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安禄山是怎样取得唐玄宗的信任?安禄山与唐玄宗

安禄山是怎样取得唐玄宗的信任?安禄山与唐玄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644 更新时间:2024/2/8 18:17:56

导读: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作为安史之乱的发动者的安禄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能赢得唐玄宗的极大信任有他自身的性格和能力原因,也有当时他的处境比较巧妙满足玄宗要求的原因。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王朝由盛世走向了衰微,安史之乱也被看做是封建社会发展的转折点,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我们在分析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时,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玄宗晚年懈怠政务又用人失当上面,可以说是唐玄宗一手促成了安史之乱的爆发。盛唐何以有衰微?从安禄山一路扩张自己的势力,并且取得唐玄宗对他的极大信任这一路上,我们可以看到玄宗的用人政策,并以此来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玄宗非常信任安禄山,早在他刚刚兼任三镇节度使的时候就有露出有谋反的迹象“又见武备堕驰,有轻中国之心”,“禄山养同罗、奚、契丹降者八千余人,谓之‘曳落河’。曳落河者,胡言壮士也。及家童百余人,皆骁勇善战,一可当百······”他这样扩充自己军事实力,应该算得上是规模极大,中央不可能全然不知。伟见素、安思顺、王忠嗣等人都力陈安禄山有谋反之意,但是唐玄宗都不相信安禄山会反,可见玄宗对安禄山的信任。安禄山甚至可以与玄宗宠爱的杨贵妃一同进食,进出宫掖无禁。甚至赐安禄山爵东平郡王。“唐将帅封王自此始。” 安禄山是怎么做到获取玄宗如此大的信任的?

一、安禄山的升迁之路

安禄山出身地位并不高,本是营州杂胡,当过牙郎,张守珪看他擒契丹人非常勇猛,每次都能抓数十人回,把他当做儿子来对待。开元二十九年,中央派遣人到平卢,安禄山用贿赂的方法让他们在皇上面前说尽了安禄山的好话。几次三番安禄山都用这样的方法左右了自己在皇帝面前的形象评价。这样,他当上了营州都督和平卢军使,还兼任了四府经略使。

玄宗晚年挑起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希望扩大自己大唐帝国的版图。南有两次对南诏发动的不义战争,两次均失败,使西南地区的人民蒙受巨大损失。北有让胡人担任守边大将,对北部少数民族主动出击。为代表的就是安排安禄山任三省节度使,其中固然有李林甫和安禄山出于个人利益的想法,但玄宗也有自己的考虑。汉将守边不是不可以,但汉将受传统文化教育比较深,普遍致力于以“守“边为重,方法比较保守,如王忠嗣也曾担任四镇节度使,在与异族的战争中也屡战屡胜,但他认为:“国家生平之时,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邀功名耳。”他这样的做法在我们看来是十分值得肯定和赞赏的,但在当时却不能满足他的君王的欲望。《通鉴纪事本末》中所载:“唐兴以来,边帅皆用忠厚名臣,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功名著者,往往入为宰相。其四夷之将,虽才略如阿史那杜尔、契苾何力,犹不专任大将之任,皆以大臣为使以制之。及开元中,天子有吞四夷之志,为边将者十余年不易,始久任矣···”

真正让安禄山攀上自己权力顶峰的是李林甫,李林甫当时为了巩固自己在中央的长久地位,欲杜边将入将之路,提出了用寒族胡人任边将。这个建议刚好满足了玄宗开疆扩土的期望,于是被采纳。安禄山的路便更加平坦,愈得玄宗的器重,兼任了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能受到唐玄宗青睐,一方面要感谢李林甫为他铺

平道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站在了玄宗晚年满心欲念,征战开边无度的历史节点上。

二、安禄山为人圆滑,深谙取悦玄宗之道

如同玄宗晚年在政治舞台上得意一时的李林甫和杨国忠一样,安禄山同样钻营讨好玄宗之道。安禄山身形肥胖,有三百斤之重,玄宗问他这么大的肚子中装的是什么,安禄山对答道:“更无余物,止有赤心耳!”这样一来,玄宗便被哄得喜笑颜开了。他还不畏得罪太子,见太子不拜,理由是不知太子为何官,只知道有陛下一人,不知道储君是什么。皇帝看到如此忠心一片的臣子,更加加深了对他的信任。安禄山不仅知道要讨玄宗的好,还知道哄玄宗身边的杨贵妃,他不拜玄宗而先拜杨贵妃,玄宗问他为什么,他答道:“胡人先母而后父。”利用了自己胡人的身份不惜打破规则,极尽争宠之能势。

