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伯温为何辞官?为何会投奔尚无实力的朱元璋?

刘伯温为何辞官?为何会投奔尚无实力的朱元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910 更新时间:2024/2/6 7:38:46

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在老百姓心目中,刘伯温不仅是个公正廉洁的清官,更是个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的“赛神仙”。而历史上真实的刘伯温则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是明朝开国元勋,他为朱元璋献上时务十八策,助他打下大明江山,又在功成名就后隐退乡野。传说刘伯温离开朝堂后,在崂山修行,最终羽化成仙。

少年时读书过目不忘

刘伯温本名刘基,伯温是他的字,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出生于浙江青田。提起刘基的家世其实也有些背景,他的先祖是丰沛(今江苏丰县沛县一带)人,后迁往鄜延(今属陕西)。北宋灭亡后,刘基的七世祖是南宋初年荣国公、鄜王刘光世,后来“南渡”到了江南,从此刘家就在浙江一带住了下来。

刘基的父亲刘爚为人正直,才智出众,自小就和祖父刘濠一起设谋挽救了许多同乡的性命。原来,南宋灭亡后,青田县一带的起义军相继被元军围剿。为了斩草除根,元朝统治者派浙东道宣慰副使苟贴儿在青田县调查反元义军的情况。有叛徒提供线索帮苟贴儿造了一个黑名册,准备上报朝廷,予以镇压。这个消息让刘伯温的曾祖父刘濠知道了,便在苟贴儿路过武阳村时,以当地乡绅的身份设下丰盛酒席,留苟贴儿一行人到家里休息。刘濠将苟贴儿灌醉,偷出黑名册烧掉,然后亲自点火烧毁了自家的祖屋。他们故作慌乱的样子,从大火中救出苟贴儿。

苟贴儿自知饮酒误事,所幸死里脱生,对刘家感激不尽。青田县人对刘家不惜财产智救同胞的义举十分钦佩,刘家的声誉在当地也更高了。刘爚后来成为当时的名儒,从事教育行业,他40多岁时才生下刘基,所以视之如掌上明珠,对这个儿子的教育也格外用心。

少时的刘基就在读书方面显示出了不凡的天资,不仅聪敏而且好学,被乡亲们称作“神童”。据说,少年时期的刘基不仅读书一目十行,而且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泰定元年(1324年),十四岁的刘基入郡庠(即府学)读书。当时先生教授的春秋经是一部隐晦奥涩、言简义深的儒家经典,初学童生一般很难读懂,只是捧书诵读,不解其意。刘基却不同,他不仅默读两遍就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说出自己的见解。先生见此大为惊讶,以为他曾经读过,便又试了其他几段文字,刘基都能对答如流。老师十分佩服,暗中称道“真是奇才,将来一定不是个平常之辈!”一部春秋经,刘基没花多少工夫就学完了。

《被利益集团拖垮的王朝》一书中写道:有一次,刘基逛进一家书肆,被一本天文书吸引,于是站下来翻阅。店主见他看得入神,便上来搭话。言谈中觉得这位年轻书生谈吐不凡,有意将书送给他。刘基却笑着说:“不瞒店家,我方才看了半日,这本书早已装进了肚皮。”说着便流利地背诵起来。店主大惊,以为遇到了转世的诸葛亮。

泰定四年(1327年),刘基十七岁,他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程朱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刘基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有特殊爱好,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郑复初在一次拜访中对刘基的父亲赞扬说:“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荫了后代子孙;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

不满时风四次罢官

据《明史·刘基传》记载,元至顺四年(1333年)二十三岁的刘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授职高安县丞,他为官廉洁刚正,深受百姓爱戴。后行省大臣征召他,改任行省职官掾史,不久,刘基辞官离开。至正九年(1349年)起用他为江浙儒学副提举,因建言监察御史失职一事,被台臣所阻,两次递上辞官文书后归隐。

后来,方国珍领导的农民起义在海上作乱官府不能制服他,行省又任命刘基为元帅府都事。刘基建议修筑庆元等城墙逼阻强盗,方国珍气势受到阻止。待到左丞相帖里帖木儿招降方国珍,刘基即建言,方氏兄弟是首乱,不诛杀不足以惩戒后来者。方国珍听后万分恐惧,即遣人厚礼贿赂刘基。刘基拒不接受。方国珍于是派人乘船走海路到京城,贿赂朝廷当权者。朝廷于是颁诏安抚国珍,并授予他官职,却怪责刘基擅自专权。

