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敢于挑战皇权的人是谁?

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敢于挑战皇权的人是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639 更新时间:2023/12/25 15:38:24

导读:郑庄公名叫寤生,谐音误生,为啥叫寤生?因为他出生的时候是从妈妈的产道内横着出来的,其母难产所以对他厌恶,取名寤生。郑庄公的出生就预示着他是一个极具叛逆精神的人。

一,排除异己独揽朝政

郑武公的原配武姜生育两个公子,长子就是寤生,次子叫段,武姜喜爱段因此多次提出立小儿子段为太子,郑武公不同意。前744年,郑武公去世寤生继位历史上称郑庄公。武姜认为两个儿子应该平分郑国,所以要求郑庄公将京地封给弟弟段,庄公只好答应。段到了京地以后就开始招兵买马扩充实力,他要与哥哥平分秋色,再加上有妈咪撑腰,他的野心逐渐膨胀,有两件事可以证明段的野心,第一件,他吃掉附近的两个城邑;第二件,向不属于他的地方官下令征调税赋和人力。这引起了边邑地方官的不满,他们抱怨说,一个国家两个君主,我们该听谁的?宰相祭仲知道后就提醒庄公说:段违背先王遗命,做事不合法度,这样下去郑国将失去控制,望陛下早作打算。庄公说:母亲疼他,我能怎么样呢?祭仲说:如果任凭他们母子随意而为,后果难以预料。庄公说:如果段真的肆意妄为那他就是多行不义必然自取灭亡。

庄公虽然对段没有制约,但他密切注意着段的动向。段看到庄公并未对自己采取措施,于是与母亲约定里应外合杀入郑国除掉庄公。段母子觉得庄公对他们的行动一无所知,其实庄公对段已经了如指掌,故意假装觐见周王,实则布置了陷阱,段母子以为天赐良机开始行动了。结果段战败自杀,武姜也被赶出国都发配到一个小城,郑庄公对母亲发下毒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不到黄泉,不再相见。

郑庄公的祖父郑桓公周宣王的弟弟,在周朝任司徒,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被犬戎杀死,郑桓公救驾以身殉国。平王东迁因郑护驾有功封郑武公为周朝卿士,郑庄公继承爵位仍为周朝卿士,虽然如此,但郑庄公对周朝并不臣服,而是做出了一系列与朝廷相对抗的事件,从而拉开了诸侯争霸的历史。

二,与周天子互押人质

郑庄公继位之初因国内政局不稳一直未能履行卿士职责,在加上周平王对他不信任想撤掉其职位让虢公忌父代替,郑庄公虽不在朝但留有耳目,得到消息他立马觐见平王,一见面就说,是不是怀疑我啊?那撤掉我算了。周平王摄于郑庄公的淫威吓得连连说道,哪有此事?郑国对周朝有恩,朕哪敢怀疑呢,这样吧,我把王子狐质押给你,你看怎样?郑庄公大喜,为表示平等郑庄公将世子忽质押在周。周王与诸侯互换人质,这是从未有过的事情,至此郑庄公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史官评论说:君臣之分,至此尽废矣。

三,强割王田

周平王驾崩,郑庄公送王子狐回去接班,不料王子狐因悲伤过度死了,平王孙子姬林继位为周桓王,桓王难以驾驭郑庄公,于是对郑庄公极不礼遇,郑庄公一怒之下返回郑国,桓王趁机将郑庄公的权力分出一半,任命虢公忌父为右卿士,郑庄公为左卿士。这下郑庄公恼了要给桓王一点颜色,他吩咐宰相祭足率师强行割取周朝的庄稼,先割麦子后割稻子,周桓王勃然大怒想兴兵问罪又恐没有必胜的把握,只得暂时忍让。

四,假命伐宋

为了实现扩张,郑庄公首先修好齐鲁,然后故意朝见周王假托王命以宋国久不朝贡为由号召诸侯起兵伐宋,结果把宋军打的大败并夺取了宋国郜、防二邑全部给了鲁国。另外郑庄公还扶持宋的反对势力公子冯,对宋政权虎视眈眈。

五,射伤周桓王

郑庄公的行为让周桓王很是不爽,为了挽回统治者的声誉,周桓王御驾亲征率领陈、蔡、虢、卫四国军队讨伐郑国。周桓王原本觉得天子亲征必定所向披靡,哪曾想郑国不仅把他打的大败还差点要了他的性命。郑庄公指挥郑军以战车开路步军随后,相当于现在的坦克后面跟着陆军,首先冲击实力最弱的陈国军队,蔡、卫看到陈军失败便跟着纷纷败逃,郑庄公抓住时机集中优势兵力对周桓王的中军实行了合围,纷乱中郑将祝聃看见天子旗盖一箭射去正中周桓王左肩,桓王吓得半死,周军败退,祝聃还要追赶,庄公制止说:“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君子不能欺人太甚,何况是天子?战后,郑庄公觉得不妥假惺惺的带着慰问品去慰劳桓王,弄得周桓王很是尴尬,天子威信从此扫地。

周郑交质、强割王田、假命伐宋、射伤桓王,这一系列事件都是郑寤生亲自导演的恶性历史事件,这些事件不仅使周天子蒙上了奇耻大辱,也使周朝的统治从此产生了动摇,诸侯们也都受到了极大的震动,猛然醒悟曰,原来天子也不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南方的楚国也就在这时趁周朝自顾不暇自封为王。郑庄公在封建礼教极其浓厚的时代竟公然挑战皇权,打响了诸侯列国纷纷称霸的第一枪,掀开了历史新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三国历史上曹操亲手授予“光荣之家”的人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司马懿是真心辅佐曹丕吗,曹丕为什么没有统一三国,三国是从曹丕称帝开始的吗

