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在秦始皇死后李斯为何会同意和赵高一起伪造圣旨?

在秦始皇死后李斯为何会同意和赵高一起伪造圣旨?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322 更新时间:2023/12/11 8:15:09

李斯是一个很不简单的人物,称得上封建王朝第一相。

是他,向秦王嬴政点明,统一六国的时候到了,从而得到嬴政的高度重视;是他,写下千古名著《谏逐客书》,促使秦国留下各国来的精英,从而使秦国走向空前的强盛;是他,为嬴政设计大政方针,使法家思想成为秦国乃至统一后的秦朝的治国之道。

统一文字、度量衡,实行中央集权、采用郡县制,等等,这些对历史深具影响的举措,李斯都是主要的提倡者和执行者,体现出他的雄才大略。

然而,害死自己的同学韩非子,给儒家及其他各家上纲上线,打黑棍,促成焚书的浩劫,诸如此类的行为,也是李斯所为。

他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从地方小公务员,然后跟随荀子学帝王术,再到秦国做打工仔,到吕不韦家中做幕僚,一步步进入秦国的权力核心,可以说,李斯是一个相当善于向上爬的人物。他有非凡的雄才大略,同时也熟悉官场潜规则,认为与才能相比,平台更重要。一个人只有起点高,所处环境好,才能获得成功。他年轻时看到公共厕所里的老鼠,吃的是肮脏的东西,看见人和狗,赶快害怕地躲藏起来。而粮仓里的老鼠,吃的是好粮食,住的是大房子,整天悠哉游哉,安闲自在,根本不受人与狗的干扰。老鼠都是一样的,但环境不同则处境截然不同。李斯因此发出感慨:“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其实就像这老鼠一样,主要看自己能不能找到一个好的环境。”这就是李斯所谓的“老鼠哲学”。所以,他虽然是楚国人,但看到楚国没有发展前途,便直奔最有潜力的秦国,进入最有权势的吕不韦府中,从最低层做起,找机会展露自己的才能,终于成就大事。

从李斯的事迹看,他不失为一个成功人士的典范。但他那“老鼠哲学”中处处潜藏的不分是非的明哲保身思想,却也为他的最终失败埋下伏笔。

在李斯意识到秦始皇的不可逾越之后,他就总是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置放于秦始皇的阴影之中。他时时处处揣摩着秦始皇的心思,在秦始皇需要建立伟业的时候,他就竭力为其出主意,显示自己的卓越才华。在秦始皇晚年有点老糊涂到处求仙到处显扬自己的功德的时候,李斯也不管对错,从来不做任何规劝,而是竭力奉承,许多歌功颂德的石刻就出在他这位丞相之手。于是,秦始皇与李斯的关系可谓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也正因为如此,在秦始皇出示遗嘱时,李斯被定为最主要的执行遗嘱的要人。

秦始皇对李斯是放心的。李斯也自认对秦始皇忠心不二,能够坚决地执行好遗嘱。但他们二人都错了,赵高处心积虑已久,早已看穿潜藏在李斯内心深处的弱点。

一场近身搏击开始了。

赵高找到李斯,单刀直入,说:“皇上临终前,赐长子扶苏书信,让他到咸阳迎接灵柩,置办丧事,然后立他为接班人。现在书信还没有发出,皇上已经死去,没有人知道这件事。所赐长子书信及符玺都在胡亥手中,究竟立谁为太子,全在你我一句话。你看事情该怎么办呢?”

李斯很吃惊,没想到秦始皇刚死,赵高就敢说出这样大逆不道的话,斥责道:“你怎敢说这些亡国之言!这不是人臣所应当议论的!”

赵高早料到李斯会这样说,所以毫不在意,直视着李斯,问:“君侯你自己想想,你的才能比得过蒙恬吗?你的功劳比得了蒙恬吗?你的计谋比蒙恬更长远吗?你在天下的人缘有蒙恬好吗?你与长子扶苏的交情比得过蒙恬吗?”

蒙恬是秦朝名将,战匈奴、修长城,屡立大功,当时正率三十多万大军守卫边疆。扶苏就在蒙恬的身边。蒙恬当然是新朝廷建立后李斯强有力的竞争者。同时,蒙恬的弟弟蒙毅曾依法处赵高死刑,所以深受赵高忌恨。

赵高一连质问了五个问题,李斯有点反感:“此五者皆不及蒙恬,不过,你何必这样严厉地提出这些呢?”

