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假如韩信拥兵自立汉朝将会出现另一个三国鼎立?

假如韩信拥兵自立汉朝将会出现另一个三国鼎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980 更新时间:2024/2/19 14:40:13

汉四年(前203),韩信平定了齐国全境,派人向汉王刘邦上书,要求让他做一个假齐王。刘邦此时正受困于项羽,看到韩信的书信勃然大怒。在张良、陈平等人的提醒下,刘邦改变了主意,派张良前往齐国,册封韩信为齐王。这时候,楚汉两国都在拉拢韩信,齐国内部也有人劝韩信自立为王,三分天下,形成楚、汉、齐鼎足而立的局面,韩信的地位一时间看起来十分重要。张良劝说刘邦立韩信为王,说的是这样的话:“目前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趁机册封他为齐王,很好地待他,让他自己镇守齐国,不然可能发生变乱”。韩信打败齐王田广后,楚国曾经派出大将龙且救援,结果被韩信打败,龙且被杀。项羽害怕韩信从侧后攻击,派出一个叫武涉的人规劝韩信。武涉说:“当前刘项争夺天下的胜负,举足轻重的是您。您向右边站,那么汉王胜,假如项王今天被消灭,下一个就该消灭您了。您向左边站,那么项王胜。您为什么不反汉与楚联合,三分天下自立为王呢?”

齐国也有人劝说韩信自立为王。这个齐国人名叫蒯(kuai)通。蒯通分析了当前形势,楚汉两家对峙已久,筋疲力尽,谁也没有能力吃掉谁。然后说:“当今刘项二王的命运都悬挂在您的手里。您协助汉王,汉王就胜利。您协助楚王,楚王就胜利。……不如让楚汉双方都不受损害,同时存在下去,您和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形成那种局面,就没有谁敢轻举妄动。”

武涉和蒯通都说韩信自立可以三分天下,那么,假如韩信自立为齐王,中国历史会更早出现一个三国分治的局面吗?其实,这个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面只是说客们的一种设想,用来游说可以,真要拿来实行,却要好好思量一番。韩信思虑的结果,就是不行。尽管他对武涉和蒯通说不能自立的理由是刘邦对他好,他不能背叛,实际上,政治家不会首先从感情上考虑问题,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天下大势,假如形势容许,韩信可以考虑自立为王,至于刘邦对他的恩情,他可以用其他方式报答。那么,韩信为什么没有自立为王呢?或者说,当时的天下大势,为什么不容许出现一个三国分治的局面呢?从韩信来说,受封为王可以立足,自立为王难以立国。

武涉规劝韩信背汉联楚三分天下的时候说:“秦朝灭亡后,按照功劳裂土分封,各自为王,以便休兵罢战。如今汉王又兴师东进,侵犯他人的疆界,掠夺他人的封地,已经攻破三秦,率领军队开出函谷关,收集各路诸侯的军队向东进击楚国,他的意图是不吞并整个天下,不肯罢休。”在这儿,武涉话语中包含着两个问题:灭亡秦朝以后,项羽将天下分为十八个诸侯国,为什么半年不到就天下大乱了呢?最早挑起战端的并不是汉王刘邦,而是燕、齐、赵、代这些地方的王国。表面看来,这些诸侯王为的是自己的地盘大小而争斗,实际上反映的正是天下不允许诸侯王国林立,那和战国时代没有什么两样。关中地区一直是秦国经营的地方,刘邦采用“暗度陈仓”之计,很快打败了项羽所封的三个王,将三秦改为汉的行政区域,秦地的老百姓不但没有反抗,而且成了刘邦十分稳固的后方根据地。这除了刘邦曾经有个“约法三章”,让人们看到了他的治国理念比秦朝宽厚,也说明了当时天下希望结束战乱,而结束战乱的最好办法就是没有那么多的王国。韩信是跟从刘邦一路东进过来的,他很清楚这种形势。再一个问题就是,刘邦打项羽,为什么那么多诸侯王拥护呢?难道除了武涉,诸侯王就不知道刘邦的意图是“吞并整个天下”吗?问题正是在于,这些所谓的“王国”的王本来就是项羽册封的,必须听从项羽号令,他们的王国不是“独立王国”。因此,他们都要在楚汉之间做出一个抉择,否则,有可能首先遭遇刀兵的正是他们。韩信应该能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受封为齐王可以立足,自立为齐王难以立国。刘邦可以失利不会失败。站在刘邦一边可以胜利,站在项羽一边不可能胜利。

