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中国越是有作为的皇帝为何越担忧自己后事

中国越是有作为的皇帝为何越担忧自己后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955 更新时间:2024/1/6 5:00:33

在皇权运作过程中,为了维护国家体统,同时也是为了保障皇权的顺利运行,要求皇权须遵循国家现行体制的规范,维护现有的政治秩序。皇权之所以能够受这种限制,正是自身的运行机制和保障皇权的目的所要求的。皇权在运作过程中,常用对“后事”的担忧而能自觉地接受来自国家体制中的制约。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所谓的“后事”有两层意思。一是顾虑身后江山社稷的前途,再则是身后世人的评价,即青史之上的名声。越是有作为的皇帝,越是在这方面有着更强的自觉。像一代名君唐太宗就不止一次地表示过他自己在这方面的担忧。《贞观政要》一书中大量记载着的唐太宗对“为君之道”的探讨,其实很多都包含着这方面的意思。如《贞观政要》卷六《谦让》载:

贞观二年(628年),太宗谓侍臣曰:“人言作天子则得自尊崇,无所畏惧。朕则以为正合自守谦恭,常怀畏惧……凡为天子,若惟自尊崇,不守谦恭者,在身倘有不是之事,谁肯犯颜谏奏?朕每思出一言,行一事,必上畏皇天,下惧群臣。天高听卑,何得不畏?群公卿士,皆见瞻仰,何得不惧?以此思之,但知常谦常惧,犹恐不称天心及百姓意也。”魏徵曰:“古人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愿陛下守此常谦常惧之道,日慎一日,则宗社永固,无倾覆矣。唐所以太平,实用此法。”

唐太宗的这番话,其实有两层意思,一是畏皇天,二是惧群臣(百姓)。对于群臣之惧,其实正可以从唐太宗之求谏、纳谏与对国家法令制度的信守等方面体现出来。唐太宗所以能成为史家艳称的善于纳谏的开明皇帝,正是基于所认识到的“常谦常惧”的为君之道。皇帝之求谏、纳谏,对于皇帝的行动自然要产生某些限制,特别对于有违现有典制刑宪的言行,群臣的谏诤往往能起到限制的作用。像贞观中太宗令选举中诈伪资荫不自首者处死,大理少卿戴胄据律定为流,就是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所谓“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不能因一时之喜怒而不顾法律之规定,最终唐太宗收回成命。应该说,谏诤对于皇权的随心所欲有所制约,但谏诤(谏臣)并不能从根本上制约皇权。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认为,谏诤对于皇权的限制,与其说是限制皇权的随心所欲,不如说是更有效地保证皇权的行使,因为谏臣所维护者乃是国家法令的尊严,维护法令的尊严,就是维护国家体制的尊严,就是维护皇帝的尊严,因为,说到底,皇权乃是国家体制的真正核心。皇帝对于群臣的进谏常视为“约朕以仁义,弘朕以道德”、“裨益政教”,其实也无外乎关注其宗庙、社稷。贞观六年(632年)冬唐太宗行幸洛阳,途中即对长孙无忌等说:“虽帝祚长短,委以先天,而福善祸淫,亦由人事……若欲君臣长久,国无危败,君有违失,臣须极言”,就很能说明这一问题。唐宪宗欲对谏官治罪时,近臣李绛就指出“杜天下之口,非社稷之福”。这样来理解谏诤对于皇权限制的实质也许就较为切题了。从这一意义上来理解皇帝对于群臣之惧就觉得并非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君王对于皇天的畏惧,与上述对群臣的畏惧是同样的道理。出于对上天的敬畏,灾异之变也往往能使皇帝引起警觉,反省理政当中的过失,减少施政当中的失误。往往在这种情况下,皇帝也能容易听从臣下的劝谏,天意、人事并非截然分开。由于皇帝之所敬畏者尚有一高高在上的天(上帝),使得皇权的至高无上有了某种限制,甚至皇帝有时把自己的生命也与皇天后土联系在一起,像唐高宗临终前于洛阳所说“天地神祗若延吾一两月之命,得还长安,死亦无恨”,更让人觉得皇帝也不能随心所欲。而从另一种意义上讲,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天的意志与品格。也就是说,敬天思想的深入人心,使皇帝权力更加牢固,皇帝在郊天祭祀及封禅大典中的独特身分,使其权力与人格进一步地被神圣化与神秘化。“上畏皇天”的实质,与其说是对皇权行使的限制,毋宁说是使皇权更加神圣化。

