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朱棣为什么礼敬方孝孺?而最后为什么杀方孝孺?

朱棣为什么礼敬方孝孺?而最后为什么杀方孝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510 更新时间:2024/2/5 12:01:58

明朝大儒方孝孺——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

绝命诗

明·方孝孺

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

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

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

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呜呼哀哉,庶不我尤!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发难,挥师南下,企图夺取即位刚一年的建文帝朱允炆的皇权。就在燕王出师之际,他的谋士姚广孝请求燕王道:“城破(南京)之日方孝孺是绝不会投降的,但万万不能杀他,否则天下读书种?将会灭绝。”

方孝孺何许人也,为什么姚广孝要为他说话?

青年方孝孺投师宋濂

方孝孺天资聪明,据说他十余岁时就好学成癖,整天闭门读书,乡邻们把他比做“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都叫他“小韩子”。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二十岁的方孝孺来到京师求见宋濂。宋濂是明朝开国文臣,以道义文章著名,宋濂收方孝孺为弟子。第二年宋濂致仕还乡,

回到浙江金华。方孝孺继续侍奉其左右,他一边照顾老师的生活起居,一边求学问道。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秋,方孝孺决定辞师归省,宋濂为此作了首千字长诗《送门生方孝孺还乡》,这师徒二人谁也没想到,这次离别竟成了永别。就在这一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杀死左丞相胡惟庸,“胡党”集团的宋慎及其叔宋璲也被杀,宋慎是宋濂的长孙,因此宋濂也受到牵连,幸赖皇后及太子力救,宋濂被免一死,但全家谪充四川茂州。

被割掉舌头的方孝孺口含鲜血喷向朱棣

柏杨先生说,中国历史的王朝进入第二代一般都会出现一个“瓶颈”,这个“瓶颈”跟夺嫡有关,如果能冲过这个“瓶颈”,就是一马平川,如汉朝、唐朝;冲不过去就土崩瓦解,如秦朝、隋朝。

朱元璋原来的太子朱标在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就病逝了,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虑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他想到了皇四子朱棣,因为朱棣有许多地方都与自己相似,可大臣说:“如立皇四子,那么将皇二、皇三子立于何地?”当时朱元璋已经分封了诸王,而且皇二、皇三、皇四子分别被封为秦、晋、燕王,三人的封地都在边境重镇,而且手握重兵,一旦由于争储而出现内战,后果将非常严重。于是,朱元璋根据嫡长继承制度,将皇位传给了太子朱标的长子,即怀王朱雄英,但朱雄英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薨,太祖又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朱元璋曾召见方孝孺,但由于方孝孺主张教化的施政方针和朱元璋重刑罚的政治主张相左,朱元璋只任方孝孺做陕西汉中府学教授。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逝,年轻的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他登基伊始,即派特使赴汉中将方孝孺召回朝廷。

建文帝的性格很像其父,仁慈而懦弱。建文帝即位后对先朝的政治实行了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改革就是削藩。建文帝削藩主要是针对燕王朱棣,但建文帝的软弱害了他,他并没有先从燕王朱棣削起,而是先从燕王朱棣的同母兄弟下手,这不仅引起了亲王们的恐慌,还给了燕王朱棣应对危机的准备时间。当建?帝决定对燕王朱棣下手的时候,为时已晚,燕王朱棣已扯起了靖难的大旗,挥师南下——一场争夺皇权的战争开始了。

战争持续了四年。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的军队攻克京师南京,建文帝被烧死。燕王朱棣入城,揭榜殿廷,以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五十余人为奸臣,方孝孺被逮下狱。六月,燕王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听了姚广孝的话,派人把方孝孺从狱中提出,对方孝孺道:“方先生,我这样做是仿效周公辅佐成王。”朱棣这是给方孝孺台阶下,假如方孝孺识相的话应该山呼“谢主龙恩”才是。但是方孝孺却问道?“成王在哪?”朱棣说:“已*而死。”方孝孺又问:“为何不立成王之子?”朱棣说:“国家不能交给一个小孩子吧!”方孝孺继续问:“那为何不立成王之弟?”朱棣说:“立谁都是我们朱家的事。只不过我希望我的即位诏书,出自先生之手。”方孝孺却答:“有本事你就把我杀了,让我给你写诏书绝对不可能!”朱棣说:“你不写,灭你的九族!”方孝孺说:“莫说灭九族,就是灭十族我也照样不写!”

朱棣一怒之下命人割掉方孝孺的舌头和双颊,方孝孺含血喷向朱棣。朱棣怒不可遏,派人去抓方孝孺的妻儿老小。据说方孝孺妻郑氏和方孝孺的两个儿?方中愈、方中宪先行自杀,他的两个女儿被捕过秦淮河时,也投河自尽。

朱棣又派人把方孝孺的宗族门人,还有他的朋友、学生乃至一切与方孝孺有关的人都抓来,并当着方孝孺的面磔杀于市。所谓磔杀,就是砍成碎块。

方孝孺是最后一个受刑的,据说方孝孺被腰斩后,只剩上半身的他以肘撑地,用手蘸着自己的鲜血,在地上连书“篡”字,一共写了十二个半才断气。

这首《绝命诗》就是方孝孺临死前写的。

方孝孺一介书生,面对专制君主的屠刀抗节不屈,感天地泣鬼神,受到后人的无限敬仰。

知识堂

朱棣:(公元1360年—1424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明朝第三代皇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受封燕王。曾居凤阳,对民情颇有所知。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