武涉和蒯通都有一种说法:韩信站在刘邦一边,则汉朝胜利,站在项羽一边,则楚国胜利。实际上,这两人的说法只说对了一半,韩信站在刘邦一边,刘邦胜利,这是被历史证明了的事实,不需多说。假如韩信站在项羽一边,项羽会胜利吗?答案是否定的。向前看,当刘邦仅仅只有巴蜀汉中之地的时候,项羽拥有十七个诸侯国,他为什么没有胜利?等到他众叛亲离,此时几乎是一个孤家寡人的时候,有了一个齐国就会胜利吗?答案肯定是不会!向后设想一下,刘邦暂时失利,退回到函谷关之内,项羽还能够再一次攻破函谷关吗?还是在四年以前,秦二世三年的时候,刘邦从南路韩地进入武关,项羽从北路赵地进入函谷关,秦朝灭亡。本来,按照楚怀王的约定,先入关者为王。可是,项羽自觉着功劳比刘邦大,依仗着强大的军事实力,硬是违反了协议,将刘邦封为汉王。假如项羽、韩信联合攻打刘邦,韩信从北路赵地来到函谷关,项羽从南路韩地来到武关,在利益再分配面前,项羽和韩信还能齐心协力进入关中吗?韩信显然没有这个信心,因此他强调刘邦对他的好处,没有选择自立。即便是能够进入关中,刘邦还可以退到汉中巴蜀地区,项羽韩信却必须做一个了断。历史不会重复出现一个鸿门宴,韩信不是当年的刘邦。这就是说,韩信站在项羽一边不一定胜利,更看不到未来利益所在,不可能选择站在项羽一边。那么,按照蒯通的说法,让楚汉双方都不受损害,同时存在下去,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可能吗?刘邦不可能让这种局面维系下去,一旦他和项羽形成暂时妥协局面,他马上就会腾出手来对付韩信,而韩信很快就会失败。

当刘邦和项羽谁也没有胜利把握的时候,韩信居中调停趁机自立,刘邦和项羽是有可能达成停战协定的。不过,这种协议有可能对其中的两方有效,不可能对三方有效。汉元年(前206)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当年八月,刘邦采用了韩信的建议,兵出陈仓,很快打败了项羽用来监视他的三个秦地之王。一个立足未稳、兵力有限、经济基础并不雄厚的刘邦,刚刚过了七个月就撕毁了“停战协议”,如今已经占有国家一半土地的汉王,会容许一个曾经是自己部下的韩信耀武扬威吗?就在韩信拒绝了项羽联合的说辞以后,刘邦和项羽达成了协议,平分天下。可是项羽刚刚准备回彭城去,刘邦又一次撕毁了停战协议,还没有等项羽喘过一口气来,追着项羽的屁股就打了过去。这时候,刘邦并没有得到韩信的帮助。既然大家都知道刘邦是志在天下,一个从刘邦阵营中出来的韩信,不可能不知道刘邦不会允许天下三分局面的出现。问题在于,假如出现鼎足三立的局面,刘邦撕毁协议,首先对付韩信,会有多大的把握呢?

