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宋孝宗即位之谜:宋孝宗是如何当上皇帝的

揭秘宋孝宗即位之谜:宋孝宗是如何当上皇帝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152 更新时间:2024/1/2 5:53:24

秀州小官赵子偁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六代后裔,公元1127年10月22日夜里,他有了第二个儿子。据说这个孩子生出来时,满屋子的红光直冲天空。小孩子六岁那年,碰上宋高宗选嗣,在数千人中被挑选上,成了皇位的候选人之一。历尽艰难,他终于登上了皇位,他就是南宋孝宗。

宋高宗赵构后宫嫔妃众多,但只有潘贤妃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取名赵旉。1129年初,金兵夜袭扬州,正在和宫女淫乐的赵构一下子受了惊吓,从此便留下了不育之症。

高宗到达杭州后,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逼迫赵构退位,立根本不懂事的赵旉为帝。不久,兵变失败,高宗复位,册赵旉为太子。经过这一番折腾,三岁不到的赵旉开始患病。之后的一天,有个宫人一不小心将赵旉房中的金香炉碰倒,落地声把赵旉吓得全身抽搐,病情每况愈下,没过几天便一命呜呼了。

太子夭折后,高宗面临无人继位的窘境。大臣们也感到不安起来,因为储君空缺,必然会引起人心浮动,政局动荡。有人就上书高宗,认为不妨在宗室后裔中挑选品行贤良的人暂时摄皇太子位。如果高宗生出皇子,到时再退位封藩不迟。高宗接到上书后,大为震怒,觉得这人是在羞辱自己不能生育,下令将此人撤职查办。看到高宗恼怒无比,众大臣就没有人再敢提起这件事了。

金宋战事相对稳定后,选嗣之事又被提了出来。皇后说她曾做了个奇怪的梦,劝说高宗还是早日选定储贰为好。高宗想想皇位无人继承,终不是办法,于是公开说:“太祖皇帝神威英武,但他的子孙却没能承嗣继统。如今多事世乱,他的后裔更是凋零离散。我要效法仁宗皇帝,为天下着想,以慰太祖在天之灵。”

宋太祖死后,弟太宗即位,从此皇位传到了太宗这一系手里,而太祖的后代就默默无闻了。皇位传到仁宗时,因为没有儿子,就选择了自己四岁的侄子赵曙作为太子。仁宗死后,太子继位,他就是宋英宗。这里高宗表明自己态度,要效法仁宗的做法,所选太子最好是太祖这一系的。

高宗有了表示,内外大臣就相继上书,或赞太祖高风亮节,胜过舜百倍,或请高宗尽快挑选宗室贤惠者作为太子。高宗一看再拖拉是不行了,干脆表明说要在太祖七世孙“伯”字辈里选一人。为什么一定要选太祖七世孙?因为高宗是太宗六世孙,太祖的七世孙,与高宗在辈分上正好是叔侄关系。

1132年,朝廷正式派人选嗣。经有关官员的努力,查明太祖七世孙共有一千六百四十五人。在这些人中选出七岁以下小孩十人,再经过一番审查,最后仅剩下两人供高宗定夺。二个小孩一胖一瘦,高宗看了几眼,决定留胖去瘦,令人给瘦小孩三百两银子打发他回家。那个叫伯琮的瘦小孩还没走出殿门,高宗改主意了,说还想再比较比较。二个小孩往前一站,忽然一只猫从跟前经过,伯琮一动也没动,而胖小孩童趣突现,飞起一脚。高宗见状,觉得胖小孩太轻狂,将来是无法将社稷交给他掌管的,于是将伯琮留了下来。从此,六岁的伯琮开始了他漫长的宫廷生活。

伯琮留在宫中的这一年,高宗只有二十六岁,他幻想自己说不定还会生一个儿子。伯琮年纪这么小,将来他的为人怎样也很难说,虽交由婕妤张氏扶养,高宗自己教他读书习字,人也不至于变得太不懂礼仪规矩,但毕竟还要再进一步看看,所以并没有给他正式的名分,只是在第二年让他改名为赵瑗。

1134年,在宫中颇感孤独的吴才人提出也想抚养一个孩子,高宗遂令人又找来一个太祖的七世孙,即五岁的伯玖,赐名为璩。这样,赵瑗就不是惟一的储君候选人了,这引起朝廷内外大臣们议论不断。第二年,领兵在外的大将张浚奏请高宗早定主意,确立正式储君,高宗回答说宫中收养了太祖后代二人,当令他们学习文化知识。至于立谁为储君,支支吾吾没有讲清个所以然。事实上高宗尚存有朝一日自己或许仍能亲生一个儿子的希望,所以不管谁劝他立储,就是迟迟不作表态。

赵瑗九岁那年,高宗在宫中建一座书院,取名“资善堂”,物色了学识和德行名扬一时的宗正少卿范冲和起居郎朱震为他的蒙老师,进行有系统的读经学礼教育。

七年后,十六岁的赵瑗晋爵普安郡王。看看高宗迟迟不立赵瑗为太子,外面的大臣开始议论纷纷。按皇室规定,赵瑗应独立生活,不能再留在后宫,于是搬进了专门为他建造的郡王府,每月朔望二日入朝参拜。

