人才,招贤纳士;他严刑峻法,重用酷吏。汉武帝的一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太多让人谈论的话题,关于他本人的历史评价更是莫衷一是。当我们回过头来

  • 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基于什么历史基础?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在我国儒学发展史上,有一个上继孔子、下开朱熹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出现使儒学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人就是董仲舒,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都对这个人物做了记载。司马迁和董仲舒是同时代的人,他还曾经问学于董仲舒。那么董仲舒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怎样被汉武帝发现

  • 屠岸贾历史上真有其人吗?揭秘历史上的屠岸贾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屠岸击是春秋时期晋国人,在晋灵公和晋景公时期都当过大夫的官职,他的家族就曾经是一个贵族,祖父屠岸夷和父亲屠岸击都是晋惠公时期的大夫官职,为什么他家竟然全是大夫官职,这里还有一个要说一下,就是他的祖父屠岸夷是晋惠公身边的一个大臣,在晋惠公权利的争斗中,为晋惠公力下大功,为此后来被封为大夫官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