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邦项羽为何会是结拜兄弟:起家之初的一场相遇

刘邦项羽为何会是结拜兄弟:起家之初的一场相遇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116 更新时间:2024/2/5 12:02:48

楚虽三千,亡秦必楚。陈胜是楚国人,项梁项羽也是楚国人。后来正是楚国人的前仆后继,才把腐朽的秦王朝彻底推翻。

正在项梁开始筹备起义这个节骨眼上,会稽太守殷通主动把他请上府去了,把他的起义日期又大大向前推进了。

如果殷通后来知道自己这一请是引狼入室的话,他一定会为自己粗率的行动而感到后悔。当时殷通以敏锐的眼光看到秦朝马上就要灭亡了。历史的潮流如此,已经不可逆转了。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于是,他决定先发制人,此时不起义更待何时?他找来项梁是想让他助他一臂之力。一些必要的客套过后,殷通终于说到了正题,他正色说道:“我想起义。”

项梁闻言先是一震,然后装成比傻子还傻的样子,表示听不懂太守的话。

“我想起义。”当殷通第二遍说这句话时,项梁才知道太守并不是在开玩笑,也不是在试探自己。

“大势所趋,太守真是识时务者了!”项梁说这句话时,已明白太守这次请他来的目的了,心里不由暗道:可惜你虽识时务,却不识人,我堂堂项氏名门之后,岂会和你这个昏庸无能的太守同流合污。

“我想任你和桓楚做将军。”殷通的话果然不出他所料。

项梁先是客套地将“无德无能”之类的话推托一翻,然后才说:“桓楚最近不知所踪。除了我侄子项羽外,其他人都找不到他。”

“那赶紧把项羽请来。”

从以上对话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太守的智商简直就处在一个婴儿阶段,在他还不完全了解一个人的情况下,就贸然把自己的计划全盘托出。他固执地以为他身为太守,他管辖范围内的人没有不敢听他的,更何况这次是重用他们。

他有这种想法也无可非议,但问题是,他此次要用的人是项梁,一个非同寻常的人。随后的进程证明,殷通的智商确实比婴儿还要低。因为随后项梁引来了磨刀霍霍多时的项羽,项羽进府后,就毫不客气地给了殷通一刀。殷通的防御能力这么差,连项羽都感到不可思议。

项梁、项羽就这样轻松地合计杀害了会稽太守殷通。然后叔侄俩振臂一呼,早就对秦朝不满的众人欢呼雀跃,纷纷涌向项梁叔侄身边,不出几天他们身边就汇集了八千余人。

公元前209年9月,项氏集团正式挂牌成立。

项氏集团建立后,各地有识之士闻之纷纷慕名而来。

项梁和项羽正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对主动送上门来的英豪自然来者不拒,这其中以陈婴和英布两人势力最为雄厚,所以成了项氏集团的顶梁柱。

这里不妨来说说这两人。

陈家在东阳县很出名。不是因为钱,而是因为忠厚,县里人有什么事都会首先想到请他来帮忙。因此大家对陈婴很是尊重。

陈胜革命的火种迅速传开后,东阳百姓一起杀了那个胡作非为的县令。几千人聚在一起,准备参加到革命当中来,可杀了县令后,他们才发现,他们还缺一个令人信服的头领。这时大家想到了老好人陈婴。

陈婴虽然乐于助人,但却不愿当头领。但世上的事就是这样,你越是不想当,众人就越要拉你下水。陈婴就是这样被众人强拉着上了贼船。

陈婴当了头领后,附近起义的人闻风而来,纷纷归于他旗下。到了两万人马时,众人纷纷要求陈婴自立为王。陈婴此时站在贼船上进退两难,不得已只好回家去问老母。知儿莫若母,老母对他说的话,中心思想归纳起来就只有这么一句:你只是一个做侯的料,不是为王的命。

老母的话毫不客气,一针见血地告诉陈婴,众人推你为王并不是看中你的才能,而是把你当成挡箭牌,如果革命最终成功了,他们可以封妻荫子,荣华富贵一生;一旦革命失败了,他们作为附从之人容易逃命,而你却成了罪魁祸首。

陈婴的老母见识确实深远,陈婴本来就无当王之心,回去后打死也不肯再为王。但他的部下可不是吃素的,不断做他的思想工作。对于陈婴来说,这是一场艰苦的拉锯战。推来让去的结果是,让项梁叔侄捡了一个大便宜。

