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三国史上奸雄曹操最佩服的两个文人的结局

揭秘:三国史上奸雄曹操最佩服的两个文人的结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994 更新时间:2024/3/2 21:58:08

导读:奸雄曹操最佩服两个文人,一是荀彧,一是王俊。荀彧,我们都比较熟知,他是曹操最重要的谋士,为曹操出谋划策21年,多次挽救曹操于危难之中,可谓曹氏第一功臣,曹操经常称赞荀彧、荀攸叔侄俩是天下最大的贤人君子。荀彧很小的时候,南阳名士柯颐就说他将来是“王佐才也”。但荀彧早年仕途坎坷,先在董卓手下做官,继而投奔袁绍,当他感到袁绍“终不能成大事”的时候便毅然投奔曹操,当时曹操还仅是奋武将军,正在找贤纳士,看到荀彧前来自然高兴,拉着荀彧的手说:“吾之子房也”。

董卓当权时,曹操曾征求荀彧对董卓的看法,荀彧曰:“董卓暴虐无比,必然以乱世而终,不能有大的作为。”后果然应验。建安元年,荀彧以汉高祖刘邦假借义帝楚怀王的名义讨伐项羽而一举拥有天下为例,劝说曹操迎接汉献帝定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依计而行,终成霸业。从此曹操视荀彧为心腹知己,每有大事必先问计于荀彧。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相持日久弹尽粮绝,曹欲退军保许都,写信问荀彧是否可行。荀彧分析了袁绍的为人志向以及属下将来的归属,认为袁绍军中必然有变,这正是用奇计破之的良机,千万不可退保许都。不久,袁绍谋士许攸来投,献计袭击袁绍屯粮之地乌巢,焚烧了袁军粮草,打乱了袁军计划,从而赢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成了以少胜多的战争典范。

荀彧还经常向曹操进言,不能仅凭武力征伐,要用礼仪教化,曹操因此兴办学校,注重文学。荀彧向曹操推荐贤能人才使曹的羽翼更加丰满,如:郭嘉程昱戏志才钟繇、司马懿等。荀彧视金钱如粪土,有比尔盖茨之风,《三国志·荀彧传》说,谦冲节俭,禄赐散之宗族知旧,家无余财。他高风亮节、为人谦和有礼、折节下士、清政廉洁,不仅获得曹操的敬佩,同僚下属更对他推崇备至。钟繇被曹丕称为"一代伟人",钟繇称荀彧为颜渊再生,所谓"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彧然"。司马懿说:无论在书籍中还是自己耳闻目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荀彧从不居功自傲,每当曹操奏请皇上封赏时,他都以“无野战之劳”推辞。曹操保荐他做三公,他坚辞不就。《三国志》注引《彧别传》说,荀彧仅接受了“万岁亭侯”的封赏,食邑二千户。曹操还将女儿许配荀彧长子,成了关系最铁的同事加亲戚。荀彧还是很有气节的文人,建安十七年,当曹操欲进爵魏公的时候,遭到荀彧的断然反对,曹操因此忌恨他,并暗示他自杀。据《三国志》注引《魏世春秋》云,“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

王俊,汝南人,《三国志》及《三国演义》均无记载,但《三国志》注引《逸士传》作了介绍,“公(曹操)为布衣,特爱俊,俊亦称公有治世之具。”同时向我们讲述了他与曹操的几段逸事。一是袁绍与袁术母亲病故,发丧时有三万人参加,曹操与王俊相见,曹与俊耳语曰:“天下将乱,乱世者必此二人也(指袁绍兄弟),要想得到天下,必先诛此二子。”王俊说:“如你所说,能得天下者,除曹公还能有谁?”二人相对而笑。二是王俊从来不愿做官,很多割据一方的诸侯、太守请他出仕,他坚决推辞。曹操也派专车接他来朝廷为官,王俊婉言谢绝后远避武陵,自愿追随他迁居的有一百余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再次邀请他为尚书,王俊再一次谢绝,是个真正明智的隐士。三是刘表见袁绍强盛,与袁相通,王俊劝刘表说:“曹,天下之雄也,必然能成就大业。你舍近而求远,一旦事情紧急,远水解不了近渴,这不是自己难为自己吗!”刘表没有听从,结果被曹打败,基业丧失。

《逸士传》曰:“俊年六十四,以寿终武陵,公闻而哀伤。及平荆州,自临江迎丧,改葬于江陵,表为先贤。”曹操能够亲自迎丧,并操持丧事,而且上表朝廷拜为先贤的能有几人?曹操惟才是举善于利用各种人才,而且知人善任,在他最为佩服的这两个文人中,一个出仕,一个隐居,一个热衷于仕途,一个醉情于田园,一个施展了才华,一个深藏不露,一个被杀,一个善终。他们的经历是不是也可以说明,文人只是社会的附庸品,政治的牺牲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天启六君子案:魏忠贤铲除杨涟为解决东林党首战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天启五年(1625)四月的某一天,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将大理寺丞徐大化找到自己的值房面授机宜。要他借熊廷弼案,对杨涟、左光斗等六人实行栽赃。当天晚上,徐大化就写出弹劾杨涟等六人的奏章,第二天送至御前。魏忠贤本是河北肃宁县一个混混,在当地小有名气,后来因赌博输得精光,竟到了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地步。万般