    导读:魏蜀吴三国魏最强盛,曹操自称“雄兵百万”“战将千员”攻城掠地势如破竹,文有程昱、荀攸、郭嘉,武有张辽、曹仁、徐晃,这些一等一的文臣武将为曹操兼并各地建立了不朽功勋,其中功勋卓著者被加官进爵、封侯赏地,其家庭子女均享得了荣誉。可是还有一些 “小人物”们,他们牺牲自己的生命为曹操卖命,曹操及其继任

  • 挡住李世民亲征的牛人杨万春:被政治斗争所掩盖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唐太宗李世民一生中打过的唯一一次败仗是在高句丽,一个叫安市的小地方。当时他带十万精兵亲征,以摧枯拉朽的局势连克几个阵地,俘虏高句丽军十几万人,高句丽主力基本全被摧毁。只要拿下安市,就可以直下平壤。但没想到竟被拦在了那里。唐军每日猛烈进攻安市,连续月余,唐军在城墙边兴筑土山进逼城池,

  • 重耳六十二岁成为君主:争权有时需要外力逼迫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犹大的儿子都有谁,国王以世袭的权柄让你下跪,争权

    人要想进步,就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经历很严峻的考验,劳筋骨饿体肤还常常有性命之虞——这么危险,我不干行不行?对有的人来说,还就是不行。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姬重耳就这么不幸。他本来是老国君的次子,按照“传嫡长子”的规矩,王位没他什么事,他可以以王子名义过一辈子不劳而获的日子。但没想到就那么寸,命运就

  • 古代刺客不等于侠士:荆轲专诸等都缺乏正义性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四大刺客专诸的评价,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荆轲刺秦王课后题第四题答案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该怎么死?该为什么死?——这是看完《刺客列传》之后,纠缠在我脑海中的巨大哲学命题。本来是不存在这种问题的,在我小时候,只要是刺客,一律是可歌可泣的、气贯长虹的、大义凛然的,一律是又帅又酷让我恨不得以身相许的。至于他们是为什么做刺客,他们的做法正义不正义,值得不值得

  • 春秋历史上齐桓公为何要插手鲁国的家庭纠纷?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春秋首霸齐桓公,春秋时期鲁国是现在的哪里,齐桓公晚年昏庸

    导读:有一句成语叫“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出自《左传·闵公》,意思是,庆父不死,鲁国的灾难就永远不会停止。读史的人对这段历史大概有所了解,而且多数人对此并未深究,笔者经过研究认为,此说并不正确,个中缘由大有文章。庆父是鲁桓公的儿子鲁庄公的弟弟,鲁桓公的另两个儿子叫叔牙和季友,鲁庄公执政的时候,季友是

  • 揭秘:春秋历史上国君与大臣之间的一次生死对决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美人心计长君系腰带出现在大臣面前,历史上真实的季君之乱,春秋有名的大臣

    导读:鲁昭公是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国君,虽然在位三十二年,但亲政的机会很少,他在任的时候国家内忧外患严重,政权掌握在大臣手中,为求亲政,他与权臣展开了殊死搏斗,结果却被赶出国门,八年来始终未能再回国,最后死在异国他乡,其情其景异常悲惨。鲁襄公死的时候没有嫡子,有两位庶出的王子,一是子野,一是子裯,这两人

  • 偏科生伤不起:朝堂上的问题首先是政治问题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高考最牛偏科生,政治选择题做不好的原因,211不要偏科生

    我上高中的时候偏科,喜欢文不喜欢理,可还是遵从我爸的命令选了理科。经历过不平常的岁月的我爸对文科有恐惧心理,他认为学文太危险,还是学理又实用又安全,1+1=2,清楚明白不会有别的可能。一看我爸就不了解社会,谁说学理安全的?就算想证明一个1+1=2,也一样要绕一个大圈子,绕不好,还就等于不了2。天文学

  • 苏秦的人生悲喜剧:只有发迹的时候家人才认识他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苏秦励志,苏秦人生在世势位富贵,苏秦名言

    苏秦学有所成之后,待业在家,在钻研学问和服务社会这两条道路间抉择,此间他的同学庞涓、孙膑相继成名,两相对比之下,他对自己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看看人家!再看看你!”于是发愤图强。从他下定决心这一天起,这个社会自动形成了一套帮助他成功的机器。一年后,他跑官要官失败,盘缠花光,带着一颗破碎的心回到家中。

  • 高欢杀死检举通奸案的婢女:贵族家庭也要维稳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高欢是谁,皆大欢喜林玉露变小妾,高欢传

    人在年轻的时候,愿意捍卫自己价值观中认为重要的东西,愿意捍卫正义,即使面临危险。但是,很多时候,他们往往不知道有多危险。北魏时,国家内乱,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两个。东魏的权臣高欢任丞相,封渤海王。和曹操类似,他主持着国内很多重要工作,还要经常带兵出征。出征期间,家里就由他的妻子娄昭君和世子也就是法定王

  • 三国历史上的曹魏的智囊荀彧为何找个剩女结婚?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如果荀彧跟了刘备,曹魏第一名将,田豫为什么不跟刘备

    导读:古人不注重恋爱,更不注重自由恋爱,他们注重的是门当户对,注重的是家庭,是香火的延续,男人三妻四妾不说,还常常有婚外情,所以有很多悲剧故事,很多痴男怨女。就拿荀彧来说吧,这可是曹操的首席智囊,因功高获得曹魏的最高殊荣,除封侯赏爵之外,曹操还额外将女儿安阳公主赏赐给荀彧的长子荀恽为妻,荀彧的孙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