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春秋战国历史上死的最蹊跷的国君是谁?

揭秘:春秋战国历史上死的最蹊跷的国君是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462 更新时间:2023/12/31 6:23:40

导读:春秋战国的时候,各诸侯国的国君得不到寿终正寝的数不胜数,他们当中,有被弑杀而死的,有暴病而亡的,有战败被砍头的,也有横剑自刎的。在众多诸侯中,有一个人的死法却极其独特也一直令人费解,那就是陈桓公的死。

陈桓公的死,《春秋左传》《史记》的记载分别是:“五年春正月,甲戌,己丑,陈侯鲍卒。”“正月甲戌己丑,桓公鲍卒。”乍一看似乎没什么问题,仔细分析就觉得大有蹊跷了。一般情况下,史籍记载诸侯之薨应该是某年某月某日某某薨或卒,比如齐桓公之死,《左传》的记载清晰而明朗,冬十月乙亥,齐桓公卒。乙亥就是初七,而陈桓公的死为什么是“甲戌、己丑”两个日子呢?

《谷梁传·桓公五年》说:正月甲戌、己丑,陈侯鲍卒。鲍卒,为以二日卒之?······陈侯以甲戌之日出,己丑之日得。不知死之日,故举二日以包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陈桓公在甲戌这天出走,己丑这天才找到他的尸体,当时已经不知道他死了多长时间了,所以用这两个日子记录他的死。甲戌,指二十一日,己丑,指初六,史籍的记载是正月己丑找到的,那么甲戌当指去年的十二月,如此算来,陈桓公失踪了大半个月,这又是为什么呢?

陈桓公乃一方诸侯还是周朝的卿士,为什么一个人出走并且死在“异国他乡”呢?这个问题《公羊传》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参考依据。《公羊传》说陈桓公“卒之忄戍也。”忄戍(yue),何休的注解是狂、疯癫的意思。根据《谷梁传》和《公羊传》等史籍的记载和注解,我们大致可以了解陈桓公之死的过程,陈桓公在公元前708年患精神障碍疾病于12月21日走失,公元前707年1月6日尸体被人发现,这16天里,陈桓公到过什么地方、做过什么事情、留有什么遗嘱都成了不解之谜。

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主,身为一国之君患精神病出走,十几天不见人影肯定会给陈国带来严重的后果,果然《春秋左传》说:“陈侯鲍卒······于是陈乱,公子佗杀大子免而代之。公疾病而乱作,国人分散,”在陈桓公走失的日子里,陈桓公的弟弟佗杀了太子而自立为君,从此陈国陷入了混乱亡国的泥潭。陈桓公的事让我想到了“犀利哥”,但是陈桓公之死的确很黄很暴力很离奇,而且蹊跷的让人难以置信。历史上,像陈桓公这样死去的国君是绝无仅有的一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敢于挑战皇权的人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我国历史上寿命最短的皇帝是谁,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历史上最聪明的谋士

    导读:郑庄公名叫寤生,谐音误生,为啥叫寤生?因为他出生的时候是从妈妈的产道内横着出来的,其母难产所以对他厌恶,取名寤生。郑庄公的出生就预示着他是一个极具叛逆精神的人。一,排除异己独揽朝政郑武公的原配武姜生育两个公子,长子就是寤生,次子叫段,武姜喜爱段因此多次提出立小儿子段为太子,郑武公不同意。前74

  • 三国历史上曹操亲手授予“光荣之家”的人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司马懿是真心辅佐曹丕吗,曹丕为什么没有统一三国,三国是从曹丕称帝开始的吗

    导读:魏蜀吴三国魏最强盛,曹操自称“雄兵百万”“战将千员”攻城掠地势如破竹,文有程昱、荀攸、郭嘉,武有张辽、曹仁、徐晃,这些一等一的文臣武将为曹操兼并各地建立了不朽功勋,其中功勋卓著者被加官进爵、封侯赏地,其家庭子女均享得了荣誉。可是还有一些 “小人物”们,他们牺牲自己的生命为曹操卖命,曹操及其继任