赵高回答:“赵高我来来不过是一个内官中的小厮役,后来有幸靠文章进入秦宫,管事二十余年。这么多年,我还没有见过朝廷中有罢免的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的,被罢免的丞相功臣最终都被诛杀,无法保全自己。”这些话显然是提醒李斯,要为自己的以后想想。

见李斯听得认真,赵高继续说道:“皇帝有二十多个儿子,都是您所熟知的。长子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即位后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您终究难以怀通侯之印回归故里,这是很明显的事。我本人接受皇命教习胡亥学法事已有数年,未尝见胡亥有什么过失。他慈仁笃厚,轻财重士,虽然口才有点笨拙但心里很明白,尽礼而敬士,是别的皇子没法比的,可以作为皇帝的接班人。您好好考虑一下再做决定。”

赵高对扶苏的评价应该是客观的,也从反面证明秦始皇指定扶苏为继承人是正确的。而赵高对胡亥的赞辞则颇有水分?明知道胡亥不善言辞,所以用“内心明白”做托词。这一点,李斯岂能不知。从一国丞相的角度,从一国利益的角度,李斯根本就不会选胡亥。所以,听赵高要立胡亥,李斯马上?脸道:“你想造反吗!李斯我奉皇上遗嘱,听天之命,照着执行就可以了,有什么可考虑的!”

赵高并不甘心,转用忧虑的语气说道:“安可危也,危可安也。安危不定,何以贵圣?”言外之意,李斯你连安全和危险都搞不清楚,还怎么能达到尊贵和圣明呢?

李斯自然明白赵高的话,说:“我本来是楚国上蔡一个普通百姓,蒙皇上恩宠,被提拔为丞相,还封我为彻侯,我的子孙都受到优厚的待遇,拥有尊贵的地位,享受着厚重的薪金,皇上对我家有这样的恩德,并将王朝的存亡安危托付给我,我怎么能够有负于皇上!忠臣不避死而庶几,孝子不勤劳而见危,人臣各守其职而已。你就不要再说了,再说,我就得罪了。”

赵高并不失望,他已看出李斯内心的挣扎,软硬兼施地说道:“我听说圣人迁徙无常,并不循规蹈矩。他们会适应变化,看到枝节就推测到根本,见到动向就预测到未来。万事皆是变化中的,哪有什么常法!如今,皇帝身边的皇子只有胡亥一人,天下的权力和命运都把握在胡亥手中,我赵高能猜出他的心志。如果有人想从外部来制服内部,那就是逆乱;胆敢从下面制服上面,那就是贼!所以秋霜一降花草即随之凋落,冰雪一化,万物即因水而生,这是必然的结果。君侯您是个聪明人,不会连这些也看不清楚吧?”

赵高阴谋极深,他把最带刺的话放在中间说,而在前后又辅以怀柔的道理,既点出厉害,又避免与李斯弄僵。

李斯仍然坚持已见,他也是个擅长辩论的人,从国家安危的角度说:“我听说晋国换太子,三代都不得安宁;齐桓公兄弟争夺王位,兄长被杀死;商纣杀害亲戚,不听劝谏,以致国家灭亡。这三件事都是逆天而行,所以落得可悲的结局,连宗庙都无人祭祀。我李斯还是人呀,怎能和你们一起作乱!”

说这些话的时候,李斯的防线已乱。说到底,他还是最顾忌自己及子孙的安危。记得在他最风光的时候,不仅自己被封为丞相,他的长子李由也被封为高官,他的儿子们都娶了秦始皇的公主为妻,他的女儿们都嫁给秦始皇的儿子,其门庭显贵无以复加。但就在百官们为李斯祝寿的时候,李斯却在极盛处感到了无比的忧虑,叹息道:“嗟乎!吾闻之荀卿(即他的老师荀子)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意思就是,我原来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但现在皇帝却把我提拔到一个最为显赫的位置。物极必反,我为我的归宿担忧呀。

正是有了这种忧虑,所以后来他本有机会规劝偏激的秦始皇,但他反而不越雷池一步,一点都不劝阻,而且更进一步采取阿谀奉承的手段讨好秦始皇。所有的举措其实就是为了自己。多年来,李斯总是毫无条件地把保全自己放在第一位,而国家利益乃至皇帝的安危,虽然他也关注,但只能排在第二位。这种极端的利己主义固然在大多数情况下能为自己牟利,但在关键时候也可能导致近视,无法看得更远更全面,最后反而害了自己。

李斯的心态早被赵高摸透了,所以一步得手,步步紧逼,加重语气说:“上下合同,可以长久;中外若一,事无表里。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必有乔松之寿,孔、墨之智。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意思就是:“只要上下同心,就可以长治久安;只要内外如一,就可以办成一切事情。您如果听从我的计策,我保您世代封侯称孤,像王子乔、赤松子那样平安长寿,像孔子、墨子那样留智慧之名于万世。如果放弃这次机会不跟我干,立刻就要祸及你的子孙,其结果会很令人寒心的。您是一个聪明人,一定会把祸事转化为好事。现在就看您怎么办了?”

