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从蜀中无大将:解析历史上诸葛亮失败的用人之道

从蜀中无大将:解析历史上诸葛亮失败的用人之道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106 更新时间:2023/12/8 14:56:03

导读:“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这是后人对三国之一的蜀汉政权人才严重缺失的生动形象地描述。蜀汉人才缺乏,而将才更是奇缺,以致于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之时,军中将领已经到了捉襟见肘、不得不用武功平平的廖化为前营先锋的地步,而蜀汉的开国之初,那种 “关、张、赵、马、黄”五虎上将叱咤风云、朝内军中文武人才济济的壮观气象早已不复存在。那么,人才济济的蜀汉何以落到如此的地步呢?有人说,这与时任蜀汉丞相的诸葛亮失败的用人之道不无关系。那么,诸葛亮究竟有哪些失败之处呢?最近,一些媒体纷纷披露和解读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并不成功的用人之道。

一、重用关羽,更吹捧关羽,结果使关羽大意失荆州而惨遭东吴杀害。

关羽与刘备“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其个性高傲,目中无人,但也有通情达理的一面。诸葛亮对他的特点应当说是相当了解的。然而,当“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比谁类’”时,诸葛对这种基本属于了解情况的询问,不是根据客观情况如实相告,却对关羽曲意奉承:“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这种不合实际的吹捧,使本来就个性高傲的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助长了他的自大情绪,埋下隐患于将来。及至后来陆逊假意称颂他“小举大克,一何巍巍!……将军之勋足以长世”时,便“意大安,无复所嫌。”终于酿成了“大意失荆州”并遭到东吴杀害的悲剧。虽然荆州失守,关羽败亡受多种因素影响,但诸葛亮的吹捧却是他自我膨胀的催化剂。

二、重视法正,却放纵法正,致使法正一生罪恶累累、黯然病逝。

法正原在刘璋手下为官,“为其州邑俱侨客者所谤无行,志意不得。”于是,暗中投降刘备,为引刘备入川立下大功,后又在攻取汉中的战役中出谋划策,功勋卓著,被刘备封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然而法正任蜀郡太守后,德行方面并无改观,“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这种违法乱纪的报复行为,引起同僚的不满。有人对诸葛亮说:“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主公,抑其威福。”素以执法严峻著称的诸葛却说:“主公之在公安,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对于法正的放纵,他人只是请诸葛转告刘备,加以约束,作为军师的诸葛亮不仅不答应,反而说其乱法有理,情有可原。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会说出如此失刑政的话呢?可以从两个方面找原因。一是诸葛不愿得罪或得罪不起法正。因为法正此时的功绩、地位、甚至智谋都在诸葛之上,且“亮又知先主雅爱信正,故言如此。”

其实,诸葛亮深知,此时在文臣中只有法正是自己最有力最现实的竞争对手,由于法正深得刘备宠信,自己是难以直接撼动其地位的,因此只有纵其进一步违法乱纪,以招罢官甚至杀身之祸,自己才有可能取而代之。只是诸葛亮的这一招“捧杀”尚未见大效,法正便病逝了。

三、使用黄忠,但时常压制黄忠,致使黄忠一直屈居人下。

黄忠是刘备的主要将领之一,他作战时,“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在攻取益州时立有大功,后又在夺取汉中的战斗中“推锋必进……一战斩渊”,再创奇功。因此,刘备决定提升黄忠为后将军。而诸葛亮却说:“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遂与关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

黄忠战功卓著,刘备奖进他,理所当然。而诸葛却要刘备迁就关羽,压制黄忠,作为军师竞可如此赏罚不明!这只能说明诸葛亮在处理此事时怀有私心。本来,关、张与刘备恩若兄弟的关系就是诸葛亮无法比拟的,马超又是侯门之后,名望也很高,现在又提升黄忠为后将军,其地位似乎超过了自己,这当然是他不愿看到的,但又不便明说,只好借口怕“关羽不悦”来阻止。

四、提携彭羕,却构陷彭羕,致使彭羕惨遭杀身之祸。

彭羕是蜀地广汉人,由于“姿性骄傲”,尽管有俊才,在刘璋时“仕州不过书佐,后又为众人所谤毁于州牧刘璋,璋髡钳羕为徒隶。”刘备入川时,彭羕前去拜见庞统,“统大善之,而法正宿自知羕,”故二人共同向刘备举荐彭羕。“先主亦以为奇,数令羕宣传军事,指授诸将,奉使称意,识遇日加,成都既定,……拔羕为治中从事。”可见彭羕是很得刘备的赏识和器重的。马超也说彭羕“才具秀拔,主公相待至重,谓卿当与孔明、孝直诸人齐足并驱。”但彭羕也有为人轻狂的缺点,“羕起徒步,一朝处州人之上,形色嚣然,自矜得遇滋甚。”而作为军师的诸葛亮,对彭羕的缺点既不挂在脸上,又不如实的指出来,而是采取了“虽外接待羕,而内不能善”的表里不一的态度,直至“屡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先主既敬信亮,加察羕行事,意以稍疏,左迁羕为江阳太守。”