面对陈婴带着数万人马来投,项梁的脸上笑开了花,当时,他心里可能在想,真是天上掉馅饼啊。令项梁更加惊喜的是,天上掉的馅饼不是一块,还是两块,都被他捡到了。

另一块馅饼便是英布。

英布是庐江郡六县人,后犯了罪被判黥刑,此后被人称为黥布。服刑期间,他也在骊山打过几年免费的工。后来革命的春风吹醒了他的头脑,他逃出骊山后,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只因刚刚扯虎皮拉大旗,兵不强马不壮,又惧怕杀人狂魔章邯来剿,所以投靠大名鼎鼎的项梁来了。这样一来,项梁手下由八千江东子弟兵一下子变成了八万人的项氏集团,发展如此之迅速,却是始料不及的。

就在项氏集团日新月异时,刘邦以其敏锐的眼光,认定这是一支潜力股,决定前去考察一番。

刘邦考察的方法很简单,首先看看项梁是不是个慷慨大气的好老板。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老板很小气,舍不得给投股的人一点好处,这样的公司再好,发展潜力再大,也不能入股。

于是,刘邦一个人昂首阔步地来到了项军营帐。对招待的人理都不理,直接找到项梁,然后把早就写好的借条交给项梁。项梁有点惊讶地看着眼前这个相貌非凡的人,素未谋面,开口就向自己借东西,这样的人的确少见啊。

感叹归感叹,当时项梁不知怎的,拿起笔就龙飞凤舞地签下了“同意”两个字。

就这样,刘邦空手而来,满载而归,他带走了五千精兵。

刘邦成功了。当然,他的成功是建立在一个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上。这个条件很简单,因为他们当时都处于一个阶段层上(都在闹革命)。

其实这借兵的主意是张良出的,他见刘邦志在夺取丰邑,但苦于势单力薄,就建议他前往项氏集团借兵。从后面的进程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借”便借出一段“奇缘”来。

按常理,大凡你借了别人什么东西,一渡过难关或者到了期限,肯定要“还”的。刘邦也不例外,借了项梁的五千精兵顺利拿下丰邑,打败雍齿后,他自然得来还兵了。

常言道,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看来这话一点也不假。也就是还兵时,刘邦和项羽邂逅了。

当时的刘邦39岁,而项羽只有25岁,两人相差了整整14岁。在我们现在来看,年龄相差这么大可能在沟通和交流上有隔阂。但当时的刘邦和项羽却不是这样的,两人一见面后,侃侃而谈,国事、家事无所不谈。两人越谈心越近,就拜把子结成了兄弟。拜把子结成异姓兄弟这一套,对刘邦来说已是司空见惯的拉人伎俩了。从小和卢绾结为把子兄弟后,他马上就领略到了结为兄弟的好处,因为在以后十余年的寒窗苦读生涯中,他爹没有交过一分钱学费,都是卢老地主给付的。

辍学后,刘邦与那些一起混的酒肉朋友都称兄道弟的,虽然再也没有领略到卢老地主那样的好处来,但平常打架斗殴,刘邦高呼一声,兄弟们便提着家伙浩浩荡荡地涌到他身边来。

可以说,刘邦就是靠拜把子拉帮结派最终走向了革命的道路。此时,面对如此大好良机,刘邦自然不会轻易放过。他也不顾满地都是泥,“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再说。

项羽毕竟年轻,哪里知道刘邦有这么多“拜把史”,眼见比自己大14岁的刘邦可怜兮兮地跪在地上,他如果不跟着跪下去,良心和道义都说不过去。于是,两人设案焚香,拜天拜地,然后对天起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令人讥刺的是,两人成了拜把兄弟后,项羽只活了6年,到了31岁时就在乌江被拜把兄长刘邦逼得自杀身亡。而比项羽大14岁的刘邦那可是又活了好几十年才老去。

由此可见,当时刘邦和项羽结拜兄弟,纯粹是战略上的需要。他那时势单力薄,而项梁项羽兵强马壮,先借项羽这棵大树乘下凉,伺机再一展抱负。就这样,刘邦拉拢了项羽,这个项氏集团是个值得期待的潜力股。

结拜的好处有这么多,难怪后来很多人都学刘邦动不动就搞个什么结拜主义,看来这一招是至上法宝,古今通用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鸿门宴的起因:项羽兵近函谷关被刘邦军阻拦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巨鹿之战后,令项羽始料未及的是,活埋掉那二十来万累赘的秦军后,他们前进的速度并没有因此而变快,相反变得更加裹足不前了。因为当时坑杀二十万秦军的事还处于瞒报阶段,关中一带的人还很少有人知道。面对这样一支威武雄壮之师,天下百姓无不翘首以待,项军所到之处,闻风来投的人络绎不绝。于是坑杀了二十多万人,很快在