韩信本来是项羽手下的一个小官,转投刘邦以后,也是郁郁不得其志,由于萧何的推荐,刘邦任命他为大将军,这也让他有了领兵打仗大展身手的好机会。汉二年(前205),刘邦兵败彭城,退回到荥阳。这年八月,刘邦任命韩信为左丞相,攻打魏王豹。韩信攻克魏国后,又摧毁了代国。这时候,刘邦在荥阳的战事却非常吃力,尤其是兵力严重不足,刘邦立刻派人调走了韩信的几乎全部军队,开往荥阳前线。刘邦为什么能够调走韩信的军队,不用说,所有的人都知道,韩信的军队首先就是刘邦的军队。打败项羽以后,刘邦用突然袭击的方法收走了韩信的军队,并没有引起丝毫的震动,说明这支军队的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的最高领导是刘邦而不是韩信。更为重要的是,韩信手下带兵的将领是刘邦的老部下曹参、灌婴,这两个人是刘邦早期的起义弟兄,对刘邦忠心耿耿,韩信自立为王,必须首先解决了这两个人的问题。假如这两个人反戈一击,韩信立刻就会变成孤家寡人。从利害关系上来说,刘邦实际上已经拥有多半个中国的土地,间接控制着赵代等地,当他和韩信对敌的时候,完全可以拿出两顶王帽子送给曹参、灌婴,韩信不过区区一个齐国,他能给曹参、灌婴什么名号和地盘?所以,张良对刘邦说的是“变乱”,是眼下没有能力阻止,而并不是像武涉、蒯通说的那样“鼎足三分”。韩信、张良都是当时天下最高层次的智谋之士,他们都明白不可能形成鼎足三分的局面。而武涉、蒯通除了因为集团和个人的利益,仅仅从智慧上也不能和张良、韩信相比。项羽也不可能坐视不管,只不过他这时候把刘邦看做是主要敌人,也是一种妥协之计。

就项羽的个人行事风格来说,他同样不会让这种局面维持下去,他所以要派武涉前去齐国有那样一番说辞,关键在于,经过几年诸侯王之间的战争,他已经看得很清楚,刘邦才是他最大的敌人,为了首先消灭这个劲敌,只能对韩信一时忍让。但是,让项羽忍耐一时可以,让他长时间的容许这种局面维持下去绝无可能,尤其是齐国。打败秦国以后,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天下很快又乱,刘邦进攻三秦、臧荼进攻韩广、陈余进攻张耳田荣征略齐地,项羽首先征讨的就是齐国。对于刘邦,项羽防的是这个人,而不是看上了他的地,曾经的三秦之地和首都咸阳,项羽轻而易举地放弃了。齐地则不同,齐地是他的后院,决不允许属于他人。假如真的暂时形成三分局面,等到缓过一口气来,不仅刘邦要对韩信动手,项羽也会对韩信动手,甚至会出现刘、项共同对付韩信的局面。后世三国的出现,相当于从春秋到战国七雄的形成过程,而楚汉之争时期,相当于三国归晋时期,这时候天下的趋势是统一,统一的趋势是绝不会容许一个新的国家出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明太祖朱元璋的成功之道:元末英豪中最善用人才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元末灾变,群雄四起,刘福通、芝麻李、韩林儿、徐寿辉、陈友谅、张士诚,还有方国珍、陈友定等等,一个个都是出类拔萃的英雄豪杰,虎视眈眈,逐鹿中原。十几年的南征北战,终于让朱元璋这个从贫民窟里走出来的放牛娃、小沙弥,跃上了权力的顶峰!时乎?命乎?——人们对朱元璋的成功之道进行了许多有趣的探讨。有人说,他出

  • 春秋五霸楚庄王:一个莫名其妙就醒过来的昏君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城濮之战后,楚国战败。不久,楚成王死翘翘也,他的儿子商臣继位,便是楚穆王。楚穆王对失败不甘心,一边励精图治,一边抓紧操练兵马,发誓要与晋国决一雌雄。他首先将附近的几个小国兼并了,又将中原的陈、郑等国拉了过来。公元前613年,楚穆王正要雄心勃勃发愤大干,天不假年,他却突然暴病加身,也死翘翘也。他的儿子