1140年5月,金兵大举南犯,分两路杀来。消息传到临安,高宗急令岳飞率军御敌。岳飞趁机送上一个密奏,强调要“正国本以安人心”。此前,岳飞曾在入京奏对时与赵瑗见过面,觉得赵瑗英明俊伟。高宗很不高兴,当面对岳飞说:“卿握兵在外,这件事不是你应该管的。”自此他对岳飞疑心加重。赵鼎等人极力主张早立皇子,高宗怀疑这些人可能是另有所谋,竟将其发配至边地管置。其他的大臣见势不妙,大多三缄其口,不敢再谈及建储之事了。

1143年底,赵瑗生父在秀州病逝,第二月讣告传到临安。其时赵瑗正在娶亲,接到死讯,左右为难。自己入宫十多年,已作为储君候选人,但现今生父去世,不守丧服孝,也不合礼仪,到底该怎么办?大臣们为这事发起愁来,为赵瑗出主意的不少,各种主张都有,更令赵瑗失去了方向。宰相秦桧对赵瑗从没好感,一直想让赵璩代替赵瑗,这时极力主张赵瑗应该回秀州服孝三年。高宗想想不让他服孝不合祖宗典故,有悖于人情世故,就批准他解职守丧。

三年后,赵瑗服丧毕,仍以普安郡王遥领节度使。几乎同时,高宗加封赵璩为检校少保,进封恩平郡王,出宫就居郡王府。一时赵瑗与赵璩并为郡王,地位相当,号称“东西府”。

吴才人这时已册立为皇后,她常常附和秦桧的意见,想立自己收养的赵璩为太子。从金国归来的高宗母亲韦太后从没有明确表态应该立谁,但从日常的一些言行来看,她是偏向赵璩的。高宗的本意较倾向于赵瑗,认为他俭约孝仁,人挺不错的,但考虑到种种因素,一直无法决断。

随着年龄的增长,赵瑗也经常就时政发表一些看法,由于意见相左,他与宰相秦桧的关系十分紧张。1155年,秦桧病重,其家人封锁消息,企图让秦桧子代父职,继续执政。赵瑗听说后,马上向高宗报告。高宗其实也觉得秦桧平时所作所为太过头了,正想夺了他的权,于是就亲赴秦家,表面上说是探病,实际上是观察虚实,回朝后马上让秦桧告老还乡。当天夜里,秦桧在忧惧中死去。

秦桧死后,一些大臣再次提出立储问题。晋原人阎安在考进士的策文中大胆地发论数千言,认为高宗挑选太祖后裔于宫中已有二十多年了,对他的考察时间已经很长,但储君却一直未定。恐怕朝廷中的佞臣会暗生异望,朋比结党,成为社稷遗祸。高宗想想确是如此,对阎安的直言深为赞叹,御笔一挥,钦定他为探花。

见到高宗首肯了阎安的意见,大臣们的胆子也大了起来,重新将立储之事提了出来,希望高宗早定主意。这时的高宗对赵瑗仍有些不放心,决定再进一步考察赵璩和赵瑗的优劣。他同时赐给二人宫女各十人,看看他们在女色面前的表现。赵瑗的老师史浩一眼看穿高宗的用意,提醒赵瑗行事要谨慎。没过多久,高宗又将宫女们召回,逐个派人检查,赐给赵璩的宫女已全不是处女,而赐给赵瑗的宫女却完璧如初。得到这个结果,高宗心中主意已经拿定。

1159年,韦太后病死,高宗感到已没有人能阻止他立谁为储君了。大臣张焘上言,请求高宗早立储君,两位宗子“谁为君,谁为臣,应当晓谕天下”。高宗回答说:“我也很想立储君,但有种种因素掺杂其间,使我难下决定。明年春天,一定会举行立储典礼。”

1160年2月,韦太后丧事处理完毕,高宗正式宣布:“普安郡王十分贤明,可授少保、使相的职务,爵位进至真王,以示与恩平郡王有所区别。”宰相汤恩退提出,不是皇帝的至亲是不能封真王的,若封藩王可以称为皇侄。现今进封真王,应该确定是皇子的身份。高宗想想事情要做得符合礼制,就干脆立赵瑷为皇子吧。22日,宫廷内正式举行了隆重的皇子册封仪式,高宗御笔亲书:“瑗可立为皇子,改名玮。”第二天,册立皇子的诏书正式公布天下。史书记载诏书颁下后,朝廷大臣们“动色相庆”,全国欢腾,庆祝持续三十年的立储总算定了下来。

次月,赵璩以开府仪同三司、判大宗正事的身份离开临安,迁居绍兴府。赵瑗历尽艰难,终于成了惟一的皇位继承人。

1161年,金国完颜亮率军南侵,宋金又一次爆发全面战争。这年12月,宋军转守反攻,高宗离京前往建康亲征,赵玮随从前往。在高宗亲征过程中,赵玮表现出了高昂的斗志,亲自安排高宗的饮食起居,帮助整理各种奏章书疏,受到了朝野上下的赞誉。