  • 杨慎家族缘何离开了大明的权力中心不受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杨慎,字用修,别号升庵,出生于四川新都一个官宦世家。祖父杨春,成化十七年进士,官至湖广提学佥事;父亲杨廷和,成化十四年进士,先于其父一届,时年十九岁。杨慎是杨家入仕的第三代,正德六年二十四岁时参加会试,殿试第一成为本科状元。一门三代进士,还出了一个状元。这样的家族不仅仅在新都,就是在全国,亦属罕见。

  • 当皇帝就得靠抢:揭秘唐高宗李治悟出的生存策略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太宗阳寿尽了后来怎么会多了20年,唐高宗李治下面一个皇帝是谁,如果李世民多活20年

    导读:他翻开李世民给他的教科书,李世民写的书就像他做的事,冠冕堂皇,全是大道理。李治天资有限,猜不透父亲的哑谜。他苦苦思索,究竟什么地方出了差错,才让他做起事来缚手缚脚?他不得不重新学习唐朝历史,看看自己的爷爷、自己的爸爸是怎么当皇帝的。最后,李治得出一个结论。在唐朝,当皇帝不容易,要靠“抢”!爷爷

  • 汉高祖刘邦得江山封功臣:如何让未受封者不谋反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汉献帝还有收人在后头,皇帝打下江山把功臣全杀了,就让我万里江山去纵横

    导读: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击败项羽,统一天下,一口气封了二十几个功臣。接下去,其余的将领日夜争功不止,竟然封不下去了。有一天,汉高祖看见那些尚未得到封赏的将领成群结伙地坐在沙地上,神色诡秘,交头接耳。他不禁起了疑心,询问谋臣张良这是怎么回事。张良说:“陛下怎么连这都不知道!他们是在商量谋反啊。

  • 刘备曾经十易其主?反复无常的刘备能算英雄吗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刘备前期一直失败的原因,反复无常的人的表现,刘备后期为什么这么狂

    易中天说刘备有“英雄之义”,这提法不够严谨。在他的当代人中,袁绍说他“弘雅有信义”(《三国志·先主传》裴注引《献帝春秋》),而吕布的部下却说他“反复难养”(同上书·裴注引《魏书》),前者说他有信义,后者说他没有信义,是互相矛盾的。其实,无论是古人或今人,每个人都具有两面性。而作为群雄角逐中的一“雄”

  • 宋朝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苏轼为什么被抓入狱?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苏轼被陷害,苏轼因为什么入狱,苏轼乌台诗案事件

    北宋元非二年七月二十八日朝庭命官皇甫遵来到湖州,将上任太守三月的苏轼如捉鸡鸭般抓走了,旁观众人无不震惊.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一、文者无心,小人有意乌台诗案的起因,是苏轼调往湖州时写了一篇《谢湖州上表》。其中流露出一些不满情绪。时值北宋政治斗争激烈,变法的王安石起用了一批支持自己的人与司马光等元老重

  • 宰相互相掐架:唐玄宗为何破例设了三位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唐玄宗抢了杨玉环后李瑁怎么办,唐玄宗重用的两个著名的宰相,唐玄宗在位时期的宰相

    导读:按照以往的惯例,唐玄宗通常只设置两个宰相,一主一辅,相互配合。可是当张说进入宰相班子的时候,他的前面已经有了张嘉贞和源乾曜两位宰相。那么,唐玄宗为什么要打破惯例,设立三位宰相呢?“三驾马车”能否同舟共济,各尽其能,辅佐唐玄宗呢?本文摘自:《蒙曼说唐:长恨歌》,作者:蒙曼,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

  • 被猜疑的慈善家李提摩太:鸦片战争的阴影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提摩太的意思,鸦片战争原因,鸦片战争琦善

    光绪初年的山西旱灾,在中国荒政史上意义非同凡响,不仅因为其灾情空前严重,还由于在赈灾过程中涌现了前所未有的元素,即外来慈善家以一?大大出乎传统中国人意料的方式介入了救济事务,从而给中国注入了一种全新的慈善观念。参与山西赈灾并取得了重大成效的外来慈善家就是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李提摩太1870年来中国,

  • 揭秘:三国时期的《射雕英雄传》中的杨康原型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射雕英雄传杨康的扮演者是谁,杨家将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历史上的杨家将真相

    导读:金庸笔下的杨康可以说是最无耻的小人,他虚伪、奸诈、认贼作父、不忠不义,所以不会有好下场。本以为杨康只是文学作品中虚构的角色,现实中未必就有其人,但是《三国志》中却有一位与杨康重名又有着杨康部分劣行的人,不过他早于《射雕英雄传》1000年,不知金庸笔下的杨康是否部分取材于此。司马懿篡夺曹魏政权之

  • 史上真实的曹操:曹操竟是一位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刘备身长几尺,曹植闯司马门是真的吗,曹真真的那么无能吗

    导读: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历代评价各有不同,易中天说,曹操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总之是个复杂型人物。罗贯中更是将曹操作为奸臣形象加以诋毁,而与曹操同时代的太尉桥玄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