李斯的防线终于彻底崩溃,他也知道这样不好,但他被赵高制住了,他那种深藏于内心的“仓鼠理论”也在引导他背离是非,使他缺乏了更为周详的考虑,缺乏了对赵高及自己未来的正确判断。因此终于被赵高牵着鼻子走了。

最后,李斯仰天而叹,垂泪叹息道:“嗟乎!独遭乱世,既已不能死,安托命哉!”带着对秦始皇的愧疚,李斯顺从了赵高。

赵高怀着亢奋的心情,返回去告诉胡亥:“我以奉太子的明命通知丞相,丞相哪敢不奉令!”

于是,赵高、胡亥、李斯阴谋制造了封建王朝史上第一件重要的假货,诈称丞相受秦始皇诏令,立胡亥为太子。不仅如此,赵高还伪造始皇遗书给长子扶苏,内容为:

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余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乃反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蒙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就是以秦始皇的名义,责备扶苏不孝、蒙恬不忠,令他们自杀。

写完以后,将诏书封上,盖了御玺,派遣胡亥的宾客送到上郡(治肤施,今陕西榆林南)给扶苏扶苏接到诏书,打开一看,顿时泪如泉涌。秦始皇的暴戾是有名的,向来说一不二,不容解释,这成为扶苏轻易受骗的重要原因。

扶苏进入内舍,便要自杀。老将蒙恬阅世较深,赶紧阻止扶苏,说:“陛下巡游在外,未曾立下太子。令我率三十万大军守卫边疆,又派公子前来监管,这是天下的重任呀。现在只是一个使者前来,您就自杀,怎么知道他不是欺诈呢?请您再请示一下,问明白了再死,也不晚呀。”

使者是胡亥派来的,多次催促扶苏自裁。

扶苏为人仁厚,对蒙恬说:“父亲赐儿子死,还用得着再请示吗!”马上自尽。

这称得上秦始皇专权给自己带来的重大悲剧!

蒙恬不知道秦始皇已死,但怀疑有诈,坚持要向始皇请示。使者立即将其逮捕,绑在阳周(今陕西子长县西北)狱中。

赵高还乘机报复蒙毅。秦始皇患病后,令朝廷中最有盛名的蒙毅前去祈祷山川。当蒙毅返回复命时,秦始皇已死。赵高对胡亥说:“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蒙毅谏曰‘不可’,若知贤而逾勿立,则是不忠而惑主也。以臣愚意,不如诛之。”胡亥对赵高言听计从,马上下令将蒙毅扣绑在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狱中。

前往上郡的使者返回,告诉胡亥、赵高、李斯情况后,三人大喜,立即动身回咸阳。

因李斯是丞相,皇帝死后,他在朝廷中便是绝对的权威。他说秦始皇立胡亥为新皇帝,虽有人怀疑但也不敢明说。赵高自然也会拿出假造的遗嘱,进一步证明胡亥即位的合法性。这样,胡亥便顺理成章地登上皇位,成为秦二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和项羽有杀叔之仇的章邯为什么率兵投降项羽?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章邯,项羽为什么杀了二十万降卒,章邯与晨曦

    司马欣便是章邯派去咸阳禀告秦二世巨鹿战况的一员手下悍将。然而司马欣此次咸阳之行并不顺利,甚至可以说是凶险万分。因为他差点儿就掉了脑袋。司马欣快马加鞭赶到京城后,就直接就去找秦二世。然而,他很快就悲哀地发现,虽然他在战场上跟着章邯出生入死好几年,也算是风流人物了,但此时连皇宫的大门也进不了。原因其实很

  • 自古明君多暴君:唐太宗李世民杀兄逼父夺帝位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秦始皇是明君还是暴君辩论,明君还是暴君完结,朱元璋是明君还是暴君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帝起,到1911年宣统帝退位止,在2100多年的时间里,共产生了230多位皇帝。在封建时代,这些皇帝一手掌握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等大权,独断乾坤,决定着国家的命运与臣民的生死荣辱。然而综观中国历史,由于封建专制政治的独裁制、终身制、世袭制、嫡长继承制、等级特权制以及阴谋争夺

  • 安徒生曾是剪纸天才:创作童话边剪纸边讲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安徒生童话剪纸图片,安徒生剪纸的特点有哪些,安徒生剪纸的名字叫什么

