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诸葛瞻在蜀国最后一战时,为什么会败于邓艾?

诸葛瞻在蜀国最后一战时,为什么会败于邓艾?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092 更新时间:2024/1/18 16:49:57

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诸葛瞻

公元263年司马昭钟会邓艾诸葛绪兵分三路发动灭蜀之战:西路邓艾三万多人进攻姜维屯兵的沓中,中路诸葛绪三万多人直插阴平以堵住姜维退路,主力则是钟会的十余万大军进攻汉中;姜维在得知钟会攻入汉中后主动撤退,在骗过诸葛绪后迅速赶到剑阁堵住了钟会,此后双方一直在此对峙。

与此同时邓艾兵行险着偷渡阴平小道,历经千辛万苦突然出现在江油,江油守将马邈投降,从江油到成都只剩下涪城和绵竹两地,特别是绵竹是成都最后的屏障不容有失,所以刘禅派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军前往迎战,诸葛瞻前锋在涪城被邓艾击败后退守绵竹,可以说绵竹之战是蜀汉亡国前的最后一战,那么诸葛瞻数万精锐之师,为何败于疲惫之师邓艾之手?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

先来看看双方兵力对比,演义中说邓艾兵力两千多,刘禅交给诸葛瞻有七万兵马,这个应该是不准确的,至少邓艾的兵力没这么少:邓艾手中有三万多人,但是阴平小道地势太过险峻不利于大军通行,只适合小部队行军,所以邓艾是每百余里选三千兵下一寨,这样到达江油的时候只有两千多人是合理的。

但是随着马邈的投降和拿下涪城之后两地守军的归降,同时邓艾自己后续部队也陆续从阴平小道源源不断的赶来,不过路太难走不可能有太多人及时赶到,这样综合起来考虑邓艾手中兵马远不止两千人但也最多一万人左右。

诸葛瞻这边呢?肯定不到七万人,因为当时蜀军主力都在剑阁和钟会对峙,廖化张翼又率了一部分人前去支援姜维,但是成都是蜀汉的国都和政治中心,卫戍部队加上禁卫军在内两三万的精锐之师应该还是有的,从兵力对比来看诸葛瞻是占据上风的,何况当时邓艾的部队几乎没有休整可以说是疲惫不堪,按理说绵竹之战诸葛瞻取胜的机会很大,那为何最后还是败于邓艾之手,自己也杀身成仁?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蜀军士气低落:短短两个多月时间魏军就连续攻破了汉中、武都、阴平三郡,一路长驱直入才在剑阁被姜维挡住,这对蜀军上下士气的打击可想而知;这还不算一直被认为天险的阴平小道也被邓艾突破,江油和涪城短时间内就宣告失守,蜀汉两面受敌,朝中上下人心惶惶。

另外一方面,邓艾为了速战速决,拿下江油后几乎没休整就直扑涪城,这也使得诸葛瞻对实际情况并未充分了解,对邓艾到底有多少兵力也不清楚,两军交战自己一方士气低落,对于对方的情况又不十分了解。

邓艾不同,他已经孤军深入蜀汉腹地,后勤补给和兵员补充都是大问题,后退的话就是死路一条,除了死战别无选择,当然士气就远超过蜀军。

第二,诸葛瞻战术上的连续失误是导致大败的重要原因:诸葛瞻虽然是诸葛亮之子,但是诸葛亮却是老来得子,他死的时候诸葛瞻才8岁,何况那个时候的诸葛亮忙于北伐根本没时间教导诸葛瞻,所以诸葛瞻的能力远不能和诸葛亮相比。

绵竹东南一马平川,本来随同作战的黄权之子尚书郎黄崇数次建议诸葛瞻快速行军,先占据险要地势阻挡邓艾进入平原,结果诸葛瞻犹豫不决使得邓艾长驱直入,诸葛瞻错失了一个大好机会。

即便邓艾兵临城下,但是邓艾限于兵力和后勤的不足只能速战,诸葛瞻只要守住城池坚守不出,邓艾很可能会支撑不住,可是诸葛瞻偏偏选择了自己并不擅长的野战,主动出城和邓艾决战,此举正中邓艾下怀,诸葛瞻焉能不败!

绵竹不失,蜀汉不亡!原本可以反败为胜的绵竹之战,却成为压垮蜀汉的最后一根稻草,其实只要诸葛瞻能守住绵竹,蜀汉国运还有挽回的余地,这是因为:第一,蜀汉的主力兵团仍在姜维手中和钟会对峙;第二,钟会虽然攻进汉中,但是汉中还有几座重要的城池仍在蜀汉之手,比如柳隐坚守黄金城、王含坚守乐城、蒋斌坚守汉城,这对钟会来说始终是个隐患。

第三,霍戈镇守南中六郡,罗宪在永安,这也是蜀汉两个兵力较多的要地,他们随时可以驰援成都和绵竹;第四,蜀汉和东吴唇亡齿寒,双方又是盟友关系,东吴当时已经派出丁奉前来支援。绵竹之战邓艾赢得实在侥幸,诸葛瞻空有满腔热血,却不是一位合格的统兵大将,蜀汉反败为胜的最后一次机会就这样被他给浪费了。

