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阿巴亥殉葬之谜:因其得知太多秘密对诸贝勒不利?

阿巴亥殉葬之谜:因其得知太多秘密对诸贝勒不利?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565 更新时间:2024/2/11 17:11:53

清太祖努尔哈赤特别宠爱大妃阿巴亥,把她当成掌上明珠,但在死后却要她陪葬,这在满族历史上是一件十分奇怪的事情。有人说大妃与努尔哈赤的第二子代善关系不同寻常,两人之间眉来眼去,她的殉葬是这个原因吗?抑或还是有其他更深层次的问题?

清太祖努尔哈赤共有后妃14位,最宠爱的有二位。一位是皇后,她是叶赫部酋长杨吉努的女儿,皇太极的母亲。1603年,她年仅29岁就病死了。另一位是大妃纳喇氏,名阿巴亥,乌喇贝勒满泰女,出生于1590年,12岁时就嫁给努尔哈赤。

阿巴亥嫁给努尔哈赤极富戏剧性。明朝末年,东北地区女真各部先后崛起,互争雄长。海西女真的乌喇部地广人众、兵强马壮,势力尤为强大,与努尔哈赤势不两立。万历二十年(1592),包括乌喇部参与其中的九部联军,以3万之众攻打努尔哈赤的根据地赫图阿拉,企图把刚刚兴起的建州扼杀在摇篮之中。然而,努尔哈赤以少胜多,奇迹般地取得了胜利。乌喇部首领满泰被活捉,表示愿意永远臣服建州。努尔哈赤念其归顺之意,收为额驸,先后以三女妻之,盟誓和好,软禁3年后释放。满泰兵败回归后,为了取悦建州,感激努尔哈赤的再生之恩,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将年仅12岁的侄女阿巴亥亲自送到赫图阿拉,就这样,阿巴亥嫁给了大她30岁的努尔哈赤。开始了自己不平凡的妃殡生活。

这位来自乌喇部的稚嫩公主,既要博得丈夫的欢心,又要周旋于努尔哈赤众多的妻妾之间,难度很大,然而阿巴亥是一位非同一般的少女,不仅仪态大方、楚楚动人,而且天性颖悟、礼数周到,很快博得努尔哈赤的欢心。43岁的努尔哈赤对这位善解人意的妃子,爱如掌上明珠。孝慈皇后死后,努尔哈赤便将幼小而聪明的阿巴亥立为大妃,独占众妃之首。阿巴亥为努尔哈赤生了三个儿子,即十二子阿济格、十四子多尔衮和十五子多铎,另外又收养了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赤的第四子多罗恪喜贝勒之女。然而,1626年努尔哈赤死,大妃在本人并不愿意的情况下,被迫殉葬。如此漂亮年轻的妃子,按理说努尔哈赤是不会残忍到让她活殉的,那么大妃到底为什么要殉葬呢?

许多人认为大妃殉葬的原因是出于努尔哈赤的遗嘱,因为此前大妃的一些作为,引起了努尔哈赤的强烈反感。努尔哈赤在立大妃以后的年月里,南征北战,一方面和明朝作战,一方面统一东北各部,无暇顾及宫内事务。这时的大妃乌喇纳喇氏正当青春年华,不甘宫中寂寞,与比她大六岁的努尔哈赤第二子代善产生了爱情,私下来往甚密,有时甚至深夜二人仍眷恋不归。这件事后来被努尔哈赤的一个叫代因扎的妃子告发。据《满文老档》记载,代因扎的告发内容有:“大妃曾两次备饭送给大贝勒(代善),大贝勒接受后吃了。另外,大妃有时一天会二、三次派人到大贝勒家,自己在黑夜里也有数次外出。”如此这般一说,也引起了各贝勒和大臣们的共鸣,纷纷说道:“每次我们在大汗家里商量国事时,大妃总是盛装打扮,披金挂银,两眼直愣愣地看着大贝勒,两人互送秋波。这事除了大汗以外,众贝勒都发现了,感到实在不成体统,想如实对大汗说,又害怕大贝勒、大妃报复,所以就谁也没说。这些情况现在只好向大汗如实报告。”努尔哈赤听后,十分恼怒,对大妃的不安分十分反感,但若听了这些人的话而追究这件事,那么家丑必定外扬,对自己来说绝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定会有损声威,而且自己又不想加罪代善,只能隐忍不发。