    导读:在中国传统的乡村习俗生活中,剪纸与刺绣是女孩和妇女具有普遍性的生活内容。尤其在北方乡村,妇女们童年时期的生活就是从学剪花、绣花开始的。“一树梨花靠粉墙,娘在绣房教贤良” ,陕西旬邑天才的剪花娘子库淑兰用她创造的彩色剪纸方法表现过这样的童年生活。“一岁上尕来,二岁上大,三岁四岁巧说娘,七岁八岁学

  • 司马懿简介:司马懿因为鹰视狼顾而天生奸臣?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司马懿有狼顾之相,司马懿鹰视狼顾图片,军师联盟司马懿回头鹰视狼顾

    司马氏的晋朝替代曹魏皇族的步伐,是从司马懿开始起步的。司马懿(179年~251年),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家世显赫,是东汉以来河内有名的望族。其父司马防曾官至京兆尹,禄二千石。司马懿青少年时,就显露出才华。史书称他“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晋书宣帝纪》)。虽生在

  • 历史上七岁时就能收孔子为徒的人有多“神”?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孔子的72贤徒有几位在临沂,孔子的七十子之徒之遗言,孔子拜七岁师傅的故事

    导读:孔子被视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开创者、奠基者,也是中国教师的鼻祖,成语“至圣先师”旧时特指孔子。《礼记·文王世子》曰:“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清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还专门为孔子制“至圣先师”石碑一通,以示对孔子教育功业的尊崇。如今,以孔子命名的汉语学院已达数百所且遍及世界各地,中国台湾和香港

  • 金庸爱《西游记》:令狐冲韦小宝皆有孙悟空特点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令狐冲是哪个派,西游记真假美猴王如来佛祖说的话,令狐冲和东方不败的关系

    导读:金庸曾谈到“俗文学中有极高品味者”,所举例证,便是“《西游记》、宋词、元曲等等”。像他的创造者金庸一样,韦小宝也是从小就爱听故事,爱讲故事。当日在五台山上,韦小宝跟双儿讲到的,就是“唐僧和尚到西天取经”的故事。《西游记》第四十回,乌鸡国国王要将王位让与孙悟空,悟空却道:“不瞒列位说,老孙若肯做

  • 满是疑团的明武宗朱厚照:被认为是明朝衰弱节点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明武宗朱厚照儿子,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父亲

    中国古代的荒淫皇帝,在明朝一代,人数最多。当初明太祖朱元璋辛辛苦苦打天下,整顿吏治,一心想着治国安邦,如果地下有知,看到自己的子孙们都如此不争气,不知会作何感想。这些淫乱皇帝中,明武宗朱厚照是最典型的一个,他是一个短命皇帝,一生腐化堕落,荒淫无耻。他建造"豹房",花天酒地,抢男霸女,整天泡在美女们的

  • 为什么项梁不自立为王而立一个牧童为楚怀王?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为什么楚庄王不叫楚庄公,项梁拥立的楚怀王是谁,项羽为什么要分封天下

    项氏集团的实力进一步壮大后,众人拥护道:“大王您英名果断,德高望重,应自立为王才对。”是啊,当大王多威风。就在项梁将要点头答应的时候,人群中出现了一位老者。这老者年逾七旬,头发花白,站出来,给项梁上了一节生动的政治课。他详细地分析了陈胜起义失败的原因,这里简单地把他的话归纳为:陈王出身低微,不立楚王

  • 秦末历史解密:张良凭什么位列汉初三杰之一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刘邦和张良谁年龄大,汉初三杰的结局,历史上西汉和东汉是什么原因分的

    刘邦刚办完母亲的丧事,便传来陈胜兵败被杀的消息,他的身子被震得一颤,这个噩耗无异于晴天霹雳。在刘邦的心里,他对第一个举大旗拉大皮的陈胜既敬又佩。同样是地地道道农民出身的陈胜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怒而揭竿而起。比起自己“明哲保身”,率逃兵躲在大泽的深山中的懦夫行为,他太勇敢了,太伟大了……刘邦本来想等自己

  • 隋末神人李密:到哪都以策划造反为己任的豪杰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隋唐李密简介,唐朝李密是什么人,李密唐

    李渊在北方呼风唤雨的时候,他在南方的本家李密的事业也渐入佳境。李密是隋末唐初农民军的“带头大哥”,隋唐的历史走向和他息息相关,如果他不是在关键的时候自己葬身了自己,那么“隋失之鹿”应该是他的战利品。果真如此,隋后面的朝代应该是“蒲”(按照杨坚、李渊的命名思路),而不是唐。李密的事迹和窦建德、杜伏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