绵竹一失,成都已经无险可守只能任由邓艾兵临城下,诸葛瞻败得太快,远在剑阁的姜维、永安的罗宪、南中的霍戈、江东的丁奉都鞭长莫及,蜀汉已无力回天、败局已定。

说到底还是蜀汉人才不足,后期没有出类拔萃的大将,几个有能力的大将当时又没在成都,比如廖化、张翼、霍戈、罗宪等人,诸葛瞻并没有多少实际领兵作战的经验,如果当时换成一位经验丰富的军中宿将前往绵竹坐镇,败的一方有可能就是邓艾,如此一来有姜维挡住钟会,蜀汉绝无可能这么快就亡国,只能说是时也命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玄武门之变”的五大功臣分别是谁?他们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玄武门之变”的五大功臣分别是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 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兵变。对于李世

  • 韩信手里就没有亲信吗 吕后杀他的时候为何无人来救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对韩信被杀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淮阴侯韩信被吕后、萧何合伙诱杀时,韩信的亲信哪里去了,为什么没有营救韩信呢?这里边主要涉及到两个问题。首先,韩信的亲信应当不多了。韩信虽然也曾为诸侯王,但他与刘邦、彭越、英布等诸侯王不同,刘邦、彭越、英布都是靠着亲信一点点做大的,

  • 博尔济吉特氏孟古青为何会被降位?只因一男子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对博尔济吉特氏孟古青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公元1653年8月,大清入关以来第3位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孟古青有皇后之位被顺治帝降为静妃,成为大清唯一一个正式被废掉的皇后。至于博尔济吉特氏孟古青为何会由此“殊荣”,成为首位废后?这一点上面最大的原因就是孟古青的脾性太像

  • 秦始皇除了修长城和驻军外 秦始皇就没有办法防御匈奴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你真的了解秦始皇修长城驻军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秦始皇坐上王的第三十三年,开始在北方边境修筑长城,在南方边境修筑南越池,与此同时,秦始皇还派蒙恬驻扎在长城边上。显然,秦始皇修筑长城、在长城边上驻军,都是为了防范匈奴。为什么秦始皇要用修筑长城和在长城边上驻军的方式来防备匈奴?难道

  • 乾隆皇帝,为何会对一个外戚福康安如此上心?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乾隆皇帝为何会对一个外戚福康安如此上心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我爱历史网小编告诉你。去年真心是火了两部清宫戏,在影视剧当中的人物更是跟还珠格格当中的人物全都对接上了,这一点倒是让很多小伙伴都很开心。终于感觉看历史剧不是一个片段了,是完整的一个清朝。像是清宫戏当中的经典人物乾隆皇帝来讲,他本人就是一个

  • 曹操是如何对待匈奴的 他们为什么会心甘情愿为曹操卖命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对曹操对待匈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曹操是一个说不清楚的人,虽然他一生都在战争,但是他也有性情的一面。就因为如此,他除了是一个军事家以外还是一个诗人,同时他也是一个干事实用的人。他攻打荆州的时候看到刘表养了一个大牛,这个大牛每天吃的多还不能干事,所以曹操就把牛杀

  • 奇皇后得宠上位后,为什么要灭掉自己的国家?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奇皇后的事情,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很多人会觉得古代封建社会的君王为了保证皇室血统一般都会娶名门望族,最起码也是大家闺秀,但是你知道么,历史上有一位皇上就娶了个外国皇后,他就是元顺帝的奇皇后。奇皇后原本是高丽贵族之女,出身名门,因为长得好看就被高丽作为贡女进献给元顺帝。在元

  • 周朝时期的教训被后世所记载,朱元璋为什么还要施行分封?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按照周朝时期的教训来说,分封是会导致诸侯割据最终国家力量四分五裂的,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分封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朱元璋在登上皇位之后,加强中央集权,他总结了历朝历代灭亡的原因,发现军权是最重要的防护工具,于是就想将权利放在皇帝手中,由皇帝号令下

  • 孙策当初没有英年早逝的话 三国的历史又会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对孙策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孙策字伯符,其勇武与项羽颇为相似,演义中称其为小霸王。早年时继承父亲孙坚的遗志在袁术麾下做事,袁术私下称帝之后分道扬镳,可惜统一江东之后遇刺身亡。少年不凡,继承父志孙坚在的推荐之下,率汉军前去平定黄巾之乱,留下家人在寿春。十多岁的孙策

  • 历史上真实的周文王姬昌,是如何拜访贤人姜子牙的?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知道周文王姬昌拜访贤人--姜子牙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面对商纣王的荒淫残暴,周文王暗自积蓄力量,伺机反商。他做梦都想找到一位贤才来辅佐他实现大业。这一天,他来到渭水河畔,梦中的一切竟然发生了。姬昌是商朝时诸侯国周国的国君,历史上把他称为“文王”。周文王从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