在处理信任危机方面,他也能下得一手好棋。杨国忠感受到安禄山对自己地位的威胁,时时刻刻都在想着怎样除掉他,为此杨国忠也做了不少努力,“屡于上前言其悖逆之状”无奈玄宗不信。最后杨国忠只能一面对皇帝说安禄山必反,召安禄山进朝,召必不至,另一面激安禄山反。可安禄山听闻召见立马进京,亲手戳破了杨国忠的预言。就如同狼来了的故事一样,有这样一回,日后杨国忠再在玄宗面前说安禄山要造反的话,想必玄宗也不会相信了。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安禄山起兵后很长一段时间玄宗都不知道,直到打到太原的时候才传来起兵的消息。

安禄山在与杨国忠的对弈中并没有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天宝十三年正月,安禄山在华清宫与玄宗哭诉:“臣番人,不识字,陛下擢臣不次,杨国忠欲得杀臣。”安禄山在皇帝面前再一次用自己胡人的身份示弱,表面上说自己没有什么能耐却得到了陛下的看重,实际上却是在提醒玄宗他战功卓著,一片忠心,却反被奸人诬陷,委屈至极,希望玄宗能帮他做主。如此一来,不管他在边境上囤积了多么重的兵马,外界的评论有多么不利于他,但在玄宗心里,他已经为自己树好了忠心臣子的大旗。

三、安禄山的战功卓著

不同于杨国忠只依靠曲意逢迎和裙带关系上位,安禄山却是掌握了一定征战功绩,这样的战功履历也是玄宗在当时所看重的。

张九龄在见安禄山第一面的时候就做出了这样的评价:“乱幽州者,必此胡也”,可见当时的安禄山便展现出了不俗的军事能力。不仅安禄山能征善战,他的部下也本领过人,田承嗣任前锋兵马使,“累俘斩奚、契丹功,补左清道府率,迁武卫将军”。他还对番人实行了怀柔政策“番人归降者以恩煦之,不伏者以劲兵讨之,生得者皆释而侍,锡以衣资,赏之妻妾。”安禄山也采用过诱杀的手段来刷新自己的功绩簿,诱契丹赴宴,喝醉之后斩首埋之,用这种方法先后诱杀数千人。

唐玄宗一直视安禄山是一位有能力,很忠心的将领,能帮助他实现开疆扩土心愿的不二人选。

四、安禄山远离宫廷内部政治纷争

唐朝自建国以来,宫廷内部纷争不断。玄武门之变,武后篡权诛李氏,韦皇后临朝称制,太平公主把持朝政。在宫廷内部隐藏着玄宗太多的不安全感,玄宗本身也是经过一番险恶的斗争才从太平公主手上夺权才坐稳位置的。玄宗本身对朝廷内部的力量是很注意平衡的,就算是杨国忠和李林甫转权,也要在玄宗的控制下行动,因为不想重蹈一次一次的流血政变。玄宗对李氏宗族的控制也很注重,

外调诸王任刺史,召回诸王后“上禁约诸王,不使与群臣交结”。玄宗还加强对北门禁军的控制,因为之前政变都与北门禁军有着联系。由此观之,玄宗在政治方面的防御重点一直都在宫廷政变上,加之唐朝很少有边将大臣发动叛乱的先例,玄宗一直将安禄山看做自己的力量来制衡中央个别权势过大的个人或团体,万万没有想到过会是安禄山发动的起义。

再看安禄山确实虽然是玄宗所宠幸的臣子,但是实际上离宫廷内部政治斗争较远,他不插手继承人问题,甚至面见太子都不跪拜。离皇帝所担心的问题漩涡较远,也是他深受皇帝所信任的原因之一。

总结安禄山得到过大的信任,乃至有轻中国之心的原因。我们不能简单的说安禄山拥有讨好玄宗的一套方法,他并不像杨国忠那样的单纯依靠裙带关系上位的臣子,而是他的才能受到了重视加上他的能势锋芒不在玄宗的关注点上。总之是有多种原因造成了安禄山能受到玄宗信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好皇帝名垂青史:个性皇帝朱厚照也能青史留名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明武宗朱厚照像明武宗朱厚照(1491~1521)是明朝历史上第十位皇帝,明孝宗朱祐樘长子,弘治五年(1492年)被立为皇太子,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即皇帝位,改翌年为正德元年,故后世又称他为正德帝。朱厚照一生共在位16年,是历史上很有争议的一位皇帝:有人认为他一生纵情声色,荒淫暴戾,是为世人所