不久,大妃又被人告发私匿财物,努尔哈赤派人一查,还确有其事,查出的绸缎、银子还真不少。努尔哈赤骂大妃说:“你这个人心存奸诈、险恶,是个心狠虚伪的贼徒,人间所有的凶恶心肠,你都具备了。你不爱自己的丈夫,却背着我去爱别人,这样的人不杀掉还有什么用?”努尔哈赤杀大妃的心思在这时已经产生了,但当时顾虑到三男一女四个孩子还小,不忍心让他们从小失去母亲,所以才免其一死,将她废黜。他又令周围的人让他们看护孩子,不准孩子接受大妃的东西或听她的话。就这样,与努尔哈赤生活近20年,一直受宠不衰的阿巴亥被迫愤然离去。代因扎达到了目的,她以举发有功,加以荐拔,并享受“陪汗同桌用膳而不避”的优待。其他两位中伤阿巴亥的妃子各分得阿巴亥的缎面被褥一套。

1626年,努尔哈赤临死时,下遗嘱说:“大妃这个人心怀嫉妒,常常使我过得很不开心,人虽机智聪明,但如果留着必定会作乱。我已给各位贝勒遗书,待我死时让她殉葬。”大妃不想死,求各位贝勒,贝勒们不答应。在各位贝勒的逼迫下,大妃无计可施,只能穿戴好衣服,自尽以身殉葬。临殉葬前她对诸贝勒哭诉道:“我从十二岁以来就事奉先帝,锦衣玉食了二十六年,我实在不想离开他,所以与上同殓。我的二个小儿子多尔衮和多铎希望各位多多照顾。”大妃死的时候,多尔衮只有15岁。

努尔哈赤死时到底有没有这个遗嘱?除了日本传钞的《三朝实录》记载外,其他史书并没有具体记载。从今天来看,即使有这样一个遗嘱,这个遗嘱是不是努尔哈赤本人的真实想法,仍是值得怀疑的。所以,很多人推测大妃殉葬恐怕另有隐情。

一些人认为上面的这种看法肯定是有问题的,因为努尔哈赤废黜阿巴亥一年多后,又召回了阿巴亥,将其复立为大妃。这说明大妃的所作所为,根本没有引起努尔哈赤的反感,同时也证明努尔哈赤对可爱的阿巴亥确实情有独钟,那个与她几近同时被轰出去的继妃衮代就根本没有再被召回。可以想像,古代皇帝身边被赶走的女人太多了,不论她们此前多么高贵,一经出宫,沦入民间,能有几个获得回头的机会?刚愎自用的努尔哈赤能把“复婚”的决定做得这样果断必有深刻的原因。阿巴亥之所以能浮出政坛,是因为她的重要,她的持家理政、相夫教子的能力出类拔萃。她在厄运中没有颓废,经过风雨的历练反而更加成熟。她鲜亮如初,再次介入到诸王和众妃建构的政治格局当中。

在清朝入关前较为广泛翔实的官方记录《满文老档》中,自阿巴亥复出后,关于众妃活动的笔墨不断出现。努尔哈赤的女人逐渐从闺阁走上政殿,有组织地协助丈夫从事一些政务,她们给努尔哈赤以政治的鼓舞,这一切与众妃之首阿巴亥的作用密切相关。如天命元年(1621)八月二十八日,东京城在辽阳太子河北岸山冈奠基,这是他们未来的皇都。众福晋在努尔哈赤和大妃的率领下,出席庆贺大典,前来参加活动的还有诸贝勒和众官员。众妃子点缀在政治活动中,让历史留下她们为努尔哈赤的事业助阵的呼声。

天命七年(1622)二月十一日,众福晋冒着早春寒冷,奔赴战斗的前线。十四日,她们到达广宁,统兵大臣一行人等出城叩见。衙门之内,路铺红毡,努尔哈赤坐在高高的龙椅里。接近中午时,“大福晋率众福晋叩见汗,曰:汗蒙天眷,乃得广宁城。再,众贝勒之妻在殿外三叩首而退。嗣后,以迎福晋之礼设大筵宴之”。这一支由女人组成的慰问团,大约在血火前线的广宁停留了三天,于十八日随努尔哈赤返回辽阳。