据说在刘基最初不足二十年的仕途经历中,就有四次离职经历,而这绝不是因为刘基自己做错了事,恰恰是因为他过于刚正。用《明史》的话说,他丢乌纱帽的原因是“发奸摘伏,不避强御”。当县丞时,为了给老百姓争取利益得罪了当地乡绅,不愿在恶势力面前屈服辞职了;当江浙儒学副提举时,又因为举报监察御史失职,得罪了上司,再次被穿小鞋,于是只能继续请辞;镇压方国珍起义时也是一样,自己不受贿却在那时的官场被视为异类,最后反倒遭到小人陷害、众人排挤,做了出力不讨好的事,刘基只能接着隐退。俗话说的好,乱世出英雄,元末时期昏庸的官场并不适合满腔抱负的刘基,廉洁耿直只能让他四处碰壁,如果没有元末的大乱,他恐怕只能是个寄食官场不得志的文人。

隐退归田的他,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将精力一心用在著书立说上,他最著名的一本书《郁离子》就是写成于那个时期。

帮朱元璋圆了皇帝梦

当然,是金子总是会发光,至正二十年(1360年),在家赋闲两年的刘伯温终于被朱元璋慧眼识珠从乡野挖掘了出来。

《被利益集团拖垮的王朝》一书中就曾提到朱元璋请刘伯温出山的情形。朱元璋知道刘伯温缘于另一位硕儒朱升的推荐。朱升亦是元朝归隐的官员,与朱元璋同乡。他被请出山后,便向朱元璋推荐了“金华四杰”。这四人是刘伯温、宋濂、章溢和叶琛。其时,朱元璋已是元末农民起义军中较有实力的一支。随他揭竿起义的人士,多半是淮西家乡的哥们儿,如徐达、沐英等,抡枪使棒冲锋陷阵都是好汉,但审时度势运筹帷幄都不在行。朱元璋一心想招聘几位智多星来共谋大事。听了朱升的话,他委派专人将“金华四杰”请到南京。对于四人的到来,朱元璋给予足够的礼遇,除了集体接见并宴请,还与四人分别单独谈话。刘伯温趁机向朱元璋面陈“时务十八策”。不少历史学家认为,“金华四杰”的加盟,是朱元璋翦灭群雄,最终夺取天下的关键因素之一。其实,四人中真正起到重要作用的,只有刘伯温一人。

刘伯温投奔朱元璋时,朱元璋连吴王都还未称,只是韩林儿麾下一支部队的指挥官。韩林儿称帝,朱元璋还表示拥戴。大年初一,中军帐内设下韩的御座,将领都奉朱元璋之命,对着那御座行叩拜大礼,独刘伯温不搭理。别人问他为何倨傲,他不屑地说:“此(指韩林儿)牧竖耳,奉之何为?”消息传到朱元璋耳朵里,他便把刘伯温找去询问原由。刘伯温单刀直入告诉朱元璋:“你就是取代元朝的真命天子,何必还要去侍奉他人?”

当时,天下称王的人有好几个,除了韩林儿,还有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朱元璋久有称王之心,只是心中一直没底。最让他吃不准的有两条:一是他命中是否有“龙象”,二是称王的最佳时机。通过几次长谈,朱元璋知晓刘伯温是个精通天文地理的高人。乞丐出身的朱元璋,对卜卦、推命一类的象纬之学深信不疑,刘伯温的劝说被朱元璋当作“神谕”。在这一点上,可以肯定地说,是刘伯温促成了朱元璋的皇帝梦。

看尽炎凉告老还乡

在刘伯温这个谋士的协助下,朱元璋自立门户,没几年功夫就将各路农民起义军逐个击破,并于1368年在应天府称帝,建立大明国。

即帝位后的朱元璋,心态开始发生变化,他不再像打天下时与身边的勇士谋臣称兄道弟,而是开始清除身边所有能对自己的权势产生威胁的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一帝王的惯有思维,在朱元璋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原本对刘伯温“卿能言之,朕能审而用之”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朱元璋不再将刘伯温的话当做“神谕”,甚至还开始有一些逆反。有时讨论政见,刘伯温本想帮朱元璋说话,但常遭到朱元璋的反驳。朱元璋问治天下靠什么?刘伯温说:“宽仁而已。”朱元璋说:“你概言宽仁太空洞了,如果不做具体的东西,你说宽仁有用吗?”虽然此时的刘伯温已被封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但每天陪伴在多疑的朱元璋身边日子并不好过。

当时的丞相李善长大权独揽让朱元璋很不高兴,又因为李善长和刘伯温素来不睦,于是朱元璋就想借刘伯温之手,解决掉这个心头大患。刘伯温心里明白,让他出来收拾李善长,既是利用,也是试探他的忠心。他一旦答应了,或许可减轻朱元璋的猜疑。然而,李善长的今日很可能就是自己的明天,此例一开,朱元璋身边的开国功臣们可就人人自危了,这样唇寒齿亡的事情,刘伯温是绝对不会去做的。也正因如此,没过多久刘伯温就告老请辞了。