  • 挡住李世民亲征的牛人杨万春:被政治斗争所掩盖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唐太宗李世民一生中打过的唯一一次败仗是在高句丽,一个叫安市的小地方。当时他带十万精兵亲征,以摧枯拉朽的局势连克几个阵地,俘虏高句丽军十几万人,高句丽主力基本全被摧毁。只要拿下安市,就可以直下平壤。但没想到竟被拦在了那里。唐军每日猛烈进攻安市,连续月余,唐军在城墙边兴筑土山进逼城池,

  • 重耳六十二岁成为君主:争权有时需要外力逼迫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犹大的儿子都有谁,国王以世袭的权柄让你下跪,争权

    人要想进步,就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经历很严峻的考验,劳筋骨饿体肤还常常有性命之虞——这么危险,我不干行不行?对有的人来说,还就是不行。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姬重耳就这么不幸。他本来是老国君的次子,按照“传嫡长子”的规矩,王位没他什么事,他可以以王子名义过一辈子不劳而获的日子。但没想到就那么寸,命运就

  • 古代刺客不等于侠士:荆轲专诸等都缺乏正义性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四大刺客专诸的评价,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荆轲刺秦王课后题第四题答案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该怎么死?该为什么死?——这是看完《刺客列传》之后,纠缠在我脑海中的巨大哲学命题。本来是不存在这种问题的,在我小时候,只要是刺客,一律是可歌可泣的、气贯长虹的、大义凛然的,一律是又帅又酷让我恨不得以身相许的。至于他们是为什么做刺客,他们的做法正义不正义,值得不值得

  • 春秋历史上齐桓公为何要插手鲁国的家庭纠纷?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春秋首霸齐桓公,春秋时期鲁国是现在的哪里,齐桓公晚年昏庸

    导读:有一句成语叫“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出自《左传·闵公》,意思是,庆父不死,鲁国的灾难就永远不会停止。读史的人对这段历史大概有所了解,而且多数人对此并未深究,笔者经过研究认为,此说并不正确,个中缘由大有文章。庆父是鲁桓公的儿子鲁庄公的弟弟,鲁桓公的另两个儿子叫叔牙和季友,鲁庄公执政的时候,季友是

  • 揭秘:春秋历史上国君与大臣之间的一次生死对决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美人心计长君系腰带出现在大臣面前,历史上真实的季君之乱,春秋有名的大臣

    导读:鲁昭公是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国君,虽然在位三十二年,但亲政的机会很少,他在任的时候国家内忧外患严重,政权掌握在大臣手中,为求亲政,他与权臣展开了殊死搏斗,结果却被赶出国门,八年来始终未能再回国,最后死在异国他乡,其情其景异常悲惨。鲁襄公死的时候没有嫡子,有两位庶出的王子,一是子野,一是子裯,这两人

  • 偏科生伤不起:朝堂上的问题首先是政治问题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高考最牛偏科生,政治选择题做不好的原因,211不要偏科生

    我上高中的时候偏科,喜欢文不喜欢理,可还是遵从我爸的命令选了理科。经历过不平常的岁月的我爸对文科有恐惧心理,他认为学文太危险,还是学理又实用又安全,1+1=2,清楚明白不会有别的可能。一看我爸就不了解社会,谁说学理安全的?就算想证明一个1+1=2,也一样要绕一个大圈子,绕不好,还就等于不了2。天文学

  • 苏秦的人生悲喜剧:只有发迹的时候家人才认识他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苏秦励志,苏秦人生在世势位富贵,苏秦名言

    苏秦学有所成之后,待业在家,在钻研学问和服务社会这两条道路间抉择,此间他的同学庞涓、孙膑相继成名,两相对比之下,他对自己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看看人家!再看看你!”于是发愤图强。从他下定决心这一天起,这个社会自动形成了一套帮助他成功的机器。一年后,他跑官要官失败,盘缠花光,带着一颗破碎的心回到家中。

  • 高欢杀死检举通奸案的婢女:贵族家庭也要维稳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高欢是谁,皆大欢喜林玉露变小妾,高欢传

    人在年轻的时候,愿意捍卫自己价值观中认为重要的东西,愿意捍卫正义,即使面临危险。但是,很多时候,他们往往不知道有多危险。北魏时,国家内乱,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两个。东魏的权臣高欢任丞相,封渤海王。和曹操类似,他主持着国内很多重要工作,还要经常带兵出征。出征期间,家里就由他的妻子娄昭君和世子也就是法定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