天命八年(1623)年正月初六,努尔哈赤携众福晋出行,“欲于北方蒙古沿边一带择沃地耕田,开放边界”,他们沿辽河晓行夜宿,踏勘,行猎,在雪地冰原上留下了他们活动的痕迹,直至元宵节的前一天返回。

天命八年(1623)四月十四日,众福晋又一次随努尔哈赤为垦地开边出行。是日,他们由东京城北程,经由彰义至布尔噶渡口,溯辽河上游至浑河,二十二日返回。后金军队的迅猛发展,使得粮食供给问题十分突出,努尔哈赤与他的女人们于旷野中的如此跋涉,不会有多少浪漫的成分,目的性是十分的明朗。

天命八年(1623)九月中旬,众福晋又一次走出东京城堡,跟随努尔哈赤的仪仗,畅游于山河之间,为期十二天。此间,除了狩猎、捕鱼,访问田庄、台堡,还参与接见蒙古贝勒,以及为大贝勒代善之子迎亲,整个行程有声有色。

有鉴于此,许多人认为,大妃实际上是皇权争夺的牺牲品,大妃殉葬是被皇太极逼迫的。

早在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时,立八固山王分掌兵权,八固山王中就有代善、皇太极。当时诸王各拥重兵,互不相下。对汗位更是虎视耽耽。到后来,代善、皇太极等四大贝勒因佐理国政,权势更大。四大贝勒中,代善和皇太极是汗位的最有力竞争者。这两个人战功都很卓著,但代善为人宽厚,而且居长(努尔哈赤长子褚英早丧),其地位比皇太极更为优越。在这样的情况下,皇太极就千方百计想陷害代善。当代善和大妃两情相悦时,皇太极怎能放过这个大好时机?至于背后指使、布散流言蜚语等等更是可想而知。那个告密的小妃子,如果背后无人指使,怎么有胆量与努尔哈赤最宠爱的大妃叫板?皇太极只有将大妃及代善均打击下去,自己才能爬上汗位,所以他的一箭射去,不仅大妃被废,而代善也名誉扫地,更为重要的是离间了代善与努尔哈赤的感情,让他这个孝慈高皇后所生的儿子在父亲眼中地位更重。

然而大妃被废一年多后,又复立为大妃,大妃的确有可爱之处,努尔哈赤舍不得割爱,而且时间一长,发现她也没有什么大过。在代善势力的下降过程中,皇太极的权势在日益增大,忽然大妃又被立,皇太极是十分不愿意看到的。恰巧这个时候努尔哈赤驾崩,大妃就成了皇太极继位的惟一障碍。满族确有用活人殉葬的习惯,却没有汗死后必定要让皇后和妃子殉葬的成例。至于努尔哈赤遗嘱中讲大妃的一番坏话,更没有必要,纯属是皇太极矫诏而逼迫大妃致死。这时的代善,已是爱莫能助,剩下大妃孤儿寡母,也就只能任人宰割。37岁的大妃殉葬的确不是自愿,纯系皇太极逼迫所致。

与大妃同时殉葬的还有两个庶妃,一为阿吉根,另一为代因扎。代因扎就是当年告发大妃与代善有暧昧关系的那个人,告大妃与皇太极指使有关,现在也被令殉葬,应该是皇太极怕日后事情败露,借机杀人灭口,她成了皇太极皇权斗争中的真正殉葬品。

支持这种观点者认为,努尔哈赤死时,大妃只有三十七岁,正值盛年,风姿饶艳。大妃生的儿子多尔衮、多铎兄弟也有资格同皇太极争夺皇位。皇太极深知,要削弱多尔衮、多铎的力量,最好的办法就是处死大妃。另外,努尔哈赤临终之时,只有阿巴亥一人守在身边,她向诸位皇子传达老汗王的临终遗嘱是“多尔衮嗣位、代善辅政”,这遭到四大贝勒的断然否定,他们是有道理的,因为和硕贝勒共治国政,不但汗王生前反复强调,而且书写成训示交给了每位贝勒,白纸黑字,证据确凿。而所谓的临终遗言没有第二人能够证明,即使汗王真的在去世前的昏迷中说了类似的话,也只能视为错误的命令,不可执行。