  • 李鸿章与第一批留学幼童: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对新式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洋务派在国内大力兴办新式教育的同时,又开始创办出国留学事业。办新式教育都阻力重重,派学生出洋的困难更不难想象,所以派学生出洋留学的一些重要奏折、函件,均由曾国藩、李鸿章这两位重臣联名,足见其对此事的重视,亦可见此事的阻力之大,非曾、李联名而难成。曾、李或

  • 中国第一位驻外国公使郭嵩寿:因崇尚西学被免职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1876年,因滇案签定的中英《烟台条约》,其中一条是派钦差大臣到英国“道歉”,并任驻英公使。派驻驻外大使,今人看来是最正常、平常的一件事,可能认为与《烟台条约》中赔款、通商等项相比,此条不值一提。然而,当年这可是有“天翻地覆”之感的大事。有外交关系的国家互派大使,这是近代国际交往的惯例和常礼,但中国

  • 盘点中国历史上的体育皇帝:赵匡胤创立少林棍法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围棋高手——梁武帝萧衍梁武帝萧衍是中国历史上为数极少的高寿皇帝之一,活了86岁,在今天也算是高寿(另见《梁武帝40年不近女色真相》一文)。萧衍能活那么大岁数,大概与其中年以后事佛戒色有关,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他自小重视体育煅炼。《梁书武帝本纪》(卷1)记载,梁武帝“生而有奇异,两胯骈骨,顶上隆起,有文

  • 周厉王并不愚蠢:如果听召公的建议一天都过不了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封建帝王们在没有做皇帝的时候,是不怕天下大乱的,在他们眼里“帝王将相宁有种乎?”但是,一旦黄袍加身,登上皇帝宝座,便换了个人似的,没有不希望稳定的。不但起兵造反的要坚决镇压,就是胡说乱说,议论国家大事,容易造成思想混乱的人,也是要严加惩处的。这方面,古今帝王中,周厉王尤甚。周厉王是西周时期的一个国王

  • 揭秘:古代历史上朋友圈中难以想象的毒辣手段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朋友有好坏之分,朋友不是越多越好,此乃社交常识,自古皆然。“管鲍之交”需推重,“高山流水”的知己更要珍惜,但是狐朋狗友切不可交,交之往往必然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古人云:“人心之险,胜于山川。”从古至今,因为交错了朋友而铸成大错悔恨终身的、甚至带来杀身之祸的例子数不胜数,“千金难买好朋友”也不是

  • 历史疑云:禅让制这样的交接真的是心甘情愿吗?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咱就别去管这段话究竟是什么意思了,反正这是孔子推崇尧的话。孔子是圣人,圣人推崇的圣人,当然要用尽世界上最好最好的语言了。“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这

  • 揭秘历史上真实的莎士比亚:为何迷恋贵族生活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就像“红学”在中国一样,莎士比亚学也是西方一个解不开的迷。这位伟大剧作家在西方文化中有着不可动摇的至高地位,影响无处不在,但他在世时却没有留下任何信件、日记、手稿,同时代人对其也廖无记载,人们从不知晓他的真实身份,甚至“莎士比亚”这个名字是真名还是化名,都无从考证。而西方学术界泰斗级人物斯蒂芬

  • 明朝最后一位皇子朱慈焕:75岁高龄仍被清朝凌迟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明亡后,崇祯的皇子们都何去何从了呢,他的最后一个儿子,在七十五岁的高龄,竟然仍然被清帝下令凌迟!崇祯十七年,燕京易主,李自成所部自南城的广安门入城,守军或降或散。崇祯皇帝只好“御驾亲征”,亲自上马持枪突围,兵力是几十个太监。谁知到了朝阳门,守将已降,闭门不纳,向北转走安定门,可太监们却砍不开被锁住的

  • 汉宣帝刘询:中国历史上唯一在监狱出生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长安天牢里的刘病已是一名钦定的死囚。他这辈子连平平安安做个老百姓都是奢望,却鬼使神差地成为皇帝。刘病已登基后改名刘询,史称汉宣帝,被誉为西汉王朝的"中兴之主"。这个原本与皇位绝缘的孩子,最后成了一代明主,有人说他是"长安牢狱中走出的天子",有人说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在监狱中成长的皇帝,还有人根据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