  • 明朝最不像皇帝的皇帝:流氓皇帝朱厚照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黄鼠狼下老鼠,一窝不如一窝。朱重八的威风,朱棣的能耐,到了明武宗朱厚照这一代,就只剩下小流氓风度了。厚照小的时候很爱读书听课,当然那时候他别无选择,因为大明的皇宫里除了女人多以外,也实在没什么好玩的。厚照的爹孝宗觉得应该加强儿子的素质教育,所以经常让他做户外活动。这一户外就不得了了,小厚照发现,宫里

  • 奇怪的信仰:明朝皇帝朱厚照信奉伊斯兰教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为什么会在明代正德年间,出现这么多带有阿拉伯文文饰的器物呢?这就不得不谈一下明代的正德皇帝朱厚照。明武宗朱厚照崇信伊斯兰教,在其在位期间(1506—1521),曾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各个宗教进行过评述,他认为:“儒者之学虽可以开物成物,而不足以穷神知化。佛老之学,似类穷神知化而不能复命归真。盖诸教之道

  • 康熙怎样处理朝鲜人越界案:命官员自杀罚朝鲜国王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清廷接到事件报告后,立刻由礼部发文,责成朝鲜政府迅速将人犯捉拿归案,等候北京派人审讯。随后,清廷下发敕书,以皇帝的名义通告朝鲜,上国将派遣查使,也就是专案组和朝鲜国王一起审讯犯人和该管的地方官。最为严厉地是,康熙的敕书点名要追究朝鲜国王平日里疏忽边防的罪责,并要“专案组”察议国王。康熙二十四年

  • 朱厚照是不是个好皇帝?荒唐却颇有番作为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明武宗朱厚照,生母为张皇后。两岁被立为皇太子。由于孝宗一生只宠爱张皇后,而张皇后只为孝宗生了两个儿子,次子朱厚炜早夭,因此武宗自小就被视为掌上明珠,而且少年的武宗非常聪明,老师教他的东西总是能很快学会,按理说他应该成为一个很好的皇帝,但就是周围的太监,毁了这个聪明的孩子。东宫的随侍太监中,刘瑾、马

  • 大唐卫公李靖兵法之谜:出神入化为何失传了?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李靖是唐太宗的亲密伙伴,为唐朝的统一和安定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今天可见的有限的材料中,我们看到的都是李靖怎样出神入化地运用他独到的兵法克敌制胜的记录,但他的兵法并没有以原著的形式流传下来。今天,我们看到的有关他的兵法的材料,基本上都是后人辑佚而成的。李靖,字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唐代著名

  • 明朝选皇后的特殊内幕:太监当评委的大逃杀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前两年的超女海选轰轰烈烈,直到最后一刻才决出分晓;而裁判们也是很有个性,长的很男人的女裁判和长的很女人的男主持人竟然成了众多妹妹的最终裁决者,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其实呢,这个海选就是一个游戏过程,大家开心一下罢了……明朝皇室内“超女”海选严格明朝皇宫内的“超女”海选就不是这么回事了,他们的选拔过程

  • 太监也曾举行过示威游行:抗议没能成功进宫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香港非法“占中”已经持续了两个多月,给香港的社会秩序、经济民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民怨沸腾,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在关注相关新闻报道的同时,笔者灵机一动,在中国古代有没有非法集会呢?查找资料后,还真的找到了一例。虽然与“占中”性质不同,写出来也颇有趣味。这起非法集会发生在明朝成华年间(1465~1487

  • 明朝最恨太监:却也有几位名垂青史的太监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有明一代,阉宦为害颇烈,史书称:“考其祸败,其去汉、唐何远哉!”其祸肇始于王振,越发于刘瑾,而致极于魏忠贤,此三人为明代宦竖中弄权害政之最可恶者,此外仍有汪直、梁芳、曹吉祥之流,其破坏力较王刘魏三人虽略逊一筹,却也极尽祸国殃民之能事。大明帝国之最后倾亡,此类群小作孽颇多,其咎难逃。然细观史书所载,此

  • 西厂厂公汪直:厂卫制度发展到巅峰时期的代表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在明朝,“厂卫”一词曾是对特务机构的总称。自打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设立东厂,“厂卫”便已初具规模;至明朝中叶,又有西厂、内行厂相继出现,“厂卫”机构日渐构成了一个交错纵横、互有牵制的复杂体系。汪直便是西厂的倡设人与首任掌门太监,在他的经营下,西厂曾一度“权焰出东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