从建康回来后,高宗发现大臣的心已归属赵玮,遂定下了禅位的主意。1162年5月,高宗颁下一道诏令,宣布立赵玮为太子,开始了禅位的第一步。6月10日,高宗颁旨说自己在位三十六年了,皇太子贤圣仁孝,天下共知,久得民心,皇太子可即帝位,自己称太上皇。次日,高宗退位和孝宗即位的隆重仪式在宫城内同时举行。在相互推让中,已改名为赵眘的皇太子身穿黄龙袍,正式座上了皇帝的宝座。

历经磨难,宋孝宗终于即位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一代雄主苻坚为什么会从巅峰逐渐走向失败呢?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军事案例。交战的双方一个是新兴起的少数民族政权秦朝,一个是汉族偏安政权东晋。交战双方的领导层来看,秦朝是以苻坚为首的政权,东晋是已经亲政的少年天子,主要是谢安主掌朝政。作为战争一方首领,苻坚原本算得上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著名政治家。在他的执政前期由于有著名政治家王

  • 孙权64时33岁太子去世 揭开东吴大乱的序幕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241年,对于步入60岁的孙权来说,是极为悲痛的一年,因为他的长子孙登死了,才33岁。老年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本已伤心欲绝。而孙登又是他耗尽大量心血培养的接班人,寄托了无限的希望。他的死如同一把尖刀刺过孙权胸膛,痛得难以言说。更令孙权意想不到的是,太子的死是东吴大乱的序幕。孙登对下属很尊重孙登

  • 真实存在的武林门派:当今中国各大门派及掌门人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武侠小说中常会提到什么七大门派、九大门派的说法,据说这是中原武林中的名门正派,实力最强代表武林正道的七大(九大)武学社团组织势力,是江湖上第一流的武林大派。此是小说家言,固不可信,只存在于虚构的武侠世界里,虚拟的江湖中。那么,在现实社会里到底有没有所谓的几大门派呢?还真有。经过官方认可,确有武术研习

  • 刘禅的“另一面”:礼贤下士 深谋远虑的明主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刘禅:(207-271)即蜀汉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刘禅这个人大家都知道,而且都觉得他是个昏庸无能之辈,不管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上都把他写成了一个昏庸的亡国之君。后来还有一句话叫:“扶不起的阿斗”,甚至还有人说刘禅是:“亡国之昏君,丧邦之庸人”。阿斗真的扶不起吗?他真的是个昏庸、愚钝甚至有

  • 奇特的皇帝汉文帝:皇帝不贪享受却以勤俭著称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汉文帝刘恒(前202年—前157年),汉高祖第四子,母薄姬,汉惠帝之庶弟。前196年刘邦镇压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高祖死后,吕后专权,诸吕掌握了朝廷军政大权。前180年,吕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汉文帝即

  • 令宋太宗胆寒的寡妇萧氏:一力支撑起庞大辽国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在契丹男人的手里,这个王朝没能成为太平盛世。于是,历史把这个重任赋予了契丹的女人。赋予了年仅20多岁的萧燕燕。民间广为流传的评书《杨家将》中,有一个大名鼎鼎的萧太后。她的原型,就是契丹历史上举足轻重、风光无限的承天皇太后。萧太后,名萧绰,小名燕燕,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与《杨家将》等戏剧、小说中杀伐决

  • 赵光义继位之谜:到底其继位是否有历史依据?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古代皇帝们一般在临终前,身边仅有几个贴身大臣,有的皇帝更是暴毙,而身边无一人,所以有些皇帝的临终遗诏不知是真是假!无从考证!更是扑朔迷离!尤其是仅有的几个托孤大臣一旦故去,宫廷内幕就更成为不解之谜了!在没有第一手确切资料的情况下,只有凭“其他”资料来推测其来龙去脉,真真假假,难以琢磨,所以历史

  • 宋高宗皇后吴氏为何升迁快:擅处理婆媳关系是法宝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吴氏还擅长搞好婆媳关系。高宗的母亲韦太后从金国还朝后,由吴贵妃侍奉起居。吴氏体贴周到,“顺适其意”,饱受惊吓之苦的婆婆非常受用,对这个知冷知热的媳妇也非常满意。高宗赵构的皇后吴氏,开封人,14岁被选入宫侍奉高宗赵构。1143年吴氏被正式册立为皇后。经历高、孝、光、宁四朝,在后位(含太后)长达5

  • 汉武帝一生的功过评说:文治武功出色 瑕不掩瑜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前87年,汉武帝在立了刘弗陵为太子,任命了霍光等五个顾命大臣后,终于安心地走了,他七十年的人生尘埃落定。汉武帝在位的五十四年里,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重用人才,招贤纳士;他严刑峻法,重用酷吏。汉武帝的一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太多让人谈论的话题,关于他本人的历史评价更是莫衷一是。当我们回过头来

  • 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基于什么历史基础?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在我国儒学发展史上,有一个上继孔子、下开朱熹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出现使儒学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人就是董仲舒,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都对这个人物做了记载。司马迁和董仲舒是同时代的人,他还曾经问学于董仲舒。那么董仲舒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怎样被汉武帝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