除此之外,由于皇帝较多注意身后在历史上的地位及评价,所以在施政理政过程中和日常生活中也能有所节制。因此,修史制度对皇权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注重修史与秉笔直书,是我国古代的优良传统。按照古礼,设左史、右史,天子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隋唐时期,设起舍郎与起居舍人,职当左、右史之责,国家又设史馆,宰相往往监修国史,修史工作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而且史官责任感较强,工作独立性较大。像所修起居注、实录、国史以及时政记等,都对君主具有规诫警示作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皇帝要想在青史留下好的名声,必然要注意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有所检点,做到谨言慎行。既然起居注、国史等所载会影响君王千载之后的声誉及评价,皇帝对于所载内容则是十分敏感的。唐太宗因为系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储而立,所以,即位后顾虑史官对此事的记录,多次提出要看一看国史的记载,但分别为朱子奢、褚遂良等人拒绝,最后亲信房玄龄只得顺旨,删削国史成实录进呈。因见所载玄武门事变之事“语多微文”,恐怕后世究其真相,于是以周公诛管、蔡而安周室为例相类比,要求史官重写,并美其名曰应当“改削浮词,直书其事”。唐太宗为了自己能在后世留下一个好形象,不惜一改帝王不亲观国史的旧例,殊不知,他此举颇获讥于后代。

给事中、谏议大夫侍奉天子左右,职当规谏、讽议朝政,是朝廷谏官。给、谏兼领史官之职,使史官执笔载事之权有了更加现实的政治内容,史官载事对于皇帝行动的限制通过现实政治生活中的谏诤等形式得以体现,无疑加大了对皇权行使之限制的范围与现实意义。贞观年间政治清明,与这一制度的实施有很大关系。从这一意义上说,无论何种制度对皇权的限制,其实都更加有利于皇权的有效行使,因为,所谓诸种形式的限制,归根到底都是使皇权在行使过程中减少失误,而不是对皇权本身的制约或束缚。这与皇权运作过程中对“后事”的担忧是一脉相承、异曲同工的。

就是说,皇权所接受的种种限制,正是自身得以巩固与有效行使的需要,是保障宗庙社稷永固、并获青史之上美名嘉誉的需要。大抵皇权行使过程中较能接受诸种限制之时,也是政治状况较为清明之世。贞观时期唐太宗较能注意纳谏、较能严格守法,所以也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颇令后世称誉的贞观之治,这一时期皇权行使当中的失误也较少;隋炀帝骄矜拒谏,举止略无节制,随心所欲,终致以万乘之尊,死于匹夫之手。两相比较,皇权之接受限制的政治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后仍需要强调的是,不论是对皇权的何种性质与何种形式的限制,归根结底是为了服务于皇权,是出于使皇权更加有效行使的需要。不同形式与内容的限制,从根本上要服从于皇权意志,这些限制绝不能超越皇权、冒犯皇权的尊严,唐太宗以魏徵“每廷辱我”而欲杀此田舍翁。甚至如唐太宗亲观国史,更能反映出皇权意志是可以凌驾一切的。元和初年任左拾遗的翰林学士白居易,曾因论事之际,直言“陛下错”,唐宪宗大为恼火,认为是“白居易小臣不逊”。

据《旧唐书》卷一六六《白居易传》载唐宪宗所言,则为“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这很贴切地说明,即使是谏官,论事之际也不能冒犯皇帝的尊严,无礼不逊之辞,是会令帝王难以忍受的。因此,对皇权的限制种种,都须以维护皇权的尊严与地位为前提,以保证皇权的有效行使为旨归,也只有在这种条件下和这一范围之中,对皇权的限制才有可能实现,如果超越这一条件和范围,对皇权的限制与束缚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罕见:美国历史上出现的唯一一位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众所周知美国一直实行的是总统制,总统由人们投票选举产生,可是这其中却出现了一个有趣的插曲。美国历史上竟然还存在着一位皇帝,这个皇帝究竟是怎样来的,他又有怎样离奇的故事,我们一起去看一下。1880年1月9日,美国旧金山最主要的报纸《旧金山纪事报》头版头条的新闻是:皇帝驾崩!美国皇帝和墨西哥保护者诺顿一

  • 三国人名都是一个字,只因王莽干了这件事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三国,大家马上会想到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周瑜、孙权、张辽、赵云、马超、许褚……网络配图但是你注意到他们的名字都是两个字吗?即姓加单字名(个别如诸葛亮,也是姓加单字名),不光如此,你翻开有关东汉的史书《后汉书》、《三国志》会发现绝大多数的人都是两个字,极少数人会是姓加两个字的名。这是为什么呢?