当时八旗人马中,皇太极掌握两黄旗,代善掌握正红旗,阿敏掌握镶蓝旗,莽古尔泰掌握正蓝旗,所余镶红、正白和镶白三旗旗主,分别是大妃的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分别只有十九岁、十二岁和十岁的时候,就拥有一旗,成为与诸兄并驾齐驱的权势很大的旗主。诸贝勒能够成为旗主,完全是因为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流血拼命,而阿济格三兄弟恃母亲爱宠而得汗王厚赐,怎能让人心服口服?再说,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所掌握的力量已经超过四大贝勒中的任何一个,如果再有他们的母亲阿巴亥以国母之尊连缀其上那么其他五位旗主谁不畏惧?还有谁敢不服从?如果大妃阿巴亥因此而左右八旗、左右整个大金国的政局,破坏八王共执国政的均衡,对大金国的每个人,尤其是对与阿巴亥有宿怨的皇太极和莽古尔泰,后果都是不堪设想的。所以皇太极当然想到必须除掉阿巴亥这颗最大的钉子。因为除掉这个总首领,就容易使三个同母兄弟分离,不能形成三人联合的雄厚力量,所以一定要马上将他们的母亲处死,才能保证后金政权的稳定。这样一来,大妃没有别的选择,她必须死去。

在努尔哈赤死去十八个小时之后,他最宠爱的大妃阿巴亥被四大贝勒逼迫生殉,理由是努尔哈赤有遗嘱在先。大妃并不相信汗王会留下这样的遗言,她据理力争,但贝勒们告诉她:这是汗王的遗命,他们纵然不忍心、不愿意,却不敢不从。而且,从殉的仪式都已经准备好了。到了这一步,阿巴亥还有什么办法?她只能屈从,换上礼服,戴满珠宝饰物,自缢而死。

除上述主要观点外,不少人还认为努尔哈赤并无遗言,大妃之死乃诸贝勒之逼殉。不过诸家观点及所举理由也不尽相同。有人指出努尔哈赤曾欲立多尔衮,代善支持皇太极登极,为确保多尔衮之母不加反对,必须逼迫其自尽。有人认为努尔哈赤临终不将大妃为其殉葬之事告诉她,值得怀疑,因而是代善、皇太极等人强制其殉夫,并无遗命。也有人提出诸贝勒对多尔衮三兄弟并无战功仅凭其母亲的尊贵身份而成旗主不满,对大妃十分反感。更有认为努尔哈赤临死前召见大妃,很可能曾向她说过许多不利于诸贝勒的“遗命”,因而诸贝勒将其逼死。

大妃阿巴亥的结局是如此的悲惨,令人叹息不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成吉思汗皇后列表:成吉思汗是皇后最多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1227),蒙古帝国可汗,尊号“成吉思汗”,意为“拥有海洋四方“。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成吉思汗一共有后妃40多人,并同时册立数位皇后,这让他成为历史上皇后最多的皇帝。成吉思汗皇后列表:成吉思汗的皇后们分居在四个斡儿朵(原意为毡帐,后指宫室)中。她们分居在四个斡儿

  • 客死异乡的君主咸丰帝:因圆明园被火烧忧愤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贵为天子的皇帝客死他乡的实属少见,而被英法殖民者赶出京城的咸丰却客死他乡。有说是与随行的肃顺等人企图挟天子以令诸侯企图谋权有关;有的却说是咸丰对英法侵略者的仇恨和怀疑而不愿回京,致使他客死承德。英法联军的刺刀把咸丰一步步逼向回天无力的苦难深渊时,以太平天国为首的反清烈火也越烧越旺

  • 明武宗朱厚照:一个并不适合出现在明朝的君主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在明朝的历史上,昏君屡见不鲜,几乎成了有明一代的特色,在明朝的众多昏君中,明武宗可称得上是其中的“佼佼者”了: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将自己任命为将军的皇帝,还年纪轻轻就把自己的命也玩掉了。明武宗究竟是怎么样一个人呢?明武宗是明朝历史上最著名的荒唐皇帝,其贪玩的程度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中无出其右