朱元璋去世后,即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攻入南京,夺取皇位,次年改元永乐。

朱棣即位后疏通大运河。迁都并营建北京。五次北征蒙古,追击蒙古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组织学者编纂《永乐大典》。设立奴儿?都司,以招抚为主要手段管辖东北少数民族。其在位时期,郑和六次下西洋,沟通了中国同东南亚和印度河沿岸国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道光帝不好色为何广纳美女充斥后宫?道光皇后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道光帝本是一位循规蹈矩、不好声色的帝王,但由于他在位很长一段时间内子嗣不丰,所以广纳后宫也是当务之急,皇后、嫔妃之多在清代帝王中也很少见,正因如此,他的宫闱生活也是充满了其他帝王少有的曲折。在大清朝的诸多帝王中,道光是册立皇后较多的一位帝王,先后拥有四位皇后:其中三位是他活着的时候册封的,一位

  • 秦末历史解密:到底汉高祖刘邦是不是个无赖?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宋·辛弃疾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在中国古代开国皇帝

  • 刘邦先封雍齿的历史前提:新王朝面临严峻挑战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汉高祖刘邦以“能谋善听”著称于世,其用人之术也向来为人津津乐道。对此,他自己亦踌躇满志,尝言:“人杰矣,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界亦公认,在秦末义军众多领袖人物中,刘邦对贤达志士具有超越其他任何人的吸引力。实际上,在司马迁笔下,刘邦与每一位能臣、勇将的

  • 华佗之死原因考:并不只是曹操单方面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华佗(约公元2世纪~3世纪初),字元化,沛国谯(即今安徽省毫县)人。他在年轻时,曾到徐州一带访师求学,"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沛相陈圭推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请他去做官,都被他一一谢绝,遂专志于医药学和养生保健术。他行医四方,足迹与声誉遍及安徽、江苏、山东、河南等省。曹操闻听华佗医术精湛,征召他到许

  • 唐朝战神王忠嗣之死:唐玄宗晚期失去了自主判断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王忠嗣是唐朝中期人,在大唐帝国的军事史上绝对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是玄宗时期最出色的军事家之一。历史评价他用兵如神,智勇兼备,尤为难得的是,他品质高尚,无论是在朝廷还是军队中都有极高的威望和地位。在他九岁那年,父亲以帝国军官的身份战死沙场,玄宗皇帝在慰问王家人时看到了王忠嗣,就说道:“你是大将之后,将

  • 袁盎和晃错的境遇:诬陷者和被诬陷者的轮回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诬告者在使用各种手段诬陷他人的时候永远都不会想过被他诬陷的人会以他之道还治他之身。凭空捏造在这里成了秘而不宣非到关键时刻不出手的秘密武器,诬告者最先出招,被诬告者避开后,立即反击,用的方法也是诬告。由此,汉景帝时期的晁错与袁盎的互相诬陷则成了诬陷史上的一个经典。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汉帝国历

  • 明朝历史上开国皇帝朱元璋祭奠黄帝陵有何用意?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在轩辕庙的碑亭里保存着一篇明太祖朱元璋祭奠黄帝陵的“御制祝文”,全文如下:“朕生后世,为民于草野之间;当有元失驭,天下纷纭,乃乘群雄大乱之秋,集众用武。荷皇天后土眷佑,遂平暴乱,以有天下,主宰庶民,今已四年矣。君生上古,继天立极,作涿裰鳎,神功圣德,垂法至今。朕兴百神之祀,考君陵墓於此,然相去

  • 折奸侯燕广:靠着诬告揭发而封侯的汉代奸人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东汉第二任皇帝明帝在位时,一个叫燕广的布衣被封为折奸侯。“折奸”二字给人的第一印象很不好,因为里面有个“奸”字,幸好,前面还有个“折”字,大概意思是,燕广这个“侯”是通过揭发别人的奸情而受封的。但事实上,燕广是通过诬告才得到的这个侯。此事说来话长。东汉建立后,在诸侯王的问题上,仍旧执行西汉所定下的基

  • 大明朝的终结:闯王李自成和崇祯帝互断龙脉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李自成(1606~1645年),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他率领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城,逼死了明崇祯皇帝,建立了大顺政权,但不久农民起义军就在吴三桂和满清军队的联合夹击下败亡,李自成也死于非命。有人说李自成和崇祯的两败俱伤是因为互断了对方的龙脉,才使满清的多尔衮捡了一个大便宜,这是怎么一回事?关于明皇族

  • 第三次玄武门之变:李隆基自此登上了历史舞台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李旦有六个儿子,李成器、李成义、李隆基、李隆范、李隆业、李隆悌,最有出息的,就是老三李隆基,老大李成器,名虽成器,实则不怎么成器。李隆基,打小就很聪明,七岁封楚王,当时武氏专横,武则天的亲戚武懿宗把守宫门,见李隆基年纪小,便很不敬,不许李隆基的车队进入宫门,未料年方七岁的李隆基张口即骂:“我李家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