  • 诸葛亮北伐失败新说法,只因错杀马谡?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225年3月,蜀汉丞相诸葛亮决定亲自率军平定南中叛乱之时,此人为诸葛亮送行时候,提出平定叛乱要采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战略,诸葛亮接纳此建议,故有后来的“七擒孟获”一段佳话。诸葛亮南征归来,适逢曹睿即位,魏国派司马懿总督雍、凉兵马,孔明闻之大惊,深恐日后司马懿成蜀中大患,

  • 为什么慈禧太后陵墓在东边?西太后却在东边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慈禧和慈安分别为西太后和东太后。但是她们死后,西太后却葬在了东边,东太后却葬在了西边。这里面又有着什么样的原因呢?关于这个问题,围绕二人素来不和的传言,民间主要流传着两种说法。网络配图第一种说法:本来应该东太后葬在东边,西太后葬在西边。可是慈禧觉得东边的风水更好,便处心积虑地想要把东边的陵墓霸占。于

  • 乾隆最宠爱的香妃到底有多美?生而体有异香?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乾隆和香妃的故事在民间反响很大,有很多和他们相关的各种演绎版本。那么,乾隆的香妃的美貌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液池南岸嫌其远,构以层楼居路中。州载画图朝夕似,新正吟咏昔日同。”这是清朝乾隆皇帝在他八十高龄时提笔写的一首怀旧诗中的前四句。这时恰逢香妃死后的第三年,从诗中不难看出,这位中国历史上最高寿的皇帝

  • 紫禁之巅:揭秘首次在天安门登基的皇帝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禁地,从明永乐皇帝朱棣到清宣统皇帝溥仪,共有明朝十四帝、清朝十帝,这里曾经作为24位皇帝的家,古代中国人认定天帝住在天上的紫微垣,天子的住地因而得名紫禁城。图片来源于网络每逢春节、冬至及皇帝生日,或者皇帝登基、大婚,宫室都要在太和殿举办盛大的典礼。而其中最重要的典礼,莫过于登基大

  • 宫女回忆录:珍妃在冷宫究竟有多么悲惨?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珍妃井在哪个宫,珍妃在冷宫的生活,宫女回忆录

    珍妃是光绪皇帝较为宠爱的妃子,但却极不讨慈禧太后的欢心。慈禧太后不喜欢珍妃,这是是人所共知的事情。后来珍妃被慈禧太后执意打进了冷宫。珍妃在冷宫中受尽凌虐。下面,我们就一起跟随清宫宫女的回忆录一起来看看珍妃的冷宫生活吧。网络配图当然,在正史之中和宫中的档案里面,我们是找不到珍妃在冷宫中的情景的。还好,

  • 程咬金如何能三斧制敌?这三招有何来历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程咬金斧头为什么三下子,程咬金斧法要全学会,程咬金如果学完36斧

    程咬金这个人物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他是隋唐名将,是唐朝的开国功勋。程咬金战功卓越,军功累累,所以自然而然,他的武器三板斧也随着程咬金一起名扬天下了,日后的人们一提起三板斧就想起程咬金。其实啊这三板斧的故事可有的说了。首先来科普一下三板斧是个什么样的武器,它是古代的长兵器,也叫“马战斧”,这种武器宽五寸

  • 洋务运动领导者奕訢为什么没能挽救大清朝?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奕欣洋务运动首要目的,关于恭亲王奕欣的电视剧,洋务运动领导者阶级

    晚清时期虽然国家政权一手掌握在慈禧一个人的手里,但是恭亲王亦欣也是一个重要人物。他长期主持军机处个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那他为什么没有能挽救大清朝的命运呢?奕訢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和咸丰皇帝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一度与咸丰争夺帝位。道光帝遗诏传位给咸丰的同时,封奕訢"恭亲王",算是对奕訢的一种补偿。奕訢也打

  • 他的故事家喻户晓最后却被株连全家惨死收场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结局让人意想不到的故事,家事无理结局,家喻户晓中的喻是什么意思

    说起孔融大家肯定会想到"孔融让梨"的故事。他是孔子二十世孙,建安七子之首,少有异才,而且勤奋好学,更是家学渊源。但是在三国中他却被曹操所杀了,因为他禀性刚直,太过愤青。那真相是什么样的呢?网络配图“孔融让梨”的故事给我们的感觉一直很温馨,孔融则是温文尔雅的儒士形象。其实在史书的记载中,孔融是个个性很