  • 纪晓岚与和珅结怨之谜:“竹苞”和“河深”两说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纪晓岚和和珅的故事,纪晓岚和和珅谈灾民第几集,和珅受宠

    纪晓岚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代文宗,他以真才实学和幽默风趣机敏的言谈传世,而和珅也凭借其口齿伶俐、办事机敏、善于应变的能力著称,两人同为乾隆的宠臣,然而却积怨至深,何故?和珅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为满洲正红旗人,凭借其口齿伶俐、办事机敏、善于应变的能力以及他儒雅的外表深得乾隆皇帝的宠爱,仅在乾隆

  • 南怀仁得宠之谜:南怀仁因历法推算获得康熙信任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朱瞻基宠幸孙若微,甄嬛传细思极恐瑛贵人,李鸿章和慈禧太后身世之谜

    南怀仁生前是清朝的工部右侍郎、二品大员。死后康熙亲自为他撰写了条文和碑文,赐谥号为“勤敏”,并派国舅佟国纲等大臣至墓地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一个外国传教士,怎么成了康熙朝廷的高官显贵呢?在北京阜城门外车公庄附近,有一个外国传教士的墓地,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在这里已经静静地睡了三百多年。1657年,南怀

  • 皇太极继位疑问:多尔衮是否威胁到了他的地位?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多尔衮为何没有继承帝位,皇太极为什么恨大玉儿,多尔衮放弃皇位的原因

    长期以来,一些明清史专家认为,皇太极汗位是从其幼弟多尔衮手中篡夺来的。有的则认为,皇太极的汗位是通过激烈争斗,力克竞争对手而得到的。还有学者认为,皇太极汗位并非夺立,而是由诸贝勒推举产生。那么真实的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二十一日,努尔哈赤驾崩,皇太极继承汗位。关于皇太极怎

  • 光绪宠妃珍妃之死:其到底是被人推下井还是自杀?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光绪二十六年(1900)七月,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仓皇出逃前夕,珍妃死于宁寿宫外的玻璃井中,但珍妃是否坠井而死,一直众说纷纭。珍妃,姓他拉氏,满洲镶红旗人,才色并茂,颇通文史,光绪十四年(1888)进宫,后晋封为珍妃。光绪帝与珍妃感情甚好,但慈禧与珍妃一直有嫌隙,后因珍妃支持光绪戊戌变法,受到慈禧

  • 唐高宗昏聩:是否因高宗无能才致使武则天上位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唐高宗和武则天共同执政,历史上武则天爱李治吗,李治为什么放权给武则天

    李治字雉奴,是唐太宗的第九个儿子,在文德皇后长孙氏所生诸子中排行第三。由于他得了风眩病,眼睛无法看东西,就让武则天替他处理政务。武则天最后控制了朝廷大权,于是人们对唐高宗的昏庸就坚信不疑了。不过,一些人有不同的看法。李治是唐朝第三代君主,在位33年。由于病弱,655年,在武则天成为皇后之后,他就让武

  • 南宋大将张浚忠奸之论:到底他是否是个称职将军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宋朝张浚后人,增将军和损将军,张浚功过

    张浚是南宋初年一位主战派大臣,几度执政,几次率大军与金决战,兼为将相,权倾一时,颇为显赫。然而八百多年以来,人们对他的评价,却存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意见:褒之者誉之为抗战派英雄;贬之者斥之为害国之狗熊。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张浚(1097一1164)字德远,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出生于一个世代仕宦

  • 努尔哈赤死因之谜:到底其是被炮伤致死还是因病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努尔哈赤被大炮击中,努尔哈赤为什么传位给皇太极,努尔哈赤的十大恨

    天命十一年(1626),六十八岁的马上皇帝在宁远城遭到了明大将袁崇焕的顽强抵抗,兵退盛京(沈阳),不久便撒手人寰。突然驾崩的努尔哈赤为自己的子孙们留下了未竟的大业,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关于他的死因,史学界争论不休,始终没有定论。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