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解密:项羽不肯过江东的三种推测的合理性

历史解密:项羽不肯过江东的三种推测的合理性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129 更新时间:2024/1/18 23:14:10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霸王,关于他的传说汗牛充栋,这其中又以他自刎乌江最为慷慨悲壮,在民间流传也最为广泛。关于他的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以南宋词人李清照为代表,她在《乌江》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做出高度评价和赞扬;一种是以晚唐诗人杜牧为代表,他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认为项羽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决心,对他自刎乌江的决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评价。几千年来这两种不同的观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着,那么项羽当年为什么选择了自刎,而不是过江呢?

根据最早的记录,项羽是因为无脸面见江东父老而自杀。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后,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剑自刎而死。这种说法出自太史公司马迁之手,距项羽之死年代较为接近,描写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传最为广泛,后世关于项羽自刎的传说大多源于此。

在这种说法中,姬之死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据《史记》记载,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夜闻四面楚歌,非常吃惊,便起身饮酒,此时“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据汉初陆贾的《楚汉春秋》记载,虞姬当时怆然拔剑起舞,并和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挥剑自刎。项羽是个争强好胜、死要面子的人,自己最心爱的侍妾被逼自杀,心中既伤心绝望,又十分羞愧,自尊心受到强烈打击,再加上当时楚军伤亡惨重,“虞姬死而子弟散”,所以当项羽带着残兵败将逃至乌江畔时,顿觉羞耻难当,没有脸面去见江东父老,于是选择一死了之。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自杀是想结束战争,消除百姓因战乱带来的痛苦。据《史记》记载,楚汉战争中刘邦和项羽僵持不下,“丁壮苦军旅,老弱罢鞍漕”,于是项羽对刘邦说:“天下匈奴长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意思是想通过两个人的决斗一决雌雄,不要再让天下百姓跟着受苦,说明项羽的确有可怜天下苍生的情怀。当项羽率残兵败将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时,想到渡江以后还要卷土重来,重新进行一次楚汉战争,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于是选择牺牲性命来结束连绵数年的残杀,还天下一个太平世界。

但这种说法带有太多的猜测成分,也与项羽的好战残暴性格不符。项羽当年曾经坑杀二十万秦兵,火烧阿房宫三个月,是一个非常暴虐的人,不大可能为了免除百姓疾苦而至自杀身亡。他之所以要约刘邦单打独斗、一决胜负,很可能是出于一种计谋,因为以项羽的个人能力,打败刘邦简直就是易如反掌,不过刘邦也没有上当。当项羽失败逃至乌江时,万念俱灰、狼狈不堪,心中不免感慨万千,此情此景下重新唤起他可怜天下苍生,愿意以一己之死来结束战争的念头也有可能,但这顶多是项羽走投无路又放不下脸面时的一种自我安慰,将它视为项羽自杀的主要原因却是不妥的。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不是不想过江,而是根本没有机会过江。我国著名学者冯其庸在其文章《项羽不死于乌江考》中,详细论证了《史记》、《汉书》、《楚汉春秋》关于项羽之死的描述,指出《史记》有关项羽之死的全部文字,除《项羽本纪》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

船待”两处涉及乌江外,其余无一处写到项羽乌江自刎。反倒是明确提到:项羽“身死东城”,“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等。他还通过《括地志》和《江表传》等篇章作了关于地理位置的考察,经过实地查勘考证,项羽确死于东城,即今天的安徽定远县,此地离乌江有120千米。至于《项羽本纪》中两处涉及乌江的记述,冯先生认为是司马迁记叙上的错误,并导致了以后的以讹传讹。

这种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计正山先生依据《史记》、《汉书》中的“灌婴传”,认为项羽并非在乌江“自刎而死”,而是在定远东城就被“搏杀而死”。垓下之围中项羽仓皇失措,带领八百兵马突出重围,往江东方向逃跑。长江以南是项羽的势力范围,是他发迹崛起的地方,即使在楚汉战争后期,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尉等依然服从项羽,听从项羽调遣,尤其是南楚临江王共氏,直到项羽死后仍忠于项王,抗拒刘邦。如果项羽顺利渡江,完全可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再一次击败刘邦。所以项羽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渡过乌江,但逃至东城时被汉军包围,混战中即被灌婴杀死,而乌江离东城还有120千米,所以项羽根本没有渡江的机会,也不是自刎而死。

但这种说法同样充满了推测和猜想,遭到许多学者的反对。根据《太平寰宇记》等资料记载,两汉时期的东城县,是江淮之间的一个辖境广阔的大县。从现在定远东南的池河上中游地区,越过江淮分水岭,包括今滁县西南境、肥东东境、全椒西南境,直到今和县乌江的沿江一带。晋太康六年在设东城县界设置单独的乌江县。章学诚在《和州志补沿革》曾指出:“秦为九江郡之历阳及东城乌江亭地……晋太康元年属淮郡,其历阳及东城乌江亭地如故。”也就是说,在楚汉战争时期,东城是一个范围广阔的行政区域,乌江是包括在东城县内的,因此司马迁所说的“身死东城”与“乌江自刎”并不矛盾,而是为避免同义反复而使用的描写方法。