彭羕对自己无故受贬,自然心中会有怨气,于是向马超发牢骚骂刘备,并说“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彭羕因此被下狱。彭羕大概也明白了自己言语轻狂而闯了大祸,于是在狱中致信向诸葛亮认罪,并请求诸葛的宽恕,然而诸葛亮不仅不宽恕,反而诛杀了彭羕,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对此事深感不平,用“羕竟诛死”这样的措词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五、明知马谡言过其实,却误用马谡,结果既失街亭,也失人才。

马谡才气过人,有一定的军事理论知识,是个不可多得的参谋人才。建兴三年,诸葛亮征南中,马谡献计说:“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但马谡也有言过其实的缺点,刘备向诸葛指出过这点,说“不可大用”。更主要的还在于马谡缺乏实践经验。

然而,由于诸葛与马谡有着深厚的个人交情,诸葛不仅对刘备之言不以为然,而且,一意孤行,“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军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诸葛如果能接受大家的意见,令魏延等为先锋,可能不至于会有街亭惨败。街亭之败,不仅使蜀汉遭到重创,断送了北伐的大好局面,也断送了一位良好的参谋人才。

六、任用魏延,却从不相信魏延,致使魏延不仅横遭斩杀,而且祸及三族。

蜀汉猛将魏延,随刘备入川,数有战功。刘备称刘中王后, “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可见刘备是十分看重魏延的。此后数年,关羽失荆州,南中叛反,益州动乱,唯汉中安然,可以说刘备没有错用魏延。魏延不但“善养士卒,勇猛过人,”且能勇挑重担,富有谋略。诸葛亮首次北伐时,魏延根据自己镇守汉中的经验,提出了领五千精兵,当子午以北,直袭长安的战略。诸葛以为此策悬危,制而不许。接着又在派选先锋时不用魏延等宿将,结果导致街亭兵败。魏延因此很有怨气,“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作为大将的魏延“常谓”主帅怯懦,自然会使诸葛亮耿耿于怀。只是当时蜀中已无名将,诸葛亮尚需利用“魏延之骁勇,”暂且忍之。然而诸葛亮死前的退军安排却给魏延来了一次总报复,使魏延落得个斩首身亡的下场。诸葛最后一次伐魏,病困五丈原,自知将亡,乃“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这样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作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领重兵在战场前沿的魏延却未能参加,是很不正常和毫无道理的,只能使人认为这是诸葛亮设下的斩魏圈套。因为诸葛亮深知,魏延与杨仪矛盾极深,水火不容,让杨仪主持退军,令魏延断后,魏延必不听从杨仪的调遣,如此,杨仪便会抛下魏延,“军便自发,”从而把魏延推上“叛逆”的绝境。果然,魏延由于没有亲自参加会议,不理睬杨仪的退军命令,并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当自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于是自行其事,率领自己的部队径先南归,并烧了阁道。魏延被迫擅自行动,违背了军纪,落下了“叛逆”的罪名,横遭斩杀,祸及三族,从而使蜀汉失去了一为忠勇的大将,也使诸葛亮可以冥目于九泉了。这是诸葛亮对蜀汉文武人才的一次最为致命的失误。从此,“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宣告形成。

上述六人只不过是反映诸葛亮用人不善的代表性人物,其实,蜀中还有许多才俊不是被诸葛亮有意架空或冷落,就是被诸葛亮借故免职或废黜,甚至被诸葛亮借刘备之手残酷杀害。如刘备的义子刘封、托孤大臣、尚书令李严、丞相长史向朗、前部司马费诗等人。诸葛亮在用人之道上的再三失误,也从一个方面打破了诸葛亮神机妙算、未卜先知的神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揭秘:大唐朝开国名相房玄龄三起三落的背后玄机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朝开国功臣结局,唐朝房遗爱,大唐情史玄武门之变

    导读:说起大唐开国名相,人们就会想起房玄龄。房玄龄,名乔,齐州临淄人。唐初著名政治家。太宗贞观年间十八学士之一。在他任宰相期间,对于唐朝初年“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可以说是功不可没。房玄龄自幼聪敏好学,博览经史,善写文章,十八岁进士极地,授羽骑尉。他不仅博学多才,且自幼便具有敏感的政治嗅觉,早在隋王朝

  • 揭秘:水浒传梁山好汉中最有良知四位知识分子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水浒传梁山都是恶人,水浒传人品不好的好汉,水浒传梁山好汉排名

    导读:明代文人施耐庵的长篇小说《水浒传》,描写了水泊梁山上一百单八条好汉。他们生活在北宋徽宗时期,由于朝廷无能、奸臣当道,使天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些好汉由四面八方齐聚梁山,揭杆起义,替天行道。后在宋江的投降主义指引下,集体被朝廷招安,成为了镇压方腊等农民起义军的鹰犬。但是,在这一百单八条好汉

