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韩信用兵是跟谁学的?在项羽身边逐渐成长

韩信用兵是跟谁学的?在项羽身边逐渐成长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122 更新时间:2024/1/15 12:15:56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

相信大家对于韩信应该很熟悉,关于韩信的事迹也很多,比胯下之辱,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等等,总之韩信为一般人所熟知,但是在这世间,能够临危受命,凭一支弱师,从偏安一隅,不用练兵,三年时间,轻轻松松打赢当时世间最强大的敌人,毫发无损取得天下,无一次战败经历,古今中外,只韩信一人。

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谁教给了韩信如此之高的本领,让他一生无败绩,仅仅是输给了政治斗争,既然教给了他那么高的军事才能,为什么没有教给他政治才能呢 ?

我们翻开《史记》《淮阴侯列传》来看看,是否能够解决以上问题呢 ?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经商)。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饮蓐(同褥)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同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由以上我们可以看到,除了说韩信家贫,被南昌亭长的妻子折辱,还有漂母赠饭,胯下之辱之外,没有任何关于韩信老师的加载,这可就奇怪了,既然没有韩信从学的记载,那么韩信的军事才能到底从何而来呢 ?

据我分析,韩信的本领应该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1、韩信是个军事天才

毋庸多言,很多人就是生而知之的人,你是没有办法用常理来判断的,比如刘邦天生就是个政治斗争的高手,这种是学不来的,很多人就是那种一点就通,触类旁通的人,这个是没有办法用常人的眼光来衡量的。不管你赞同还是不赞同,就是存在这样的人。

2、韩信的家学

韩信的家庭背景:贵族,可惜后来逐渐没落了,到韩信这一代时,家里已很穷了。

韩信很早就佩剑,在秦末汉初那个时代,剑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够佩戴的,以当时的熔炼技术,锻造的还是青铜剑,大家可以自己想一想当时的冶炼、锻造技术,所以我估计,韩信佩戴的剑很可能是从祖上继承下来的,要不然以他“贫无行”的生活条件,韩信怎么可能买的起剑呢!

韩信会剑术,而且剑术水平应该还不低,韩信的剑术以及文化知识是跟他父亲学的,对于韩信是否学过兵法、或看过兵书这个问题,我认为,他应该是接触过一些,要不然,他后来不太可能一有兵权,就很快能用兵入神。韩信应该从贵族的家底中学到了什么,只是由于那个时候他太穷了,没有人会认为韩信会完成逆袭的,因此对于他少年的生活记载很少,但是从这些记载中,我们还是能够看到韩信作为没落贵族的后代,受益匪浅啊。

3、对战争的耳濡目染

要说能够说的上来的老师,我想项羽应该算一个,为什么呢?据《淮阴侯列传》记载: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话,但是我们可以看的出来,韩信出仕之后,跟随的第一个集团是项梁集团,名将后裔项梁起事时,他跟了项梁,项梁以用人得当而名闻当时,阿毛阿狗那样的人物都安排得当,但就是这样人才紧缺的年代,韩信这样的大兄呵呵在他跟前足足待了半年,天天碰面,硬是没看见。

项梁死后,韩信跟了他侄子项羽,一跟就是一年多,经历了著名的巨鹿之战,加上跟项梁的半年,和项羽在一起的时间足足有两年时间。这两年时间,几乎天天打仗,天天死人,死了多少将领,连首领都赔进去、狱卒都当将军了,韩信也非知足常乐的善茬,削尖脑袋往上钻,屡次献策献计,想要出人头地,但是,还是没用。只因为小伙子长得不错,安排了个郎中。郎中若在和平年代,对有志青年来说,是个美差,虽无编制,但天天在领导身边,有优越的生活,是众人巴结的对象;

韩信是整天跟着项羽的,可以说这段时间对于韩信的成长最有帮助,因此我也说项羽算韩信的老师,虽然项羽没有重用过韩信,但是带着韩信东征西讨,让韩信这个军事天才能够耳濡目染,学到很多东西,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在跟随项梁的时候韩信并没有怎么表现,但是半年后项梁死了,又属项羽,项羽任命他做郎中,韩信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说明韩信在不断的成长,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韩信是在偷师,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在加上韩信的天赋以及贵族的家底,韩信很快成长起来了。

之所以韩信会投靠刘邦,那是因为项羽不重用,韩信之所以举得项羽不重用,那是因为韩信已经成长起来了,如果没有真才实学的话,也不会觉得没有受到重用。

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认为韩信的军事才能来源于韩信本身是个军事天才,加上没落贵族的蒙教育,以及项羽这个“老师”的“教学”让韩信军事成长起来了,同时这也是野路子出身最大的缺点,由于没有人指导,韩信的军事才能被激发了,但是没有人教他政治,所以最后韩信死于政治,而非征战。也是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名将几乎都不懂政治:韩信死于政治斗争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5000年历史名将辈出,尤其在王朝更迭的时代,总能看到他们指挥千军万马、驰聘疆场的雄壮本色,但上天似乎总是特别吝啬把最优秀的将星投向人间,尤其在大汉王朝建立之初,能值得历史称赞的名将几乎寥寥无几,唯独一人,历经2000余年一直被历史所热衷评述,他就是汉军第一位大将军韩信。韩信以其优秀的军事指挥天

  • 霍去病为何比卫青更受重用:霍去病是汉武帝教的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汉武帝有多喜欢霍去病,刘彻恋爱的霍去病,汉武帝和卫青霍去病的关系