这样看来,项羽的确是死于乌江,司马迁所处的年代距离楚汉战争只有七十年左右,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而且他治学严谨,在项羽之死这样的大问题上应该不会妄自猜测。而项羽之所以不肯过江而选择自刎而死,实在是一个性格悲剧。自大孤傲、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缺乏忍辱负重的坚韧意志,是导致他失败的主要原因。他的死虽然显得慷慨壮烈,并为后人反复吟唱,但一代霸王就此了却一生却也让人扼腕叹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晚清奇人赵烈文:能够预测满清在五十年内灭亡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从现存的文献中考证,第一个准确地预见了清朝灭亡的人,是曾国藩手下最受其器重的幕僚赵烈文。他于同治六年,即公元1867年预言颓废不振的清朝不出五十年必亡。清王朝在1911年土崩瓦解,距赵烈文发此预言时的1867年是四十四年,果然没出五十年。赵烈文生于1832年,字惠甫,一字伟甫,江苏常熟人,年少时即有

  • 晚清重臣左宗棠长期的心病:自己的学历只是举人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曾国藩论涵养论能力论韬略论成就,都可说是人中之杰。但这位人中之杰的“最高学历”仅是在道光十八年殿试中入围三甲最末,成了“同进士”。虽然他人可以说“英雄不问出处”,但“英雄”本人可不是这样想的,这个相当于“进士”的“学历”,可是一件让这位大人一辈子都不爽的事。曾国藩做两江总督时,一次,他的两个幕僚在幕

  • 胡雪岩的荒唐生活:晚清第一暴发户开家店娶个妾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胡雪岩(1823—1885),名光墉,字雪岩,安徽绩溪人,胡庆余堂创始人。他出身贫寒,经商才能、处世韬略为世人所称道,被誉为一代巨贾。慈禧太后赐他黄袍马褂,他又升迁至“布政使衔”从二品官阶,故又被称为“红顶商人”。纵观清朝两百多年的历史,经商获仕、戴红顶子又穿黄马褂的,仅胡雪岩一人而已,他是晚清一位

  • 孱弱汉惠帝刘盈:刘邦吕后变态阴影下短命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汉惠帝所做的事情当然不仅仅就这么多。他确实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和非常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做了一些于国于民有利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在中国历朝历代的二代皇帝中还是一个比较令人同情的皇帝。第一代“董事长”的喜怒哀乐好比六月的天,孩儿的脸,第二代“董事长”的继承之路并不平坦词曰: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

  • 历史上最荒唐的皇帝:竟然同娶姑侄女六人为嫔妃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魏晋的时候少数民族内迁,当时有匈奴、羯、氐、羌、鲜卑五个民族居住在中原地区,历史上称为五胡。也就是有名的五胡乱华,也是民族融合时期,西晋经过八王之乱以后国力衰弱,晋惠帝永嘉二年,匈奴贵族刘渊在汾河流域起兵,自称为汉王。刘聪字玄明,是北汉皇帝刘渊的第四个儿子。起初他的母亲张氏怀孕的时候,夜里梦见一轮红

  • 他的一生走衰运:只因说了一句话而亡了一个国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南北朝,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哪怕就是贵为亲王也一样狼狈不堪。作为魏孝庄帝元子攸的侄子,元韶曾经也过着逃亡的生活。为了逃避尔朱家的杀害,他跑到嵩山避难。元韶天性好学,而且也注重穿衣打扮。最开始,尔朱荣率军进入洛阳,元劭很担心自己的儿子有事,所以就把元韶送到他的心腹荥阳太守郑仲明那里,但是郑仲明不

  • 曾国藩的治家之道:四条遗嘱使曾氏家族长盛不衰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晚清重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官场楷模”。他力挽狂澜扶晚清王朝垂而不死,在“同光中兴”时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实现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境界,被誉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曾氏家族更是历史上数得着的侯门望族,一百多年来没有出现过“败家子”,曾

  • 中国古代历史传奇名将:乱世中的真英雄战国廉颇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蔺相如与廉颇的故事早就深入人心,众人赞叹的对象无一例外都是蔺相如,相较而言,我更喜欢廉颇,总觉得在这些事件当中,廉颇才是真正的英雄。《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完璧归赵的故事,让人感觉到了蔺相如的机智与忠诚,事实上我们很多时候也要换个角度去想,那就是秦王嬴稷真的是想要这块璧玉吗?如果我是秦王,我想我肯定不

  • 揭秘:三国历史上蜀国大将谁能堪守荆州大任?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关羽败走麦城,丢了荆州,诸葛亮隆中对提出的“跨荆益两州以取天下”战略就难以付诸于实践了,西蜀、东吴由结盟变成结怨,关羽败走麦城引发的夷陵之战,对西蜀、东吴都是一大伤害,虽然东吴以胜利告终,但西蜀此战惨遭失利,国力受损严重也成为三足鼎力之中最先消亡的一方,东吴和西蜀其实一损俱损的关系,至此三国鼎立格局

  • 三国历史上魏文帝曹丕为何早逝?只因气量太小?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曹丕年仅四十岁就驾鹤先去,在三国鼎立第一代帝王是称帝最早,命最短的,这是为什呢?我想从可以几个方面来佐证下曹丕早逝的原因。第一就是通过禅让制完成了改朝换代,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延康元年(220)十月,汉献帝下诏书宣布退位,把皇位禅让给曹丕,曹丕在即位之后,很快就娶了汉献帝的两个女儿为妻。据说舜就是了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