  • 落难的凤凰不如鸡:历史上唯一卖身为奴的公主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虢国夫人和李隆基,落难凤凰不如鸡代表什么动物,远嫁匈奴的公主

    导读: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只有皇帝的女儿才能称之为公主,因此,人们将公主也称为天之骄女。其身份地位不仅令一般平常女子望尘莫及,即便是王公重臣的大家闺秀也难以望其项背。然而,每当朝代更替、国破家亡的苦难来临之际,这些平日里贵不可言的公主便会首当其冲地成为这些苦难最大的受害者。许多公主不得不自尽身亡,以维

  • 西汉秘史:50岁馆陶公主与18岁养子董偃的不伦恋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西汉长公主刘嫖,历史上的馆陶公主,馆陶公主为什么叫馆陶

    导读:董偃年方十八,血气方刚,风华正茂,与馆陶公主这个五十多岁的老孀天天交媾,深感索然无味,心中暗暗叫苦不迭。无奈主人对自己有五载的养育之恩,栽培之德,不敢也不忍违背,只好自我鼓气,强打精神,勉为效力,日夕承奉。董偃是谁?董偃,汉武帝时期人物,与馆陶公主关系不一般。后得汉武帝宠幸,及后失宠,郁郁而终

  • 关宁铁骑:让满清八旗闻风丧胆的大明朝特种部队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关宁铁骑厉害吗,关宁铁骑前身,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多少人

    导读:明朝末年,有一支曾让满清八旗劲旅闻风丧胆的特种部队,这就是明朝重臣袁崇焕精心训练出来的关宁铁骑。宁远大战期间,一万明朝残兵打败了十三万八旗劲旅,只因为那是攻防战,许多人并不以为然。但是宁锦会战,关宁铁骑却实实在在的在野战中打败了满清八旗劲旅。当时,辽东军队不过七万人,却铸就了一条让满清八旗不可

  • 李师师的男闺蜜都是哪些名人?李师师最喜欢谁?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上有名的师生,李师师的性格特点,送女朋友闺蜜什么礼物好

    导读:李师师天生一副美声唱法的好嗓子,加上老鸨的耐心调教,悉心指点,不满15岁的小孩,就已经是“人风流、歌婉转”,在首都各教坊中独领风骚,高树艳帜。根据各种资料来看,和李师师有过交往的历史名人中有北宋著名词人张先、晏几道、秦观、周邦彦以及宋徽宗赵佶等人。李师师(1102--1129),原是汴京城内经

  • 汉朝赵氏姐妹花:探秘究竟谁的杀伤力更强大?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西汉末年赵氏姐妹,独孤三姐妹真实历史,赵氏家谱32个字辈

    导读:赵飞燕与赵合德是汉成帝刘骜龙床上的一对姐妹花,说起来可谓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每当人们一提起历史上美女,人们就会自然想起一句成语,叫做“环肥燕瘦”。 “环肥”说得是唐宫杨玉环,“燕瘦”说的就是汉宫赵飞燕了。而她的妹妹赵合德,虽然没有他姐姐的那么多高的知名度,然而,作为妹妹她的杀伤力是姐姐赵飞燕

  • 揭秘:古代帝王中最具有才华的三大亡国之君盘点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西方四大帝王,帝王的三大素质,三大帝王

    导读:悠悠中土,浩浩华夏,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纵观中国二千多年来的帝王史,自秦始皇以来,共涌现出四百多位九五至尊的皇帝。其中有一代雄才大略的开国皇帝,也有一生命运不济的亡国之君。而就在这些命运不济的亡国之君中,却有着三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大师,他们文学上的才华即便是那些文治武功的一代英主也难以望其项背。

  • 天翻地覆1644年:1644年中国同时出现了哪三个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天翻地覆是什么意思啊,天翻地覆和翻天覆地的区别,天翻地覆的解释

    公元1644年,也就是——大明朝崇祯十七年大清朝顺治元年大顺朝永昌元年紫禁城的黄昏时间:1644年、大明崇祯十七年,元旦地点:北京紫禁城太和殿这一年的元旦,皇帝朱由检比平时更早就上朝了,除了近身侍卫和太监外,御座旁只有一个手执金吾的礼官站班,皇帝诧异地看了他一眼。“启奏万岁,群臣因为没听到钟鼓声,以

  • 揭秘:古代历史上最令男人心惊肉跳的三大狐狸精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上著名的狐狸精,中国历史的顺序顺口令,心惊肉跳的是什么意思

    导读:说起狐狸精不能不说狐狸,其实狐狸在先秦两汉的地位最为尊崇。它与龙、麒麟、凤凰一起并列为四大祥瑞。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蜍、青鸟并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还有人总结说狐狸有三德:毛色柔和,符合中庸之道;身材前小后大,符合尊卑秩序;死的时候头朝自己的洞穴,是不忘根本。由此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