  • 历史上最“仁义”的君主:宋襄公想靠仁义称霸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去世,他的儿子们没一个悲伤哀痛的,干的第一件事不是成立治丧委员会,严格来说,他们还根本没有来得及假装流几滴眼泪,便相互干仗,兄弟互掐。干!把那些有资格或貌似有资格继位的兄弟们干掉再说。至于那死翘翘的老爹的丧,不治也罢。这社会,权力最重要。呵呵,到这个时候,齐桓公立下的规矩,早已

  • 古今猜想:三国历史上关羽若败向上庸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前,刘备在当阳长坂坡大败,两个女儿被俘,自己都差点成了曹操的阶下囚,因关张赵奋力保卫,得以退兵到夏口,和江夏太守刘表的长子刘琦互为犄角。当时情况,夏口只有关羽的一万水军,这支部队算是刘备军团的最后力量,另外,就是江夏太守刘琦手上,约摸有一万人马。刘琦为自身利益考虑,自然会和刘备

  • 探秘:三国历史上刘备的东征为什么败得那么惨?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化悲愤为力量的意思,是把悲愤的情绪,转化成为正义的力量。荆州原本是刘表的地盘,曹操大举南下,造成赤壁之战,刘备才有机会占据荆州的一部分。如果早在刘表去世,刘备便以堂叔的身份,辅助刘表的大儿子刘琦,仍然表奏刘琦为荆州牧。就不会产生“借”荆州这种悬案,省却了许多无谓的争执。后来刘备自领益州牧,也应该居于

  • 管鲍之交:中国历史上第一对不是兄弟的生死之交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在我中华民族的所有族群里,兄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关系。在以农耕文化为依托的古代,生产力还极为低下,人们衣食住行的一切,基本上都离不开团队的合作。春秋的那个时代,奴隶社会正在朝着封建社会转变,以家族为基础的生产单位,就是封建社会的特有产物。一个家族兄弟的多寡,将对这一家族的兴旺与衰竭,产生巨大的影响。

  • 史上的一代雄主汉武帝为何坚决不给李广封侯?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多年之后,汉武帝即位。此时的李广已是举国公认的名将之花。新皇帝,新气象,李广终于从地方来到了中央,被汉武帝调任未央宫的禁卫军长官。只是多年的边地生涯之后,李广已告别了中年。李广有个参照,那就是堂弟李蔡。谁都知道,李蔡才干远在李广之下,可是人家李蔡到汉景帝时,已是年俸二千石的高官,汉武帝时,李蔡更是一

  • 姜太公钓鱼被周文王重用:世界上最早的职位自荐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为我们解读《三字经》时,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当历史进入商纣王时代的时候,一樵夫看见渭水之滨的磻溪有一老翁在垂钓,感到非常奇怪。其实,垂钓者比比皆是,不过就是一老者背一斗笠伸一钓竿,盯着水面,静等鱼儿上钩,这有什么奇怪?呵呵,这老翁还真与普通的钓者极为不同,他的钓钩离水面至少三尺

  • 揭秘:康乾皇帝盛世为何不用清官反而重用贪官?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始于康熙二十年,即公元1681年平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即公元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一十年。这一时期,不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文化上,以及其它诸多方面,都将中国传统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而国家的统一,疆域的扩大,社会经济的繁荣,无疑

  • 妇好:是第一个女将军同时第一个招募死囚从军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20多年前,曾经有一部美国电视剧风靡全国,这就是《加里森敢死队》。说的是二战时期,美国的同志在监狱里招聘了一帮死囚,深入敌后打击纳粹,天上地下,打得天花乱坠。每周两集,把观众的胃口,钓得那是垂涎欲滴。一到放映的时间,人人都早早地谢绝一切应酬,眼巴巴地守着电视机,望穿秋水。其实,招聘死囚的活儿,我国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