刘伯温离开庙堂之后去了哪里?有说他隐居故乡青田县,低调做人,连县令都不愿见;也有一种说法是他来到了崂山,在此修炼,得道成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苏武回国后的悲剧:自己被免职,儿子被送上刑场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春天,出使匈奴十九年的苏武终于回到了他日思夜梦的长安,离开时正值壮年,归来时却是须发皆白、步履蹒跚,见之者无不感叹。苏武回朝的第一件事,是到茂陵隆重地祭奠汉武帝,因为他当年是奉武帝之命出使的,所以要去向武帝“述职”。述职回来,昭帝论功行赏,封苏武为主管外交事务的典属国,

  • 促成义和团杀洋灭教的端王:为的竟是儿子早登基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1900年,也就是庚子年,是清朝皇室的蒙难年。40年之内,皇室第二次逃难,用他们自己的话,叫“西狩”,即到西边打猎去了,但他们自己知道,这其实就是不折不扣的逃难,逃的比第一次的北狩更远,也更狼狈。不是去打猎,而是自己被洋人当猎物追了很远。洋人这次攻破北京,因为是朝廷由着义和团杀洋灭教,洋人被杀的不多

  • 斯大林格勒的“白玫瑰”:苏联女英雄拉斯科娃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玛丽娜·米哈依洛夫娜·拉斯科娃,这是一个曾经令苏联无数少女尊崇和向往的女性名字。这个名字和飞行联系在一起,和伟大的卫国战争联系在一起,虽已经随着时光流逝而逐渐被人淡忘,却在历史上镌刻下了不灭的传奇。 夭折的音乐梦玛丽娜拉斯科娃是著名的苏联女飞行员,是卫国战争中100万红军女战士中的杰出代表,是苏联

  • 希特勒迅速登上德国历史舞台:魏玛政权的变乱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评判德国走向独裁之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是:谁是独裁者?是希特勒吗——或者说,仅仅是希特勒吗?倘若,德意志的决断性和独裁倾向仅仅是一种文化思潮,那么,希特勒就很难以政治领袖身份俘获民心;如果独裁的选择仅仅出自希特勒和纳粹党的图谋,那么,独裁的希望就会淹没在民主化的浪潮中。远远不止这些。德意志的独裁倾向

  • 古代八大土豪:和珅家产相当于清政府15年收入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古人曰:“有钱不任性,迟早憋出病。”有钱任性不是今日土豪的专利,土豪自古就是有钱,任性,而且他们任性起来,足以让今天的土豪们大惊失色、甘拜下风。我们搜罗稗官野史,评选出八名任性指数最高的大富豪,制成这个排行榜,让读者诸君见识一下古时有钱人的任性style。1、石崇(249—300年,晋朝大富商

  • 大清相国陈廷敬有何能耐:康熙皇帝为其写下挽诗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陈廷敬生于1638年,卒于1712年,今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人。 他自幼聪颖过人,才华横溢,5岁入私塾,9岁能赋诗,19岁中举人,20岁中进士,一生28次升迁。在朝为官53年,历任礼部侍郎、吏、户、刑、工四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都察院左都御史,文渊阁大学士,主编了《康熙字典》。康熙

  • 关羽为何不满黄忠入五虎?关羽为什么会厌恶黄忠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刘备攻占汉中之后,自称汉中王,封五虎上将。当关羽接到命令,看到五虎上将名单中有黄忠之名时,很是气愤,说:“大丈夫当不与老兵同列!”那么,为什么关羽看不起黄忠呢?关羽的理由是这样的:“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关羽认为张飞和赵云是自己的

  • 揭秘纪淑妃李唐妹:被明军“俘入掖庭”中毒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纪淑妃李唐妹,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瑶族女子。自幼父母双亡的她,先是被人收养,后来被明朝军队俘入皇宫,并得明朝宪宗皇帝之宠。在宫中,李唐妹侥幸躲过了宫宫闱斗争逃过一死,1469年秘密生下了一子,这便是后来开创大明王朝“中兴盛世”的开明皇帝朱祐樘(孝宗)。6年后,当朱祐樘认祖归宗,李唐妹却被万贵妃害死。数

  • 娶了4个小姨子的皇帝竟是康熙!开后妃史上新纪录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康熙帝的后妃中有4对是亲姐妹!康熙8岁登基,在位六十一年,从第一位皇后开始,文献中有记载的有封号的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就有五十五位。其中有四对竟是亲姐妹,成为大清后妃史上的一道奇景。康熙究竟有多少嫔妃?染指过多少女人,这给连史学家都没有统一说法的问题,恐怕普通人更难说得清楚了

  • 唐朝反腐最有成效的皇帝:唐武宗反腐的五大措施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幸福来得有点突然,做为唐穆宗的第五个儿子,唐敬宗和唐文宗的弟弟,王爷李炎眼看着大唐皇帝宝坐在哥哥们的屁股下面挪来挪去,原想着自己没这个福分,只能以锦衣玉食的王爷身份终老一生,却没有想到在哥哥文宗死后,会在宦官和后党们的利益博弈中鬼使神差的成为了唐王朝第十五任CEO。历史上的唐武宗因为崇道灭佛而被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