    汉武帝雄才大略,手下名将如云,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者也不在少数,唯独对少年英雄霍去病情有独钟,却是为何?其一,霍去病是外戚,乃是皇后卫子夫的外甥,太子刘据的表兄弟,大将军卫青的外甥,此时皇帝格外器重卫子夫家的人,因为卫子夫出身低贱,霍去病卫青等人都是母亲和野男人苟合的产物,他们都缺少幸福的童年。其二,

  • 揭秘:哪位大臣去世晋武帝哭到泪水在脸上结冰?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清朝最后一个被千刀万剐的人,肃顺斩首照片,清朝大臣刚毅之死

    公元278年,羊祜病逝。朝野闻之,无不大恸。据载,晋武帝披麻戴孝扶棺痛哭,泪水在脸上都结了冰。荆襄各地,一片哭声。东吴的戍边将士,也都暗中垂泪。羊祜生前,喜游岘山,襄阳各界便在山上为他建庙和立碑,按时祭祀。从众、跟风,似乎是多数人的习惯。以为这才是明智,即便犯了错,也不至于怎么样,法不责众嘛!可是西

  • 武官出身的枢密使狄青:以文制武的宋朝唯一一例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仁宗以青数有战功,潘金莲,宋朝狄青满门抄斩

    五代的君主,如后唐明宗,后唐废帝从珂,和后周太祖,都是军队拥立的。在当时,军队拥立皇帝,差不多形成习惯。推溯这种习惯的来源,远在唐代。唐代自安史之乱以后,军队拥立节度使的事,真是数见不鲜,到五代,军队便进一步拥立皇帝了。五代军队拥立皇帝,和唐代拥立节度使,可说没有很大的区别,因为五代的君主,名为皇帝

  • 中国古代历史上哪位皇帝死后竟被葬入了太监墓?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唯一葬入皇陵的太监,清朝皇帝都葬在哪里了,古代哪些皇帝的墓已经被盗

    导读:古人对于死后的墓葬,向来是十分重视。百姓家如此,皇室贵族更是如此。按理说,皇帝的墓葬,即使不是金碧辉煌,也是非常讲究的。但是,汉少帝去世后,却被随随便便埋入了宦官的墓穴。这在历史上可谓绝无仅有,令人难以理解。一代帝王,丧事为何如此不风光?可谓疑惑重重。登上帝位汉少帝刘辩,汉灵帝刘宏之子,母亲是

  • 张士诚富有江南为何输给朱元璋:自身的短视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陈宝国和胡军演的朱元璋哪个好,张士诚为什么会输给朱元璋,张士诚和陈友谅谁厉害

    大明帝国建立后,朱元璋的“小伙伴们”全部成为帝国的开国元勋,享有崇高的荣誉、地位、权利与待遇。比朱元璋小4岁的徐达甚至成为这些武将中的首席功臣。最后,这些人除了早死的之外,只有一位中风后不停地淌口水的汤和算是逃脱了洪武皇帝的荼毒,其余无一善终,有的还死得极其悲惨。这些都是后话。而在打江山的过程中,无

  • 清朝咸丰皇帝的那些奇葩爱好:好色嗜酒画骏马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堂皇的荒唐,咸丰皇帝后面是哪个皇帝,清朝满门抄斩

    导读:咸丰帝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是,人们对他的印象却很深。概因他有着鲜明的性格特征,让人难以忘记。一是好色。咸丰帝有“风流皇帝”之称。咸丰帝不仅在满洲大选秀女,还喜欢玩小脚汉女。他曾指使手下从江浙地区买进数十名妙龄女子,明目张胆在宫廷中娱乐。另外,他还喜欢寡妇,有一位山西的曹寡妇,备受他宠爱。还有一

  • 少数民族将领毛忠:祖孙三代一起殉国的明朝忠烈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近代少数民族英雄,现役少数民族将军,开国少数民族将军

    毛忠(1393--1468),字允诚,原名哈喇,蒙古族,扒里扒沙(令古浪县大靖镇)人。曾祖父哈喇歹,行伍出身,于明洪武五年(1372),率众归附明廷,官至千户,战殁。祖父拜都,从征哈密,亦战殁。父宝,骁勇善战任总旗。永乐中,从捕沙州(今敦煌)叛寇,进伍长,并授永昌卫(今甘肃永昌县)百户。毛忠袭父职时

  • 明英宗朱祁镇:有小聪明却不懂治国的昏君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祁镇昏君的一生,明末藩王结局,明朝皇帝朱祁镇是昏君吗

    说起这位明英宗朱祁镇,真是好有一比:在北京高峰时段开车——-生不完的气。先说年号问题,明朝皇帝,在位时间再长,年号也只有一个,惟独他特殊,在位总共不过十五年,年号却有两个,前一个叫正统,后一个叫天顺。倒不是因为他非要搞特权,两个年号之间,是由一大串可气的事穿起来的。先说正统朝,差不多是地球人都知道的

  • 细数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奶便是娘”的六位古人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年表图,盘点中国历史上,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主要看哪些书

    导读:忠诚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人格。如林语堂先生《说诚与伪》里说的“诚即是真!”。自古以来,不诚、不真则大有人在。从五代的冯道到东汉的吕布、东晋刘劳之、北魏的侯景、金朝的孔彦舟和明末清初的吴三桂,都是属于“有奶便是娘”之辈。先说冯道,在唐末先投刘守光作参军,刘败后投河东监军张承业当巡官。后经张承业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